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化作业-王伟.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631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王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王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王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作业说明:信息技术支持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优化的三项作业,可以是同一节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应用,也可以是不同课中相应环节的技术应用。作者信息姓 名王 伟联系电话05368139778所教学科小学数学所教学段小学高年级电子邮件wangliuxiaoxue126.com单位名称潍城区望留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优化(一)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本课的名称:方程的意义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情感目标】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300字左右)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导入语时间信息技术支持一、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架 生:天平。 师:了解天平吗? 生谈谈对天平的了解。 2.课件出示:桃子和砝码。 师:用天平来称桃子(课件出示:桃子和三个砝码)的质量,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请大家猜一猜? 请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3.课件再出示一个120克的苹果,猜想天平会怎样?再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4.再换一个苹果,猜想天平可能会怎样?5.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两边的质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4分钟左右。课件出示一架天平,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天平具有平衡性。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桃子(180克)和另一边放上三个砝码(300克),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本课的名称:圆柱的体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通过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来源,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知识目标】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2通过新旧知识的转化贯通,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领悟数学思想迁移的重要性。3在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习中,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验操作及设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大胆的猜想。请简述讲授环节的目的和内容,并说明在讲授环节中,你是怎样应用信息技术的,以及信息技术是怎样起到优化作用的(300字左右)。因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通过PPT课件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分成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自然而然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眼看到,有了空间变化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能突破难点,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理解公式的来源,并能自己推导出公式,杜绝了死记公式,不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右栏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讲授效果,请提供截取的重要画面及相应文档链接)教学活动简述信息技术支持一、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1.猜想:师:想一想,圆柱体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又该怎样转化?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转化的过程,再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板书:圆柱体 长方体2.验证并操作: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柱体,你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是怎么转化的吗?可以请你的同桌一起来帮忙。(指名动手操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操作的过程。)3.课件演示操作过程。4.进一步追问:拼成的长方体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板书:近似)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怎样切拼才更接近长方体?(随着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切拼的过程。)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的份数无限多,想象一下切开后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擦掉“近似”二字。)5.小组合作,推导公式(1)仔细观察转换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6.课件再次演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推导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让我们满怀自豪的感情把发现的计算公式读一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课前提出的问题:圆柱体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Sh课件演示把圆柱体平均分成16份的过程,让学生加深印象。课件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切割拼成近似长方体过程,学生体会到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优化(三)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价设计不能雷同。)本课的名称:圆柱的体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通过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公式来源,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知识目标】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2通过新旧知识的转化贯通,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领悟数学思想迁移的重要性。3在讲解例题与巩固练习中,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实验操作及设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大胆的猜想。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评价环节,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教学活动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让学生自己叙述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空间观念是否得到初步建立。1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2小组比赛,看谁能讲解圆柱体积推导过程。小组上台演示推导过程,然后出示“你真棒!”卡通图画,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利用多层次练习设计,多种典型题目巩固圆柱体体积的应用。1.利用多种题型来巩固使用圆柱体积公式。熟练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1、利用白板学生上台演示。2、运用多媒体奖励学生笑脸或给学生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总结。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学生自我评价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收获。总结梳理Ppt课件演示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