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8079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能力一般分为如下五个层级: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欣赏评价能力。3、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4、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 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两部分,对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和语文的行为技能改变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身 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6、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 心理 感受与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 体验 性、 过程 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 结果化 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二、简答题1、什么是教学目标具体化?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份。2、简要回答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宏观程序:认识与经验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微观程序:构思起草修改。3、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语文意识指什么?指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4、教学程序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这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提出的,清晰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简洁集中则是便于学生把握和积累,便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5、简要回答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6、什么是复述教学法?复述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法之一,复述分为两大类:一为创造性复述,二为一般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指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复述。一般性复述指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复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7、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8、简要回答板书设计的要求。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有条不紊,层层深入。语言准确,画龙点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三、辨析题:1、问题教学与发现教学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说法不同。错误。问题教学法是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教学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 “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者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错误。让学生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筛选,再引导解决。教师无须学生提什么答什么。因为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3、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错误。这样的教学目标模糊,很难测量和评价。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兴趣、文章的特色和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具体结果。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就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是模糊的,难以实现的。4、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一般是学生,但也可以是教师。错误。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四、观点论述题1、试论述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的能力定位。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离开学校能独立地阅读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1) 字词教学。字词不但是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应该把现代汉语中最有活力的2000来个给学生讲清楚。针对初中阶段字词量大难度增加的特点,应当注意把识记和运用结合起来。(2) 句子教学。句子是由字、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逻辑形式、修辞手段组合构成的。它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3) 语段教学。语段为词语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研究其作用和搭配关系,进而体会遣词造句的优劣,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语段,从中探求作者谋篇布局的旨意,学习组织结构的技巧。可抓住重点语段、有特色的语段、集中体现知识点的语段、过渡与照应的语段分析。(具体内容见白皮书第710页)2、试论述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关系。语文教学首先要遵循的是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性质决定的。首先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文以载道,这是一条语文的规律,道和文的关系,是载体与实质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内容决定修辞的表达,语文内容还决定文章布局谋篇。其次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五、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1、试举出你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精彩的一个教学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教湖心亭看雪这课时,提问对“痴”字的理解。并找出课文句子来分析。这一提问法能不动声色地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模仿钱梦龙老师的提问教学法。请问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的年龄身份怎样?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难么?其中有两个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差不多,我们一起读,看两人的态度究竟一样不一样。通过阅读,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分析对课文的内容写法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反思:因为首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的提问,极具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问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如钱老师上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里找出依据。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动思想机器,有了碰撞就会有深入的思考。2、试举出在教学实践中你认为自己较好地体现了“成功有效”的教学策略的一个案例,并写出教学反思。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教学反思:我这次教学设计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成功有效的。感觉挺不错的。体现在以下几点。(1)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清晰、简洁、集中、符合学习的认知。(2)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布置学习任务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可选择的层次性任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便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3) 问题的设计好。指向文本本身,指向作品的主题思想,照顾整体,问题聚会疑难的内容,空白之处,问题有导向、激疑、开发激发思维的作用。(4)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