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课到7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1856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课到7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课到7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课到7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一、教材分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古诗的诗意,并背诵古诗,会默写题西林壁。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并积累喜欢的词语。3、学习作者如何观察的方法,学习抓特点,准确细致地描写;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4、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画一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关键的句子。即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读文、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的读懂课文。2、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重学习作者如何观察的方法。3、学习抓特点,准确细致地描写;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第一课时: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查作者资料。一、引导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2、解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3、抓关键字,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 因为。 题: 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4、想意境,悟诗情。(1)看庐山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四、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这首古诗。过渡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曾任隆兴府(现江西南昌)通判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因极力推助北伐抗金,被罢官回归故里,闲居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一天,他正吟诵诗书时收到了一封邀请信。原来,离他家不远有个小山村,那里人们听说他这个大诗人回到故乡了,想请陆游去那做客。陆游把那天的经过记录下来,成了一首吟诵千古的纪游诗游山西村。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田园风光,来游历千余年前的山野乡村吧。五、按上首古诗自学古诗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习生字词: 莫 腊 浑 疑 豚3、利用字典、工具书等进行古诗解析,将学会的和不明白在书中做好标记。4、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诗意。5、再读古诗,理解作者带给我们的诗的意境。六、交流诗句,学习古诗。1、解题游:游记。山西村:地名(小村庄名字)2、理解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腊酒:他们自己酿的酒。浑:浑浊,不清纯。足鸡豚:不能直译成很多鸡和猪。而是形容威盛的菜肴。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疑:疑惑,怀疑。这句诗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常常引用吗?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大家讲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故事?四、再读古诗,尝试背诵。 请同学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尝试背下来。五、小结通过学习古诗,你明白了什么?能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明白了什么?(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板书: 5、古诗两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课时: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5个会认字,11个会写字,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事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学生读通句子、读清字音。听的学生听错即改。2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自然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第三课时: 6、爬山虎的脚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茂盛、那么美丽。那么关于爬山虎的脚你又想知道哪些呢?(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过渡:你对爬山虎的脚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交流话题二:它是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三、总结写法,阅读链接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事物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真实呢?(抓住特点细致观察并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还有一位高人叫了我们一招,想不想知道这一招是什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27页读读“阅读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用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叫我们的高招观察一种事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 6、爬山虎的脚叶子:茂盛、美丽。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第四课时: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蟋蟀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蟋蟀,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四、小结本课蟋蟀是这样一个小昆虫,它有着执着、坚韧的性格,它挖的住宅是什么样呢?我们下次再学习。第五、六课时:阅 读 课1、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2、做好读书笔记,字迹工整。3、同学们交流读书内容。第七课时: 7、蟋蟀的住宅重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过程: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同学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三、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板书: 7、蟋蟀的住宅地址特点 外部 安全舒适精心修建伟大工程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