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修辞总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1570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常见修辞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常见修辞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常见修辞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修辞总结一、考纲要求:能分辨常见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境判断运用是否得当,熟练运用各种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二、常见的几种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2)比喻的种类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如果漂亮的脸蛋是一份推荐书,那么圣洁的心就是张信用卡。”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4、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一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2)种类: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4)比拟的作用 a感情色彩鲜明;b描绘形象生动;c表意更加丰富。5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6.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7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2)对偶的几种形式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8设问(1)设问的特点与作用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再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9反问(1)反问的特点与作用反问的特点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又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又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10、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1)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2)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例子: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12、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子: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13、反复(重现)(1)特征与作用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反复的作用: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2)反复的种类:a接连反复: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b间隔反复:14、回环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例: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15、顶真顶真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作用:递接紧凑、生动明快。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回环与顶真的区别: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丙-丁16、仿词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造出一个同原来的词语意义相关的新词语,以造成表达上的新鲜感。例: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巩固练习:1、读下面一首元曲。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A“红妆”、“峨眉”都是“借喻”,喻西施和王昭君,突出了古代美女的特点。 B“女妖娆能有几”是反问,后面写昭君和西施,表现了两位女性的伟大。C、战马空肥”一句与“红妆肯为苍生计”形成对比,讥讽统治者对强敌不抵抗,不如红妆女见义勇为。 D“越吞吴”中的“吞”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越国之凶暴贪婪。(解析)A项不是“借喻”而是“借代”。B项“女妖娆能有几?”是设问。后面以昭君和西施作答。D项“吞”不是拟人。体现的是越国的气势之盛。(答案)C2、选出能与“绿杨烟外晓寒轻”组成对偶句的一项 ( C ) A红豆啄残鹦鹉粒 B江流曲似九回肠 C、红杏枝头春意闹 D、暗香浮动夜黄昏3、下列对联中,与横批“政通人和”最匹配的一副是 ( C )A桃红柳绿看大好河山都成锦绣 春种秋收望无边土地尽是黄金B祛瘟神扫垃圾四海證明辞旧岁 正党风从民意万家欢乐迎新春C举大事办好事干实事群众满意 举贤人荐能人当仆人百姓欢心D好理论好政策好路线样样都好 新国家新社会新人民事事皆新(必须与“政通人和”照应)4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解析)B项“雨”能“知”,是拟人手法;“潜”是“偷偷地”,也是把“雨”人格化了C、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也正确“气”能把“云梦泽”“蒸腾”起来,“洞庭之波”能将岳阳城撼动,确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句“羌笛”能“怨”,运用了拟人。只有A句“合”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斜”是个描述青山形象的形容词,说它们有人的感情,是不合实际的,没有拟人。(答案)A5、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以自己任选的一个名词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与例句语意连贯。 例句: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仿写:(解析)例句描绘了一种诗一般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仿写句要保持这种特点。例句第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第二句用了两个比喻。仿写时要先想到恰当的描写话题,再想贴切的喻体。要注意展开相似联想。“海”如此,“风、雨、水、叶、花”等会不会也如此呢?(答案)风在我们的脸颊上轻拂着,慈母一般那感觉柔柔的,暖暖的,像春雨滋润大地,像甘露洒上心头。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做题。 有人说。塔太招摇,总是标榜着自己的存在;桥却谦恭,永远承受着别人的重踏。而我说,塔最勇敢,总是挺直了坚实的腰板;桥却怯懦,始终屈服于狭窄的河道。也有人说,轻浮如塔,稳重如桥,天真的塔以为沿它向上可以进入美丽的天堂,其实还在原点;桥却忠诚而默默地工作,运送往来的人们到达幸福彼岸。而我说,塔很坚强,剧烈的震动不能把他摧毁,桥却脆弱,行进的队伍便可将它踩垮。然而,如果塔和桥能携手共魁,互补短长呢?假如塔是领航员,那么桥就是奋力划桨的水手;假如桥是那么塔就是 。 参照前后的句式特点,把画线句改写成对偶句。 答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比喻句 答:答案:塔太轻浮,天真地以为可以进入天堂;桥却稳重,忠诚地运送人们到达彼岸。“士兵”,“指挥若定的将军”。(或“渡船”,“指引方向的舵手”)。7、(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的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这一道题,从用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词进行了分析。在这道题中,A项是关于用词方面的分析,指出“不消”二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一理解是正确的。B、C两项是关于修辞方面的分析。在B项中,“绿”和“红”都是以特征代本体,是借代修辞。 “肥”和“瘦”是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一项也是正确的。C项中说是用了“设问”修辞也是正确的,因为在“知否?知否”这一问句之后紧接着用了“绿肥红瘦”来作答。D项是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全词来看,作者的确是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来抒发她的感伤情绪,而这种感伤又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但是,作者在表达这种留恋和惜别的烦闷心情时,是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及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轻轻透露的。答案: D8、 C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连用多个喻体,多方面、多角度地阐明了“理想”在人生中的重大作用。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出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悲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应该是夸张),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放。上联嵌入方位词“前”、“后”、“左”、“右”,下联嵌入方位词“东”、“西”、“南”、“北”,他们在句中各自相对,相映成趣。对偶构思奇妙,幽默诙谐。9、仿照下面文字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小溪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