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上传人:浪*** 文档编号:912900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摘 要: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视角深入研读课文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认真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让教学富于变化以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立场;有效教学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谈不上喜欢,可因为学的是母语,所以也不能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但学生在课外大都不会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而是用来学习他们认为更容易为高考增分的学科。面对其他学科抢占了学生应有的课外语文学习时间,每个语文教师都不能不思考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更喜欢语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笔者拟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基于学生立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一、以学生的视角深入研读课文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很少顾及学生阅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的疑难困惑,导致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存在学情不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要使阅读教学更有效,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文本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从他们现有年龄特征、实际阅读能力的视角,对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认真进行解读,同时预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存在哪些学习困难,对课文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解读甚至是误读。这之后,才能根据从学生视角对课文进行解读的发现,结合该篇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最终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朱敦亮老师在教学祝福让学生“试概述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时,学生对祥林嫂形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认为“祥林嫂有着勤劳、善良、淳朴、聪慧、坚强的优秀品格和不屈不挠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另一种却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者”。学生对课文存在不同的解读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认为祥林嫂“聪慧”和有“不屈不挠的反封建礼教精神”,显然不属于文本的应有之义,而“祥林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者”的观点也有失偏颇,说祥林嫂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妥当。上述学生对祥林嫂形象不同解读结果的案例表明,如果教师粗略读完课文后就去看“教参”中解读课文的文字,或干脆就到网上去搜集他人的教学设计来代替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教学设计(这两种不良现象在语文教师备课时并不少见),那么,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文本的误读时,教师由于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怎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当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困难时,教师又怎能引领学生对课文“瞻前顾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教师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坚持从学生的视角去认真解读文本,教学中必然能对症下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长此以往,教学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提高,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奋斗目标。二、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第一要务教学只有满足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是教学的第一要务。而要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途径之一是上述所说的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研读文本,再根据教师对任教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了解,明确学生学习该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途径之二是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如果课前无法保证预习应有的效果,可在课堂上挤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梳理后在上课时集中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之前,学生预习时就提了很多问题,对此,黄老师说:“大家提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解答,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曹勇军老师在教学赤壁赋一课时,也提出了“请写下阅读中你的疑问和质疑,交给老师”的预习要求。可见,让学生就课文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是不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途径之三是在教学进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十位名师教老王一书记录了黄厚江老师教学老王的过程,在黄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笔调描写老王呢”之后,编者单独加了一行字:“学生没有反应。”显然,这是学生学情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上述三个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后,教师或课前拟订教学预案,或课中临时生成教学方案,教学中就能以得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习真正发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既能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又能切切实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何乐而不为?三、以有变化的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清代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意思是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像山水一样有起伏,有波澜。教学亦相同。一个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会形成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习惯性选择,课堂教学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之感,渐渐地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有变化,是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结构基本相同,程序一般是: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梳理情节结构、赏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分析写作特色。而陈晓峰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其教学程序为:(1)以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2)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3)“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要求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查”“人物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结案报告”等方面合作探究,并分组展示;(4)设计墓联。该课例妙在将课文学习转化为案件调查活动,学生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完成调查任务。最后的“设计墓联”环节,学生完成时也一定要结合别里科夫的外表和思想特征。这样的小说教学程序,形式新颖,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空前高涨,教学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郑逸农老师执教的我与地坛,其教学程序也有别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1)布置学生课前以“校园一角”为话题写一篇短文;(2)教师激趣,引入新课;(3)初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4)讨论确定课文学习主题赏析语言;(5)选取文中新颖独特的三处景物描写,探讨史铁生散文的语言风格;(6)将课前所写短文的语言与史铁生的语言作比较,然后教师介绍“套板反应”现象,让学生感知自己的语言“套板”;(7)涵泳品味三处景物描写并默写,再写“校园一角”,由小组向全班推荐优秀作文;(8)教师介绍“语文意识”,要求学生不断净化美化自己的语言。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散文时,对課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内容面面俱到,却哪个方面都没能深入探究。与此不同,郑老师这种以读促写的教法,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教学自然更为有效,对学生学习语文帮助更大。列举两位老师富于变化的教法,旨在告诉所有语文教师:教学不可一成不变,要努力变革自己的教学“套板”,通过有变化的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实施有变化的教学时,可像两位老师一样,或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上加以创新,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做文章,以求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视角深入研读课文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认真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让教学富于变化以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即使语文学科不能成功抢占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语文教师又有何惧?认真谋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