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新版说明.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400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新版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新版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新版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新版说明 1三年级上册教科书在单元内容上修订后与修订前有哪些变化? 答:三上教科书在修订前安排了六个单元,分别为“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米饭和淀粉”。现在改为四个单元,它们分别是“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2教科书的封面照片是什么意思? 答:教科书的封面为一幅大图,是教师在辅导学生观察蜗牛,它不仅呈现了“动物”单元的相关教学内容,还表达了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这样一种观点。右边四幅小图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表示“植物”“动物”“材料”“水和空气” 四个单元。 3为什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封面插图有教师出现? 答:这表示三年级是学习科学的初始年级,强调了科学探究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事实上,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都很重要。 4三年级上册科学修订的原则是什么? 答:(1) 体现科学探究活动应围绕核心科学概念的建立来进行。(2)保留原来的精华:如以活动为基础的设计。(3)解决原教科书某些活动目标不明确、整体内容过多等问题。 5三年级上册科学修订的整体设计是怎样的? 答:突出两个核心概念:(1)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物”“植物”);(2)物体和物质的特性(“材料”“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方面: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本册侧重的技能是:观察、描述、比较(使用维恩图)、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 单元 6“植物”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植物”单元总共有7课。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第2课“校园的树木”Z 第3课“大树和小草”;第4课“观察水生植物”;第5课“植物的叶”Z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第7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7“植物”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什么来设计的? 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设计的(现行课标中的“生命世界” 内容)。8生命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基本需求);(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l)(2)(4)(6)四条,(3)(5)两条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9“植物” 单元的设计在科学探究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所以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10修订后的“植物”单元和修订前的“植物”单元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修订后的“植物”单元是修订前三年级“植物” 单元和四年级“有生命的物体” 中植物共同特点等内容的综合。不仅要学生观察植物外形特点,还要从观察中找到植物的共同点,找出植物的生命特征,观察的目的就更明确了。 11三年级上册“植物” 单元中涉及到哪些植物? 答:有大树(香樟树木本植物)也有小草(狗尾巴草、三叶草、车前草、蒲公英草本植物);有陆生植物(大树、小草)也有水生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既有开花植物,也有不开花植物(蕨类);等等。 12教科书“植物”单元一开始就有这么一旬话“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这里的省略号, 你可以补充哪些词语? 答:水田里、池塘旁。 13“我看到了什么”这课设计了哪几个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看照片上的大树;(2)回忆中的大树;(3)观察真正的大树。 14在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 的第一环节“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中如果有学生说“我看到了一只小虫子”,老师应该怎么办? 答: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回忆、想象,什么是图上真正看到的。说以前在大树旁看到过小虫子,这是回忆;现在真正到大树前去观察,有可能看到小虫子,但在书上的这幅大树图上是看不到虫子的。 15第回课“我看到了什么”是按照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答:本课按照两条线索展开。明线: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暗线:通过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16第2课“校园里的树木”教科书设计了哪些活动? 答:(1)怎样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2)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描述记录;(3)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指向树木具有生命体的特征。 17“校园里的树木”这一课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答: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校园里的树木是学生最容易观察的。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具体认识一棵树,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18学生用简图记录有什么好处? 答: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 单元会多次用到。 19“大树和小草” 一课设计了哪几个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常见的小草;(2)比较大树和小草;(3)整理相同和不同。 20第3课“大树和小草”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答: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目的在于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21“植物” 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水生植物? 答: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植物生长的两个典型生存环境。水生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有相应于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这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而植物多样性的背后仍然体现出植物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2“植物的叶”一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捡落叶;(2)比较叶的相同与不同;(3)观察叶的生命现象。 H“植物” 单元为什么要观察植物的叶? 答: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观察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所以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是个重点: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可看出叶子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过程。不仅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其局部的器官也具有生命特征。 24“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4个教学活动。(l)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2)观察叶的变化;(3)观察其他植物的变化;(4)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25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 答:有些植物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有些植物生长、开花;还有些植物果实成熟,种子传播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26第6课为什么要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做题目? 答: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 27植物的共同特点”一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Z(2)了解植物的一生;(3)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 28“植物的共同特点”这一课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29本单元为什么选择大树和小草比较?为什么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作比较? 答:选择大树和小草,是因为它们形态上的巨大差别;选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是因为它们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别。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人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30资料库的资料怎么使用? 答:资料库的内容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一般不作为考试检查的内容。科学随笔提示:Venn 图(venn diagram), 也称文氏图, 韦恩图. 用一条封闭曲线直观地表示集合及其关系地图形称为文氏图(也称韦恩图) 来历很简单,是他发明的这种表示方法. 例子 比如橙色的圆圈(集合 A)可以表示两足的所有活物。蓝色的圆圈(集合 B)可以表示会飞的所有活物。橙色和蓝色的圆圈交叠的区域(叫做交集)包含会飞且两足的所有活物 - 比如鹦鹉。(把每个单独的活物类型想象为在这个图中的某个点)。 “动物” 单元 31“动物” 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什么设计的? 答: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 32“动物” 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很少涉及,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以后的年级中再进行学习。 33“动物” 单元学生用画简自的方式来描述所观察的动物形态有什么好处? 答: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画简图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34“动物”单元用什么来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本单元继续用维恩图这种工具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35“动物”单元将重点观察哪些动物? 答:蜗牛、蚯蚓、蚂蚁、金鱼。 36“动物”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动物” 单元共有7课。第1课“寻访小动物”;第2课“蜗牛(一)”;第3课“蜗牛(二)”;第4课“蚯蚓”;第5课“蚂蚁”;第6课“金鱼”;第7课“动物的共同特点”。 37“动物” 单元的起始课为什么安排“寻访小动物”? 答:“寻访小动物” 是观察动物的开始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 38“寻访小动物”一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 答;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1)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2)怎样观察、调查小动物;(3)寻访小动物。 39“动物” 单元观察“蜗牛”主要观察什么? 答:观察蜗牛,不仅仅观察它的外形,而且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摄食、排泄甚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40为什么“动物”单元已经观察了蜗牛还要学生观察蚯蚓? 答: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表现在形态的多样,更表现在结构的多样。而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物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帮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1。“动物” 单元为什么要安排观察蚂蚁? 答: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足。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蚂蚁的运动比蜗牛和蚯蚓快,在观察中遇到了困难,怎样解决观察中的困难完成观察任务,这是本课的目标之一。42“动物”单元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第四次还要观察金鱼? 答: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恃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43“动物” 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动物的共同特点” 的目的是什么? 答: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体会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44“动物”单元观察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中,无脊椎动物有哪些?备属于哪类动物? 答:无脊椎动物有蜗牛、蚯蚓、蚂蚁。蜗牛属于软体动物门,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45蜘蛛是昆虫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蜘蛛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46蝶蚣是昆虫吗?如不是,是什么类动物? 答:蜈蚣不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47“动物” 单元中观察的蜗牛、蚯蚓、蚂蚁、金鱼中,脊椎动物有哪些?属于哪类动物? 答:在这四种动物中,金鱼是脊椎动物。金鱼属于鱼纲。 48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哪些类群? 答:脊椎动物中除鱼类,还有两栖类(青蛙)、爬行类(蛇、乌龟等)、鸟类(燕子、麻雀等)、哺乳类(牛、马等)。 49昆虫几对足? 答:三对(六只)足。 50蚕宝宝不是三对足,它是昆虫吗? 答:蚕宝宝不是三对足,但它变成成虫后,蚕蛾是三对足,所以蚕宝宝还是昆虫。 51什么动物寿命最短? 答:无脊椎动物革履虫和变形虫的寿命是以昼夜或小时来计算的,它们的寿命最多是一昼夜。“我们周围的材料” 单元 52什么是材料? 答:材料一般是指具有满足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 53材料和物质一样吗? 答: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 54材料的性能一般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述? 答:(1)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硬度、疲劳特性、耐磨性)、热学性能(热传导、热容量、热膨胀、耐热性)、电学性能(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光学性能(透光率和反射率);(2)化学性能:化学稳定性。 55“我们周围的材料” 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共7课。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第2课“准更硬一些”Z 第3课“比较柔韧性”;第4课“它们吸水吗”;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6课“砖和陶瓷”;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56“材料” 单元的结构是怎样的?答: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57“材料” 单元在认识材料的性能方面着重研究哪些性能? 答:着重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58“材料”单元除重点研究材料的硬度、吸水性、柔韧性、密度四个性能外还要了解材料的哪些性能? 答:了解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在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导热、着色、光滑、是否易加工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特征。 59“材料” 单元重点研究了哪些材料? 答:金属、塑料、木材、纸、砖、陶瓷等。 60“材料” 单元主要要求学生用怎样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材料的特征。 61“材料” 单元修订后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答:(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材料的主要特性;(2)结合材料的用途,自主研究某一类材料的特性;(3)气泡图的大量使用。 62本单元大量使用气泡图的目的是什么? 答:气泡图这种开放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材料的特性;利用气泡图,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某一类材料的特殊特性。 63金属有哪些特性? 答: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64纸有哪些特点? 答:纸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的树脂、果胶组成的片状物。纸的结构:多相复合体。纤维的非均态交织导致各向异性、纸幅两面差异和毛细孔多;单位面积强度较大,具有较好的弹性;密度较轻;着色性能良好及稳固。 65木材有哪些特点? 答:木材从类别上可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材两大类。其中针叶类通常纹理细,材质软,木纹精致,具有丝绸般光泽,其横切面上组织细致,均匀,肉眼下看不到孔,故针叶材称无孔材,又称软材;而阔叶材由于组织复杂,木纹富于变化,材质较粗,其横切面呈孔状,肉眼可见管孔,故阔叶材也称有孔材,又称硬木。具体到每一种木材的区分应以下列特征为准。(1)花纹。对木材进行不同角度的切割,其年轮可形成风格各异的花纹,如纵切面为平行条状,弦切面为抛物线状,横切面为圆弧状。另外,木材的颜色差异,斜纹理也可形成各种天然花纹;(2)颜色。木材有较广泛的色相,如白如雪的云杉,黑如墨的乌木等。但大多木材颜色均聚集在红一橙一黄的范围内,以暖色为基调。同时,一种木材因生长环境,处在树干的部位以及受外界影响,也会造成不同的色调;(3)光泽。木材的光泽主要表现在纵切面,横切面不易显现。木材若反射光线能力较强,而吸收光线较弱,表面便呈现显著光泽。观察光泽应在新刨削面进行;(4)纹理。木材文理简称为木纹,具体可分为直纹理和斜纹理,主要以木纹与于轴是否平行(基本平行)或偏斜来确定;(5)气味。部分木材有特殊的气味,如松脂味(松木),檀香味(檀香木),樟脑香气(香樟木)等;(6)硬度。木材硬度一般与其质量有一定的关联,即木材越重则越硬。科学测试的方法是进行木材对球印的试验,测其对磨耗的耐受力,数值单位为牛顿(N),表示一个直径N 毫米的球体打入木材深度达到球体直径一半时所需的荷载;(7)含水率。原生材含水率通常控制在10以内,薄皮材在8以内;(8)不同木材的密度(千功米)。沙木、红松、柏木、铁杉、烨木、水曲柳、柞木、樟木。捕木、麻陈、梗木分别是376、440、588、55、635、686、376、529、610、956、702。 ho如何识别塑料? 答:第一是外观识别法;第二是燃烧观察法。(1)用酚醛树脂制成的电木,以及其他所有热固性塑料,受热燃烧时都没有发软熔融过程,只会变脆和焦化。(2)聚苯乙烯及其他所有热塑性塑料,受热或燃烧时都必先经历发软熔融过程,但不同种类塑料有不同的燃烧现象。(3)聚乙烯容易燃烧,离火源后仍能继续燃烧。燃烧时火焰上端呈黄色,下端呈蓝色,由于燃烧比较完全,黑烟甚少。在近火焰外,塑料有溶融滴落现象,类似于矿烛蜡的流淌,溶融物亦很少被烟色熏染。火焰熄灭后,有较明显的石蜡燃烧气味。(4)聚丙烯的燃烧现象与聚乙烯大体相同,可能有少量黑烟。火焰熄灭后闻到的是几乎煤油之类的石油味,这是与聚乙烯特别不同的地方。(5)尼龙不像聚乙烯或聚丙烯那样容易起燃,燃烧较为缓慢,移走火源后,如果环境温度不太高或有金属附件将热量带走,能维持燃烧的时间不会很长,稍后便自行熄灭,火焰颜色也是上黄下蓝,在近火焰处,塑料表面即溶融滴落,又会起泡。熄灭后有类似烧羊毛或烧指甲气味。 67橡胶和塑料有什么不同? 答:它们的制作原料不同:橡胶是橡胶树上割口后流出来的一种片经过加工制成的;而塑料是由石油中分离出的原料加工而成。 68“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可以观察哪些地方? 答:可以先观察自己的穿戴和随身携带的书包,再观察教室里地面、墙壁、课桌、黑板、门窗、多媒体设备等,因为从这些地方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很多材料,如:金属、玻璃、瓷砖、木材、纸、塑料等。 69比较硬度时有哪些方法? 答:一种方法可以用一种固定工具刻划,如用铁钉(用力相同)在不同的材料上刻划,从痕迹的深浅来判别材料的硬度。一种方法是材料之间的相互刻划,比较硬度。 70教科书第52页白色的塑料水管为什么用塑料做? 答:(1)塑料的柔韧性好;(2)塑料防水性能好;(3)塑料比较轻等。 71纸的吸水性都很好吗? 答:不一定。有些复合纸的吸水性就不太好。72材料的密度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 答:是的。 73钢铁在水中很容易沉但它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吗? 答:可以改变,用钢铁造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74砖是用什么做成的? 答:砖是用款上烧制而成的。 75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陶瓷的碗、盘子等? 答:首先它防水性能好,其次是导热性能差,隔热性能好。 76“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在本单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答:总结、归纳。它的作用是能综合评价学生该单元学习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这一课的学习。水和空气” 单元 77“水和空气” 单元有哪些教学内容? 答:共7课。第1课“水”;第2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7课“空气有重量吗”。 78为什么把“水” 和“空气” 放在同一单元中进行研究? 答:本单元在单元的导语中就给出了答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气球,困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百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水和空气,是地球L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L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除此以外,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我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物体存在的三种状态固体、气体、液体。 79本单元科学概念方面需要达成哪些目标? 答:第一,丰富和发展关于水和空气的特征的认识。(1)知道水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的作用;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内聚力、动性、流动性等方面相同或存在差异。(2)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和水比较,在颜色、形状、气味、味道、流动等方面,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空气能占据空间,但它容易被压缩或扩散;空气有重量,但很轻。第二,认识到空气和水是地球上两种常见的物质;物质存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类型;固体、液体、气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一定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第三,认识到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第四,综合已有的材料、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世界的概念。 80本单元在科学探究方面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答:第一,能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水和空气进行较系统、持续、细致地比较。第二,能在事实的基础上识别或认知有关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第三,能想办法借助别的媒介或通过实验等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第四,能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其他方式来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且能用维恩图、对比表格等对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五,能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交流。 81本单元在倍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答:第一,通过对水和空气认知的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内化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通过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有误差的,多次测量和重复实验可以帮助减少误差。 82本单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答:在科学概念方面:(1)有一个初步的科学概念的体系;(2)有科学概念转化的途径和方法。在科学探究方面:(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典实验的适度改造。 83本单元科学概念体系及转化的方法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有四个方面。 1)水和空气进行了三次比较。第一次比较属于常规比较,找出了水和空气的共同点有: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没有硬度、都是物体等;第二次比较:在第一次比较的基础上,对水和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发现了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第三次比较:在第一、二次比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是否有重量的比较,发现了水和空气都有重量,只不过水比较重,空气比较轻。 (2)形成固体、液体、气体概念的层次性。 84怎样指导学生填写第回课“水” 的第一个活动“我们知道的水” 中的网状图?(略) 答:指导学生填这种网状图,首先要看懂图。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了解:水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存在方式?水和生物有哪些关系?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一项一项地填就可以了。如:水的存在方式有冰、淡水,那还有雪、雾、露水、海水等。和生物的关系中,植物离不开水,那就还有动物离不开水、人离不开水。 85第1课“水在哪个袋中” 的活动中,“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的物体也一分辨出来呢” 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辨别,水和石头、木块、树叶很容易区分,因为石头、木块、树叶等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水会流动,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和空气也是比较容易区分,液体比气体在重量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液体重,气体轻。但水和醋、牛奶就下太好区别了,因为它们都是液体,可以通过摇一摇、听一听、闻一闻的方法来区别,因为它们的粘稠度和气味还是不同的。这一活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 肪水和油的比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水和油的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物体有不同的特性,但目标是指向液体的共同特征。 87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 中“流动比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流动是液体区别于固体很明显的特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会了解到水、油等都会流动,只不过流动的速度不同而已。通过比较了解液体的共同特征,了解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 88本单元“认识到五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是液体的体积”的目标在哪一课中得以落实? 答:通过“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量商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 89这一单元中哪几课是认识水的特征的? 答:第回课“水”、第2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是认识水的特征的。 90这一单元中哪几课是认识空气的特征的? 答: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7课“空气有重量吗”。 91在活动“我们知道的空气” 中的气泡图怎样填? 答:可以参考“我们知道的水”活动中的网状图的填写方法,从“是什么样的”“存在”“与生物的关系”“用途” 四方面填写。 92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中的经典实验要注意什么? 答:杯子倒扣水中时,要注意:(1)杯子要直扣,否则水会进人杯子里,纸会湿。(2)杯子底放纸的时候,要放好,压紧一些,否则杯子一倒过来纸就容易掉下来。 93“乌鸦喝水” 的囹在“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课中有什么目的? 答:“乌鸦喝水” 是利用石头(固体)把水挤出来,说明固体占据空间。学生对“占据空间”一同比较陌生,用固体占据空间做铺垫,有助于理解气体占据空间。 94教科书上用注射器做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空气占据空间,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注射器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还能发现空气能被压缩。 95教科书前四课认识水的特征,后三课认识空气的特征这种编排还有其他目的吗? 答:有。本单元7课的学习,不仅要认识水和空气的特征,还要形成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孩子们说,我想改变世界1、自动刀:我想发明用电脑控制的刀。我需要多少厚的菜,只要输入数据,调整自动刀,它就会给我我需要的厚度的菜。2、电脑:我设计我让它做什么,它就能什么的电脑3、书本:我按一个自然段,它就会模仿我的声音读。4、考试卷:5、三角板:改一改,让它不容易割手。6、自动铅笔盒:这样使用就会很方便。我叫它干什么就干什么?7、面粉:我要发明各种口味的面粉。8、我要一个哆拉A梦,我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9、我要改进马路,在下雨天的时候它能自动吸水,在干旱的时候能放出水。10、我想把骑车进行修改,它的喇叭太吵了。11、我想发明双面烤具。12、我要改进人,我想让人不老,到爸爸那样的年龄就不长了。这样就能活长一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