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的改造与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366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建筑的改造与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旧建筑的改造与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旧建筑的改造与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旧建筑的改造与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一、 旧建筑适应性改造的两种策略:建筑功能更新与能耗技术创新1 背景介绍建筑生命周期(Building life cycle)和适应性改造(Adaptive reuse)的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即有学者提出建筑生命周期的概念,目前关于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诠释,而有两点是基本的要素,即建筑过程中的物质流循环,和建筑活动中包含的各个阶段。2就阶段而言,可分为起始,制造、建造、使用、维护以及处理(disposition)在内的六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从自然界提取建筑所需材料;制造构成建筑的建材或预制件;工地的建造;竣工后的日常运营;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更换(构件或设备)和翻新;直到其无法继续使用的处理,至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处理过程可以是拆除旧建筑,这样拆除的材料重新进入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或者在新的建设中再利用;也可以是对旧建筑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使其重新“焕发青春”,这样实质上等同于新的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由此,为保持逻辑的严谨性,有学者提出“设计生命周期”的概念,认为改造再利用代表该建筑第二个设计生命周期的开始。根据生命周期的定义和改造再利用的内涵,可以引申出适应性改造(或称改造性再利用)的定义: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经常面临使用功能的转变。适应性改造即指在保留旧建筑历史特色的前提下使其适应新用途的过程(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U.S. 1995)。其目的在于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或者说给予一建筑多个设计生命周期,以应对建筑承载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国内外旧建筑适应性改造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综述。对于历史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在世界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展了相当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的设计和管理规范和导则也在不断完善。例如美国的室内管理局(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于1977年拟订了指导历史建筑修复和适应性改造的修复标准(The Standards forRehabilitation),在1990年和1995年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对建筑可能的新功能作出一定约束,以使改造对原有建筑的历史特色的影响减至最小;规定加建、外部改造应与原有建筑兼容而又有所区别,且如果未来拆除新建部分,原有历史建筑应能保持其原有风貌;另外,对改建涉及的材料、结构、施工工艺以及技术等方面都作出严格规定。香港存在数量众多的旧城区,屋宇缺乏修缮,居住品质堪危,城市空间也缺乏趣味,以致逐渐失去活力和人气。香港的市区重建局(Urban Renewal Authority)旨在通过旧城区重建创造高品质、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环境,提出了其工作的4R原则(Redevelopment, Rehabilitation,Revitalization, Reservation),即重建、复原、复兴、保存。通过保存历史建筑,修复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和在旧城区合理地段与当地社区、商业机构合作,改善基础设施和商业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室外环境,以恢复或提升城区活力。2 第一种改造策略-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的艺术改造如果从改造的出发点和改造的手段分析,现有的适应性改造实践大部分是重在保存场所精神,维系城市文脉连续性,在这个基础上更新功能,以适应时代需要。以此为指导的改造实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3 第二种改造策略-重在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3.1 定义随着建筑改造的趋向与可持续发展的并轨,另一类型的改造策略,即重在提高旧建筑环境表现的技术改造,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发展为适应性改造的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是指凭借可持续的生态技术提升原有建筑物的性能使其适用于新用途。这种改造策略着眼于减低建筑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一栋现有建筑进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这不仅可以减少因为新建活动产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节约了新建筑开发用地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3.2 生态技术适应性改造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3.2.1 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 降低原有建筑使用能耗提高环境表现的技术手段改造不仅在结构、设备等技术层面上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层面使用被动式能耗策略,打破旧式的封闭空调室内空间格局,把自然引入室内,使改造后的建筑具备新一代生态建筑的品质。德国柏林德意志邮政银行总部大楼的改造研究(DeuschePostbank Headquarter)说明了这一点。8原建筑是一幢国际式风格的高层板楼,设计者根据原有建筑的条件,将所有可能使用的节能技术进行归纳,制订了包括供热、制冷、照明改善、通风系统、以及被动式建筑手段等五个节能策略在内的多个改造方案(表1)。为便于比较使用了能耗模拟软件对各个节能策略的节能效果进行计算,并计算了各个方案的投入成本和收回投资的年数。研究通过从投资、投资收回年限、节能、室内环境改善、建筑整体素质提升等方面,将方案一(结合策略1-4)、方案二(被动式建筑手段A)和方案三(被动式建筑手段B)进行比较,结论是:如果把节能作为唯一标准,那么方案一和二节能量和投资相若,但是方案一不能显著改善室内工作环境,所以应选择二;如果改造目标是把旧建筑转变成新型的生态节能型办公楼,则应选方案三。被动式的建筑改造策略把属于旧时代的全封闭空调建筑转变成适应新时代的,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高品质现代办公建筑,这样改造后建筑完全符合现行的标准和规范,也有助于树立银行的新形象(表2)。 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如罗马儿童博物馆,利用原罗马历史城区的一处车站厂房改造而来。在屋顶的改造中把天窗与光电板结合起来:总功率15KW 的光电板被整合进标准化的天窗以及外遮阳系统的模块之中,大大方便了施工。太阳能发电设备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成为改造后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同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展示作用。3.2.2 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与健康指标如在香港大学艾略特堂改造中(详见案例研究),使用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包括安装导光板改进室内照度;采用地板送风空调,其比传统头顶送风模式更符合人体热工学的舒适度要求;同时,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舒适度来调节风量或温度,从而避免了空调室内病(Sick BuildingSyndrome)的发生。3.2.3 减少废物排放量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削减建筑使用能耗,直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率,以及延长建筑使用期限,间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率。这是旧建筑适应性改造对保护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贡献。根据日本建筑学会(AIJ)学者T.Ikaga等的研究,旧建筑通过技术改造所产生的节能效果以及改造带来的对新建筑需求的减少,将使日本在未来大幅度减少CO2 排放量。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08-2012年间全日本CO2排放量会在1990年基础上增加15%,到2050年只能减排10%(图8)。而如果在日本未来应用以下措施:将新建筑能耗减少30%;旧建筑能耗减少15%;延长现有建筑使用年限;使用环保材料,至2008-2012 年期间全日本CO2 排放量将在1990 年基础上减排6%,到2050年可以达到减排59%(图9)。为此,新建建筑量将从1990 年的2.7 亿m2/ 年减少至2 千万m2/ 年,而旧建筑改造量将从相应的2.5 亿m2/ 年增加至4 亿m2/ 年(图10)。 减少旧建筑拆除产生的固体废物就自然界和生态圈而言,没有什么是废物。所有物质都被循环使用,成为物质链和能量链中的一环。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对这种循环的模仿,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存。理论上说旧建筑的拆除所产生的各种物料,应全部被再利用于新建筑中。但实际上在现阶段很难实现。大多数建筑垃圾由无机物构成,其重新进入自然的物质循环需要相当长时间,而某些成分更是对生态环境构成直接危害。直接填埋这些不可再用的废物的处理将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生态圈造成负面的影响。旧建筑的技术改造提升其功能适用度,延长其使用年限从而在一段时期内避免了建筑废物的产生,也是为最终实现建筑的完全循环利用争取了时间。3.3 技术改造对于我国发展的意义3.3.1 环境效益伴随经济的腾飞,国内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新建建筑量快速增长(表3)。大量的建筑活动除要花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外,还会对环境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如国土资源的过度消耗,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使一些城市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建造活动还释放出大量的CO2,这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根据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的协定,众多发达国家已经对本国的释放量做出了控制和减排的保证,到2010年工业化国家的CO2 排放量将在1990 年基础上减排5.2%。中国根据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暂时不受这一协定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这一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的资料,1998 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2.2%,预计该排放量将由2000年的33 亿吨增加到2020 年的57 亿吨;在全球由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统计中,中国所占的份额预计将增长到2010年的15.6%,以及2020 年的17.7%。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们作为一个占世界总人口1/4,且正在飞速发展的大国,不可以不负责任的任由这一问题恶化而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而就建筑行业而言,减少新建筑量而延长现有建筑的使用周期,以及提高旧建筑的能耗效率,是一项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我国新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对“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进行充分利用,被纳入公共建筑的绿色评估体系中促进节地和改善室外环境部分的优选项,成为一条重要标准。3.3.2 提高能效不仅限于控制对新建筑的需求,技术手段的改造还通过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自身的能耗表现和室内环境,减少建筑使用维护周期内所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和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等,从而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建筑日益显得难以应对新的舒适度要求、能耗要求和功能提升要求。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在气候上被归为夏热冬冷地区,随着对舒适度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该类建筑装上了空调,而由于早期的多层民用建筑绝大多数缺乏保温和隔热的设计,造成该地区空调能耗浪费惊人。例如,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分析,单就住宅而言,为使夏热冬冷地区普遍达到热舒适,采暖空调用电负荷夏季为0.8 亿KW,冬季为2 亿KW,相当于11座三峡电厂的年发电量。10而其它如办公、旅馆、商业等数量巨大的民用建筑类型也存在同样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技术改造可以通过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合理的遮阳设计,或使用新型玻璃等来减少室内夏季得热量和冬季失热量,从而有效减少使用期间的空调和采暖能耗。另外,在改造过程中整合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设计和设施,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将进一步减少改造后建筑对城市能源网络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有的建筑可以实现能源的自足甚至将多余电力输入城市电网。这将被看作对环境和城市的巨大贡献,而产生广阔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因此,通过技术手段的旧建筑适应性改造当前有必要在适合范围内得到更大力度的推广和应用。4 实例分析某欧式旧建筑改造实践4.1 工程概况和分析4.1. 1 工程概况该工程是位于青岛西部的某欧式旧建筑一幢院落式小洋楼,建于1938 年,共3 层,局部4 层,已经有近70 年的历史,已超出设计使用年限. 该建筑位于老城市保护区,原为一所居住府邸,占地面积接近1000 m2 ,建筑面积2000 m2 ,共有主楼和食堂两部分,外表陈旧破败已多年废弃不用. 院落内高低错落古树幽幽,有着文化旧建筑其特有的历史风貌特色. 在使用过程中,中间几易其主,已先后经过多次简单改造和装修. 根据城市旧建筑的管理规定,此建筑不允许拆除重建,只能选择改造.4.1. 2 工程难点和各种因素分析旧楼改造结构安全最重要,对旧楼需全面进行检查、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改造技术难点如下.4.1. 2. 1 结构形式复杂. 原设计是砖木混合结构,竖向采用承重普通红砖墙体(墙厚240 mm) ,砌筑砂浆为标号较低的白灰水泥砂浆,水平楼板为木结构. 后期几次简单改造又增加了一些现浇砼结构,个别地方做了钢筋混凝土现浇柱和梁(单品框架) ,部分楼板更换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可能均为后期改造所做,砼梁的截面尺寸较大.4.1. 2. 2 结构构件损坏、强度损失严重(1) 砼构件中钢筋保护层较小的部位因海边的潮湿环境影响,钢筋严重锈蚀膨胀导致砼保护层脱落, 圆弧梁窗口处的短柱直接导致砼完全松动破坏严重,个别梁底部钢筋的保护层完全脱落.(2) 砖砌体的强度较低,特别是砌筑砂浆强度基本已经失效.(3) 部分木结构,主龙骨木方个别腐蚀较大或被人为破坏.(4) 砼强度损失较大:现场采用砼回弹仪主要对圆弧大梁、短柱、柱、现浇板、窗上弦梁的砼进行了回弹,碳化深度值采用较大的5 mm ,回弹结果见表1. 4.1. 2. 3 原设计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1) 结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低:砼梁在水平方向不连续闭合,互相无拉结,均为简支状态,使结构的完整性较差,抗震性能低. 长年的荷载作用下及砖砌体强度的变化使部分梁的支座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特别是圆弧梁的端部. 截面和自重较大的梁压在强度较低的砖墙上,给人头重脚轻不堪重负的感觉.(2) 门洞口上方均未设置过梁,而且门口上弦未按砖拱做法组砌(属于在先塞口后在门框上直接砖砌) ,对结构安全造成较大隐患. 经剔凿后,部分洞口上方砖墙明显出现开裂下沉,裂缝达到10 mm 以上.4.2 改造方案和措施在难点、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原图纸设计、征求规划部门意见以及设计方案的比对选择,最后。遵循一定的维修原则来确定改造方案.在改造方案的设想中,新功能(公司办公楼) 以不改变原结构方式设定4 ,且在空间使用设计上以不让旧有结构体增加载重负荷方式考虑;在结构上,根据不同类型构件和现行规范构造要求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处理;在建筑的功能和风格方面,在保证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必须保有历史建筑的外形和构造的特色,完整保留小院落的环境和风貌.4.2. 1 结构改造4.2. 1. 1 结构构件的处理措施(1) 牵涉外部造型的圆弧梁小柱进行加固:小柱隔一个取消一个,后对余下小柱松散的砼剔除,沿小柱四周上下植筋,按柱宽用高强度细石砼( C30 ,掺膨胀剂) 补强.(2) 所有砖内墙面:钢丝刷对基底清理干净,砖缝清理深度2030 mm ,满钉细钢板网,洒水润湿,1 215 水泥砂浆压实抹平,厚度2530 mm. 特别是底层必须保证满抹灰.(3) 柱、梁、板露筋处理:将钢筋锈蚀清除干净,松动砼剔除,砼表面凿毛,洒水润湿,1 115 水泥砂浆分遍抹实. 抹灰时每次厚度不超过10 mm.(4) 木结构:对木龙骨在砖墙上的搁置部分进行检查,对已腐烂变质的必须更换;部分房间在人员走动时,上下振动较大,可适当增加木龙骨减少木结构变形和振动,增加安全感;木龙骨在吊顶隐蔽前进行防腐防潮防火处理,涂刷表面处理剂(防火涂料等) . (5) 特殊部位梁、板炭纤维加固:三层两道简支梁及局部卫生间板接近极限状态,采用炭纤维加固.主要加固流程:清除梁底排钢筋的锈蚀物及砼疏松层,浇水润湿后刷界面剂一道梁底支模用灌浆料浇注,形成钢筋保护层清除被加固梁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被粘贴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除去表面浮浆、油垢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砼结构新面,转角粘贴处进行导角处理,打磨成圆弧状( R = 25 mm) 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涂刷底层树脂胶,粘贴碳纤维,涂抹浸渍树脂胶,用专用滚筒顺纤维方向多次滚压,挤出气泡,粘贴碳纤维布,表面均匀涂抹浸渍树脂胶,拍压纯净的粗砂对加固梁表面抹25 mm 厚1 2 水泥砂浆保护层。4.2. 1. 2 构造要求上的处理(1) 门口上弦加过梁的两种方法:a. 采用槽钢,分两次在墙内外两侧扣槽塞入槽钢,细石砼塞紧,槽钢。的搁置长度不小于20 cm. b. 浇注钢筋砼门框,门框两侧厚度不小于50 mm ,上部厚度不小于100 mm ,内配312 ,横向6100 ,C30 细石砼浇注,门口两侧砖墙可剔除部分砖块形成马牙槎.(2) 简支梁端部节点连接补强处理:a. 采用剔除两根梁之间的砖砌体,将两根梁的钢筋连接后浇注砼形成刚性连接点;b. 在两根梁内外侧面用膨胀螺栓加钢板带连接. (3) 外墙面装修应尽量减少增加建筑物的自重荷载为原则;对空鼓的水刷石面层及窗口处面层进行剔除,窗安装后重新进行抹灰装修.(4) 其他细部:烟道、开裂部位采用砖砌体或细石砼进行封堵、注浆和塞实,增加建筑结构整体性.4.2. 2 建筑改造4.2. 2. 1 功能方面处理措施(1) 保护旧建筑结构. 不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或过分的拆改和装饰,不改变原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空间分割格局,而是审慎地做些必要的、小限度的改动,合理的转化为新的使用功能1 .(2) 使用新材料,增加一些新设施如露天阳台上玻璃花棚、钢结构雨棚等,增加一些现代气息;屋顶休憩观光花园使原脏乱的屋面装饰一新;原破败的瓦房将屋顶换成红瓦屋面;内部装饰充分植入了现代的装饰元素,营造出办公、会议的气氛.4.2. 2. 2 风格风貌方面的改造措施(1) 忠实于旧建筑风格. 使旧建筑的风韵应该在改造后得以适当展示1 . a. 外墙采用超薄的(5 mm厚) 灰色毛面花岗岩镶贴,外形上不作任何大的调整,表现出原建筑的凝重感. b. 装修风格厚重,木楼梯、木地板,高档门窗,处处体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氛,增加了温馨和舒适感.(2) 完整保留小院落的环境和风貌,小院落中原有的树木花草、景观绿化、院墙是不可替代的,不做过多的调整,尽最大可能的保护保持和合理的修缮,原来的空间层次感保留依旧.4.2. 3 改造实施过程措施(1) 对原工程设计图纸的查看,了解结构形式和合理性,分析工程有利因素和不安全因素.(2) 工程表面面层的拆除,表现结构表面状况,现场观测结构问题,特别是木结构的腐烂状况检查.(3) 对结构砼强度、砌体、裂缝的检测.(4) 在上下水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弱电安装过程中,注意对木结构的保护,严禁任意开槽、挖洞、滴漏,避免对木结构造成侵蚀破坏,尽量利用原几处烟道走管线.(5) 装修施工过程中避免使用过多的水,以免浸湿木结构,降低使用寿命.(6) 使用后对办公橱柜等重物的摆放位置、搁置方法进行控制.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千禧年来临之前,建筑师曾和各行业的人们一样,期盼着新的21世纪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然而当21世纪不可逆转的到来的时候,建筑师们发现,什么也没有改变,新的科学技术产品和建筑艺术形式的研究需要继续进行,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也仍在继续。1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可持续观念源自于人来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地球只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即承受一定数目的生物、以一定的生活方式无限期的生存下去,而不会对它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产生无法挽回的破坏。这一点给人们的启示是:1、我们每个人现在究竟向地球施加了多大的作用力;2、我们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消耗的资源与控制所排放的废物来减少这种作用力。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于1980年有自然保护国际联盟首次提出,1987年出版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它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参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那么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建筑和城市,既应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建筑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削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的生存家园能够持续的向未来发展。2可持续发展,21世纪建筑大趋势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其中一点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诸多设计成为可能。通过人工采光、制冷、加热、通风,人们已经可以生活在虚拟的美妙环境中。然而在短短的时间内,自然资源高度消耗和环境超速污染,对人们亮起了红灯。据1989年德国能耗统计,仅建筑采暖一项几乎耗费全国能源的30,人类全部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就占据了80之多!现代性以试图解放人类的美好愿望开始,却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威胁的结局而告终。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人类本想通过现代科学进步来解放自身,结果却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更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时至今日,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关注不断升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已充分认识,相关思想已经深入诸多领域,并被广泛的采纳为各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战略。事实上,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是基于这样一种条件,即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经济不断增长的现有条件下,人类对资源的开发与对环境的破坏将很快接近地球所能承受的某种极限,从而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可持续一次本身即有可承受的含义)。因此,可持续发展所研究的核心就应当是如何协调自然环境与经济技术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中列出了“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有以下6条。 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取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材,避免使用高蕴能,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材料,争取重新利用可再生能源;针对当地气候条件,采取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减小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造过程中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建材。建筑师们基于工业文明对环境破坏的反思,应把生态环境保护、建筑持续发展作为必须具有的意识、准则和行为。3对建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拥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性、地区性探索,大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3.1 注重建筑材料的低能耗或回收利用。选择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与建材相关的每一环节,如取材、生产加工、分配、维护乃至拆除或废物处理等等都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实施有关建材方面的可持续相关策略完全可以避免或减少建材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建筑是立足于整体系统的观念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和应用,其重点应当是:有效、适当、经济、健康的使用可更新的、无毒无害的可再生的资源来研发和应用建材。主要的具体措施即是: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对可以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废物利用。3.2 从地方性出发,适应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一些建筑师以建筑所在地的生活方式为依据,吸收地方性传统建筑设计原理中的合理内核,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利用自然能源(光线、风力、热能、太阳能等),开拓性的创造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建筑类型。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和马来西亚杨经文博士。3.3 利用高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充分利用高科技产品:如新的建筑结构技术、电脑智能技术等,挖掘新的建筑材料(如塑料充气建筑、帐篷式建筑和日本的纸质建筑等),提高建筑的适应性。这些相关探索背后的思想具有普遍的价值。它即将证明并且正在证明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而并非只是美好的愿望,人类正在重新适应环境,融入生物圈中,人类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智力和能力。4 实例分析798798“大山子艺术区”是旧建筑在心理层面上可以适应现代人追求感觉的一个典型例子。原有的大型国有企业,现由于一大批艺术家、设计人所利用,“大山子艺术区”己经由一个地理概念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成了北京城新的文化旅游景区。4.1. 798 工业建筑里的包豪斯遗韵迎合了今天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审美心理感觉出现在大山子艺术区的798,牵涉到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广泛问题。大山子艺术区现象不应被描述为一种“精英俱乐部”,事实上,最形而下的物质条件考量,如空间可塑性程度、交通便利性、经济成本等考虑在驱使人们入驻loft 空间时是更为决定性的因素,而不是身份认同的意识。建国后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传统,大力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国际样式,在建筑领域追求民族形式。以苏联版本的欧洲古典建筑为主干,吸收明清皇家建筑的装饰元素,创造出新中国建筑的视觉意识形态,其代表作便是建国十周年时的“十大建筑”。798厂的建设与此同时,却表现为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在那个时代的建筑中可为时代风尚的漏网之鱼。工业建筑没有被纳入意识形态化的建筑文化,因为那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似乎更多地斤斤计较于装饰,建筑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建筑装饰。而工业建筑只需满足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它必须放弃美观的企图,去除所有的装饰要素,成为一种基本建筑,一种一丝不挂的空间。正是这种排除艺术性的企图,使得工业建筑之中意识态的影响被降到最低值,功能主义的思想得以长驱直入,其结果是与现代主义美学的暗合。我们甚至无需去考证,当年设计798 厂建筑的东德设计师的教育里残留了多少包豪斯的遗韵?又或许其来源竟是俄罗斯先锋派的构成主义?事实上,只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之上加上一个务实的“多快好省”的前缀,五十年代的建筑文化就仍然是为理性化的思量网开一面的。而只要是一种合理化的考虑,就势必朴素地背离当时主流的纹饰的时尚,于是在新中国的工业建筑中无声埋伏了功能主义的现代性美学。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工业建筑,也许不是直接出自苏德设计者之手,也同样能体现出这种与当时的主流建筑文化的落差。在今天,残留的工业建筑仍然保留着这种落差,因为虽经时代变迁,中国建筑文化主流中偏重纹饰之风并未改变。所以像这样简单、单纯的建筑形式给当代中国人一个全新得感觉,加上它本身得文化底蕴让798 的建筑形成了今天最好的就旧建筑改造的原型。798 工业建筑已由工具理性的保留地演变成为感性的寄寓物。拟像渗透了仍然坚固的墙体,作为工业建筑的这些基本建筑,在今天却因为它的朴素性而成为极适合于意义附着的活跃的建筑,你可以无穷无尽地阐释它,做得像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一样。4.2798 的大空间迎合了今天在狭猝空间生活的人们追求。身心释放的心理“大山子艺术区”现象是国际loft文化现象的一个回音,而Loft的典型工业建筑就是有着大面积的玻璃窗、高高的天花板等等,这些都是今天的空间规划所不能提供给人们的。Loft的净空平均在3m 到4.25m 之间,而今天的普通居住建筑的净空只有2m,所以loft 的宽敞让人们从心理上有一个释放的全新感,不再在2m 的天花板下充满压力的忙碌正是今天很多人的追求所在,大空间的感觉正是迎合这样一个需求而得以站住脚跟的。798工厂作为北京loft一个代表,它开敞的空间设计,给人们一个最纯粹的空间环境以进行生活和交流。而当你拥有一间有着十分大面积的壳子时,你就可以随意决定是否进行空间的划分和如何划分,这样的方式也和人们自由的心灵追求所吻合。在大大空空的壳子里,你可以信手画上属于你自己的图案,也可以用红色把房间变暖,可以用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表达自己,心灵的放飞正是每个今天的人在茫茫生活中所孜孜不断的追求。4.3798 的自主空间改造迎合今天人们对亲自动手工作向往的心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城市郊区一栋可爱而古老的仓库里,空空如也;来自原汁原味的loft 生活的极大诱惑;自己动手设计改造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谁会不动心呢?你可以现在开始搜集资料,只要你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建房屋,就坚持不懈。所有这些都将意味着你最终获得的是你确实想要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房子,这个房子或者工作室中的每一个钉子都有你的心血的表现,这样的诱惑对住了很长时间“火柴盒”房子的现代人来说的魅力真是太大了。今天的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追求着自我的体现和价值,人们都不愿意迷失在纷乱的都市生活中,所以798 所带给人们的质朴、单纯的感觉,带给人们对自我表现的实现都是在心理上深深吸引人们的因素。世界loft 建筑的火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样的原因。今天的人们拥抱了都市,也积极地解构了都市;他们既是过去的回音,也是未来的回音。于是他们为自己选择一个根据地,以便昼伏夜出。这个地方叫loft 或别的什么,这里是家和办公室的替代空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或办公室。他们将在这样的空间中坚决地安身立命,安其机动的身,立其灵动的命。798所代表的loft形式不是用环保材料和手段,而是从心理层面上吸引当代人们进行自觉建筑环保工作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