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外案例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184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中外案例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可持续发展中外案例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可持续发展中外案例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可持续发展案例对比分析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比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建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消耗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下图定量地表示出了建筑业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关系。 资源和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建筑占用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之大,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吸引着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始研究和评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人们发现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中,50%是在建筑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中消耗的能源已占到总能耗的1/3。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是可以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概念设计阶段就关注建筑节能,把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设计,并注重与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以比一般建筑节省50-70%的能量。二、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可持续发展对比:1.背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出现了经济的腾飞。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了国家城市的再发展,现在正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阶段。大型城市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城市人口膨胀,要解决住房问题,要旧城改造,同时向外延伸;中小型城市求发展,商业性、工业性建筑大量被兴建。由此可见中国快速、大量的建筑兴建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外国: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处在较高和较稳定的经济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累积,社会福利水准也较高,且人口相对较少。面临的建筑前景,主要是再城市化的市政工程改善,及边缘城市化的卫星城城市改造。建筑工程量较少与中国有较大差距。2.技术: 中国:建筑的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较为参差。就建筑的理论技术与设计技术而然,稍落后于先进国家,但差别不大。然节能性、循环性的建筑理念发展得较迟,理论层面稍落后与发达国家,但实际应用得较少。且建筑设施的后期维护不到位,大型市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缺乏长远预期。 外国:有较为久远且系统性强的建筑理论发展历史,在建筑设计技术、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工程等方面较为领先。3.资源与污染问题: 中国:建筑量大导致用于建筑的资源消耗巨大,技术层面的制约导致建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国内建筑业的污染较为广泛,原料开采,原料运输,建筑施工,建筑围护,不合理设计导致建筑使用过程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环境忽然。主要体现在施工造成的粉尘污染、噪声污染,建筑使用时的光污染、热岛效应等。外国:外国的建筑工程量较少,施工时间要求较宽限,导致建筑资源消耗量不大,材料使用效率也较高。其建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生活水平导致的,人均能耗大。4.意识: 中国:设计方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节能意识。投资方多以利益为先,不太重视建筑的能耗和造成的污染。监管方缺乏科学的环境意识,节能建筑的监督标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使用方对建筑的节能性要求不大。 外国:节能的、环保的建筑理念已经得到了多方的认同和重视。三、结论:我国政府部门、开发商和设计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得较晚。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和行动,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中外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探索尊重环境和高效使用资源,也能帮助建筑师进行理性设计,例如,解决好建筑的朝向、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因素能使得建筑更趋于理性。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建筑。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是摆在中国建筑设计师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