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904830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来华强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 课程前言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 这门课程的讲授对象是中小学语文教师 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 本课程以探讨诗歌散文作品的阅读方法为主 同时也对当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本课程旨在有助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水平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收入最多的 是诗歌散文作品 深入地阅读这些作品 是教师透彻地讲授这些作品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 同时 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学修养是大学生知识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修养的提高 将直接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科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文科学的重视 文学阅读在大学生的读书生活中将越来越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文学阅读既然是一件事情 那就如同任何事情一样 都有一个方法问题 掌握了那件事情的方法 就容易做好那件事情 没有掌握那件事情的方法 就不容易做好那件事情 因此 要想深入地而不是泛泛地阅读文学作品 那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所谓阅读方法 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作用 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和印证 并在阅 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基于这一思想 本课程的大部分时间 其所讲授的 可以说是阅读方法 其他时间 其所进行的 可以说是阅读实践 另外 通过本课程的阅读实践 我也想把当代文学中诗歌散文领域里我认为大师级的作家作品推荐给读者 并想借此表明一条方法之上的方法 那就是 学海无涯 生命有限 读书 就要读各领域大师的书 大师之为大师 就因为大师的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 而是最好的作品 是永远不可为别人所替代的作品 只有走进大师的世界 我们才能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一以当十 只有走进大师的世界 我们才能领略到最美的风光 从而胸怀亮阔 眼光远大 值得说明的是 在本课程的各章之后 均附有一份推荐书目 各章的推荐书目 自然同各章的内容隐隐有关 但八章总计所推荐的130余种书 均是我从多年的读书生活中精选出来的 我的目的显然在于 我想通过它们 使繁忙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大学生朋友们在读书时少走一些弯路 能够更快地进入到一个远为宏大的境界中去 我希望本课程能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直接的助益 希望本课程的方法与实践能对大学生人文科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请您来信谈谈看法 来信请寄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21号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来华强收 邮政编码 450014 或发电子邮件至 laihuaqiang laihuaqiang 谢谢 来华强 第一讲 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 诗是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 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 诗显得更谨严 更纯粹 更精微 重要的是 诗的精神 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融合 达到美的极致时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一种回旋着的深沉的感情韵律 一种具有强烈感发力量的生命的光辉 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个意义上都是诗 都可以当作诗来看 若能如此 在文学欣赏上 便达到了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佳境 一通百通 对其它文学样式的欣赏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同任何事物的运动总有其规律性一样 这里所谓诗歌阅读的 一般方法 是我在多年的阅读实践中 抽象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把这个 一般方法 介绍给大家 是希望它能够在充满个性的具体阅读中 产生带有共性的普遍指导意义 这个 一般方法 可以简单记忆为四个字 即 情 理 象 力 下面就分为四节来进行探讨 当然 以下四节的内容 彼此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希望读者在阅读诗歌作品时 能够给予整体性的认识 第一节要注意到诗中的感情是典型深刻的感情 一 诗是抒情的艺术 抒情性是诗的质的规定性 和其它的文学样式相比 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从本质上讲 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 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而读者应当明了的是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 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 或者换句话说 都具有感情的典型性 只有这样 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和相应的美学价值 二 构成典型感情的三要素是什么 真实性独特性概括性 一段典型感情首先必须是一段真实的感情 是诗人确实体验过并为之激动过的感情 真实 是典型感情的基础 一切虚伪矫饰的感情 都将从根本上破坏诗的美 更谈不上有什么典型性 1 真实性 2 独特性 一段典型感情还应该是一段具有鲜明个性的感情 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 都应是特立独行 不同凡响的 只有这样 这段感情才迥异于那段感情 才能以它独特的美学意味产生独具的艺术魅力 比如 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与艾青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都以咏雪为题 都写到了雪 都写于中国人民遭受日寇侵略的苦难岁月 但它们却因强烈鲜明的个性色彩而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魅力 毛泽东以他壮丽的情怀 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斗争意志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而艾青则以他特有的沉郁 深切地传达出了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正是在独特性这一点上 最能显示出诗人天才的创造和各自的天性 3 概括性 一段典型感情又必须是一段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感情 只有这样 这段感情才不是难以理解的 才能以它蕴含的共性 在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共鸣 从而由 自我 出发 进入大众的心灵 例证 其所以脍炙人口 就在于它捕捉到了那最具普遍概括意义的永恒一瞬 人谁没有故乡 人谁没有乡愁 人谁没有韶华流逝的感慨 千百年来 那故乡孩子们的亲切乡音 问过了贺之章 更问过了多少远归的游子 一人道出万人心 四行小诗因而流传千古 回乡偶书 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 例证 下面引用两位台湾诗人杨唤和余光中的同题诗作 乡愁 请读者仔细揣摩一下其中所传达出的典型感情的上述三要素 1 真实性 第一首 乡愁 诗的作者杨唤 1930 1954 生于辽宁省兴城县菊花岛 1949年来到台湾 1950年开始写儿童诗 成为台湾现代儿童诗的先驱 1954年因车祸逝世于台北 第二首 乡愁 诗的作者余光中 1928 祖籍福建永春 生于江苏南京 少年时期流寓四川重庆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次年赴台 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为台湾著名作家 这两位诗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 正是这段终生难忘的岁月 给了诗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他们远离故乡之时 才能以出自心灵最深处的乡愁 谱就了他们笔下如此深切动人的诗篇 如果说这两首 乡愁 诗传达出了一段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 那么 它们的典型性 就首先表现在它们的情感的真实性上 2 独特性 其次 这两首同题的 乡愁 诗 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上 又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 杨唤自幼丧母 他的童年是苦难而不幸的 杨唤生前 最大的志愿 就是出版童话诗刊 希望在他甘美而又俏皮的文字带领下 让在苦难中成长的孩子 都能有个快乐的童年 因而我们不难理解 在杨唤的诗作中 那优美流畅的字句和童话般的美丽色彩 正是他对凄苦童年的凭吊和补偿 这构成了杨唤独特的抒情方式 乡愁 杨唤在从前 我是王 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 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如今呢 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这首 乡愁 就正是如此 当他写到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这样的优美 优美的如同童话一般 当他写到现实的时候 现实则是如此的令人身心困窘 全诗就这样在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中 深切表达了杨唤内心的乡愁和哀痛 乡愁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 而余光中的 乡愁 则又有着余光中独特的抒情方式 读来又是别一番天地 它在形式上富于格律美 在结构上它以个人的经历为主线 层层递进 愈进愈深 不同阶段上的乡愁越来越深沉 境界也越来越宏大 3 概括性 最后 尤为可贵的是 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是诗人独特的美学创造 但它们又是对海峡两岸千百万中国人渴求祖国统一的共通情感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概括 综上所述 真实性 独特性和概括性 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 三者的完美统一 使优秀诗歌传达出的感情具有了典型意义 也只有在这时 诗的抒情之花 才最为美丽和芬芳 一首诗才有可能具有了审美价值 四 由于性格气质 阅历体验 美学修养 表达方式的不同 诗人所传达出的感情 在风格上也是各各不同 互有差异的 或强烈 或浓郁 或冲淡 或蕴藉等等 在众多的感情风格中 我偏爱屈原 杜甫 鲁迅那种以感情的深刻性震撼读者心灵的诗 我以为 那种以感情的深度见长的诗 更能产生持久的魅力 如 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11 17 这首诗的感情风格就是深刻沉郁的 它的感情的深度 形成了这首诗特殊的美感 五 为了加强感情的深度 应注意对感情的节制 浓缩和锤炼 使诗中的感情如铀矿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第二节要善于领会诗中深厚微妙的意蕴 一 好诗不能无理 诗中的理 对社会 人生的感悟 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立意 如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如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传诵的诗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二 但更多的情况下 诗中的理是无理之理 没有明确的立意 而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 如 远和近 顾城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发表于1980年 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 什么是意蕴 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 阅历生平 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 是诗人的意识 世界观 人生观 美学观 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 一言以蔽之 意蕴是诗人各方面的修养都臻于 化境 时的表现 四 怎样才能把握诗中的意蕴 四个字 知人论世 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 了解了诗人写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推究到以诗人的性格气质 在当时的背景下 他的意识会怎样的活动 方能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深厚微妙的意蕴 如 出海 顾城我没带渔具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我带心去了我想 到空旷的海上只要说 爱你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 无题 邵燕祥天高 水清 晚风吹透衣裙 姑娘独自在河边逡巡 我若能象你有所等待 就决不会怨秋凉风冷 鹭鸶飞去了 不见踪影 向日葵垂下了翘首的梗 若有人能象你这样等待着我 我一定不顾一切地向这里狂奔 1959 9 9 邵燕祥 1933年生 意蕴就这样起伏流贯于好诗的字里行间 它决非诗人的刻意经营 而是人格学养的自然流露 对读者来说 只要在知人论世的原则下对原诗进行研读 就不难领悟到意蕴这尊诗里的 模糊真神 第三节要善于把握诗中准确生动的意象 一 如同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创造在技术上都有一个关键点一样 诗歌艺术的创造在技术上的关键点就是 意象 的创造 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 这是因为诗不像标语口号那样直抒强烈的感情 不像哲学政治著作那样运用概念说理 也不像历史著作那样记录实事 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典型深刻的感情 深厚微妙的意蕴 往往要通过准确生动的意象表现出来 二 什么是意象 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 意象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意 是作为主观方面的诗人的情感意蕴 这里所说的象 是作为客观方面的形象 形象又分为物象和事象 也就是说 物象和事象都是形象 三 先看由物象构成的意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版九年义务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 这里的每一个物象 都不是纯客观的 都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都是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 因而它就是意象 四 再看由事象构成的意象 不 流沙河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 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 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 不 字 这里作为事象的这个生活细节 由于蕴含着丰富微妙的青春与感情的秘密 也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 因而它也就是意象 诗人流沙河认为 意象就是 表意的象 此言切中肯綮 抓住了意象的特质 指明了 意 与 象 之间的辩证关系 着重强调了 象 的表意功能 这同古人所言 立象以尽意 的思想是一致的 既然意象就是表意的象 立象 正是为了 尽意 那么 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 或者换句话说 如何在纷繁的物象和事象中 捕捉创造准确的 象 来完美地表现心中的 意 便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 五 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六 以毛泽东同志著名的 忆秦娥 娄山关 为例 来说明这个核心问题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 2 这首词上阕写清晨 下阕写傍晚 描述的是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占领娄山关的事 娄山关在遵义城北的娄山的最高峰上 是防守遵义的天险要冲 红军是拂晓时分向这里进发的 经过一天异常激烈的战斗 于傍晚占领了娄山关关口 作为刚刚在长征路上复出的红军统帅毛泽东同志 肩负着挽救全军的非凡使命 此时登临山顶 望着硝烟血迹中还没有打扫干净的战场 回首长征途中已经付出的惨重牺牲 想到未来革命的艰难险阻 他当时的心境 应该说主要是沉郁悲壮的 为这首词 毛泽东同志后来也专门作注说 此词的写作大背景是 万里长征 千回百折 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 心情是沉郁的 因此 关于长征的困难和前途的思考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沉郁悲壮的情怀 是这首词主观方面的情感意蕴 而这种情感意蕴 主要的是通过两个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物象传达出来的 那就是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也就是如海的青山和如血的夕阳 毛泽东同志自己就曾说过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两句 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 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 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的确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是毛泽东诗词中最为著名的词句之一 从作诗的角度来看 其中奥妙 就在于意与象之间的准确契合 想一想 如血的夕阳 涂抹在如海一般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上 在战争年代 还有什么景象 能如此准确地传达出毛泽东那广博胸襟中的悲壮情怀 七 不能为意象而意象 意象说到底是一种表意的手段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 也有一些诗 叙述多于描绘 议论多于意象 明确的说理多于意象的暗示 八 例证 两首同题诗作 鹿回头 鹿回头 张志民是美 制止了那即将射发的钢箭是美 松驰了那已经绷紧的弓弦 天下 还是少一点剑拔弩张吧 鹿回头 不是历史的传说 而是 人间的心愿 鹿回头 高深可怜的花鹿 被追逐到生命的绝处 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少女 嫁给了要置她死地的猎户 生与死能化成恩爱 猎人和猎物结成夫妇 这美丽动人的传说 美化了弱者的屈服 诗写于七十年代后期 再如 望大陆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八 艺术无禁区 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不能有狭隘的门户之见 写诗虽然强调意象的创造 但创造意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表意 是为了增进诗的丰富的美感和强大的感发力量 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为意象而意象 那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 很可能滑向文字游戏 违背了我们提倡意象创造的初衷 第四节感发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一 叶嘉莹教授说 本来我对诗歌的评赏 一向就主张应该以其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之有无多少大小厚薄为衡量其高下之标准 唐宋词十七讲 叶先生的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从整体上根本上讲 一首真正的好诗 必然蕴含着一个感发的生命 一首真正的好诗 必然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二 什么是感发 感发就是感染兴发 一言以蔽之也即是 兴 孔子讲到诗的时候曾经说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论语 阳货 兴 的本义为 起 起来 引申为 举 发 诗 可以兴 朱熹注说 感发志意 也即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孔子把 兴 摆在 兴 观 群 怨 的首位 表明孔子对 兴 这种作用的特别重视 在孔子看来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起一种感发 净化 升华的作用 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 变为一个有志气 有见识 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从诗歌阅读的实践来看 我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观点是正确的 兴 善于兴 懂得兴 才是诗歌创作和诗歌阅读的根本 有了这个根本 技术上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没有这个根本 技术上再圆熟 创作者不可能产生好诗 阅读者也不可能读懂一首好诗 三 下面先从创作者这一面来看 诗歌的首要作用既然是 可以兴 那么 真正优秀的诗歌 也即是带着强大的感发生命和感发力量的诗歌 是可以让人感动奋发的诗歌 而真正的诗人 也总是以自己真挚的生命 深厚的学养 自觉或不自觉地 赋予了作品以使读者感染兴发的丰富的潜能 四 例证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 乡愁四韵 这首诗的感情异常强烈 深沉 对故国的思念 对故乡的思念 对母亲的思念 好像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从心底里面唱出来的 因而叫作 乡愁四韵 也就是说 要用四种不同的韵调 唱出一首对故国 对故乡 对母亲的深沉的恋歌 所以一读这首诗 最直接的一个感觉 就是它强大的感发生命和感发力量 我记得台湾著名歌唱家罗大佑先生就自己谱曲 演唱了这首 乡愁四韵 那种苍凉的 深挚的感情 谁听了都会受到深深的感动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芬芳是母亲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 余光中 这首诗有如下几个特点 每一个特点都加强了这首诗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1 采用祈祷般的句式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渴求的意味 2 准确的意象 深厚的意蕴 3 四种颜色 1 这首诗它的每一段开头 都采用了一种祈祷般的句式 象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给我 这个词重复了四次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渴求的意味 因为 长江水也好 海棠红也好 漫天飞舞的雪花也好 芬芳的腊梅也好 那都已经远离诗人而去了 而正是失去掉的东西 才更能显示出他的价值和美感 普希金有一句诗说 那过去的一切 都将变成亲切的回忆 2 那么在余光中过去的故乡生活中 一定有着很多美好的人和事 为什么他只选取了长江水 海棠红 雪花白 腊梅香这四种形象 来表达他浓郁的乡愁呢 这是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的 这就又一次接触到了我在上一节讲过的意象创造的核心问题 那就是要在意与象之间找到准确的对应关系 第一段是说 那滚滚东流的滔滔江水 就是最浓烈 最醇厚的美酒 我只有饮了这样的酒 我才能够在浓郁的乡愁里一醉方休 那滚滚东流的江水 就是我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用滚滚的江水来比喻无尽的思念 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是有传统的 比如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等等 因为江水是滚滚不尽 是悠长的 而思念也是悠长不尽的 这样用江水来比喻思念 其意与象之间 就找到了准确的对应关系 第二段的想像也很奇特 我们仿佛感到诗人站在海峡那边 正默默地向故乡眺望 他看到了什么呢 他一定看到了故乡那株繁茂的海棠树 而自己的童年生活 不就是在那棵海棠树下消磨过去了吗 海棠树 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见证 而想到海棠树 也就自然想到了美好的童年 现在 恐怕又到了海棠开花的季节 那满树的海棠花 为什么象血一样鲜红 为什么象火一般的炽热 那正象征着诗人浓郁的乡愁在燃烧 所以他说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这个 痛 字用得非常好 它极言诗人的乡愁是那样的炽烈 痛切 真挚 深沉 以至于乡愁象热血一般在内心奔涌 象烈火一般烧痛了自己的心灵 另外 这一段还含有更深的意蕴 四川诗人流沙河曾把我们祖国的版图比作一张美丽的秋海棠叶 不过在中国近代史上 这张美丽的秋海棠叶 被西方列强咬啮的支离破碎 因此余光中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在第三段里 诗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情感的天地 因为我们知道 余光中的少年时代 曾经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 小小年纪 流亡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读书求学 而当时母亲在南京老家 重庆是在长江的上游 南京是在长江的下游 在动荡的岁月里 把他们母子二人联在一起的 一是这浩浩的江水 再一个就是母亲的来信 当时余光中每天都要到学校的取信栏去看两次 每收到一次母亲的来信 余光中便激动不已 把母亲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甚至可以 背下来 因此 母亲的信 便是少年余光中的精神支柱 这一段和母亲之间的书信来往 给余光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了解了这一背景 我们就不难了解 长江 家信 邮票这样的形象 为什么总在余光中的诗中出现 比如 乡愁 中的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比如 邮票 等 现在 母亲已经去世了 自己此生再也不可能收到母亲的来信了 这真是人生的大无奈 大苦痛 所以他仿佛是在对着苍天祈祷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诗人仿佛在向苍天祈祷 你就给我降下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吧 那片片洁白的雪花 就是我母亲的来信啊 但这一切又是不可能的 信 再也收不到了 而雪 台湾也基本上是终年无雪的 因此 这里面有一种深刻的人生苍凉在里面 在第四段 也就是最后一段 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坚强的腊梅的形象 用腊梅这个形象 进一步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我们可以联想到 在余光中的故乡生活中一定有腊梅 余光中的母亲也肯定很喜欢腊梅 喜欢折一两朵腊梅花来作为自己的装饰 幼时的余光中 依偎在母亲的身边 就嗅到了母亲身上淡淡的腊梅的芬芳 因此多少年过去了 想到腊梅 诗人就想到了母亲 因此他说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同时这一段也还有着更深的意蕴 我们知道 腊梅是在冬天开放的 在冰雪之中 当别的花朵都凋零的时候 也正是腊梅怒放的时候 正所谓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所以腊梅既是美丽朴素的 又是坚强无畏的 她既象征着我们勤劳 善良 朴素 坚强的母亲 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 因此 我们更深地体会到 腊梅的形象 就是我们民族的形象 腊梅的品格 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品格 3 这首诗还有一个很妙的地方 那就是它每一段都含有一种颜色 每一种颜色都表示着一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第一段是蓝色 表示着乡愁的深广辽阔 第二段是红色 表示着乡愁的热烈 第三段是白色 表示着乡愁的纯洁 第四段是鹅黄色 表示着乡愁的无比珍贵 读完全诗 我们感到 乡愁四韵 就是一首蕴含着丰富的潜能 带着强大的感发生命和感发力量的诗歌 这首充满了故国故乡故人之思的深情之作 必将以它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深深撼动着海峡两岸无数中国人的心灵 五 我们再从读者这一面来看 既然诗歌的首要作用是 可以兴 既然真正优秀的诗歌 是带着强大的感发生命和感发力量的诗歌 是蕴含着足以使读者感染兴发的丰富潜能的诗歌 那么 一个好的读者 也必是一个善于发掘伟大作品中丰富潜能的读者 也必是一个心灵善感富于联想的读者 只有这样的读者 才可以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 超越有限具体的作品和知识 体会到作者蕴藏其间的无限抽象的感发生命 享受到心灵感发的愉悦 这样的读者 我们在 论语 中看到了两个典型的范例 1 论语 学而 记载说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欤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2 论语 八佾 还有一段记载说 子夏问曰 诗 云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子夏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和子夏不仅是孔子的学生 而且是孔子认为 始可与言诗 的学生 或者换句话说 在孔子看来 子贡和子夏是能够和善于读诗的学生 他们是诗歌作品的好的读者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子贡在谈论人生问题时联想到了诗歌作品 而子夏在谈论诗歌作品时联想到了人生问题 他们都有一颗活泼的善感的富于联想的心灵 他们都没有拘泥于诗的字面意思 而善于开掘诗中蕴藏的丰富的潜能 这样的对诗的阅读 是认识到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予读者的心灵以强大的感发 是符合孔子 诗 可以兴 的根本思想的 因而得到孔子的赞美 六 孔子的思想产生于古老的东方 但人类总是相通的 现代西方意大利有一位讲接受美学的学者弗兰哥 墨尔加利 FrancoMerlgalli 曾按阅读性质之不同 将读者分别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一般的读者 他们能够从表面把作品看过去 这是最普通的读者 第二种是透明性的读者 能够透过作品表层的意思 看到里边的最本质的作用 第三种是富于创造性的读者 这一类读者是把作品只当作一个起点 而透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对之作出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诠释 这正如清末词人谭献所言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复堂词录 序 这第三种读者 就是善于兴的读者 就是如子贡 子夏那样被孔子赞美的读者 七 接下来就需要简单说明一个问题 即联想决不是乱想 创造性的联想也必须有所依据 这个依据是什么呢 1 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心灵和感情的品质 作者心态的一种基本样式 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造性联想的依据之一 2 优秀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特征作出的高度概括 也是读者发挥创造性联想的依据之一 读者可以经由作者高度概括出的甲事物的特征 联想到与之有着某种共性的乙事物 八 下面我想以王国维先生充满着创造性联想的 三境界说 为例 来进一步说明上述我的观点 王国维先生的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蓦见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 这里提到的三首词 一为晏殊所作的 蝶恋花 一为柳永所作的 凤栖梧 一说为欧阳修作 一为辛弃疾所作的 青玉案 元夕 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生活的 若就词中作者的 显意识的原意 而言 可以说与所谓 成大事业大学问 的 三种境界 毫不相干 但王国维先生却从中看出或者说联想到了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所必然要经历的三种境界 这种联想 其依据何在呢 我们明确地感受到 王国维先生之所以根据三首本来是描写爱情生活的小词片断 却作出了他的关于 成大事业大学问 的创造性联想 其依据就在于上述小词片断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心灵和感情的品质 以及上述小词高度概括着事物特征的语言 因而王国维先生一面说 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 同时又强调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非大词人不能道者 主要就是指大词人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其所独具的心灵感情的品质和境界 另外也指大词人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 没有这样的品质和境界 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 是决然写不出上述那样非凡的同时也是高度概括着事物特征的词句的 这里没有什么偶然性 一切都出之于大词人之所以是大词人的境界和笔墨 王国维先生正是主要地依据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心灵和感情的品质 依据作者对事物特征的高度概括 做出了他的创造性联想 这样的联想 不是混乱无序 主观乱想的 而是科学有序 符合客观规律的 本讲结论 情 理 象 力 这四个字 是对诗歌创作和诗歌阅读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只要围绕这四个字对诗进行阅读 分析和研究 一切关于诗歌阅读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同时 本讲所表现出的基本美学思想 也适用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 分析和研究 典型感情三要素中之概括性 意蕴的内涵 意象中 意 与 象 的关系 创造性联想的二个依据和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说 本讲的学习重点 难点 本讲的学习建议 运用本讲 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 写一篇诗歌评论 深入研究叶嘉莹先生的美学思想 本讲推荐书目 叶嘉莹著 岳麓书社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叶嘉莹著 岳麓书社 唐宋词十七讲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 欧阳景贤 欧阳超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庄子释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叶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大纲 流沙河著 三联书店 十二象 陈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人毛泽东 臧克家讲解 周振甫注释 中国青年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讲解 周振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诗词例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经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诗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词鉴赏集 周振甫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鲁迅诗作鉴赏 周振甫编注 浙江文艺出版社 鲁迅作品全编 诗歌卷 贾文昭 徐召勋著 黄山书社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金开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概论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再见 来华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