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846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2011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征求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修改意见的通知各市(州)、县(市、区)土肥站:我处组织专家制定了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经修改完善后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请组织土肥技术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修改意见请于2011年9月19日前将电子邮件返回。联系人:蒲波,028-85505256;赵燮京,13982255291邮箱:xjzh4896sohu.com; 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实施20-发布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quality rice field(征求意见稿)DB51/T 20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ICS . .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目 次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0前 言1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规程21 标准适用范围22 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 工程质量要求25 工程规划36 工程设计57 工程施工98 工程验收129后续工作13前 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燮京、周孝强、陈琦、蒲波、陈琨等。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技术规程1 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标准农(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中有关中低产田的土壤改造与培肥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及配套措施的质量、成果审(鉴)定和验收。2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NY/T 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3.1 中低产田 the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稻田。3.2中低产田类型the types of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具有限制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稻田单位产量的各种障碍因素类型。3.3 中低产田改造 the improvement of medium-low quality ricefield 是指通过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对中低产稻田的障碍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中低产稻田基础地力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4 工程质量建设标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造,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4.1农田整治 4.1.1 一般农田整治通过排三水(土壤渍水,地下或岩层水,地表水)与除四害(冷、烂、毒、串),冬水田与下湿田改造后要达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变一熟为两熟、三熟。具体质量要求是:沟深:外三沟(排水沟、灌溉沟、拦洪沟)内三沟(围边沟、十字沟、厢沟) 配套齐全。排水沟深度80100cm,田内沟4050 cm。田面平整:在作物收获后,分厢揭表土,挖高填低,尽可能不扰乱原来土层:平整底土后,进行表土还原,田面平整度应达到3cm,田块成形,。田埂牢固:土料筑埂,要分层碎细夯实,糊好田边,多犁多耙,夯实密度1.60g/cm3;土石结合埂,外侧用石料,内侧用土料,土料碎细后分层夯实,土石同步施工,衔接牢固。做到田坎、沟埂坚实牢固,稳水保肥。土壤肥沃: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建设措施,使土壤达到高产田肥力等级。设施配套:做到农田制口 (排水、灌水闸与放水口)、桥(人行桥)、涵、道路与林木(田坎桑或沟边林) 等设施建设要与改造后的冬水田与下湿田配套。 4.1.2污染农田改造污染农田改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改造措施。对有污染源的田块,必须切断与清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至允许范围内。4.2 田间排灌渠系4.2.1 田间排渠田间排渠与主要建筑物达到DL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级标准。排水渠系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一遇。排水系统达到布局合理、排水畅通的要求。4.2.3 田间灌渠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在灌溉保证率P=75的条件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4.3 田间道路4.3.1 机耕道: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4.3.2 生产路: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中4.3.2 生产路章节有关内容。4.4 地力建设4.4.1 培肥措施:新改造的梯地当年1hm2应施用有机肥30t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秸秆还田面积50%;土埂的生物护埂率60%。4.4.2 肥力水平:中低产田改造三年后,土壤肥力优于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中稻田类型三级标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4.4.3 抗旱能力: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 d 7d。4.4.4 耕作改制: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套,改造区复种指数提高200%以上,良种推广面积达90%;4.4.5 土地利用: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要85%。5 工程规划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田网”建设规划:开展耕地平整、土层增厚和田(地)型调整,使地块规范,田型方正;二是“渠网”建设规划: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提供充分水源保障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新建、改造提灌设施、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统一的农田灌排能力;三是“路网”建设规划:整治农村机耕道,完善田间生产路及其配套设施,与通乡、通村道路形成田间路网。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四是地力建设规划: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措施,提高农田基础5.1 准备工作5.1.1 收集中低产田土改造区基本资料: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坡耕地状况:坡度分布面积、土层厚度、土壤质地、pH值、水土流失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图件: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侵蚀图等资料。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投资、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5.1.2 规划仪器与资料准备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其它:影像设备、相关资料图件与记载、统计表格。5.2 规划方法中低产田土改造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察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要充分应用当地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成果。5.2.1 室内资料分析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及灌溉渠系分布、道路分布、坡耕地和耕地利用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改造区工程范围、土地利用方式、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田间灌排渠系布局等,并在图上做好标记。5.2.2 野外勘察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再到实地进行踏勘与座谈访问,广泛征求意见,对室内规划的成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5.2.3 内业工作运用室内资料分析与野外勘察成果资料,在室内完成“三图、一书、一表”。 “三图”:即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位置示意图、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规划图、中低产田土改造单体工程设计图;“一书”:即设计任务书;“一表”:即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概算表。5.3 规划方案确定经科学论证与反复比较论证后确定改造区的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最优方案。5.4农田整治措施规划对中低产稻田,应以原有田块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农田整治规划。平原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规划;丘陵区要集中成线,重点进行梯格化规划;山区要串点连线,重点进行梯田化规划,为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打下基础。5.4.1 旱地改水田对水源条件相对较好、地面坡度小、土层深厚的旱地,可改成水旱轮作田。旱地改水田要一次改平,种植几季旱粮,待地埂牢固、底土沉淀紧实后,再改成水田种植水稻。5.4.2 冬水田、下湿田改造有灌溉水源保证的冬水田、下湿田应改成两熟或三熟田,扩大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水源不足或一时难以排干的冬水田,大力推广半旱式耕作,“稻、萍、鱼”综合利用和稻麦(油、豆)免耕连作。5.4.3污染农田改造 对污染农田,要切断与清除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降至允许范围内。5.4.4 其他中低产田改造对支离破碎、的田块,应进行田形调整,使其田形规则,田埂整齐;对高低不平的田块,应进行土地平整,切高垫低,砌筑地埂,使其面积适当、田面平整。对土壤过粘或过沙的田块,要深翻底土,客土掺沙、掺泥改良土壤质地,并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对房前屋后的遮阴田或低洼易涝、难于排干的中低产田,可养鱼、种藕(芋)等进行改造和综合利用。5.5 田间水利措施规划主要是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分,消除串灌串排,做到能灌能排。5.1 田间排灌渠系的布局田间排灌渠系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溪河等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沟渠,结合田形调整,截弯取直,尽量减少跨与公路以及其它建筑物的交叉。5.6 田间道路措施规划田间道路建设要本着投资省、利用率高、路线最合理的原则,着眼于解决与改善改造区农资运输与耕作问题、方便群众出行与生活,促进流通与经济发展,重点对机耕道与生产路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已形成道路网络的改造区,应尽量充分利用原有大路或机耕道,进行加宽加固;缺少道路的改造区,本着距离短,占地少,利用率高的原则,在现有农田耕作道路与田坎基础上,进行机耕道路与生产路规划。5.7 地力建设规划5.7.1培肥措施规划 充分土壤测试化验成果,对改造后的中低产田进行地力建设规划。重点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与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缺磷、钾土壤重施磷、钾肥;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土壤要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 5.7.2 生物措施规划充分利用一切闲散土地发展林草,利用作物茬口间隙种植绿肥,以涵蓄水源,保持水土,固埂防蚀,生物措施规划主要重点:田埂与“四边”桑树规划与布局;旱地镶边果树规划与布局; 沟边、路边用材林、薪炭林规划与布局;稻田红萍与其它经济水生植物规划与布局。6 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实现项目规划与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设计的重点是田网、渠网、路网与地力建设。6.1 1农田整治工程6.1.1土地平整结合田间沟渠和田间道路布设,土地平整要充分考虑方便田间管理、机械耕作要求以及平整土方量最小等因素进行设计。平整田块长度以160360m为宜,宽度以40100m为宜。平整后田块内所有各点高程都应比农渠(或者毛渠)引水口的水位低,能满足灌水要求。田面坡度要求均应一致,满足一定的平整精度。土地平整时要按工作量最小,要求遵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则,做到就近挖填平衡、运距最短、工效最高。土地平整时要注意对耕作层的保护,平整后耕作层厚度必须20cm,确保耕地肥力。平整后的耕地,平原区应能适应机械化耕作;山丘区则应尽可能为机械化耕作提供平台。6.1.2田形调整对破碎、零星分散的田块,应对地块进行田形调整。田形调整应因地制宜,先按等高线确定台位,再根据地形条件而划分大小不同的格田,使地块平整规则,便于田间耕作。调整后的田形应尽量接近矩形,形成格田,平原区长边一般为60120m;短边一般为2030m;对于山丘区高差较大的田块,为减少平整土方量,长边与短边可根据地形及坡度确定取值范围。6.1.3田埂砌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确定多类工程建筑材料与砌筑工艺。 土质埂:在土壤质地较粘重的条件下,应以夯筑土埂为主,土埂断面形状为梯形,下宽上窄,坡比为1:0.30.5,埂顶宽40cm。土质埂砌筑要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护埂配套措施。 石质埂:在土壤质地较轻,且石料、卵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尽量采用块石、条石、卵石作为石质埂材料进行浆砌或干砌;无石料、卵石的,也可采用砖块、砼预制块、砼预制六棱块或砼现浇等方式固埂。根据采用石质材料,石质埂断面形状可为梯形或矩形,若采用梯形,坡比可控制在1:0.3左右,埂顶宽30cm。 土石结合埂: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土石结合埂。采用土石结合埂时,一般下游埂采用石质材料,上游埂筑土埂,土石结合埂顶面宽40cm,土质埂坡面与石质埂坡面的坡比同6.1.2.1与6.1.2.3。 6.2 田间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的田间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以排、灌、拦蓄等为主体的水利设施建设。沟渠设计要与塘、库、池结合,形成蓄、引、灌、排为一体的水网体系。6.2.1 田间排灌沟渠布局6.2.1.1 平坝区田间排灌渠系一般应与灌渠、溪河垂直布置,排渠、灌渠间隔平行排列,形成“非”字形排水模式。距溪河较远时,主排水渠应布于低漕处。6.2.1.2 丘陵沟谷田,田间排灌渠系随山势、沟谷布置,大湾随弯、小湾取直或分段取直。主排水沟应布于积雨面积大的一侧。沟渠尽可能傍山而行,少占或不占好田好地,且可减少工程材料。6.2.1.3 间农毛灌渠道走向位置要高,自流灌溉面积大,渠底低于田面,以利灌排两用。6.2.1.4排水沟密度,根据地势、地形、地下水,以及土壤导水率而定。要有利于速排地表水,调控土壤水,截住岩层水,降低地下水,消除渍害、湿害和冷浸水危害。经过多年实践,一般密度是:平坝潮土区排水沟间距60100m。平坝泥田区排水沟间距6080m。丘陵沟谷区,谷宽5080m,两沟抬一田。沿两侧山脚各开一条沟,一条以排水为主,一条排灌两用,形成“二”或“工”字形格局。谷宽80m以上时,沟谷中部加开一条沟,形成“卅”或“用”字形格局。谷宽50m以下时,沟短谷浅,积水面小的岔沟支湾,可开一条沟,排灌兼用,形成“ 一 ”字形格局;谷宽50m以下,沟长、来水面积大的沟漕,沿来水面大的一侧开一条沟,在一定距离加一些横沟,形“梳子”形格局。宽谷带坝区,按平坝区要求布置排水渠系:依山带坝地形,沿山脚灌水渠,形成排灌相间的“梳子”形排灌模式;田只需沿田边四周,开深沟、上下田逢中开中沟,沟对沟,缺对缺,形成“丰”字形格局。 有塘堰、水库等蓄水工程的地段,应于塘坝外坡脚外2050m(视蓄水深度和库容大小而定)加开一条平行于塘坝的横沟,以对蓄水工程的渗透水进行截流。 如遇泉眼时,应开沟引出泉水或箍井进行控制。 排灌渠道可以采用明渠或明、暗渠结合的形式。整治维修方便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应以明渠为主;在以下情况则可采用暗渠:以排除下水、土壤水为主的田块;挖方量过大,造成土地浪费的地段;对田块整体会造成切割破坏的情况;跨越居民点或其它建筑物的地段。采用暗渠排放地表水时,要注意适当加大渠道坡降,并在主要入水口安置沉沙、拦污设施,必要时应分段(其距离视有利耕种、排水而定)修建竖井。 在居民点附近设便民水池或便民梯步,方便居民洗衣、洗菜、淘猪草;饮用田水的地方应凿建水井,避免堵渠拦水,影响输水效率。6.2.2 田间排灌沟渠设计田间排灌沟渠设计要根据自然地形、土壤质地状况和建筑材料,进行合理沟渠比降,经济过水断面和实用的渠堤护面设计。一般采取分段设比降,地形变化大的,也可分田设比降。比降要与过水断面匹配,确保田田达到排水指标(排水沟底离田坭表面80100cm)。6.2.2.1 排水沟流量并墙后产田方排水沟应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尺寸。暴雨强度以100mm/d计,迳流系数取0.40.5时,1km2汇流面积日排水量约为45万m3,平均流量约为0.5 m0.6 m3/s。排水渠在有护面的情况下,纵断面比降可适当放陡,以加大流速、节省工程量和占地面积。排水渠在用条石衬砌时,过水断面一般应取矩形,以省地、省工。采用各类板材护坡固底,修建梯形排灌沟时,视土壤质地留足边坡系数,一般取值为0.30.5。土石结合排灌渠,田泥表面以下衬砌,表面以上用土筑田埂,埂高40cm,埂宽4050cm,边坡系数取0.5,渠墙内面的土埂边向内收缩5cm,使埂边平整。排水沟断面尺寸设计,以排湿为主,并兼顾排洪和灌溉。6.2.2.2 排灌渠附属建筑物(闸、桥、涵、农田制口、便民池) 按照能排、能灌的要求设计排灌渠附属建筑物。闸门:闸门设在渠道起水点,一闸灌多田,地形变化大的可分段设闸。水进田后沿田边筑临时性土埂,(埂内仍然种水稻),逐田灌溉,消除串灌串排。原来是梯形断面的要改成矩形,其过水断面保持不变,一般用条石或现浇砼在沟渠两侧建闸墙。木板闸门可采用直立插板或横插板,其位置放在进水闸墩长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处;单一排水沟或灌排兼用的排灌沟在末端作一节制闸;丘陵区可利用田坎自然落差地段改深水闸为浅水闸。 农耕便桥:宽度1m,可用水泥预制板或石板修建,也可桥闸共建。桥不宜过多,满足农耕即可。如需负荷行驶车辆的桥另行设计。 涵:用砼预制涵管或条石安砌,过水断面与排水沟过水断面一致或略大。一根砼预制涵管不能满足流量要求时,可多根并列或加大涵管规格,以确保排水畅通。 农田制口:农田制口靠排灌沟修建,田田必有,口底离田泥表面50cm、口宽3040cm,用火砖、条石、板石、预制板安砌,采用方形或三角形,敞式或暗式均可。 便民池:便民池对经过居民点附近的某段渠道进行加深、扩大而成,容积2030m3,,并修建下池阶梯。丘陵地区可利用田坎自由落差,结合建浅水闸,修建迂迥蓄水池,保持池水清洁卫生。6.3 田间道路设计6.3.1机耕道需要新建、整治机耕道的改造区,尽量利用原有的机耕道或大路,加固加宽。并与渠网与田网布局相结合,与其它道路配套形成交通路网。机耕道的路基宽一般不低于4m,行车路面净宽要求不低于3.5m,路面纵比降按69%,个别地段不超过11%。大约每隔200300m加一错车道,错车道宽6.5m,有效长度20m。机耕道为泥结石路面时,垫层(承重层)采用2025cm坚石,保护层(磨耗层)采用10cm泥结石,振实压紧后路面呈瓦背形。在压实23年后泥结石机耕道基础上可改建为砼路面机耕道。在对原有路面进行平整压实后进行砼现浇,现浇厚度18cm,标号应不低于C25,每隔15m 20m应留一条3cm宽的伸缩缝,路面横坡1%2%,捣实后按规定进行养护。 当平曲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弯道超高与加宽段。机耕道平曲线弯道超高与加宽参考值参见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4.1.5节。 道路两边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排水沟,分段排除地表迳流,避免冲刷,破坏道路。 6.3.2 生产路生产路应结合改造区现有道路基础情况布设,要求与居民点和其它公路、机耕道相连配套。生产路的路面净宽0.8m2.0m,路面高出田面0.30m,路基夯填土厚0.20m。路面材料采用现浇砼路面时,标号应不低于C15,厚度应不低于0.1m,有沟渠的地段,要求采用路带沟方式。在丘体的上、下台位间坡度大于15时,应分段设置梯步。6.4 地力建设工程6.4.1地力培肥措施结合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增施有机肥技术设计。实施秸秆过腹、堆沤、沼渣、沼液还田等有机肥施用技术与秸秆覆盖为主的覆盖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后的当年,1hm2应施用有机肥30t以上;根据中低产田改造后的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与作物布局,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作到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氮、磷、钾元素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结合。6.4.2 生物措施结合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进行生物护埂与绿肥作物设计。有条件的新改耕地要轮作绿肥、豆科作物;土埂可种植经济价值高、对大田作物生长影响小的草本、藤本或小灌木植物作为植物篱护埂,根据所选草种、树种的植物生理特性,确定植物篱的种植方式(株距、位置)以及经营管理要求。6.4.3土壤质量监测结合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进行改造效益与土壤质量定位监测点设计。选择不同类型区,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站点,对改造后的土壤墒情、理化性状及效益等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土壤质量监测设计按照NY/T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7 工程施工7.1 施工前的准备施工前应建立施工指挥机构,建立各项施工责任制度,培训技术人员,动员组织群众,要求施工单位备足各类建筑材料、施工运输工具。要求切实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时间、限期完成任务。7.2 施工时间安排根据设计任务书制定施工时间安排,抓紧做好思想发动,资金筹集,物资准备和技术培训,及早将工程任务落实到乡、村、社和农户。抓住秋、冬、春有利时机,做好具体部署,按时完成计划任务。冬水田和下湿田改造:水稻散籽下垂后,要挖好田间排灌沟,及时开沟,排干田水,做到打谷不陷脚;秋收后加紧进行田形调整与平整土地施工,理好田内十字沟、边沟、厢沟防止渍水,适时种上小春作物。秋种后修筑田埂。完成渠系石方工程与附属建筑物。旱地改水田,大春收后,分厢揭表土,挖高填低,利用底土修筑田埂,整平地面,种上小春,小春收后,引水灌田,借水平整田面,适时种上水稻。作好大小春作物茬口衔接,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7.3 施工基本要求挖填方结合。新建农田排灌溉沟,挖土方可结合调整田形,平整田面或修筑田坎。爆炸石方工程,要多开设临空面,以小量炸药,换得最大爆破效果。积极改良施工工具,引进试用改土机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7.4 安全施工制定土方挖填与石方开、清、抬运与安砌的安全操作规则。施工用物资与材料,应堆放在保管室与专用场地,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与防火、防盗设备。爆破器材必须必须具备爆炸物品准运证与贮藏证。爆破时要设隐蔽场所和安全警戒线,专人站岗防守。要由具有爆破资格熟练人员实施爆破,杜绝伤亡事故。加强安全施工教育,建立安全制度并确定专人负责,切实做到资金、物资、技术的落实,保证安全施工。7.5 施工方法7.5.1农田整治施工7.5.1.1 表土剥离收获水稻后,及时排水。将需要平整的稻田的表土采用机械方法进行剥离,剥离厚度20cm30cm。将剥离后的表土搬运到固定场地堆存,堆存地点最好选用平整区域内的平均高度田块,待底土平整工程完成后用于表土回覆。7.5.1.2 底土平整对剥离表土后的稻田用机械方法挖高填低,进行平整,平整后的精度应控制在3cm以内。7.5.1.3 回覆表土底土表面拉平后,应将剥离的表土均匀地回覆于底土表面。底土有填方的地方,厚度应加大10%以上,以使沉陷后能保持原设计厚度。7.5.1.4 调整田形调整田形前应定田坎位置和全田开挖线(即挖方和填方分界线),尽可能田形方正。挖填方均应剥离表土后进行挖填,并有效利用排灌沟等施工弃土,尽可能少挖少填, 7.5.1.5 田埂砌筑田埂砌筑可参考DB51/T 1196-2011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8.1.2.3章节有关埂坎砌筑内容。7.5.2 田间水利设施施工7.5.2.1排灌沟衬砌7.5.2.1.1 定点放线按规划设计沟渠布局,田形安排,打桩定点,并用石灰粉放出挖填方轮廓线。兴建排灌渠做到三次放线,即开挖土方放线,衬砌石渠放线,修石、拣底放线,保证沟渠伸直度和过水面光滑。7.5.2.1.2 软基础处理兴建排灌沟渠及其附属建筑物,其基础均应坚实牢固。填方和固岸护面工程,要清除基础的淤泥或软质土,待基础稳定后,再进行衬砌。遇有泉眼地方,采用箍井或暗管引入排水沟。7.5.2.1.3 条石衬砌先安底板石,垫牢拣平,再安条石。石料厚度要一致,每层灰缝应成一水平线,不能高低相错或倾斜,相邻两层竖缝必须错开。条石规格一般为lm0.3m0.3m (长1m,高、宽各0.3m),如遇衬砌段上方是高埂高坎时,可采用两层法衬砌,下层采用条石规格为lm0.4m0.4m (长1m,高、宽各0.4m),上层采用条石规格为l m0.4 m0.3 m (长l m,高0.4 m、宽0.3 m)。衬砌条石时,在适当距离、转弯处以及与桥、闸、涵建筑物交接处必须加钉挂石,以增加联结力,钉挂石长0.5m以上。将底层条石与底底板石交接内面与竖缝凿成2cm宽、1cm深的槽子,清水洗净后,用M10水泥沙浆钩缝。待灰浆干固后,即用锄细的土料,进行沟渠衬砌与埂背壁土方回填。回填时,必须用木棒分层捣实。排灌沟回填后的弃土,除留少量修筑田坎外,其余可用于田形调整与土地平整。 易垮塌地段或大挖方需衬砌方量大时,宜采用埋设暗管方式。埋设暗管时,应注意前后两端与明渠平顺衔接。7.5.2.1.4 板材衬砌板材主要包括砼预制板、石板等材料。按设计断面尺寸,挖好衬砌排灌沟边坡,用木料或竹料制成标准断面样架,检验控制断面,再用铁铲将衬砌面修成一致,表面平整。用砼现浇铺底(底包墙),待渠底干固后,将板材用M7水泥沙浆座于其上,并与排灌沟边坡靠紧吻合,板材之间留2cm宽的竖缝。用条石、砖或长形卵石压顶,厚度1015cm,灰浆饱满坐牢。板材相接竖缝上部2/3用M10水泥沙浆钩缝,下部留1/3不钩缝,以利排水。7.5.2.1.5 卵石或块石安砌卵石或块石安砌施工方法除与安砌板材有相同处外,应注意以下要点:应进行石料分选,大、小兼配,逐次向上安砌。衬砌坡面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上移边砌边浆砌,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不浆砌,留缝排田间土壤水。缝隙过多、过大时,可嵌入小石子或小石片作骨料,减少灰浆胶结物。7.5.2.1.6 土石结合渠根据具体情况,可因地制宜修建土石结合渠,一般田面以下用坚硬材料进行衬砌护坡固底,田面以上用土夯实作埂。7.5.3 田间道路施工田间道路主要形式为机耕道与生产路7.5.3.1 机耕道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路床验槽路床碾压沙砾石基层铺筑泥结碎石路面铺筑(或砼路面铺筑)交工验收。7.5.3.2 土方开挖施工:根据开挖深度与开挖工程量,可安排机械或人工进行土方开挖与装运,但接近基底20c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辅助开挖修坡、修底。7.5.3.3 原土夯实采用轮胎式振动压路机碾压46遍,具体碾压参数届时由现场确定。在构筑物边角碾压机械不易压实及靠近构筑物1m范围内不宜采用压路机压实的部位,辅以小型打夯机夯实。7.5.3.4 砂砾石基层施工:垫层的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料,铺设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需要碾压的应按要求进行碾压;对于沙砾石基层应进行摊铺,要留有足够的缝隙以便灌砂,灌砂时应洒水以保证密实,砂灌满后还应进行碾压。7.5.3.5 混凝土路面施工基层的检查和整修。对基层应进行弯沉、平整度、高程、横坡、宽度等项检测。进行原材料检验和混凝土配合比检测,并确定水泥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安装的模板受力后应变形小,模板的高度应与混凝土的厚度相同,模板的顶面应与路面设计高程一致,以确保混凝土的厚度。混凝土原材料按重量要求所允许的误差:水与水泥为1.0,集料为3.0。混凝土的摊铺。卸料时应根据需要将混凝土卸成几小堆,以便于摊铺。摊铺时应预留一定的松铺厚度,一般为设计厚度的1.11.5倍。混凝土的振捣。先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同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不宜少于20秒,直到拌和料停止下落,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砂浆为止。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过后,接着用平板振捣器在混凝土表面全面振捣,振捣时应重叠1020cm,以表面不再下沉并泛出水泥浆为止。平板式振捣器振捣后,用带有振动器且底面平直的振动梁做进一步拖拉振实和初步平整。最后用直径为130150mm的平直无缝钢管进一步揉表面,使表面进一步提浆和整平。接缝处理。横向缩缝一般采用锯缝,锯缝深度一般为板厚的1/3。每隔20m设置一道膨胀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灌缝。灌缝前必须保持缝内干燥、清洁,灌缝深度一般为34cm,其下部可填入多孔柔性衬底材料。混凝土采用集中拌和时,混合料从出料口的下落高度不应超过1.5m,否则应采用溜槽;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夏天时应对运输的混凝土进行遮盖,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卸料时应防止混凝土离析。8 工程验收8.1 资料要求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竣工后,业主单位应根据要求准备以下验收资料:竣工图;竣工报告;竣工统计表; 财务审计报告; 档案资料:包括立项计划、相关批复、实施技术方案、图件、声像资料、监理资料及简报等资料。8.2 工程验收工程竣工后,业主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工程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验收组,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验收。省、市(州)验收组采取随机抽样检查验收。8.2.1 室内验收:室内验收内容为竣工报告、竣工统计表、财务审计报告与档案资料的审查。8.2.2 室外验收:依据竣工报告、竣工统计表与竣工图,对工程区逐项进行工程质量与数量的现场验收。8.2.4 验收合格后,要形成验收意见,颁发合格证,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备查。9后续工作第29条 工程竣工后,编写竣工报告,申请验收。中低产田改造区均应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9.1 分等定级改造后的耕地要由当地县级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按照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与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进行分等定级。9.2 加强保护改造后的坡耕地要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加强保护,由县级政府编号颁布基本农田保护区公告,不得占用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更不允许抛荒弃耕。9.3工程管护加强对改造后的耕地的工程管护。改造项目验收合格后,随即成立管理养护机构,组建管理养护队伍,建立管理养护制度,制定投资补偿和管理养护投工集资办法。改造后的田块实行谁承包,谁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地力补偿制度,用地养地结合,切实搞好排水灌水和工程岁修,不断培肥地力与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发挥改造后耕地的工程效益。 9.4 改后利用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为先导,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后的科技投入。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试验示范。实行“一改带五改”,即通过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带动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改进、种植结构改变和生态环境改善;实施良田、良壤、良制、良种、良法五配套,发挥改后土壤增产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真正实现高产稳产。制定先进合理的耕作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用地、养地措施相结合,合理进行布局作物,实行因土种植,耗地作物、自养作物、养地作物搭配;尽可能地增、间、套作绿肥;积极推广少免耕,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和稻麦(油、豆)免耕连作技术;大力推行稻稻(再生稻)、稻菜(薯、豆)、稻麦(油、豆)等新三熟耕作制。广泛推行配方施肥技术,保证有机肥施用数量,确保改造后的耕地持续增产。充分利用排灌沟土埂和地坎及地坎外侧坡,种桑、种粮、种果,增加经济效益。9.5 建立改造效益及土壤肥力动态观测点建立改造效益及土壤肥力动态观测点。选择不同土壤类型,设点观测改后效益,了解土壤水、热、气、肥动态。为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