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2833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一篇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及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单元专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贯穿教材始终。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寓言两则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另人没想到的。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汉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好段落。3、 做一次写自己的习作练习。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5、 能根据单元专题收集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课外阅读。6、 进一步培养学生按要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7、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三、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教学可用15课时寓言两则 2课时惊弓之鸟 2课时画杨桃 2课时想别人没想到的 1课时语文园地三 4课时单元考试和试卷分析 4课时9、寓言两则个人观点【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2第二、三、四自然段。(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3第五自然段。(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六、作业1、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2、完成作业本【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邻居 养羊人 满不在乎 (规劝 ) 修 后悔极了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二、感知大意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三、熟读自悟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3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在南边 马跑得快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四、总结寓意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六、作业:1、搜集有关寓言的故事。 2、小练笔写写对去楚国的人劝告的话。 3、完成作业本【板书设计】 目标:在南方 南辕北辙 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办法:向北走 【教学反思】10、惊弓之鸟个人观点【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学、讨论交流。方式: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思考题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四、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五、指导书写生字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六、小结七、课堂作业1、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2、书写本课生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指导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2集体交流。3学习1到5自然段。(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3)指导朗读。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4学习6到9自然段。(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2)集体交流。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4)朗读指导。三、小结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堂练习1、在小组内复述全文。2、完成作业本【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观察 分析判断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掉下来叫得惨孤单无群 高飞【教学反思】11、画杨桃个人观点【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杨桃实物【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3齐读课文。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n)“晌”(shng):翘舌音。“肃”(s):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知道得很清楚。哈(h):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诲”: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二、讲读课文1从课文第三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3学习课文第2部分。(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三、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本【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父亲:是就(不要想当然)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要不要 是就 我:一生受用【教学反思】12、想别人没想到的个人观点【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举手询问老师。2、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反馈交流。三、自读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问题研读课文: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齐读课文:四、拓展延伸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本【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以少代多(妙)【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个人观点【学习目标】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创设情境,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二、交际过程(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2、说真话,说实事。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设计意图: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发言习惯及认真有礼貌的倾听习惯。】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3、评一评:看谁说得最像自己,推向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开始,老师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和优点、缺点的感受,让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来发现自己。这种 “以境促思,以思促说”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1、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2、学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样,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评议: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设计意图: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后,选择小组成员了解比较深入,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体展示,既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一次文化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五、总结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第 二 课 时习作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设计意图:教师的任务不是硬性要学生怎么写,而是引导、启发,让学生在选材、构思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自由抒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空间。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中来。本部分的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以上理念通过学生自由的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与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下一步“写”人物奠定基础。三、多元评价,认真修改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步的设计目的是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第 三 课 时修改习作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第 四 课 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一)、我的发现1、让学生读句子,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交流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2、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化练习。老师可以先说几个学生易于理解的肯定句,让学生试着改成反问句,如,“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分别可以改成“认真学习不正是好学生的表现吗?”“翠鸟美丽机灵,我们能不喜欢它吗?”让学生互相举例并变换句式,以加深对反问句的感悟和理解。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句子交流,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练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恰当地进行拓展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使学生学会应用的方法。(二)日积月累1、读读记记(1)展示读读记记中的句子,让学生自读并进行背诵。(2)学生展示背诵。2、读读背背(1)发动学生读谚语,说大意,指出谚语关涉的方面,启迪学生从中受到教育。(2)检查学生搜集谚语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3)选择经典谚语,让学生背诵。(4)学生展示背诵。3、成语故事(1)显示买读还珠成语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结合图片读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2)组织学生互相读一读这个成语故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悟。(3)指名学生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课下看更多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设计意图:采用自读、展示背诵、比赛、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趣快乐。(三)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本【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