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报告》word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465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质量报告》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学质量报告》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学质量报告》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经过61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一、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学校秉承61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弘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华水精神,以建设高水平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水利电力为特色,“立足水利,面向社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从严治校,从严执教”,努力培养基础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1 本科教学地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强调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保证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建立健全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体系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如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等。学校采取激励措施,确保优质的教师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鼓励教授开设科技实践创新课。1.2 培养模式学校坚持“固本强基,特色发展”,立足建设“高水平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定位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为我国水利电力事业培育兴业英才、治水栋梁。学校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培育目标,构建了“基础、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3本科教育模式学校围绕“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德育为先,发展为要”的育人理念,创立了“德育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四位一体的本科教育模式和“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将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1.4 学生规模2012年,我校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共25324名,其中本科生23894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35 %。各学院分布情况见表1。表1:2012年全日制本科生规模序号学院20082009201020112012小计备注1资环37338239043215772水利59563987887629883土木47858372477025554建筑8634736336635215145机械46054852253320636电力71272669271228427环工35641337439115348信工28625932242812959数学15420715418369810管理450558614632225411外语14812312416155612法学18716118319672713软件5555二本186230416三本14国教5256151140嵩山321529850洛阳286544830本部合计864832550663757095238941.5 生源质量我校本科招生计划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台湾除外),生源充足,生源质量好,整体素质高。2012年招生工作以持续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为目标,继续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学校科学编制招生计划,进一步加大投放河南省外招生计划;强化生源区域分层分类指导,进一步提高招生工作质量。2012年我校招生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总数60个,招收全日制本科生5721名。本年度6个专业河南首次本科一批录取,投档线达552分,高出省控一本线12分。河南省本科二批报考持续火爆,理科最低投档线531分,高出二本线50分,文科最低投档线546分,高出省控线36分,文、理科均再创历史新高;在外省,本科二批录取持续突破,在福建、浙江、贵州、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份,我校二本录取分数线接近或超过一本线,最高的是福建省超出二本线82分。1.6本科专业设置学校现有6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8大学科门类,具体分布见表2.表2:本科专业学科分布一览表学科门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合计数量35692313160比例58.3%10.0%15.0%3.3%5.0%1.7%5.0%1.7%100%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项目驱动,成果引领,示范辐射”建设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入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办法,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推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整体实力,全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进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1 立项项目2012年,我校共有15个项目列入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立项建设计划,取得历史性突破;校级立项建设9项(见表3)。2.3 教学成果在河南省2012年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成果显著,成绩斐然。我校限额申报7项成果,6项榜上有名,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奖比例高于全省平均获奖比例(见表5)。在本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与实现策略探索项目荣获特等奖,这是我校首次在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实现了长期以来我校教学特等奖的零突破。我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学校更是作为工作重心来抓。目前,已经建成由“立项-建设-研究-实施-总结-推广”完整的成果培育之路。2.4 教学模式创新与考核模式创新一是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地区差异、接受能力差异、成绩差异,结合学校实际,对2012级全日制本科生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读写译和工科类的高等数学A课程实施分级教学。英语读写译课程分A、B、C三级,高等数学A分A、B二级,A级学生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组织教学,B级学生按照教育部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 英语C级学生按照学校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有志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的教师中选择部分教学效果优的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试点。2012年度,我校共有5位教师实施教学模式创新。三是思政课程考核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主要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其考核评价就必须把知识的考核同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20122013学年开始,我校思政课全部实行开卷考核,重在考核案例分析,重在应用原理分析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重在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实施成效(1)分级教学实施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班级成员通常是同一专业的,来自不同地区,受各地区教学质量的影响,同一专业的学生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将不同认知能力、学业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授课,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就不可避免。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分级教学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反馈结果,一些学生反映,我们不再吃“炒冷饭”了,而另一些学生说,我们也不再“囫囵吞枣”了。(2)教学模式创新实施效果。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学校督导团、教学管理人员随堂听课,试点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专家听课等形式跟踪调研。目前,学校正在对教学模式创新效果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报告。经专家评价适合推广的,学校将给予教改立项支持。(3)思政课程考核模式创新实施效果。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就是要检验大学生对某些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随后的教学或学习策略,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大多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定水平,因此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改变必然带动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相适应,思政课教学上也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突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三、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推行“德育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技创新”的四位一体本科教育模式,始终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3.1本科专业建设一是制定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为加强全日制本科专业建设,科学、规范设置与调整专业,促进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优化专业结构体系,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科学协调发展,我校出台了全日制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内涵、保证质量”的基本方针,着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2012年下半年,学校召开了专业建设专题会议。校党委书记朱海风教授、校长严大考教授、副校长王天泽教授,各教学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主管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务处负责同志以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出台的全日制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在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近年来我校专业建设工作,研讨加快推进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专业建设工作。三是做好专业调整工作。2012年,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同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对已有专业开展专业整理工作,我校原有专业数量为55个,整理以后专业数量达到57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2012年申报新增本科专业7个。四是做好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调整,学校决定开展新一轮(2013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要求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要围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吸收我校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强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着力建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做好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工作。2012年,我校地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获批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计划制定要以实施卓越教育为目标,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截至目前,我校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方案已经制订,4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正在制订中。3.2 专业认证与评估(1)工程管理专业评估。5月22-26日,以江苏建工集团教授级高工朱华强为组长的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组一行莅临我校,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评估视察。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组在为期三天的实地视察中,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实习条件和教学经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认真地检查,并和我校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以及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与毕业校友进行了深入地座谈。评估委员会认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目标明确、特色鲜明,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综合能力强、一次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本次评估,肯定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我校将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升工程管理及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土木工程专业复评。5月30日-6月1日,以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为组长的住建部专家组莅临我校,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评估视察。在视察评估中,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了测量实验室、基础力学实验室、岩土力学实验室等实验条件,观摩了课堂教学、学生毕业设计和答辩过程,调阅了学生试卷、实验实习报告等教学资料,分别召开了教师、学生座谈会,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条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管理规范,专业、学科建设成果显著,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突出。同时,专家组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办学条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3)艺术设计专业检查。11月23-24日,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司林胜教授为组长的省教育厅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专家组,通过“听、看、查、访”等几个方面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检查组实地考察了专业实验室、教室,查阅了办学资料,召开了教师座谈会,查看了学生实训实习成果。专家组成员对我校艺术专业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通过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检查,对提高我校艺术专业办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3 课程建设根据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结合多样化、全方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012年我校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网络视频通识课程,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1)加强学科基础,培养跨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本年度根据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严格控制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于此同时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高质量的主干基础课。为了巩固学生基础学科知识,拓宽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通过学科融合与交叉,加强对学生综合培养,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学校统一划定课程管理,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共享课程,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2)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年度在加强建设本校素质类选修课的同时,新增了网络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12门,使学生接触到部分国家优质的教学资源,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素质类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期开课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3)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2012年近10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4)整体控制本科生理论课程及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以确保本科教学整体质量。(5)2012年本科生理论课程共安排4167门次,集中实践环节1856门次。课程开设中,力学课程、思政课程班级规模相对大一些,大部分超过150人,专业课程基本保持2-3个自然班的教学规模,英语课程保持在60人左右的教学规模。3.4教材建设(1)教材选用。学校选用教材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华水政201198号文)第十六条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体系调整,适应教材的更新换代,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选用教材原则:优先选用国家和省规划教材;优先选用教育部和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优先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优先选用学校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综合出版社出版教材。首次选用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未立项的教材,实行主编或者参编教师个人提出申请,学院提出初审意见,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教材选用原则进行审核,全校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审批。2012年度专家审核通过了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共计14种教材(见表6)。(2)规划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组织申报18门规划教材报到省教育厅,最终陈南祥教授编著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5 实践教学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认真践行实践育人,着力构建“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制定了全日制本科生社会实践(调查)管理办法,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全校范围调研实践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模式等,拟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教师提交的实践教学资料,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学校的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井然有序,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截止2012年,学校建有地质工程、大学物理、机械、土木工程、水力学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和数学等2个校级实验示范中心。3.6 毕业设计(论文)(1)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答辩。2012年毕业设计(论文)严格采用一人一题,真题真做,超过50%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践;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严格设计纪律和要求。学校继续实行“2%末位淘汰”制度和校外盲审制度,继续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校选派校督导团成员全程监控毕业答辩各环节。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毕业答辩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盲审,最好评选资源环境学院与机械学院等2个学院为2012年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组织管理单位,共评出2012届毕业生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16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65项。表7:盲审差异率(校内评分高于校外评分)序号学院送审数差异数差异率%1资源与环境学院7002水利学院12003土木与交通学院9111.114建筑学院7114.295机械学院9006电力学院1218.337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6008管理与经济学院8009信息工程学院7114.2910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0011外国语学院9666.6712法学院500合计941010.64(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论文题目与所写内容不甚一致(涉及外语学院),部分设计(论文)工作量不饱满(涉及建筑学院、机械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设计(论文)不规范,包括中英文摘要、图纸设计、图表、参考文献、题目(涉及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建筑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导师指导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出现错别字、图纸标题信息错误、部分计算错误、中英文摘要不吻合、英文翻译不顺畅、字面错误较多等(涉及水利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3)校外盲审情况。2012年按应届毕业生2%的比例抽取了94份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校外盲审(见表7)。数据显示,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优良。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学校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本,科研为基”的基本要求,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保证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投入和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本设施的作用。总体上来说,学校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所占比例显著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学术骨干、科研骨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力军作用。4.2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学校一直严格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程,并与职务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津贴待遇挂钩。2012年学校教学科研岗在岗教授332 人,实际上课人数322 人,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达到96.98 % 。全年有6位教授、副教授未能完成本科生教学任务核减岗位津贴。4.3 青年教师培养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迅速增加,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已占到我校全体教师的70%。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优劣。加大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师能的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是我校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中心。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和规范制度建设,构建校、院、教研室“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管理模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建立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2012年选派16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南水北调工程一线进行锻炼实践,选派9名博士组成博士服务团赴贵州黔西南州挂职服务。2012年,我校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实施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制度、停课再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退出机制等,组织新教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设系列教学理念与技能讲座;安排岗前试讲,由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一起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评定合格后才能上讲台。4.4教学基本设施(1)实验室。我校现有31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包括基础实验室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实验室13个(见表8)。其中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止目前,实验室总使用面积49100m2,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面积33844 m2,基础实验室面积15256 m2。我校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共计52个,可以满足本科实践教学需要(见表9)。表8:实验室(实验中心)一览院系名称实验室名称实验室分类电力学院电工电子实验室基础动力与自动化实验中心专业水利学院水力学实验室专业基础水利工程实验中心专业土木与交通学院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基础土木交通综合训练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基础土木交通科学研究中心专业工程检测中心实验室专业基础资源与环境学院地质及岩土力学实验室专业基础地质工程实验中心专业测量与空间信息实验中心专业基础建筑学院建筑与艺术实验中心专业基础美学实验室专业基础机械学院机械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实验中心专业实习工厂专业基础材料成型及控制实验室专业基础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实验中心专业管理与经济学院财会与投资实验室专业基础管经学院实验中心专业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工程实验中心专业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中心专业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统计与金融工程实验中心(筹建)专业法学院模拟法庭专业基础公共管理实验中心(筹建)专业外国语学院语音实验室基础软件学院软件学院实训中心专业基础独立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专业独立可视化仿真实验中心专业表9:校外实习基地一览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名称电力学院(8个)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中国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富春江水力发电厂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丹江口水力发电厂洛阳发电设备厂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达拉特发电厂华东电业管理局新安江水力发电厂天津军粮城发电厂教培中心机械学院(5个)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培训中心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中心河南电力博大实力有限公司汽车修理厂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资环学院(7个)河南省地质工程公司河南省水利勘测总队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辽河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土木工程研究所河南省许昌岩土工程公司黄委会水科院高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吉奥星地震工程勘测研究院水利学院(9个)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代表局招待所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 三峡基地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丹江口水力发电厂汉江集团水利枢纽管理处汉江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省陆浑水库灌溉工程管理局水库管理处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环境学院(11个)宜昌市中堡岛饭店白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中水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纪庄子污水处理厂雅士空调(广州)有限公司郑州建东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南京上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汇丰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郑州三全食品有限公司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河南黄河迎宾馆工程部土木学院(11个)焦作市公路管理局质量检测中心焦作市公路建设第二工程处安徽省黟县西地宏村屏山万春艺术饭店郑州力博桥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省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华夏监理公司河南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屋开发公司烟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烟台鲁成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凤凰县舒心宾馆信息学院武汉永达电子有限公司(2)教室资源(含多媒体教室).我校教室分布在两个校区,共有358个教室(花园校区146,龙子湖校区212),38409个座位(花园校区15144,龙子湖校区23265)。其中多媒体教室97个(花园校区21,龙子湖校区76),15973个座位(花园校区4992,龙子湖校区10981)。4.5 教学经费投入2012年教学经费直接投入共1045万元(不含各教学单位教学投入、专项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师资引进与培训投入、本科实验设备投入等),其中教学活动费90万元;教改立项45万元;教学业务费35万元;教学维修费15万元;教学专项200万元;实习经费300万元;实验室损耗20万元;学生开放实验经费10万元;专业评估30万元;教学资源投入300万元。4.6 教学基本建设(1)多媒体教室改造。2012年,学校更新龙子湖校区多媒体教室共40个,移装多媒体教室21个(含2个计算机教室),容量约2097个,缓解了多媒体教室资源紧张的情况,保证了多媒体授课需求。(2)报告厅改造。2012年,学校对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正式投入使用,使用情况良好。(3)移动多媒体购置。2012年,学校购置800套扩音器,配备到各个学院,购置了20套移动投影机,分配到各个学院用于教学使用。4.7 图书资源2012年,学校购置图书39.9册,其中电子图书30万册,馆藏图书达到269.8万册(含电子图书100万册)。中英文电子资源2万种。保证教师、学生学习需要。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不断完善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保证监控体系稳定运行,着力强化质量意识,加强网络监控力度,构建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5.1 基本概况我校秉承“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自1995年成立首个教学督导组以来,我校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逐步构建了一个质量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合理、信息渠道多样、评价范围广泛的科学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实现对教学全部过程、全部环节的由全部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同行、学生、督导、领导干部)进行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2012年,我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为核心,继续做好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培养、课程考试、学生学习状况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督导管理体制,改革了学生信息员工作模式,加强了网络监控的作用,修订出台了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拟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两个重要文件,使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质量监控工作更加规范有效。以学校考风考纪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我校加大了考场巡视、学生评考等工作力度,考风较以往明显好转。5.2 教学督导教学督导是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肩负着绝大部分的教学质量监控任务,包括日常听课、例行检查和专项检查。我校实施校院两级督导体制,成立校级督导团、院级督导组。校级督导现有成员19人,均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退休或在职教授、副教授组成,主要工作有:职称晋升人员的教学质量评价、青年教师试讲验收、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和专项调研等。院级教学督导组主要负责本单位教师的课堂听课教学检查等。2012年,我校继续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体制,并不断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方法。实施“学校督导与学院督导相结合,课堂单独听课与集体会商相结合,随机抽样和重点督导相结合,督教、督学、督管、督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5.3 学生信息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我校2004年开始实施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主要由各级学习部成员和各班学习委员担任,任期一年。学生可通过填写教学信息员报告书、定期参加座谈会、学生评考、微博、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向学校反映问题、提出建议。2012年,教务处对教学信息员工作模式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校级信息组和院级信息小组,实施两级管理。校级信息组由校学习部长、各学院学习部长组成,负责监控全校各教学环节整体情况,并定期编撰教学信息员工作简报;院级信息员由各学习部长自行选用,并在小组长的安排下,自主开展工作,及时向校级信息组上报教学信息。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各级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效率。2012年度教学信息员共出版了4期教学信息员工作简报,参加座谈会7次,提交学生考场情况评分表千余份,提出有价值建议数百条。5.4 学生评教我校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学生评教的分数历来受重视,是任课教师综合测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我校加大了学生评教在教师综合测评中所占的权重,由原来的10%增加到30%,这是以学生为本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5.5 网络监控我校积极适应现代大学生习惯于网络交流的特点,大力开展网络监控这一新形式。教务处设置了“华水教务”微博和处长微博,开设了教学管理专用邮箱,实现了与广大学生的即时沟通,对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变被动为主动,成效显著。2012年,由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来,后经教务处查实并处理的教学问题共15项,涉及教师20人。5.6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我校非常重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我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进行包括初期、中期、后期和总评四个阶段在内的评估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初期的评估工作由教研室负责,学院进行抽查;中期评估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学校进行抽查;后期评估工作(主要为毕业设计答辩)由校督导团负责;最后学校教务处从答辩通过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按2-4%的比例随机抽取,送校内外专家盲审,对于盲审成绩差错率(学院评定结果高于专家评定结果)超过70%的,或者发现有抄袭、剽窃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校将做相应处理。2012年,我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全日制本科生毕业率96.36%,学位获得率94.80%。六、学生学业发展机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水利电力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1 正常毕业和毕业生中获取学位情况2012年,全校本科应届毕业生4751人,正常毕业4578人;正常毕业学生中,取得学士学位4383人(见表10)。6.2 学生科技创新2012年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共有22个项目获得立项)以及半年期项目的结项验收(3个半年期项目验收结果均为良好)、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共有21个项目获得立项。组织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共有60项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组织或协同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包括协办开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协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协办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组织大学生软件设计竞赛。2012年,我校大学生在全国及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及河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74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学校“磐石杯”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创新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156项。2012年,根据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评定办法(华水政2010119号)的精神,学校组织开展本科生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评定工作。经学生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审核,教务处组织公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共评出97人获得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见表11)。表11中显示,2012年学生发表期刊论文较2011年呈上升势头,首次产生科技鉴定成果;文体活动继续得到保持,体育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6.3 学生体质测试学校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强化体育教学质量。2012年,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见表12)。表12: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计表学生人数应参学生人数实际参加学生及格人数良好人数优秀人数及格及以上良好及以上优秀率人数及格率人数良好率193381933819318804792952791762191.22957449.561.446.4 学生就业2012年就业形势较往年严峻,为保证经济环境低潮期就业率不下滑,学校认真分析内外原因,制定应对方案。为了抢占就业先机,9月初就编制完了2012届毕业生生源简介1700余份寄往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同时积极与南方人才市场、长三角人才市场、中国高校就业服务网等12家知名人才市场、网站机构合作对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大的信息平台和就业空间。从9月18日起,共举办228场专场招聘会,校内发布招聘信息6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6500余个。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继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5%。学校获得了“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3)。八、特色发展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构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促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科学发展。8.1 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育英才”基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以适应经济社会尤其是水利电力事业发展需要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实施“卓越计划”,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2012年,我校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4个专业成为河南省卓越计划建设专业。学校制定卓越计划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启动了校级“卓越计划”建设工作。我校“卓越计划”实施“3+1”模式,即在校四年中须有一年时间(可分阶段实施)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学校通过构建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课内实训工程化,企业实践教学化”的实践培养模式,将工程教育贯穿4年,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2)强化合作办学,培养水利行业国际化人才。坚持国际化合作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着力培养水利行业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努力拓宽与国外大学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渠道,积极组织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互访活动。2012年,成功申报地质工程专业为国际合作本科专业,实现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零突破;选派5名学生参加1+2+1学习或境外交流学习。8.2 健全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建立系统、完备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机制和体系,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在岗培训、停课培训和退出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2年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监控等。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新进青年教师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效果差的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教学能力指导,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保证青年教师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和进步。学校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出台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本着“对口派遣、学以致用、强调效果、保证质量”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现有师资状况,分年度有计划地资助派出青年教师到工程一线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力争到2015年全校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8.3 完备的学生学业发展机制学校实施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实施学业状态发布制度,学生联络员制度;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训练,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设科技实践创新课,评定创新学分;完善辅导员和班导师制度;定期举办教务、学务、勤务学生恳谈会;畅通网络平台,及时高效解决学生学业发展问题。(1)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协同联动人才培养形成常态机制。我校协同联动促教促学人才培养机制逐步从一个理念变成了一个现实。我校协同联动促教促学人才培养机制指导思想明确、制度保障体系完备、方法措施切合实际、工作落实扎实、培养效果显著。部门联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互信的协同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已然形成,并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色。(2)小微博,新媒体,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构建协同联动大平台。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短小、随意、即时、互动”等特点,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典型产物,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便捷沟通的首要选择之一,在学生群体中影响重大。为此,我校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大力挖掘网络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依托微博这一新媒体,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华水苇渡”微博广场为代表的网络沟通平台。“华水苇渡”微博广场由“校务华水”、“师慧华水”、“学聚华水”、“达济华水”四个方阵组成。通过微博发布校务信息,落实校务公开,引导学生参与校务管理,提高学生在校爱校、在校言校、在校为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开展多种“微博型育人”形式,如微交流、微访谈、 微辩论大赛、 微知讲堂、微博达人面对面等。运用微博发起爱心公益活动,开展为特殊困难学生奉献爱心,节假日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活动。利用微博积极倡导诚信做人、文明行事,讲正气、树新风等。在这个平台上,淡化了“官方”、“校方”、“我说你听”、“你做我看”的生分色彩,强化了“平等、亲和、互动、同心、相助、奉献”的团结精神,高度体现了“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引导为重”的教育理念,着力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进了“华水人”的互相理解、相互沟通、充分信任,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2年,我校党委书记朱海风的个人微博“海兮风兮”被评为河南十大公务人员微博。如今,在我们优美的校园里,以“华水苇渡”微博广场为代表的网络沟通平台已成为我校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3)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协同联动文化氛围。学校拟定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意见,做了大量工作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敬业和谐、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为全校上下协同联动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氛围。一是加大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爱心、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二是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打造多种师生互动平台,如“求知微讲堂”、“华水苇渡” 、“微言大义”等网络平台,“新生加油站”、“MMD”等讲座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系列科学技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科研平台,形成师生多渠道全方位的交往格局;拓展学生和教师交往空间,让师生在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升华。九、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持续教学基本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有力举措,本科教学在“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绩。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需求和国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对照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仍然面临不少发展中的困难。9.1努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方式随着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趋势的日益凸显,学校必须不断顺应时代变化,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机制体制。(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建立与个性化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分层分级教学、导师制等,建立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学生学业预警与警示机制,加强学生选课、辅修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3)不断提高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能力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加强课外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学校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和大力支持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认真总结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评审、管理、验收工作经验,扩大项目立项范围,增加学生受益面;采取积极措施,增加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为目标,改革外语教学。加强全英文课程和全英文专业建设,进一步把外语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和购置更多先进外语教材。(6)加强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大力加强学生的联合培养、招收国外留学生等方面的工作,选派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9.2 切实保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随着本科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完善,学校必须坚持本科教学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和评价考核都要体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1)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教师倾心倾情倾力本科教育教学,实施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在教师师德师风、教学团队、名师名家培育、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大工夫,增强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意识,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社会满意的本科教育。(2)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校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学校重点监控与学院全面监控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监控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3) 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本科教学基本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提高两校区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快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