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7119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阅读: 3009发布时间:2009-02-12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2008年11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正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力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系统分析了我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现实动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像我们慈溪这样地处东南沿海的经济先发地区,整个城乡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关系逐步进入整体协调、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发展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日益扩大,人均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连续8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位。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3.22亿元增加到531亿元,翻了7番多,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7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52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了14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904元增加到245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494元增加到11126元。特别是1988年撤县设市以来,着眼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协调城乡建设,加大产业转型力度,大力发展个私经济,我市经济形态逐步由植棉晒盐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转型为“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一乡成一品”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和特色块状经济。90年代后期以来,着眼于区域经济整合提升,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作坊逐步向现代化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园区转变,块状经济在整合中进一步提升,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南翼乃至全国的重要特色制造业基地之一。目前全市已拥有工业企业近3万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有36个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群和10多个国内最大的制造中心,形成3000多种产品、年产值1800多亿元的工业经济规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10个,是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城市和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入达到8.93亿元,平均每村27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村级可用收入3.6亿元,平均每村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市已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9个,占全宁波市的17%,有21个村开展了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是省农村新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市。同时,我市还是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党建工作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作出新的相应调整。从社会发展情况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设市的20年里,我市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城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排名第12位。一是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校168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1家,遍布20个镇(街道)。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2007年免除学杂费2464万元,惠及11余万学生;初中升高中比例95.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1%。深入开展了市级医院与镇卫生院对口支援活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完善,先后建立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35家,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到10.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84.41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二是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67.7%,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00余人和2.8万余人。社会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类帮扶金支出1218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855万元,9218人受益,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9%和9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至2007年底,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4.7:62:33.3;农村劳动力纷纷洗脚上田,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16.3%。城乡人力资源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建立。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31352个,5028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78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外来人员居住证改革试点,取消暂住证制度,按外来员工在慈溪居住年限和技术专长分类,发放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技术员工居住证并给予相应的政策福利待遇。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历来关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整合和秩序问题,其中也包括党建工作自身的整合。城乡社会领域的加速融合,同样要求作为政治领域的城乡党建工作加速融合。从文化建设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文化建设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事业。一是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市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从2001年的2580万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5968万元,2004年起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1360万元用于奖励与扶持。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全市2000多家民营企业近3年共捐资5000多万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城乡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近几年来,我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相继建成了体育场、峙山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村落文化宫142个、村落宣传阅览点420余个、文化明珠企业42家、东海明珠工程11个,拓展了农村文化的新空间。同时,全市建成村落小公园67个,农村文化自留地35块,市民健身场地21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文化健身的好去处。三是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近年来,城乡居民文化产品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形成了杨梅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文化活动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下乡常态化建设,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近5年来,市级文化部门送戏曲下乡1700余场次、电影4800余场次、文艺下乡2100余场次,并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了图书流动、免费培训、信息共享等服务。显然,城乡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市党的建设营造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社会需求,同时也给我们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带来了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区域统筹发展情况看,我市自1988年撤县设市以来,着眼于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实施了乡改镇、小镇合并成大镇、撤镇设街道等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92年我市进行了一轮撤区扩镇并乡改革,全市8个区、1个县属镇、14个区属镇、50个乡,796个行政村、58个居民区,撤并为23个乡镇(即21个镇,2个乡),798个行政村,73个居民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2001年我市再次进行了区划调整改革,撤销浒山镇、宗汉镇、坎墩镇,设立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办事处,原观城镇、师桥镇和鸣鹤镇合并为观海卫镇,原周巷镇和杭州湾镇合并为周巷镇,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和村改居(社区)工作。目前,全市有17个镇和3个街道, 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工业开发区,297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47个社区。随着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开发区这两大工业园区的形成,推动我市城市空间格局由原“一体两翼”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深化完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市域总体规划,“一中心”即中心片区,“四片区”即杭州湾片区、观海卫片区、周巷片区和慈东片区。其中,慈东片区包括慈东工业区块、龙山镇、三北镇和范市镇等区域范围,是我市区域整合发展的试点区域。同时,着眼新型城镇体系,科学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空间布局,积极推行效益型农村建房方式,进行农民宅基地供应办法和农村住房制度综合改革,在解决农村建房难的同时,推进农民居住集中,促进生活生产方式转变,整体加快了农村社区化进程。随着区域统筹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城乡党建工作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交叉点、共同点越来越多,对基层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新课题、新任务。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初步探索近年来,我市顺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趋势,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对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的活动方式等进行了调整改革,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工作基础。1、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体系积累了经验。针对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党员流动频繁等实际,我市坚持以“区域”为纽带,采取“村企联建”、“以村带企”、“区域共建”、“行业(协会)统建”等形式,大力推进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搞的区域性党组织设置。如对区域内中小规模“两新组织”较多的村,通过下设企业联合支部等措施,明确村党组织职责,强化村党组织的区域性党建功能;在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依托工业园区等建立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各类组织的联系协调、党员发展和党组织筹建等工作;在块状经济比较发达、行业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地方,依托行业协会和专业社团等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积极推动产业链、行业链以及工程项目、生产基地上的党建工作;在一些规模较大、居住结构相对稳定的流动人员集中居住点,通过建立流动人员区域性党组织,加强对区域内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有工业园区、市场、商会、楼宇楼道等区域性党组织25个,村级工业(企业)支部134个, 37个流动人员集中居住点实现了党组织覆盖。2、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积累了经验。针对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我市着力探索覆盖城乡的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流动党员全程动态管理。建立公安、暂口管理部门源头调查、组织部门分类建库、镇(街道、市级部门)核实登记、支部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流动党员全程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做到“流入党员100%纳入组织管理、流出党员100%建立正常联系”。同时,实行流动党员服务“一卡通”制度,整合有关部门服务资源,为外地来慈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等便捷高效服务。去年以来,我市还吸收10名外来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以兼职形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新老市民共享政治文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农村党员“网格化”管理。针对行政村规模扩大、党员数量增多、集中教育管理难的实际,坚持以村为“网”,划组为“格”,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家庭条件等因素,落实党员中心户,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开展党内生活,并积极把远程教育网络向党员中心户延伸,初步实现了加强党员教育、落实党员权利和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新路子。三是农村企业党员双重管理。主动适应党员在村企产业间流动的实际,对居住在农村、工作在企业的农村企业党员,探索实行“双联系、双登记”制度,通过村党组织和企业党组织全面排摸、双向对接,建立农村企业党员相关台帐,确保每位农村企业党员及时纳入管理范围,使他们能在村、企党组织中参加双重学习教育,接受双重管理服务。四是推进党务信息化工作。着眼于党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起了连接市、镇(街道)两级党委的党内信息网络,实现党内数据统计的自动化和基础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及时准确有效地反映和提供党内基本信息,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同时,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现城乡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终端接收站点468个,覆盖到全市20个镇(街道)、杭州湾新区和市级机关各部门,以及297个行政村、46个社区和部分党员服务中心(站)。在此基础上,依托网站建立了统一的党员教育、流动党员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平台,实时掌握动态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3、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干部人才工作体系积累了经验。着眼于城乡干部人才的合理培养、科学配置、整体联动,积极创新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党员人才工程”。积极探索党管人才原则在基层党组织的实现途径,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党员人才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了单位(党员)拟“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党组织“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机制,切实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统筹考虑城乡党建工作和人才需求,对通过组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较快、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优秀人才,及时把他们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切实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采取城乡干部人才“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传经验、教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切实把党员优秀人才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近三年来,全市共有8名优秀村干部被定向招录为乡镇公务员,24名基层一线干部被选拔到市直机关、部门岗位工作,72名基层一线干部被提拔为副局(科)级以上领导。同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着眼于打破人才流动的城乡地区、部门、身份等壁垒,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充分发挥柔性引才机制的作用,促进了人才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如着眼于建立一支农村职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我市探索实施了“选聘分离”的村专职干部制度,村专职干部聘用对象不限于村三套班子成员,不限于本村村民,为农村集聚优秀人才、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开辟了途径。二是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着眼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培养优秀党政后备人才,我市连续七年开展公开选聘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目前已累计选聘344名,基本实现了全市每个村、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自2001年以来,已有20名到村工作大学生考录为公务员,31人考录为事业编制,59人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71人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114人担任村(社区)团支部书记,其中在去年村党组织和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中,共有46名到村工作大学生被吸收进村级班子,为基层一线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4、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工作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运行体系积累了经验。着眼于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经验共鉴,增强城乡党组织活动的开放性,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互帮互助工作,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经常化、工作制度化。一是部门联村,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市级部门联村制度,重点帮助联系村建好班子、抓好队伍。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连续4年从各级机关抽调1144名次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235名机关干部赴1148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今年又选派了4名退出现职岗位领导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顾问,协助企业搞好党建工作。二是村企结对,以工补农。充分利用我市民营经济发达的潜力,开展了“百村千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推动村企结对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1167家企业与308个村、社区结对,以产业带动、项目开发、专家顾问、资金扶助等有效结对形式,企业协议出资7187万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3463万元,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三是党内互助,帮困扶贫。通过“财政拨一点、党费提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党内互助金制度,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困难党员的关爱帮扶力度,形成了完善的党内帮扶救助网络和长效机制。目前全市互助金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元。5、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资源整合体系积累了经验。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工作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坚持树立“大党建”的工作理念,把党员服务中心作为资源整合的有效载体,积极调配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党组织、党员自身资源,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有效整合。一是整合硬件资源,加强网络建设。积极把各级党校、文化宫、图书馆、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青年服务中心与党员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组合,做到党员服务中心与其他资源在组织上相互配套,工作上相互衔接,服务上相互补充。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党员服务中心(站)155家,其中市级党员服务中心1家,镇(街道)级党员服务中心20家,村(社区)党员服务站130家,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和非公企业特色性党员服务站共4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党员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二是整合财力资源,强化工作保障。在传统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筹措活动经费以及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途径和办法,为党员服务中心运行提供经费保障,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和设施。三是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功能发挥。通过机关工作人员转任、委任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把熟悉党内业务、热心党员服务、有良好政治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充实到党员服务中心,确保“有人干事”。同时,依托党员队伍自身资源,组建文化教育、法律援助、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为基层党员群众进行志愿服务,使之成为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发挥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登记注册的党员志愿者有6200余人,各类党员志愿队伍有300多支。6、“三级联创”活动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积累了经验。近年来,我市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目标,切实强化“管党”意识,坚持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统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建立了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市一级建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常委分工点线配合的责任机制,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常委会每两月专题研究一次党建工作。各镇(街道)均建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对本地基层党建工作负总责,书记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了市委常委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常委联系一个镇(街道)、一个村、一个企业,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努力把联系点建成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三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采取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层党建工作和阶段性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性质和情节轻重,对有关党(工)委及相关成员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还实施了党(工)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述职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听取有关党(工)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的述职报告并作现场评议。去年有6位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行大会述职,市委书记现场点评,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实。三、当前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面临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市在探索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体制、机制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制约,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1、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现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个新课题,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如何“统筹”,“新”在哪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缺乏正确的认识。从目前来看,党委政府部门在抓党建工作时还是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贯彻执行有余,统筹协调不足,还没有真正整合,在思想认识上与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如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当前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相对独立,各有特点,各自的发展思路也不一样,统筹发展有难度。有的认为统筹城乡党建的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目前还是应该经济建设优先,部分党组织书记角色错位,过于注重抓经济发展,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对城乡统筹发展虽然比较关注,但思想解放不够,仅仅把统筹停留在观念上,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工作缺少思路,工作方法简单,抓党建工作仍然沿袭过去的方式方法,以行政命令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较少,不能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问题多、困难大、条件差的领域如何推进党建工作感到难以入手。2、对照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现行党组织设置仍不够合理。目前,基层党组织主要还是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的条块范围。比如机关党组织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农村党组织主要是按照行政村来设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的影响,按照固定的模式设置党组织已明显不合理。如行政村撤并之后,村域面积扩大,党员数量增加,村级党组织的管理幅度加大,过大的支部设置,不便于党员集中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而个别非公企业单建党支部,则存在党员人数过少、流动性大的问题,致使部分企业党组织组建后得不到巩固,作用发挥不明显,影响到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影响到党员职工的威信,给党建工作带有消极影响。部分镇(街道)事业单位受主管单位和所在地党委双重领导,党政领导的任免主体双重,导致工作环节增多,制约因素增加,管理上容易出现重复和真空。虽然近年来我市着眼于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区域化党建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不断完善,但整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体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3、基层党员队伍现状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总体上看,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一是新形势下的素质能力欠缺,特别是缺乏科学发展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创业创新的能力。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双带”作用不明显,小部分党员处于生活相对困难状态,难以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二是结构不合理。在年龄结构上,我市60岁以上的党员有16985人,占党员总数的2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60岁以上党员数占农村党员总数的32.1;在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有33047人,占55.5,其中农村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7.1;在性别结构上,全市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4%,农村女党员仅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8.4。三是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管理难度加大。受地域限制,外出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难开展,基层党组织对其教育管理相对困难,而流入党员数量大,来源地广,流出地对他们的管理不够规范,导致流动党员持证率底,教育管理难度较大。此外,还有大部分在本市范围内跨镇(街道)工作的党员,这部分党员虽然称不上流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工作变动将会更加频繁,也会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接受组织管理带来难度。4、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要素保障还不够充分。虽然我市经济较为发达,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统筹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活动场所、人才支撑方面仍显不足。从党建阵地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虽已基本解决,但在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而受到土地制约和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仍十分紧张。从工作经费来看,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整体上来说有一定保障,但是农村需要落实的工作多,村与村之间也不平衡,使得部分农村基层党建经费也显不足;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则整体相对缺乏,年人均100元的社区党员活动经费标准有待提高。从党建队伍来看,社区干部待遇虽然在这两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我市的经济地位和居民的整体收入状况相比较,仍然较低,对高素质的人才缺少吸引力,留住人才也较难;农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农村年轻人才热衷于办企业、创事业,或进城发展,对从事村务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村级后备干部乏人;非公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少,稳定性差,作用难以发挥。这些都将给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带来影响。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具体途径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要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方法,着力在“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党员共管、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机制共筑”上做文章,全面协调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1、围绕组织共建,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组织覆盖体系。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这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突破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传统建党模式,按照“有利于促进党员管理、有利于促进党内和谐、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要求,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动静组合、虚实结合等途径,着力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党组织体系,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联合覆盖。一是加强横向联合。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姻,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方式,积极推进村与社区,村(社区)与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基层站所等基层组织的结对共建工作,促使基层组织优势互补和共创共建,促使中小非公企业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二是加强纵向整合。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党员服务中心强化指导等形式,不断深化市级机关部门党组织联系村(社区)工作,充分发挥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在基层单位党建工作指导协调作用,实现上下互动,增强基层党建工作针对性。三是加强动静组合。通过进一步做好异地商会党组织组建,在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组建流动党支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切实加强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四是加强虚实融合。在建立党组织实体的基础上,探索网络建党,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形式,使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通过以上途径,在农村(社区)形成以村(社区)为基础的,农村联合党组织(村村、村社、村居、村企、村事、村机关)优势互补党小组党员的架构;在城镇形成以区域性党组织为基础的,区域性党组织产业协会、工业、服务业党组织党员的架构和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党员服务中心服务队伍党小组党员的架构;在城乡形成以片区联合党委为基础的,片区联合党委镇、街道党(工)委区域性党组织、农村联合党组织党员的架构;在异地形成以商会党组织为基础的,固定商会党组织产业流动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架构;在网络形成以党建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网络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架构。2、围绕人才共育,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干部人才体系。坚持以打破干部、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干部人才队伍统筹配置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培养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打造城乡统筹的干部人才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担当统筹城乡发展重任的干部人才队伍,创新教育培养机制,把更多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挖掘出来、培养出来。一方面把富有朝气、可塑性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乡镇、农村任职,提高农村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到村工作大学生选拔力度,充实农村干部人才后备力量。有计划地尝试开展“乡镇干部进市级机关”、“农村干部进城市社区或乡镇机关”挂职锻炼活动,推动城市理念、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另一方面,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人才,开展以“互学互培互促互带”为内容的城乡干部人才培养活动,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建立健全干部人才流动机制。加大交流力度,拓展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城乡干部人才互补互动。一方面试行富有党建工作和城市、农村管理经验,能驾驭复杂局面、创业创新能力强的干部在城市和农村间交叉交流。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村干部跨村交流”任职制度,解决农村干部人才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同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不利因素,便于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到农村创业,科学有序地推进城乡干部人才流动,切实改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三是建立健全干部人才保障机制。创新干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来调动和保护干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建设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干部人才队伍稳定、高效。在全面落实村专职干部报酬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定向在村干部中招录机关事业干部制度、人身安全和个人名誉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切实关心关爱现任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在优秀村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进一步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出台人才在农村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3、围绕党员共管,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针对党员在地区、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和工作地、居住地双重角色的实际,重管理、强服务,着力构建党员实时动态、城乡互动的管理体系。一是探索实施城乡党员统筹培育机制。探索城乡结对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同时,尝试以市委党校为阵地,建立市流动党校,采用菜单式流动教育的形式供基层选择,定期组织送教“到企业、到社区、到乡镇、到农村”活动,让党员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接受教育,实现双边互动。尝试党员轮流主持党课教育活动,既体现党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又培养提高党员的说教能力,同时促使广大党员开展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二是探索实施城乡党员统筹管理机制。一方面,以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等现有信息化党务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的党员IC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组织关系转接、活动证发放、党费缴纳、志愿活动等方面实行网络化管理,同时,实行党员学时学分制管理,进行分类量化考核,使党员在全市范围内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组织活动、享受组织服务,丰富党内组织生活。另一方面,针对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双重角色的实际,全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教育,接受双重管理服务。三是探索建立城乡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实行党员双岗履职,一方面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引导党员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推进党员设岗定职、服务承诺,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引导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在生活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4、围绕活动共联,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组织运行体系。着眼于把党建工作城乡互动和区域联动有机整合,积极探索城乡共联的组织活动方式,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市农村发展和服务群众中核心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形式多样设计共联主体。探索实施“支部联动”和“党委互动”计划,在同一党委下,把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建立活动共建联系点,联合开展组织活动;在不同党委间,尝试由各党委分类推出活动共联党组织对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共联交流,进一步扩大共联活动面,让农村党员和城市党员在共联活动中有机结合,互为一体。二是建立健全活动共联帮扶机制。积极鼓励城乡党组织把帮扶、带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健全帮扶机制作为活动共联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党建共同发展。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就业培训机制。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年度对城乡党员集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带头和带领就业的本领。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创业扶持机制。对有志创业的城乡党员,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扶持。建立城乡困难党员生活救助机制。对生活困难的城乡党员,各级基层党组织开展生活救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是搭建共联活动的作用发挥平台。积极探索以活动促服务的工作方式,增强城乡党员的服务意识,不断丰富党员服务的内容,尝试在市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设立活动共联咨询服务中心,合理配置城乡基层组织的共联需求,推行党员志愿者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深化市、镇(街道)、村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努力形成全市城乡间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党员服务网络,推进党员活动区域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基层组织运行体系。5、围绕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党建要素保障体系。按照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工作理念,统筹城乡党建要素保障,促进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应。一是整合党建经验资源。在实现农村党建经验“四进社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市社区共驻共建经验、集体经济股份制建设经验、便民服务经验、社工队伍建设经验“四进农村”,使城乡基层组织共享党建经验成果,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带动区域共建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的龙头和牵头协调作用,通过构架村党组织为核心的覆盖区域和行业的党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村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村域共建理事会等共建协商机制,以“村企结对”、文明创建等活动载体,实现村级组织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组织、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借鉴城市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和管理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把市场经济的理念手段引入农村,通过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着力解决农村土地、财务遗留等问题,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保植增值水平。同时,通过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农民“双增”。借鉴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站、“63981890服务热线”、“卫生、文化、商贸服务圈”建设等经验,通过党员志愿服务、党员联系结对、组织全程代理等办法,推进农村便民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等方面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借鉴社区共建共享和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等经验,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共建中共享的理念交流,积极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者人才,创新拓宽农村人才投身农村建设的方法渠道,不断增强农村建设工作合力。二是整合阵地资源。通过建立健全党员服务中心组织网络,深化镇(村)党员服务中心(站)和村(社区)、企业等基层组织办公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培植和命名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优势,实行城乡间组织阵地无偿使用等办法,切实改善基层党组织活动设施条件,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和产出效率。三是整合经费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采用党费划拔、基层单位筹集、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等途径,建立统筹城乡党建的专项工作经费,强化基层组织党建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高标准推进。6、围绕机制共筑,着力打造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按照“根本、长效”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城乡互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健全责任网络。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健全完善“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指导、街道镇乡党委具体协调、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党(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制度,把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层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实行基层党建定期分析、定期预警、定期检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着眼于大党建范畴,充分整合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群团等党群部门和经发、工商、财税等经济职能部门力量,建立城乡党建工作联席会和联络员制度,健全镇街道党(工)委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增强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构建的合力,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服务管理的作用,定期召开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和党建协调会,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情况,研讨思路。市级部门党组(党委)立足自身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主动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支持。各群团组织利用自身组织优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与工建、团建和妇建联动。三是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适当增加权重,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互促互动、齐抓共管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2012年3月19日星期网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