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0857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当前,城市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多地引入生态环境理念,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众多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2008年中共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现代新昆明建设成为以“一湖四环”、“一湖四片”、“一城四区”为载体,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如何加快昆明的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昆明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昆明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 (一)、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提供了基本条件 昆明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为北纬亚热带,低热河谷为中亚热带,山地为南温带气候。昆明北部有乌蒙山等群山作为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南下的冷空气,南部则多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于是便形成了“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使昆明享有“春城”美誉。昆明地形北高南低,市中心海拔1891m,城区坐落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具有良好的空间地理优势。昆明境内山脉纵横,湖泊星布,河道交错,其中以位于昆明城西南的滇池最为著名。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属全国第6大淡水湖,沿湖风光绮丽,名胜众多,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因此,昆明有着世界上少有的集气候、阳光、大型湖泊、水库、环型山群、河道、山林条件于一体的自成体系的生态优势。 (二)、生物的多样性和充足的矿产、能源提供了良好保障 昆明生物资源丰富,现有种子植物30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0%,云南省总数的20%;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不同类型的植被,其中用柴林树种主要为云南松和华山松,经济林树种有板栗、核桃等。昆明还拥有400多个传统花卉品种,如茶花、玉兰、百合、兰花等品种。此外,昆明北部山区分布有豹、灰鹤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昆明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沙、铝土、硅石等。昆明年平均日照数为24456h,年平均总辐射量达54336kJ/cm2;境内水能蕴藏量有10129104kW。另外,市区各郊县均有地热分布,易于开发利用。这些,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丰厚基础 昆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战国楚将庄蹻开滇,经汉、唐、宋、元、明、清数朝,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历代各地方政权在昆明建制设都,历时有2300多年。从公元13世纪起,昆明便成为了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内地连接东南亚“古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和通道。昆明是滇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上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藏地吐蕃文化、南亚印缅文化、东南亚印支文化和马来文化的共同影响,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强的特点。昆明城市文化传统中有追求山水园林式生存环境的精神。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昆明就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城市。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当今昆明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更好的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础。 (四)、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增添了活力 昆明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拥有规模宏大的国家级风景区九乡溶洞群和浩渺滇池,有金殿、棋盘山、钟灵山、小白龙等国家级森林公园,有著名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云南民族村等园林胜地,还有南盘江、阳宗海、轿子雪山等诸多迷人景观。每到冬天,翠湖公园、海埂公园和滇池岸边,海鸥与人同戏天地、和谐相处,构成了昆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成为全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并造就了昆明特有的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 (五)、高层次的人才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昆明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各类高校及中央、省属研究院云集,人才济济。昆明驻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动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世界知名的生物科研机构,中国国家级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的平台也设在昆明,生态科研人才高度集中。这是昆明开发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优越条件。 二、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世博会为契机,昆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999年,昆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以世博会为契机,狠抓城市生态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昆明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正是通过1999年世博会,广大的昆明民众受到了一次难得的增强环保意识、重视环境保护的生态道德教育。 (二)、以建设现代新昆明为主题,全面推进昆明生态城市建设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略部署。现代新昆明的总体规划是围绕滇池建设“一湖四环”和“一湖四片”。“一湖四环”指环绕滇池修建全长一百多公里的湖滨公路和环湖截污工程,实现环湖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修复,以滇池为中心,构建环湖新城。“一湖四片”是要对环湖新城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东西南北4个城区,以大手笔把滇池流域划为昆明新城建设范围。滇池是昆明最大的特色也是生态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现在,新昆明围绕滇池发展城市,进行环湖新区建设,依托这颗“高原明珠”,利用便捷发达的环湖交通,把城市、山水、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古迹等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山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城市建筑和山水园林融为一体。这将充分显现昆明“春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高原湖泊生态城市的魅力和特色。 (三)、2008年以来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2008年以来由于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昆明生态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首先,“四创两争”(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争取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的工作,为昆明创优质发展环境打下了牢固基础。其次,昆明通过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施了大量的环境质量改善工程,改善了城乡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状况,2008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第三,在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安全体系、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节约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生态文明体系,使昆明的生态城市建设有了系统而科学的相互支撑的目标体系。除此之外,2008年昆明市还出台了18项涉及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创新地提出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治滇思路,坚定不移加快滇池的“六大工程治理”,努力实现“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四大刚性目标。同时,昆明还开展了“四全”工作,启动了“四项工程”。“四全”即“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四项工程”为:实施绿化精品工程,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形成“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公路绿化格局;绿化生态工程和碧水蓝天工程。总之,自2008年以来,昆明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开始了全方位、立体型的快速展开和推进。 三、昆明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昆明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总体上是往好的方向加速发展。但是,由于长年“老账”的积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越来越高,目前昆明生态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中全民参与度不够 目前,从参与的形式来看,公众的参与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被动参与;从内容来看,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宣传教育方面;从过程来看,参与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而事前的参与不够;从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的建设还不够;从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所以,我们建议应尽快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二)、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多年来,昆明市的一些地方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或亮化,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演变成了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事实上,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三)、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命题待解 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昆明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对昆明市资源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保护“双赢”局面亟待我们以科学发展的观念去创造。 (四)、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昆明市中心城区空间狭小,人口密集,生活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开发强度过大,使昆明城市建筑密度过高,城市里的公园、绿地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天空俯瞰昆明,城市周边斑斑点点,百孔千疮,秃顶山头随处可见。这些表明,昆明的城市园林景观和绿化建设严重滞后,园林绿化分布不均且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 (五)、滇池流域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 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昆明在全省的首位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较强,加之气候四季如春和生活质量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其人口增长迅速。1993年到2006年,昆明人口就从112万人猛增到250万人(见2007年昆明经济工作手册),而且昆明未来的人口总量仍呈增长趋势。根据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云南省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城市人口将达2000万人以上,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要接纳全省城镇人口一半以上,昆明将是主要吸纳地,其城市人口将增长到500万人以上,其中大约450万人将要集中在滇池流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昆明要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获得较高能级,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城市体量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主城人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人口压力会较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污染的不断加剧,环境质量将逐渐降低,各种“城市病”就会渐渐流行,这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问题。 (六)、滇池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由于滇池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网覆盖率较低,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污水厂处理效率不高,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仍有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雨污混合水进入滇池。2008年第四季度,滇池草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85,属重度富营养状态;滇池外海的水体水质总体也劣于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1,属中度富营养状态。除此之外,当前主要进入滇池的河道共有29条,绝大部分污染严重。其中,进入草海的7条河流、进入滇池外海的16条河流的水质均为劣类,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环湖过度开发,流域面水土流失严重,周边生态湿地逐渐减少,加之“边治理、边污染和边破坏的现象”未能根除,因此滇池的湖泊水生生态极其脆弱。 (七)、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城市地面过度硬化会导致一些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会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减少,使城市土壤的环境净化和水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四是加剧城市热辐射,使热岛效应扩大。2009年2月上旬,昆明气温创60年来同期气温的历史新高,同期,昆明还遭逢了50年一遇的干旱。这些虽不能完全归结到地面硬化上,但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 建设生态昆明,是昆明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需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为加快昆明市下一阶段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下问题,采取以下对策: (一)、必须遵循协调发展的原则 1.长期协调原则。从长期看,城市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原则应作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出发点。 2.系统协调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在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是协调发展必须遵守的原则。 3.动态协调原则。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和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和长期稳定。 (二)、昆明生态城市建设应强调的重点 解决昆明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战略重点的问题,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根据昆明的实际和现有生态经济基础,昆明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 1.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做活昆明“水”文章 滇池流域水环境是昆明美丽繁荣的源动力,水文化是昆明现代城市颇具魅力的景观,是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滇池净,昆明兴”,因此,必须加强昆明城市水环境治理,净化城市水域,构筑景色迷人的生态水域体系,做好昆明“水”文章。昆明建设生态城市,要以滇池治理为重点,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借助园林艺术手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截流污水、净化水质,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城市中水(净化后)管道建设,使中水服务于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与此同时,通过环湖截污工程、城市洁净工程、农村面源治理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湖滨生态恢复工程、植树造林增绿工程、山体保护复绿工程这七大工程,还滇池一湖清水,让滇池流域人民永享滇池水利之益,远离滇池污染之害,实现“水清、水畅、岸绿”,在都市中创造出闲适幽静的小桥流水景象。 2.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做足昆明“绿”文章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绿色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城市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是城市文化品位与精神素养的标志,是绿色文明的重要象征。昆明要将森林引入城市,明确地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应该全面推进绿色通道和城市森林建设。首先,昆明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化体系。要切实提高复层结构绿地在现有绿地中的比例,在未增加城市绿化用地的情况下,通过三维绿量来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其次,要加快已建游园的开发开放,加大对新居住区的绿化和老居住区的改造,形成“社区建在公园里,公园景观进社区”的良好环境。第三,昆明的城市绿化还应形成立体网络,即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重视自然修复,着力加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区和庭院的绿化,构成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有致的绿化系统。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调节城市空气、温度、美化城市景观和提供休闲场所的功效。 (三)、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近中期对策 现在,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2015)(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论证并进入实施阶段。规划文本提出了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即:以增强城市生态经济活力为建设中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合理配置资源能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到2013年,力争使昆明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的考核标准;到2015年,继续巩固和提高,把昆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洁净优美、人与自然和谐,适于居住、旅游与创业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为昆明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划所制定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近中期的对策主要是: 1.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应该是确定“三建设”(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三效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通过加快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丰厚的经济基础。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要在微观经济运行中促使企业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资源,走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使企业的发展真正做到“资源投入少、废弃物排放少、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产出多”,进而逐步构筑起整个城市生产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的微观基础。 2.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 必须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看待城市经济社会问题。在制定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考虑经济规律,也要考虑生态规律,进行统筹安排,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3.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行业 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其间既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又要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更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此外,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应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来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但又不能降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和加强执法,以监督和保障生态城市建设。比如,逐步调整和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实行排污费征收制度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转变,以增加污染行业的成本,限制其发展。 4.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政策 昆明市必须制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使这种原则法律化,从而使之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之一。另外,还应建立环境保护的新机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且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 5.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有效控制和预防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复合肥的投入量。应大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逐步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和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并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理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不仅如此,还应积极推进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普及使用液化气和太阳能,推广集中式供气的沼气等新型生物能源利用方式,打造一个“蓝天、碧水、沃土”的绿色新农村。 6.以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以循环经济模式来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其内容包含了基础设施、工业、农业、能源、消费以及建筑物等各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建设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生态城市。21世纪初,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其实,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旨在保护环境和有限的物质资源。具体而言,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要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产业园区、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等角度来规划完整的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7.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要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建立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8.树立城市生态风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开展好生态道德教育,以创建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生态学校为载体,加强生态文化道德教育,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促使广大市民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习惯。昆明建埠1240多年所形成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已浸润到每个市民的心里和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本市这些特有的历史文化条件,体现地方特色,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要像建民族文化村一样把昆明建设成具有浓郁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氛围的名城,塑造自己的城市生态文化形象。 9.运用法规体系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 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要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有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