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0470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教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2013年9月目 录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李邵虎 我爱我家1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李会宁 快乐久久5质量教学设计陈立超 冀连之家12人教版物理 第四章光现象 齐艳霞 串联一家亲 166.4、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与社会生活 张春霞20第七章 第1节 力教学设计 张会丽 五地自融24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曹翠芳 五地自融29下载: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 崔永田 和谐星球32电荷 的教学设计刘孟巧 我爱我家34牛顿第一定律曹艳伟 123442第七章 力第三节 重 力董秀红 串联一家亲4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王涛 快乐6+4508.3摩擦力 教学设计魏红宝 123453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 过举例,理解功的定义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教法与学法讲授式 启发式 多媒体学生互助合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 回答问题。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二、新课引入 举例: 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让物理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三、新课展开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举例: 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通过实例剖析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女孩把一箱报纸搬起来学生答:做了,因为女孩对报纸有一个向上的推力,报纸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通过实例使学生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女孩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学生答:没有做功。小女孩对水桶施加向上的力,而水桶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没有做功。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距离。踢出去的足球,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学生答:没有做功。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运动一定的距离,并非是受到力的作用。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即劳而无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即垂直无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即不劳无功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F。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牛米。几点说明:使用 W F,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做功的多少只由 W F 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例题:P64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F,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板书 】第一节 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F单位:焦耳 符号: J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授课教案课题第一章 二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上的物体运动了吗?又是根据什么?讲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的很多观点也都与物理规律相一致,当然也有不同。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到底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着呢?今天我们就从机械运动开始研究?1学生思考,并回答: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运动,他们的位置随时间改变。聆听。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拓展实例范围,反映运动的普遍性。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授首先,就像刚才大家总结的那样:物理学 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板书提出问题大家还能举出其他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吗?讲授大家说的都很好,机械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有些甚至我们觉察不到:比如珠穆朗玛峰由于地壳运动高度在变化 ,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缩短 。播放视频让学生看生活中的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其实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所以说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现象。 学生思考,并举例。聆听。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通过举例,介绍运动分类知识,让学生对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提出问题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的很容易吗?举实例事例一:坐在行使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的很快。事例二:课本的想想议议可见:要想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取一个标准才成,物理学中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板书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作为参照物呢?参照物的选取时任意的,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但是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提出问题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提出问题分析课本上的受油机和加油机,以及车辆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太阳为参照物呢?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感觉不同是因为观察的人用了不同的标准(或相对于不同物体)。聆听思考: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平时多数情况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动手操作,观察以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邻桌同学间讨论。回答: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并说明观察的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加油机相对受油机静止,它们相对地面是运动的。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静止。学生思考并举例。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强化对相对运动知识的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2(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4)“乌云遮住了月亮,月亮穿出云层”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1) 地球(2) 太阳(3) 青山、竹排(4) 月亮、乌云(5) 帆船、青山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 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 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 。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5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板书设计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二、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课后反思质量教学设计武强马头中学 陈立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的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用天平测质量,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关系。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桌和木椅、练习本和课本,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学生自学质量的单位及转换千克、克、毫克、吨,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学中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通过学生的探究熟悉天平的使用。【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40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教师讲解(一)质量的概念(2分钟)教师展示图片,提出将其分成三组并说明分组的依据(每组的相同点)总结 相同的物质(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总结 所含量的多少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引出本节课题质量及质量的概念。板书: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m(二)质量的单位(3分钟)你能将下列四种动物按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大象、蜜蜂、公鸡、老鼠这只是估测,要想准确比较出多多少就的需要测量。要测量我们首先要了解单位你了解质量的那些单位?他们是怎么转换的。画“单位关系图”,点出1kg=2斤阅读课文 讨论 举例列举常见物体质量板书:质量单位: kg g mg t 1kg=2斤(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25分钟)你知道那些测质量的工具展示图片 介绍名称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学生讨论今天我们着重介绍托盘天平的使用介绍天平的结构、使用前应记牢的几点。请学生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并测量橡皮/圆珠笔的质量。(1)你身边砝码盒内砝码的质量都是多少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我们的天平地座没有调平装置,你是怎么做使底座水平呢?(3)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如何判断横梁平衡了?(4)若横梁不平衡你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使其平衡呢?(5)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还是右盘呢?为什么?(6)放上物体后横梁不平衡,你是如何调节使其平衡呢?(7)你是如何读出物体质量的呢?(8)游码所指示数你是读的左侧还是右侧呢?为什么(9)你使用天平时共调节了几次平衡,分别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操作。请学生说出测量结果、并展示测量过程。学生补充、说明。你们小学时一定玩过跷跷板吧。遇到这些情况你是怎么办的?1、当跷跷板总是你一端低时你是怎么办的?2、若你带着书包时呢?重点通过“跷跷板”介绍如何调节天平的方法。横梁高与指针指示刚好相反生活中的磅秤、案秤读取质量的方法也是砝码总质量+游码对应值播放天平使用的视频资料加深理解板书:托盘天平的使用:放、调、称、读(四)探究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关系(8分钟)你如何知道物体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为了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你是选择的什么样的物体、怎样改变的物体形状。改变物体的位置你们是什么办的?教师询问测量结果。明确质量不随物体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分组讨论、操作。教师展示视频冰熔化时测质量的过程,总结:质量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板书:质量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是物体的属性。三、总结与质疑(2分钟)通过学习,你一定很有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请大家谈一下。板书: 质量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2.单位: mggkgt10310-3 2斤=1kg3.托盘天平的使用:放、调、称、读4. 质量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是物体的属性。人教版物理 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黄骅市第二中学 齐艳霞【教材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这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为下一章探究凸透镜成像提供了思路,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整个几何光学中重要内容。【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虚像概念;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教学用具】大玻璃板、烧杯、蜡烛、火柴、平面镜、盒装平面镜成像实验仪器等。【教法】统放结合、引导发现法、实验探究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准备好如图的装置,一块玻璃竖直放在实验桌上,提前调节好方向,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发现水并不能熄灭烛焰。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就看到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师生互动,探索新 知)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播放加菲猫照镜子搞笑视频观看视频教师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根据视频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是“近大远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讨论所需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能说明设计理由进行第1次实验,在此设一个埋伏: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当学生做了一段时间实验后师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镜后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结合引入思考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继续分组合作探究其他猜想,将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可由学生进行叙述,教师再加以总结。 再利用“水淹蜡烛”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学生答:虚像。 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让学生讨论、猜测几分钟。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四、平面镜的应用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总结:平面镜的应用A成像 B改变光路 学生答:练功房中的平面镜。 学生答:潜望镜。 学生答:牙医用的小平面镜。学生答: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潜望镜多次反射,最后被射入人眼。 五、小结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六、游戏反馈,巩固新知在游戏中总结,每组出两个代表一个代表物一个代表像,老师统一出口领使物做出动作,然后像做出对应动作,错的组淘汰。从而验证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情况。学生游戏【实践活动】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教学反思】6.4、密度与社会生活初二物理 张春霞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通过学习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水的反膨胀现象 4、通过学习体会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鉴别物质 难点:水的反常膨胀三、教学方法:启发教学、观察实验、逐步引导等四、教学用具: 课件,蜡烛,火柴,纸风车,冷水,热水,汽球等五、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戒指,告诉学生是金戒指,是真的吗?你有办法来验证一下这枚戒指的真假吗? 图:戒指 学生思考回答: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就可以算出它的密度,如果不等于金的密度就有可能是假的,如果等于就可能是真的。师问:金的密度是多少?为什么不等于这个数就一定是假的?生: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有金的密度是19.3103Kg/m3。老师出示数据,学生实际判断。一:密度与物质鉴别师: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一列问题如何辨别掺了水的牛奶 如何进行盐水选种 推进新课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可知: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利用密度是物质的某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的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一定是这样的吗?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一个气球。明确气球里有空气,分别在上面浇上热水和冷水。观察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讨论分析:浇上热水后气球变大了;浇上冷水后气球变小了。实验说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由于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变小。反之:气体受热体积缩小。由于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变大二:密度与温度1.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气体受热体积缩小,密度变大播放视频:荷兰风光 龙卷风荷兰风光 龙卷风问:短片中看到最多是什么?风车,风车怎样才能转动,有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等,近代大规模利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第二个短片中看到了什么?龙卷风,龙卷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纸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观察并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师总结:风也是由于气体受热膨胀而形成的, 学生分析总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那么所有物质一定遵循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二:水的反膨胀现象师:flash演示冬天河水结冰的过程 生观察现象:4的水分布在最底层,0的水分布在最上层。 生思考分析:说明4的水的密度最大,而0的水密度最小。 师:那么如果一定质量的水的温度由0升至4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如何变化的呢? 结论1:水在0到4之间存在热缩冷胀的性质。 师:我们知道一般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时体积变小,一定是这吗?让我们先来看一面问题。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对自来水管的保护十分重要。如果保护不好,使水管内的水结了冰,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用水,有刊还会把水管冻裂,造成送水设备的损坏。那么,自来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学生议论纷纷。师提示:让学生分别计算出1 Kg水的质量和1 Kg冰的质量,从中找到答案。结论2:水由液体变为固体时体积变大。【课堂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课堂训练】1、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则( )A、密度减少了1/10 B、密度减少了1/9C、体积增大了1/10 D、体积增大了1/92、一只油桶能装煤油272千克,用这种油桶来装34.1吨煤油,需要多少只桶?3、有一个体积是400厘米3 的铝球,它的质量是810g,(1)这个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2.7103kg/m3 )【布置作业】第七章 第1节 力教学设计五地自融 张会丽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教材分析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关的词)。物理上力的含义与汉语词组中力的含义有一定的区别,今天我们就研究物理学中的力。板书第一节 力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用“力”组词,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以铺垫。新课讲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人。车。举出示例,归纳分析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那1N有多大呢?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聆听 参与活动,体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观察图片板书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播放视频问题:运动员将足球踢出,力起到了什么作用?守门员用力接住了足球,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足球被运动员踢来踢去,力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观看总结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1从静止变为运动 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 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聆听,观察、思考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习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没有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必定可以找到此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力作用在物体上,只能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参与练习,完成题目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板书设计第一节 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F 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课后反思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在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五地自融 曹翠芳课题1.3运动的快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学习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学习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参与-活动课型体验、应用教具与媒体微机、投影仪 学程序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min)展示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运动快慢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3min)师体育课上,学生们在参加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跑步的快慢?【讨论】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3min)【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出示例题【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三)速度(5min)【结论】物理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公式】 ,用符号表示为。【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单位换算:1m/s=1=36km/h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练习:18km/h=_m/s 15 m/s=_ km/h出示小资料:一些物体的速度找同学说出下列物体速度的物理意义【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再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老师巡视其他同学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强调计算题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练习;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互动合作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先用正确的概念统治大脑再分辨概念的其他歧义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策略强化巩固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通过对比给出两个概念,公式也可以通过对比给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作业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第二节:运动的快慢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公式:;4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1m/s=3.6km/h课后反思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下载: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8号 和谐星球 崔永田一教学目标1、 引起对热学的兴趣。2、 练习实验室温度室和体温计的使用方法3、 探究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标4、 了解常见温度值二设计思路1、 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2、 注重技能的形成3、 不注重知识完整系统的构建“要把学生讲的有问题”三教学流程1、 导入激发兴趣2、 实验锻炼技能3、 探究器材原理4、 了解常见数值四教学过程首先进行角色定位,1、所有教师都是学生。2、已经学过机械运动和声现象。1导入激发兴趣由近及远,从生活到生产列举物态变化相关事例A、 教室内的空调为什么可以制冷B、 上学路上、汽车窗户的玻璃上布满水C、 神舟十号返回舱返回的时候外壳如何散去因空气摩擦产生的大量的热学了本章内容你就会找到答案。2实验锻炼技能首先学习温度的知识,简单处理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A演示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B学生模拟实验C体温计的使用D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3探究器材原理A讨论温度计的原理B摄氏温标的规定4了解常见数值48页自然界常见温度。5作业课后题1234阅读:科学世界五板书设计温度计1物体冷热程度 温度2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3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4自然界一些温度电荷的教学设计我爱我家 刘孟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碎纸屑若干。三、教学过程引入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