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硕士论文电子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275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硕士论文电子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硕士论文电子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硕士论文电子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一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背景1二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意义、方法及文献综述4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的概述 8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8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9三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0第三章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14一创设教学情境: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14二组织合作与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能力 18三组织数学实验:积极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9四组织数学讲座:拓展思维,加深体验 22五组织学生自主讲堂:角色变换,交流分享成功的体验 23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4第四章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程序及教学设计案例 26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26二体验式教学设计案例 36第五章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43一实验目的 43二实验设计 43三实验过程 43四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4五实验研究结论 45结束语 46注释 47参考文献 48附录一 50附录二 52致谢 54中文摘要在全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在国家制定和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实施体验式教学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既是高中数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所谓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有关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能力,生成意义,实现精神建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通过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高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本文在阐述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和方法、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形式、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程序等方面论述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和操作程序,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操作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验式教学的概述,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数学体验、体验式教学等概念,并论述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总结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的特征。第二部分是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形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具体组织形式。主要的组织形式有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合作与交流、组织数学实验、组织数学讲座、组织学生自主讲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式教学的这些组织形式能够使学生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沟通交流能力、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第三部分是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程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程序,并画出了直观的实施程序流程图。实施程序总体上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即课前预习环节、课内探究环节和课后拓展环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来实现体验式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预习材料、创设引入情境、指导合作探究、提供变式训练、实施当堂检测、引导课堂反思、设计课后延伸拓展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体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 第四部分是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选取,以及对实验变量的严格操作与控制,从数学成绩和兴趣态度等两个大方面获得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最终验证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利于高中数学教学。关键词:体验;高中数学;体验式数学教学;情感体验 分类号:G633.6AbstractIn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and in the context of our country formulating and publishing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20102020),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is not only a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but also a teaching concept.The so-called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high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together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gnitive rules, teachers actively create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curiosity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willingly cooperate and exchange. In that proces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pply knowledge thoug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herefore they will have a positive emotion, so as to develop capacity, generate meaning, and achieve the spirit of teaching.Through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teachers can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 increase their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develop their creative ability, awareness of 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from the theoretical base, the siginificance and method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the procedure of carrying out the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Through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writer further valid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and then put forward practical ope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literature research, experi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case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study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experience teaching.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concepts of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teaching,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This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commonly used specific forms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The main forms of organization are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 organizing activities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rganizing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organizing mathematical lectures,developing forums, organiz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These forms can enable students to generat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nhance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skills,get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uccess and experience the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s in life.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procedures of implementing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and draw a visual flow ch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ar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areas, namely, previewing link, link to explore at class and the link of expanding after school. Through bilateral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 can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xperience teaching. In teaching, by providing preview materials, creating the situation to introduce the new topic, guiding cooperative study, providing variant training, testing at class, guiding classroom reflection, designing after-school extension and other forms of teaching, teachers enabl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produc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erience the 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Ultimately the students get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digest th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experimental study of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e and the control classe, as well as the strict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experimental variables, the writer gets the first hand data about experimental classe and control classe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Through analysizing th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data, the writer ultimatel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ng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It is argued that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high schools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Keywords: experienc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eaching,emotional experienceClassification:G633.6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1. 动词 1. be2. remain3. exist4. dwell5. be alive6. belong to an organization7. depend8. be located somewhere2. 介词 1. in2. at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一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背景(一)素质教育大背景及新课标的要求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特别指出了“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1 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倡导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可以看出,当前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重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维教学目标中使用了“经历”、 “体验”、“ 体会”、 “领悟”、“内化”等动词,这些动词都突出强调了体验式的教与体验式的学。(二)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吃力的状况,到了高二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对数学的厌倦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开始放弃数学的学习。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真实现状,以便研究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特设计了两份分别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一,二),对本校的43名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二年级的17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1.应试教育现象、被动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比较普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克服“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3,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新要求的数学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常常只注重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被动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存在。这种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形成极为不利。2.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被淡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一栏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4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因素是多重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数学课堂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仍没有完全有效落实。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导致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实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贯穿于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它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形成,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由于很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和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够。导致了很多教师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淡漠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3.轻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5也就是说,高中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知识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加强数学知识形式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激励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思想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才能不断地获得自身的思想提升,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探索、发现时的那种复杂的数学思考过程,其学习才是刻骨铭心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全面的。但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心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而忽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存在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现象。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数学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数学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数学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数学教学过程庸俗化,让学生听讲和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符号和法则,所以数学教学中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64.轻视学生的合作交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7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多方位获得数学知识及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很大,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小,几乎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虽然这些问题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和有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并且新课改指导文件专门提出新的课堂和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合作交流。而在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大多被形式化了,教师常常是在进行公开课时,才会去组织学生进行表面上的合作交流。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这种形式化的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起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5.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中也指出了要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高中学生进行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但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际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很少,即使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是形式化的,很少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很少真正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真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谈不上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当前高中教育改革形势所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势在必行。二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意义、方法及文献综述(一)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意义1.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数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基于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和态度。如果学生对数学丧失了兴趣,那么数学在他们眼中就只会是一些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每天不断重复的大量练习题。这样学生就无法调动自身积极性,不能认真配合老师搞好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最终导致数学学习质量的下降。而体验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2.加深学生的“再创造”体验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应使数学学习活动不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体验性的学习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出来。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划分为数学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数学体验的交流与合作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与合作等。数学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生生交流),学生的自我交流与合作(自我反思),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实践)。体验式教学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需要我们教师的合理组织,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数学教育的目标。而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方式对自己的潜能和周围世界有深切体悟,并通过体验发挥潜力,使学生心灵得以充分发展,达成教育目标。”8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身感受、体验与内化的机会,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建构知识的习惯,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9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借阅一些专业的教育教学论文及专著获取所需研究资料。2.实验法主要是通过潍坊第七中学高二部分班级实施教育教学实验,获取第一手数据,并通过数据说明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调查问卷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潍坊七中的数学体验式教学现状,以及实验后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一种反馈问卷,以期掌握利用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对数学学习的正面影响。4.案例研究法主要是通过研究潍坊七中不同班级 、不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从中分析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状况及效果。5.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来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的利弊。(三)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在国外,西方教育界比较早的意识到了体验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著名的教育家狄尔泰、杜威、罗杰斯、怀特海、卡尔雅斯贝尔斯、瓦西留克等都十分重视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以体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国内,近年来,体验式教学也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朱小蔓、张楚廷、张华、裴娣娜、钟启泉、李英、孙俊三等许多教育专家都思考了教育学中的体验含义,树立了体验式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发表了诸如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情感教育论纲、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等论文、专著。随后,一批一线教师也在做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工作,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撰写了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和论文。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的概述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一)数学体验数学体验,就是以亲身经历来体会、感悟数学。数学体验包括:对知识产生的体验,体会知识产生的缘由,明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对知识发展的体验,体悟知识的发展动因,获得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知识结果的体验,领会蕴涵在知识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对知识应用的体验,感受数学应用的实际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体验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而又生动的数学发现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再创造”历程。(二)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关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能力,生成意义,实现精神建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三)体验式教学概念的阐释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实现知识内化。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亲身经历,实现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有效融合。本文所说的体验式教学并非单纯的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而是教师体验式的教和学生体验式的学的有机统一。对教师而言,体验式教学意味着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并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活动去经历和体验,通过体验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进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发展。对学生而言,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在知识和情感的交互体验中实现知识内化。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验和学生的体验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教师的教学体验引导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着教师的教学体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二.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活动中建构知识。即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观点。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组织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10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或同伴)的合作、交流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营造问题解决情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的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用产生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并通过问题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和对所学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标既有认知目标,也有情感目标。体验式教学就是强调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和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二)活动建构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相结合,同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的就是引导学生从各种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数学操作、数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获得数学体验。三.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情感性、意会性、参与性、内化性、个体性等多种特征:(一)亲历性体验必须是主体亲历亲为的,不能通过间接的途径得到,因此,亲历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最根本特征。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式教学以学习主体自觉主动的身心参与为基础。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是个体行为,具有非他性,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教师的灌输和传授只能塞给学生一些没有生命的僵硬的知识,不能形成意义,生成素养。学习者只有亲历到场,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能。当然亲历更重要的是心历,心不在焉、熟视无睹也不能完成体验,心灵的感受和领悟才是要义。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体验状态。体验式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情感性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产生离不开情感,而通过体验又能生发更深厚、更具意义的情感。可以说体验起于情感又归于情感,体验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即体验式教学具有情感性。数学情感不仅指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重要的是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学生的数学情感对于数学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和情感结合的过程,若情感缺失,就会导致意义的枯萎。传统教学中“知识至上”的理念导致了知识与情感的人为断裂,违背认知规律也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体验是在身心感受基础上的认知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情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11。体验自身的情感性就决定了情感贯穿于体验式教学之中,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独特特征,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属性。(三)意会性体验式教学具有意会性,即不可言传性。高中数学中有些知识是很难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很难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这些知识也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顾名思义,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而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它是与缄默知识相对的。缄默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等具体的情境之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在实践活动体验中获得。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内化就可以深刻体会数学中的缄默知识。例如,在必修3进行“算法”概念的教学中,“算法”的概念不易表达,初学算法时,学生很容易把“算法”理解为“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可以给学生介绍华罗庚-“烧水泡茶”的例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统筹安排方案,叫起三位同学说了自己的方案:学生甲:先做好准备工作,洗开水壶、茶壶、茶杯,拿茶叶。然后,灌水,烧水,等水烧开泡茶喝。学生乙:洗净开水壶后,灌水,烧水。等水烧开之后,再洗茶壶、茶杯,然后拿茶叶,泡茶喝。学生丙:洗净开水壶后,灌水,烧水。烧水的过程中,洗茶壶、茶杯,拿茶叶,等水烧开泡茶喝。然后跟学生解释,这三种方案虽然各有不同,有优有劣,但每种方案都是一种“算法”。这样,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能很好的体验“算法”的概念。(四)参与性体验式教学具有参与性,只有促使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地、思维高层次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真正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是展开内部思维活动和外部行为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不断增强参与的兴趣和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对参与主体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获得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五)内化性 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主体外部的东西转化为主体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知识的本源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谅是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就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将自己(主体)和客体相结合,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化包括知识内化、方法内化和观念内化三个层次。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在教师的完全预设之中,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师不提供知识的模板,不追求方法的唯一,不强加情感、态度于学生;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提倡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体验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通过自己的思考、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实现意义的自然生成。同时,在体验中学生会不断地将既得的知识、情感、态度、意义等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情感世界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以自己的方式将诸元素纳入原有的相应素养之中,完成内化,实现个体的重新建构。(六)个体性体验是主体亲历的,体验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体验不能用理性的方式强加于个体,而是个人性的、个体性的体验。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发生关联的途径和方式,没有主体的认知、实践和情感的投入,也就淡不上体验。面对同一事物,体验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体验总是因人而异的,是具有个性化的。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体验。然而个人化的体验又是可以分享的,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沟通和交往后就可以实现有机的融合。第三章 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创设教学情境: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的常见策略有:(一)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这里所指的实物是指具体实物或实物模型,通过向学生展示具体实物或实物模型,就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既可以让学生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又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联想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多以实物的展示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几何体实物模型,加深学生对各种几何体的认识和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各种位置关系的掌握。这种教学情境可以设置在课堂引入环节,也可以设置在课内探究环节。(二)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会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公式、结论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生熟知的或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这样学生会觉得学起来比较自然、轻松,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进行必修一“对数”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来引入对数的概念及运算的教学:2004年12月2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印度洋深海下的地壳运动发生突变,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形成了地球历史上有地震记录以来的第三大的地震海啸。由强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在几分钟之内就开始造成了一场人间惨剧,一两小时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