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6523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考(一)课程功能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突出儿童个性发展()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语文教育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语文教育中道德价值和理想主义教育,强化人文修养的形成。注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化和个性化。加强学生个体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重视课程的立体化和层次感,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强调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注重语文学习的现代特征,正视网络的影响。()学生个性的养成确立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观。语文教育应重视人的主体性激发。加强语文教育内容的整合。转变教学设计方式。强化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影响语文素养形成的要素不断提升人生境界。不断完善思维品质。不断内化心灵感悟。不断拓展生活世界。不断更新教育资源。(二)课程内容的拓展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全新的课程资源观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再次,逐渐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走向综合化标准中提到的课程基本理念,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化。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以往的 “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课程走向生活和现代社会标准的制订和颁布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一种新的可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以往不同的角度重新探究语文教育和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三)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性学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首要的特征,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从时空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可增加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当小老师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 “工具”,即教会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即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合作性学合作性学习主要模式有: ()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互为指导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社会和生活,体验性学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学习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发挥自身特长,个性化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个性化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四)教学评价的革新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强调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笔记(二)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新课程,小学语文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一)小学语文姓 “语”,更姓 “人”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文学科这一特性出发,我们不难看出,语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为 “人”服务,即求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且是语文素养与儿童内心的充分和谐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小语姓 “语”,更姓 “人”。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 “倒三角”意识。多年来,小语教学第一位的是知识,其次是能力,再次是由语文学习所进行的思想教育。现在恰恰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将这个 “三角形”倒过来,即第一位的是人的一般发展,其次是语文能力,最后是知识。二是多元智能意识。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智能类型是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智能在不同的学生个性中表现不尽相同。多元智能观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差异,科学地解释了儿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有利地支持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三是 “人文合一”意识。阅读,我们要引导儿童用心体验。作文,要引导儿童先积淀生活。说到底,儿童的语文学习当以 “励其心志”为最高境界,这也是小语姓 “人”的重要依据。(二)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主导贵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 “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越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关键就是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 “场”。一是开放的 “场”,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推动儿童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二是活动的 “场”,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只有如此,中国儿童所欠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可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三是情境的 “场”。一段时间以来,情境教学也红火过,也失落过。但细细品味,情境教学最为合理的要素,并不完全是情境本身,而是围绕情境形成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材等相互作用的 “场”,从而极大地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推动儿童的发展。如,异班级交流日记,异班级是情境,但它同时构成了两个班级学生互相刺激、相互作用的 “场”。再如,学习 赤壁之战、长征时,适时播放有关三国演义、长征的电视剧片段,也构成了学生与教材及电视作品互相作用的 “场”。因此,情境 “场”的创设、选择是一门很高的学问,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三)从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积累,减少头绪,彻底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儿童的母语学习是有基础的,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以及儿童的语文学习应该从零开始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由此,作为母语学习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要重视积累。积累包括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而积累语言又可拓展为积累字词、佳句、篇章以及篇章的样式和写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重视积累,积累精品,儿童胸中有墨,就会厚积薄发。因此,当今语文教育过于重视语文学习的显性成果,忽视儿童潜能积淀的做法是短视的,也是有害的。另外,重视积累,特别提倡儿童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重视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重视儿童语文学习实践,就要加强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改变单一的篇章式教学为板块式结构,即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和感受,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立体的。如 “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板块,有写春风、春雨的现代文,有描写春光的古诗词,以及在春天里玩耍游戏等等,这样一组内容,学生所涉猎的、感受的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绝不是哪一篇文章所能带来的。当然,语文学习就其母语教育的规律绝不止这些,我们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切实提高儿童语文学习效率。大理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学习笔记洱源县旧州中心完小杨治法第一讲 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热爱祖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一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法律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热爱祖国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1 、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2 、教师要树立为祖国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一位教师不仅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持有深沉的爱,还要把为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一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崇高,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为培养一代新人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案例:陶行知的教育追求 陶行知自觉选择教育专业,放弃政治专业,与其共和国实现之途径教育救国、教育建国、教育治国的社会观念不无关系。他不想跻身政界,选择教育为自己的立命之所,安身之处。陶行知的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跳蚤效应的启示 道理很简单,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再改变。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动力源泉。一个教师只有对祖国的爱,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前途和命运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祖国,没有社会主义,教师的个人价值就无法实现,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祖国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成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把教育事业看成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甘愿为此奋斗一生。三、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从内涵上来看,有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种情感随着理性的认识要升华为爱国思想,最终要转化为爱国行为。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总之,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四、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1 、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其中道德在社会秩序维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一种手段。我们知道,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道德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等因素进行,而法律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执行。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强调道德因素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强化法律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如果说道德是人格步入高尚的阶梯,那么,法律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遵纪守法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履行的义务。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不仅反映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直接影响着培养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风貌的良性发展,这对于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民教师应当十分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法纪风貌,做到遵纪守法,而且应当把它作为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一项基本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贯彻始终。08 师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 、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现实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给整个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国家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违法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学生自身的,也是关涉教师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一些正直善良的教师发出呼吁:“为了不让我们的教育蒙羞,是到了正视教育体罚的时候了。”3 、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不少,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等。从某种意识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 “ 执法 ”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第一,知法。教师首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法律,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向教师的执教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第二,守法。 依法执教要把法定的职业规范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法律为尺度,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教师职业行为选择。第三,不违法。 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行为选择如果不符合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讲备好课教学设计(小学)一、自主课堂与教学设计首先就自主课堂的形式而言,自主课堂改变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而倡导学生勇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就自主课堂的实施过程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三、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独特性。二、合作课堂与教学设计” 合作课堂是新课程是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通俗称呼。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课堂活动、结构形式。合作学习有学习操作者和学习检查者两种角色。分别有学习小组的学习个体轮换扮演。合作课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积极互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要求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其所在的小组成员伙伴的学习负责。第二点就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合作学习还应该强调个人责任。三、探究课堂与教学设计一、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再探究二、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体三、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四、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是探究、应是互补的设计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我们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首先,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今天的教育,不应再是筛选适应教育的少数人的工具,而要成为适合于所有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的途径 其次,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总之,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所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高科技产品为教育服务,改革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创设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第三讲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第一章 备课概论第一节备课的含义一、备课的基本含义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二、与备课相关的概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备课与预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是必要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三、备课的新含义(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和谐发展。(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第二节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备课的作用首先,是指导性,其次,是统整性,再次是操作性,第四是预演性,最后是突显性, 二、备课的内容教案是备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一)优秀教师教案的特征1.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2.多数教案有教学条件的准备。3.有重点难点分析。4.明确的教学程序设计5.有专门的板书设计。(二)备课的基本内容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3.研究学生。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7.制定教案。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三节备课的基本要求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二、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七、问题设计要精当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十、练习设计要精当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不仅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而且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章备课标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简介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的内容涉及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命题评价、资源开发等各个具体领域,它的主体部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二)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国家课程标准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三)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四)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五)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从文本课程走向理解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备课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具有五个不同的层面: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解课程、实施的课程与经验课程。(一)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二)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三)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四)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第二节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一、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对其内容与特征的定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一)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学。课程标准持有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教科书应当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最直接材料。二、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研究课程标准的有关建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甚至可以评判编者的意图的正误。三、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包含了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给出的结合具体事例的评价建议,可以直接运用到教案的设计之中。四、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第三节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案例呈现】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在备课中,这种现象有三种情况比较明显:(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第三章第一节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教科书,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最后,教师能够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主动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资源。综上所述,科学地研究、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整合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第二节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分析在日常教学中,可用于备课的教科书信息集中表现为合理解读教科书素材,一方面,对于课程来说,合理解读(进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是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教科书解读的常见误区误区1:仅在直观素材的表面“做文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误区2:将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隐喻”式呈现方式显性化、成人化误区3:误解生活情景背后的学科含义二、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途径(一)基本方法1.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2.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意。3.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重新组合,再生现有的直观素材。这是教育公平的微观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工作。4.利用教学机智随机生成新的直观素材。(二)合理解读课堂教学素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几条基本策略1站在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教科书中的素材2立足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全面发展,把握机遇,在课堂上随机生成新的素材3重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4建立科学实用的教科书解读机制,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配套用书在内的教学资源库第三节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二)内容分析法在教科书文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三)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问题或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研究和测定这些因素,判定出对这一综合问题或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三、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内容在对教科书文本的社会性、教育性、特色进行研究时,人们通常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特色三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一)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分析的维度1内容难度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从度量的视角刻画课程组织的逻辑关联。课程的内容难度正是对内容的深度、广度、时间的综合反映。2设计风格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3课程容量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一般地,影响内容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内容的教学价值。()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此外,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学习时间等,也是影响课程容量的因素。4编写体例不同的编写思想、编写理念,常常造就不同的教科书编写体例。5呈现风格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研究,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方式方式、版面呈现方式、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6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综合性是课程综合的属性,意味着课程综合的程度,有时也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二)教科书文本的组织结构分析的维度与教科书文本的内容一样,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同样也是影响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三)教科书文本特色分析的基本思路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是提升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加速器”。第四章备学生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第一节备学生的意义与研究内容一、在备课中备学生的意义(一)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二、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一)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二)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三)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三、备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四)备学生的能力(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第二节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方法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二)设计课堂练习分层(三)设计作业分层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有备无患(一)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二)学生难懂的内容 (三)学生疑虑的内容(四)学生易错的内容(五)学生激动的内容(六)学生易忘的内容第三节研究学生的若干技能技巧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二谈,即座谈了解。三聊,即个别谈话。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第一节备课中的其他相关工作一、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明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分清主次(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四)精心编排例题、习题与有关的实践活动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参照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三、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教学模型、校园设施等等)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材料,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来讲,备课的工作程序是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进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通常由同年级的教师在钻研教学标准,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个人草拟,再进行集体讨论修订,力求做到进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的统一。(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须要结合每节课的实际,编写出每节课的教案。这是备课的核心工作之一,下节将集中分析。第二节 实用的教案格式一、中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一)设计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四)设计教学评价。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五)编写出教案。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二、中小学实用教案的格式但不管哪一种教案,都包括下列两项内容:一是说明这堂课的目的要求;二是拟定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计划。第三节教案设计的若干实用技巧一、把握教学细节的设计(一)进行设计问题情境同样地,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在知识上的交流过程,还是情感、意志交流的过程。(二)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精心设计学习的反馈与调控良好的学习反馈与调控,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二、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注重备课的实效性当前,中小学集体备课一般是按照“定量主备定人主讲集体评议完善共享复备教案课后反思”的步骤来进行。此时,尤其要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三、与学生一起备课,在教案中体现学案的风格与学生一起备课,让教案体现学案的风格,这也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有效技巧之一。(一)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二)将发言权交还学生,边教边改,边改边创(三)让学生拥有教案编撰权第六章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第一节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表现之二:备课背课表现之三:备课就是抄已有的教案1不加思考,照抄名师教案2改头换面,重整旧案3大刀阔斧,化繁为简4直接拿来,照本宣科二、归因分析(一)个人理解上的误区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二)传统观念的演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观念的演习第二节管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一、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现象之一: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现象之二: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现象之三: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现象之四:集体备课成了“模式教育”二、简单化,形式化一是模式化,即所谓的完整性。;二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只备结果不备过程,充其量只是教师的“备忘录”;三是备“死”课不备“活”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等习惯,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三、对策分析针对集体备课的困惑,正确把握集体备课的良性化发展,避免形式化,追求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集体备课发展的基本对策。(一)个人钻研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个人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基础,。 (二)求同存异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 (三)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 (四)制度建设集体备课的有效保证定地点,即固定集体备课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年级组办公室进行,这样便于集体备课及时开展;定课题,即每次备课组集体活动应先拟定讨论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即每次备课组活动应有一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事先初步拟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讨论主题。第三节 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一、对备课的基本方法把握不准二、对备课的技术把握有误(一)误读课程标准,误读教学目标(二)误读学情反思:要上好一堂课,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课,的确很重要。(三)忽视或误用课程资源(四)误读教学方式转变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克服备课中的困难和盲点,走出误区,才能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第一节一篇教案的形成过程分析一、教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一)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停留于以往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等结果性目标上,而是全面考察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二)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进行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关注几个要点:是关注学生的起点,二是关注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三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四是研究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三)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四)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五)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二、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案设计的详细过程例说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1结果性目标2过程性目标(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因此,这节课可以采取以现实生活为实际背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学生活动大致分为四部分: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生活中收集数据;课堂上整理数据(选择制作统计图);根据统计作出决策。(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第二环节:合作学习第三环节:练一练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教案的编写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问题,以便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第二节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一、制约教案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二、提高教案质量的若干对策(一)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二)精心设计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三)合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似乎是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属于教学机制和课堂调控技术与艺术问题。(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1.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2.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第八章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第一节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一、 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同课异构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二、 同课异构的操作方法(一)坚持“同课异构”教研日制度按“三定三有”( 即定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