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报告技术创新的管理.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7039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报告技术创新的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综合实践报告技术创新的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综合实践报告技术创新的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的管理一、 讲座概要2010年1月31日下午,在横滨国立大学经营学部中会议室,横国大经营学部真锅诚司教授为我们华师大访学团作了题为“技术管理(Technology Management)”的讲座。虽然讲座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虽然由于语言不通使用了同步翻译给交流带来了一些困难,真锅教授还是用他对技术创新的深刻理解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真锅教授首先为我们分析了R&D的一些前提条件;列举了项目管理中的交流手段及控制,最后用日产汽车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R&D的前提条件真锅教授认为企业进行R&D是应该先期进行相关分析,区分一些条件如创新过程的是开放的或是封闭的;产品的特性模块化还是一体化的;产品的战略是采用市场革新模式还是技术革新模式。这些都决定了接下来的R&D的手段与方向。1 创新的过程:开放或封闭最初的创新均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是典型的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在企业内部通过向研究开发领域投资的主式发明新技术。销售应用这种新技术生的新产品。凭借这些新产口的销售利润,继续研究开发领域的投资。有关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受到严格保护,不能为他人所用。当时的口号就是“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但二十世纪末的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熟练工人流动性大大增加造成了知识流出;大学学习的人增加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多种专业知识;同时自主创业的人大大增加使得新的企业增加,更多的开放式创新出现了企业边界虚化,研究与开发阶段均有信息跨边界流动。2 产品的特性:模块化还是一体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将产品从两个维度:模块化或一体化;开放型或封闭型来进行分类,从而选择使用不同的R&D策略。模块化结构产品系统内各构成部件相对独立,能独立完成某项机能,部件间联系弱,而一体化结构产品系统内各构成部件有复杂的关系,各部件设计者之间需紧密联系。开放型结构产品系统信息共享程度较高,超越企业边界,产品标准化;而封闭型结构产品设计等各项基本工作均在企业内部完成,与外界信息交流少。如汽车、小型家电就是典型的封闭型、一体化产品;PC产品则是典型的开放型、模块化产品;工器具则属于封闭型、模块化产品。3 产品的战略:市场革新还是技术革新有的产品选择技术革新战略,凭借新技术赋予新的机能,同时大幅降低新产品的成本,这一类型产品如液晶电视;另一类产品则选择市场革新战略,创造全新的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通过个性化来获取细分市场,这一类型的产品如SONY 随身听。他还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第二代家用游戏机的代表产品SONY的PS3与任天堂的Wii。两种同类产品选择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一个选择走高价格占领高端细分市场策略,另一个则选择低价格占领市场份额的策略。(二)项目管理中的交流真锅教授首先强调了R&D中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公司内技术信息的交流的方法,对创新流程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从公司同事处获得Idea的情况最多。通过不同类型的交流会有不同的收获:联络调整型交流会使业务更顺畅;信息收集型交流能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鼓舞诱导型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对不同领域协助十分重要。对于如何做好企业内交流,真锅教授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技术情报交流取决于组织构造和物理空间。鼓舞型交流使用电话和e-mail之类的方式并不合适,电视会议需要事前做好精心的安排,而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理想的:对信息而言,有些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特别是技术上的idea和问题解决等,需要画草图;如果可以看到对方的脸,就可以明白对方的反应,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交流的距离上,研究表明物理距离超过50m就几乎没有交流了;而在组织距离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不同部门间的联系,有助于交流不足的解决。为了解决这两个距离问题,有的企业将组织的不同战略单位的研发中心集中在一起,使用同一个休闲空间,为某一项目从不同部门抽调研发人员,均能有效解决交流问题。(三)日产汽车的安案例真锅教授给我们举的是一个日产汽车研发全景监视器(Around view monitor)的案例,以此来说明在日产公司是如何实现技术开发流程的。在日产汽车公司,研究开发流程是如下进行的:从量产开始计算10年前通过先端要素技术进行研究(Research)510年前左右通过产学连携进行先行开发(Advanced Engineering)35年前进行各种类的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0年开始大规模量产前文所说的全景监视器(Around view monitor)案例,是日产汽车公司拟通过在车辆前后左右安装四个超广角、高清晰摄像头得出车辆周围的景像,从而有助于自动泊车的一个创新。AVM系统构想始于1990年;2001年开始在东京第一次具体化;当时使用了8个摄像头,成本高实现困难;为了实现商品化,研究、先行开发部门、设计部门组成了一个联合小组,2004年10月,15名日产研究、先行开发、设计人员在NTC(尼桑先进技术中心)集结;2005年9月,AVM技术设计完成移交,开发小组人员回归;2007年10月,AVM实现商品化。这一创新从设想到实现产品商品化,前后共用了十七年。二、 对讲座的理解1. 什么是技术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年代。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创新?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定义。马克思的定义值得借鉴:创新劳动是劳动的阶段性发展,是对于同质劳动的超越。创新是人类对于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创造的结果,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先表现为个人行为,在近代实验科学发展起来后,创新在不同领域就不断成为一种集体性行为。但个人的独立实践对于前沿科学的发现及创新依然起到引领作用。创新的社会化形成整体的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创新如今有很多个分枝: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等,但最核心的,还是技术创新。缪尔塞(R. Mueser)在80年代中期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发现大多数的定义是这样的:当一件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做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这一定义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活动必须获得最后成功实现。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为具有一定能够市场占有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2. 如何正确认识技术创新?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然而绝大多数人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另一种观点则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应该说两种观点均有偏颇。前一种观点强调了技术开发这一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是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二是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这无疑会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后一种观点则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应用。但是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做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风险。如果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如下角度来理解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过程中不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3. 如何控制技术创新过程?我们分析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控制,通过我们的事先的预判,减少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和风险,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一个企业会只一味地对研发大量地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研发的成本是高昂的,是需要企业在运营中认真分析加以控制的,是需要有确定的产出作为回报的。总之一句话,企业需要对技术创新的过程可控。但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控制?真锅教授的研究重点即在于此。他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多年的研发中心及多个案例对比,得出了他的结论:必须要考虑的R&D项目的前提条件(创新的流程、产品的特性、产品的战略),这是给研发定下方向;对项目管理而言,为确保研发能尽快出成果,需要企业在内部信息交流方面多做工作,交流的方式非常重要,组织结构(组织距离)和物理距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本企业中,“先行开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技术创新的开始。日产公司对围绕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先行开发”的作用十分重视,设立了先进技术开发中心,将研究与先行开发中心放在同一建筑物内;先行开发部在45楼;研究部在6楼;这种设置使相互之间交流增加,促进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真锅教授提出的创新阶段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从最早的先进要素技术研究(Research),到产学合作进行先行开发(Advanced Engineering),再到各种类具体的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到最后的大规模量产为企业带来效益,这是他给出的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方法。他甚至还针对汽车企业的日产公司提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时间表,从研究到量产为十年时间,这给企业的成本预算带来了从概念到量化的飞跃,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进行定量的考核评估提供了依据。某一产品从设想到先行开发,经过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投入,目前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出来;如果没有任何结果,我们就应该考虑是我们的方向存在了偏差,需要及时调整。三、 延伸思考如何面对国际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迎接全球挑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高增长的GDP背后是我们资源的无序耗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上取得的成就太少。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体制、政策、市场等方面下大功夫。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要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体制上做一些改变, 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因素。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我们暂且不去深入分析。但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1. 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企业应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形成真正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日产的先进技术开发中心运作中的合作与合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 强调技术的引进与交流。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或是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做好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为再开发打好基础。在最早的先进要素技术研究(Research)阶段,要有新的Idea出现,除了科技人员的基础技术外,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是一个创意的起源。3. 重视创新人才的交流。开放式创新重点在于人才和信息的交流。适当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创新,特别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流动,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创新.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2. 百度百科.技术创新.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418.h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