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第十二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100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第十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第十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第十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总安排:教学计划进度表周次 项目起止时间教学内容13.4-5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8-12正反比例315-19整理和复习422-26圆柱统计表529-4.2圆锥65-9整理和复习712-16统计表819-23统计图926-30整理和复习105.1-7休息1110-14数和数和运算1217-21代数和初步知识1324-28应用题1431-6.4量和计量157-11几何初步图形1614-18简单统计1721-25复习1828-7.2复习195-9考试2012-16第一单元 比例单元目标: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应用题。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 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 知道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会求比值吗?求下面各比比值。12:16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根据这个表,指导 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第一次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问:大家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35: 42,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做第2页的“做一做”。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做练习一的第3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 5 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 400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52200 3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38 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4 624)。因为 3 84 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练习:1、 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 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组成比例。(1) 6:9和 9 :12 (2)1.4 :2 和 7:10 (3) 0.5 :0 .2和5/8 :1/4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 2 、3 、4和6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3题。课后反思: 第2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一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出示教学例2。 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再回答: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3x前加上:解:) “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作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教师板书: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出示例3:解比例 9/X = 4.5/0.8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并板书:4.5x90.8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4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三、全课小结:略四、作业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4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9*题和思考题 。第8“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也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40:158:33:158:40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8:403:1515:403:88:340:15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联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二、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 教学例4。 出示例4: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10厘米 :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1)教学例5。 出示例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1x6000000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全课小结:略四、练习作业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2、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课后反思: 第4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二、新知:1、 教学例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路程填表 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教师小结: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教学例2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数量1234567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出示教学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学生讨论解答4、反馈练习: 第13页做一做,并订正.三、全课小结:略四、作业练习1、 基本练习:第17页第1题订正时,必须让学生说明为什么?2、综合练习: (1)判断: 第17页2题 ,说明理由(2)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五、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例1例290/1=90 180/2=90 270/3=90 8.2/1=8.2 16.4/2=8.2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4.6/3=8.2 课后反思: 第5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例4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4到7题.教学目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出示教学例4(1)提出观查思考要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1)表中的两个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须时间。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须的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须的时间反而扩大。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教师适时点拨: 想一想: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须的时间是两种相关系的量吗?为什么?议一议:两种量的变换有什么规律?(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积一定)教师提问: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零件总数一定)教师指着板书提问: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教学例5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 装订本数)是相关量吗?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提问:这个积600实际是什么?(板书:纸的总张数一定)比较例4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4、请你比较例4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4中,所需的加工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也就是零件的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成反比例的。议议:在例5中,有那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相关的量?为什么?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5、出示教学例6学生交流教师点拨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的量?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公顷数(一定) )3)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6、完成做一做三、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四、随堂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练习三第4题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6)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5、6题。课后反思: 第 6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育目标: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例7出示例7 表1路程(千米)5102550100时间(时)1251020表2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时间(时)125102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3、判断:(1)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4 、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全课小结:略四、作业练习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一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 ,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 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课后反思: 第7课时 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教学步骤一、 铺垫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5、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二、探究新知(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二)教学例1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14025705350(千米)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怎么列出等式?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2x1405x350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4、变式练习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三)教学例2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7054350487.5(千米)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和_成_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_和_的_是相等的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4x705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4、变式练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三、全课小结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四、随堂练习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3、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五、布置作业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课后反思: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本单元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二、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三、基础练习1、填空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四、综合练习1、A1/6=B1/5 A:B=(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五、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应用题 比例 比例的性质 正反比例 比例的应用 解比例 正反比例的判断 正比例应用题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圆柱、圆锥和球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点;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5、上有余力的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 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r或C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二、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 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校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柱教师:大家刚才认识了圆柱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出示有圆柱形物体的图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教师: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 小结: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的第2、3题。 要求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如钢管、汽油桶、炉子姻简、截面是圆形的铅笔等。 (2)出示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三、全课小结:略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l一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2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过程;一、 复习1、 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 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面积和圆拄的侧面积有关系。教师出示圆柱侧面展开图,让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板书) 2、教学例1: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5、教学例2。可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出示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教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 让学生观察展开图,“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宽等于多少: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注意要使学生弄清每一步计算运用什么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学生计算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6、教学例3。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四、巩固练习1、做“做一做”的第1题。 2、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