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558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领域,面临着机遇与竟争,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的一项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结合新课程理念,我们不断地修改与调整,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层面都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从意义与价值、研究的措施、过程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四大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特别是结果与分析中总结了许多条切实可行的培养质疑策略,并配以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实施,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进,同时根据实践,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质疑、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化,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新任务。随着这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由课外转向课内,把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应试教育基础之上,突出“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很少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于是,我们把目光对准了课堂,对准学生的学习.把“学生如何才能学的更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问题加以思考。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然而,任何创新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具有主见,且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学生,则不是创新型的学生。 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在课堂上91.4%的语言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另有一项调查显示: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小学生为13.8%,初中生为5.7%,高中生为2.9%。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2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听老师的教授,老师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的讲解,并且老师们也总以为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我们恰恰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们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改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他们都以问题为基础。必须能发现问题,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进行思考、研究;必须有一个具体明确的问题,学生才能进行合作交流,并在探究中来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提出。可面对一批批不敢提问,甚至于连提问的念头都没有的学生,怎么指望他们去创新?又如何指望他们去振兴中华呢?正是看到我们以往教育中的缺陷,新课改评估体系才要求“能够为学生创设并组织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不同见解”,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讨论、探究、思考和操作”。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开始。 2、研究问题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爱问、会问,精问。 3、预期目标 (1)研究的理论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的策略 (2)研究的实践目标 建构课堂教学质疑能力的实践策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研究,重点从实践基础上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的一些成功做法,以改革传统应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能有效促进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质疑实践策略。通过解放学生的手和脑,使学生敢问、爱问、会问、精问。大部分学生能把得到提高的质疑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中。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质疑策略研究的良好局面,最终使老师在观念更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与人格自我完善四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建构起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二、课题的论证 (一) 意义与价值 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我们认为其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培养数学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数学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下,特别是在生产发展的需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数学教育又为一定的社会延续和发展而服务。社会进步要求我们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时代发展要求未来人才具有高度的质疑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作为数学学习主体的学生应从小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作为数学主体的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意识与行动。 2、 培养数学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数学发展和数学学习的需要。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是数学发展史的浓缩,体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再发展的过程,加之数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质疑、创新的历史,质疑是其发展的手段,创新是其发展的灵魂。因而,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学生过程应是再质疑、再创新的过程。 3、 培养数学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数学的学习与其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翅膀。其中,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就是数学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人才自身的含义也体现出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使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就需培养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 价值 如果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改革工程,那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其本身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理论价值 更新观念:使教师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知识的积累转变到注重数学习的过程能力的发展,并最终聚焦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 更新方法:使教师从注重对自身“教”的设计与对教学的组织转变为关注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思考。 2、实践价值 其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其二是既注重学生现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今后的发展,并为此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二)研究的步骤 从立项至今,我们课题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2月-2003年12月:以“总结经验,构建模式,实践验证”为主。在这一阶段,我们开了10多次课题组会议,上了20余节研讨课,针对基本模式进行以验证,选编了部分教案,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与验证。 第二阶段:2004年1月-2004年6月:以“专题研讨,理论学习,夯实基础”为主。从2004年开始,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实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也为了发挥课题组的团队作用,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相继开展了五次大的活动,举行了五个专题研讨,编制了四个专题的理论学习资料,上了30余节研讨课,课题组成员走出金华参加了数次研讨与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2004年7月-2004年10月:以“个体实践与小组研讨”为主。 从备课、上课、教案的编写、案例收集入手,做到以质疑为主题、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主线、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最后事整合阶段的研究。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四个抓,抓总结、抓提炼建构、抓实践、抓论证。 (三)研究的措施 1、课题研究紧扣三个中心: (1)学习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多个层面的学习:学习理论书籍,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教育刊物,了解最新动态;参加学术研讨,锤炼研究成果。 在学习中坚持四个结合:个人自学与小组研讨相结合,他人成果与个人体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内部探讨与外部交流相结合。 做到两个共享:资料共享、成果共享。 做到课题组开展的每个研究专题都有每个成员收集的材料,都有每个成员的个人体会,在每研讨上都能做到人人发言、全体研讨,并确定有一个主题的发言人。 (2)研究 、从他人走向自我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将他人的学习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有自己的体会与观点。在小组交流发言时,一要有他人成功经验的学习资料;二要有自己的体会;三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专题研讨前,先由课题组成员上一节有针对性的研讨课;在专题研讨中,课题组成员结合课例,谈学习、谈体会、摆观点、摆做法,并带有个人的案例;在专题研讨后,要求各成员到实践中是去落实,去修正。 、从共性走向个性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提出了基本教学模式,但从第二阶段开始,我们要求各成员在第一阶段成果基础上,通过学习理论,融入自己的体会与观点,在教学中尽可能体现个性。 (3)实践 、个人实践与课题研究主题相联 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时,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要求、内容与方法去实践,使之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个人实践与小组研究相联 在个人实践之后加强交流,发挥群体的作用,团队的精神,克服困难,纠正偏颇,使实践更为科学、有效。 、个人实践与教育改革整体相联 课题研究是教改大潮的一个浪头,个人实践也必须与教改大潮相吻合,与教改的趋向相一致。 、个人实践与个性张扬相联 课题研究的群体即有团体攻坚的功能,也容易磨平老师的个性,因而在实践中,我们在遵循一般规律、共性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教师的个性发挥和张扬,使课题研究真切地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服务。 2、 课题研究体现三个充分: (1)充分发挥了课题组的团队作用 选题到研究展开。在每一环节上,我们都组织学习与讨论,使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 (2)充分贯彻在课题研究中的“三先三后” 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先思考后讨论,先讨论后行动,先行动后结论。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问题不忙讨论,没讨论确定的方案不忙行动,没有行动检验的事件不忙结论,做到先思而后行,先行而后论。 (3)充分注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做到五个到位: (1)组织到位:课题组对研究有完整的组织与系统的安排;课题研究有明确的阶段要求与目标。 (2)人员到位:课题组研究力量强大;课题研究责任清晰,任务明确。 (3)经费到位:经费使用做到三个保证:学习保证(学校对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等在经费予以保证)、资料保证(学校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对资料的购置,资料的印刷等予保证)、组织保证(学校对课题组进行各类主题式活动予以组织、经费上的保证)。 (4)调控到位:强化课题组内部的调控。 (5)学习到位:经常组织成员学习理论发展的新动态,经常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交流与探讨,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1、研究的样本 官塘小学一(1)班、一(2)班、四(1)班、四(2)班的全体学生。 2、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主要采用观察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并辅以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运用教育统计的手段,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对研究的假设进行验证。 在课题研究的前期阶段,以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等方法为主。 在课题的实践性研究阶段,以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为主。在课题的总结性研究阶段,以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等方法为主。 3、资料的形成过程 (1) 每周四开设一堂专题教研课,搜集整理执教都城的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听课老师的听课笔记、随堂记录和课后评议记录。 (2) 搜集每周五专题研讨会上会议记录及制定的实施方案。 (3) 每月一次问卷调查、利用调查表形成资料。 (4) 每月一次“悄悄话信箱”以及与学生座谈搜集资料。 (5) 平时教学中,经常做到每节课课前、课中、课后三小问,每周三、周五第三节课,各班组织“质疑”交流活动,自由交流探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困惑,并记录成册。 (6) 学校每月评选一次,选出“质疑小王子”、“质疑小公主”,进行公告,进入学生档案。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我们课题组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努力,结合搜集整理及分析资料,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的学生却经常是没有问题可问。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25%的学生怕老师和同学笑话,“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对提问有恐惧心理;有18%的学生自我否定意识较强,造成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还有45%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靠老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就行了,没什么好问的,形成了懒于提问题的依赖心理等。通过专题研讨会的研究,我们制定如下方案,来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由于情绪紧张,担心在课堂上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他在课外继续提;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题的学生,可以让他个别提或在小组内提;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3为此,在课堂,我们坚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计划分等级。在彼此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同时,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缩短与学生物理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时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同学习、探索,有时也向学生请教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真正是他们的朋友,是学习的合作者、好帮手。这样他们就会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和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 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两正确,一鼓励”,即正确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的错误,坚持做到耐心听取,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敢于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举行竞赛活动 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较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评定小组或人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2、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质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 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陈老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进行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揭秘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有限小数关系时,行设计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老师能用“看”的方法很快地判别出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问题:(1)看会?(2)怎么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发现了“看”的方法,即只要看最简分数中分母质因数的情况。 创设动态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问题情境动态化,就是在数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表演,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利息时,蒋老师为每一小组学生准备一个学具袋子,内有一张存款凭条和一张取款凭条,还有一些钱,每组钱的数量不同,然后由各小组自行存款、取款(教师扮演银行办事员),蒋老师依据其存款年限付给利息和本金,并选择部分数据填入表格,接着让学生观察表格,学生便会萌发这样的问题:利息的本金到底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利率。然后又以同样多本金但得到不一样利息的实例,让学生探究发现利息计算公式,这样整个课堂“乱”中有序,学生大胆地推测和尝试,学得有味,学得投入。 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我们大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意识中激化矛盾,在问题情境中产生了对新知识的需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通过探索去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认识面积单位时,朱老师先出示两个图形,(图1图2)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重叠不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要用划分方格的方法来比较大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图1的面积大,于是得出结论:格子多的图形面积就大。接着朱老师出示力3,同图1和图2比较,从而使学生发现图3面积比图1、图2小,但是格子却比它们多,这与刚才的结论发生了矛盾冲突,使学生意识到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格子,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而自然地推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