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铜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3821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5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解铜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电解铜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电解铜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1 总论 5 1 1 项目背景 5 1 1 1 基本情况 5 1 1 2 立项意义 5 1 1 3 任务由来 5 1 2 评价依据 6 1 2 1 相关法律 法规 规章 6 1 2 2 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6 1 2 3 基础依据 7 1 2 4 参考文献 7 1 3 评价目的 7 1 4 评价范围及内容 7 1 5 评价方法 8 1 5 1 现场调查法 8 1 5 2 检查表法 8 1 5 3 检测检验法 9 1 5 3 1 工作日写实 9 1 5 3 2 检测时间及频次 9 1 6 评价程序 9 1 6 1 准备阶段 9 1 6 2 实施阶段 10 1 6 3 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10 1 7 质量控制 12 1 7 1 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2 1 7 1 1 资料审核的质量控制 12 1 7 1 2 控制效果评价方案编制的质量控制 12 1 7 2 评价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12 1 7 2 1 工程分析的质量控制 12 1 7 2 2 职业卫生调查的质量控制 12 1 7 2 3 现场检测质量控制 12 1 7 3 报告完成阶段的质量控制 13 1 7 3 1 报告编制的质量控制 13 1 7 3 2 技术审核的质量控制 13 2 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14 2 1 项目基本情况 14 2 1 1 项目名称及规模 14 2 1 2 厂址地理位置 14 2 1 3 项目性质 14 2 2 试运行情况 14 3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14 3 1 总体布局调查与评价 14 3 2 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16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检测与评价 19 4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概述 19 4 1 1 生产工艺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19 4 1 1 1 阳极精炼 20 4 1 1 2 电解精炼 21 4 1 1 3 收尘 22 4 1 1 4 热力系统 23 4 1 1 5 给水系统 24 4 1 2 劳动定员及劳动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24 4 1 2 1 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24 4 1 2 2 岗位工人接触时间 25 4 1 2 3 岗位值班路线 26 4 1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情况 26 4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7 4 2 1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7 4 2 2 检测点的设置 28 4 2 3 数据处理 28 4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28 4 3 1 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29 4 3 2 噪声检测结果与评价 29 4 3 3 气象条件和高温检测结果与评价 31 4 3 3 1 气象条件检测结果 31 4 3 3 2 高温检测结果与评价 31 4 3 4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与评价 32 5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调查与评价 33 5 1 防尘措施分析 33 5 2 防毒措施分析 34 5 3 防噪声 防振动措施分析与评价 36 5 4 防高温措施分析与评价 36 5 5 防寒 防潮湿措施分析与评价 37 6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37 7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38 7 1 建筑物卫生学 38 7 1 1 采光与照明 38 7 1 2 工作场所墙体 墙面 地面 38 7 1 3 采暖 通风 38 7 1 3 2 通风 38 7 2 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39 8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39 8 1 职业健康监护 41 8 2 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42 9 结论 42 10 建议 44 10 1 组织管理 44 10 2 工程技术 44 10 3 个体防护 45 10 4 应急救援 46 10 5 卫生保健 46 1 总论 1 1 项目背景 1 1 1 基本情况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为新建工程 本期建设 50Kt a 铜电 解 厂址地点位于 xxx 技术经济开发区 投资建设方为 xxxx 有限公 司 项目总投资为 45000 万元 1 1 2 立项意义 本项目的承建单位 xxxx 有限公司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依托 矿产资源优势 将主要从事铜资源深加工业务 项目建设可以 安排当地一部分人员就业 增加地方税收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 1 1 3 任务由来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 时 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 51 号令的明确规定 建设项目 在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 目竣工验收时 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监部门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 正式生产和使用 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根据 职业病防治法 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 电解项目投资建设方 xxxx 有限公司 在该项目竣工验收前 将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 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 效果价的工作委托 市嘉泰职业技术服务公司进行 市嘉泰职业技术服务公司接受委托后 组织评价人员对项目建 设情况实地踏勘 资料收集等工作 全面识别 分析该工程在选址 总 平面布置 工艺及设备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并以此为基 础初步划分评价单元 选择评价方法 编制了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 电解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价方案 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查 在评价方案的 基础上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 标准 规范 对本期工程存在的职 业病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评价 编制完成了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价报告 1 2 评价依据 1 2 1 相关法律 法规 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第 52 号 2011 年修订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第 352 号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第 376 号令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法监发 2002 63 号文件 5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 1 号 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安监总安健 2012 73 号 7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 47 号令 8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安监总局 48 号令 9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 49 号令 10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 50 号令 11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 51 号令 12 关于转发自治区安监局 监察厅 发改委 经信委 关于做 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审查工作的通知 巴安监发 2013 1 号 1 2 2 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2010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Z2 1 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 GBZ2 2 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 GBZ T197 200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 201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 200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 T50033 201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201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 8 部分 噪声 GBZ T189 8 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 2007 高毒物品目录 卫法监发 2003 142 号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卫法监发 1999 第 620 号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158 2003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1651 2008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BZT205 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8 部分 噪声 GBZ T189 8 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7 部分 高温 GBZ T189 7 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Z T192 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 2004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 T223 2009 21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5083 1999 22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Z T12801 2008 23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Z T16758 2008 2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 适用与维护 GBZ T18664 2002 25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 2002 26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 GBZ T160 2004 27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T29639 2013 1 2 3 基础依据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电解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xxxx 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 1 2 4 参考文献 高毒物品作业职业病危害防护实用指南 化学工业出版社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使用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 6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职业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3 评价目的 为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 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并贯彻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的方针 按照 中 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十六条的规定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 其 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监部门验收合格后 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通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识别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 病危害因素 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评价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及其效果 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车间或单元提出职 业卫生补充措施 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 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 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以确保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 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规范的要求 从而达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 生的法律 法规 规章和标准 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 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同时也为执法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职 业病防护措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为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治的 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1 4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为 xxxx 有限公司电解车间 热力车间 采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部分等生产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 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 害因素以及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做出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通过工程分析查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 辅料 废弃物的用量 或产量 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产生环节 危害程度 确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别 b 对项目厂区总体布局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辅助卫生用室 配置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进行评价 c 对采取的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d 对职业卫生管理进行评价 包括职业卫生机构设置情况 职业卫 生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 职业健康教育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 定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以及职业病危害应急 救援措施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情况等方面 e 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建议 f 做出科学 公正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论 1 5 评价方法 根据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本次评价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检查表法与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原则 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 害控制效果评价 1 5 1 现场调查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 了解 xxx 的生产工艺流程 确定生 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产生的环节 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 设施的落实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1 5 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 标准等 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 分析和研究 编制成表 逐项检查符合情况 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分析与评价 1 5 3 检测检验法 1 5 3 1 工作日写实 首先进行作业现场主要工种的工作日写实 再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 范和标准的要求 对工作场所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进行检测 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 对拟评价项目作业场 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 行评定 1 5 3 2 检测时间及频次 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以及相应卫生标准规定的条件 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 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2 在工作周内 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 日 a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选定有代表性 的采样点 连续采样 3 个工作日 其中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 工作日 b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 时段进行采样 连续采样 3 个工作日 3 在工作日内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时段 1 6 评价程序 依照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制定评价程序 1 6 1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 签订评价工作合同 收集和研读职 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初步设计 安监部门对该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 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 开展初步现场调查 编制控 制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技术审核 确定质量控制要点等 1 6 2 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职业卫生调查 工作日写实 职业卫生检测 职 业卫生管理措施核实等工作 并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 6 3 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主要工作为分析 整理所得的资料 数据 并对其进行评价 得出 结论 提出对策和建议 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对评价报告书进行评 审 修改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完成阶段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 1 收集有关资料 法规 标准 技术资料 2 初步现场调查和工程分析 3 筛选重点评价因子 筛选重点评价项目 拟订控制效果评价方案 质控审查由本公司组成专家组进行内审 专家评审的组织 程序与内容按安监局规定执行 1 7 质量控制 1 7 1 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 7 1 1 资料审核的质量控制 建立技术资料承诺制 要求建设单位书面承诺提供的技术资料是真 实 可靠 齐全的 结合经验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认真解读和分析建设 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 确定控制效果评价方案 质控审查 1 职业卫生调查 2 收集有关资料 3 职业卫生检测 4 职业健康监护 汇总 分析资料 明确问题和结论 提出对策和建议 国家 地方有关法规 标准 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修改并提交正式报告 专家审查 依据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 1 7 1 2 控制效果评价方案编制的质量控制 评价方案编制采用统一规定的格式 完成评价方案编制工作后 项 目负责人召开评价方案审核会 由中心专家审查 按照方案审核意见修 改评价方案 1 7 2 评价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1 7 2 1 工程分析的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完整 真实 可靠 分析研究透彻 仔细 全面 1 7 2 2 职业卫生调查的质量控制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认真填写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 价现场调查表 了解项目预评报告书中提出的职业卫生方面的措施及意 见是否得到落实 1 7 2 3 现场检测质量控制 1 项目组成员持证上岗 2 检测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 采样点 必须具有代表性 3 仪器设备 量程 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性能应满足检测的要求 计量仪器要依法进行定期检定 标有 准用 标志 仪器设备必须处于 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检测过程中进行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样品测定时 在每批样品测定的同时至少要 带 2 个试剂空白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在测定样品前 必须检测 1 2 个质控样或标 准物质 测定结果满足质控要求后 才可开始测定样品 测定结果才有 效 按照现场采样记录单和实验记录表格 认真 仔细的填写记录 5 检测数据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经过校对 核准 最后由技 术总负责人审定 6 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手册以及质量控制程序文件中 样品交接程 序 实行检验样品的登记 保管与移送 1 7 3 报告完成阶段的质量控制 1 7 3 1 报告编制的质量控制 依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全面 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 容 表述简洁 用语规范 结论明确 经 2 3 名专家进行审核 修改后 提交上会 1 7 3 2 技术审核的质量控制 技术审核中要注意评价报告内容是否合理 全面 与评价依据的资 料是否一致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评价结论是否科学 准确 建议是否合理 可行 2 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2 1 项目基本情况 2 1 1 项目名称及规模 xxx 有限责任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基本情况见表 2 1 表 2 1 xxx 有限责任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xxx 有限责任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 评价报告送审稿 危害因素检测 测 起草报告初稿 评价报告初稿 评价报告修改评价报告签发 现场调查 搜集资料 确定评价方案 案 检测点确定 认 过程质控 编制评价方案 汇总 分析资料 方案审核 内 审 专家审核提交委托方 规模 项目性质 配 套 工 程 备 注 2 1 2 厂址地理位置 市地处我国西北部 厂址用地基本由两部分组成 旱地和闲置 地 周围无居民区 无地下矿藏及文物古迹 2 1 3 项目性质 xxxx 有限公司 50Kt a 铜电解项目为新建工程 2 2 试运行情况 本期工程于 2011 年 2 月投产试运行 生产运行情况良好 未发生职 业病危害事故 依据关于转发自治区安监局 监察厅 发改委 经信委 关于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 三同时 审查工作的通知 巴安监发 2013 1 号文件的要求 2013 年 3 月 31 日前已建成但未执行职业卫生 三同时 制度投入生产运行的建设项目补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控 制效果评价 3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3 1 总体布局调查与评价 根据现有用地条件及本工程的特点 总平面布置将全厂分为铜电解 及预留两个部分 共八个功能区 铜电解部分包括精炼区和电解区 动 力区 包括加工区 仓储区和厂前区 预留部分包括预留一区和预留二 区 铜杆加工区 各功能区布置如下 将精炼区布置在厂区中东部 电解区位于精炼区西 在厂区的西南 部 动力区布置在精炼区的北侧 压配电站 厂区供水设施和空压站位 于动力区内南侧 其动力区北侧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了化验分析检测中心 锅炉房 空压站的南面布置了天然气调压站和公厕 为方便运输 将仓储区布置在加工区的东北侧 由东向西依次布置 了综合仓库 耐火材料库和机修车间 厂前区布置在厂区的东北侧 处于常年次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厂前 区的中西部布置了办公楼 宾馆 中东部布置了宿舍 食堂 浴室及活 动室 预留一区位于厂区的西北侧 区内主要为预留电磁线车间 拉丝线 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厂区废水排放系统位于本区的西南侧 靠近厂 区废水排放新华街接出点 预留二区位于厂区的南侧 区内主要为预留硫酸镍精炼 金属线材 车间 板带车间 气化站 阳极泥处理 阳极泥材料库 金银回收等用 地 利用检查表法对该项目进行总平面布置检查 结果见表 3 1 表 3 1 总平面布置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依据 检查情况 检查结果 1 工业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应明确功能分 区 可分为生产区 非生产区 辅助生 产区 其工程用地应根据卫生要求 结 合工业企业性质 规模 生产流程 交 通运输 场地自然条件 技术经济条件 等合理布局 GBZ1 2010 5 2 1 1 工程用地能合 理布局 符合 2 工业企业厂区总平面功能分区的分区原 则应遵循 分期建设项目宜一次整体规 划 使各单体建筑均在其功能区内有序 合理 避免分期建设时破坏原功能分区 行政办公用房应设置在非生产区 生产 车间及与生产有关的辅助用室应布置在 生产区内 产生有害物质的建筑 部位 与环境质量较高要求的有较高洁净要求 GBZ1 2010 5 2 1 3 工程分为 2 期 建设行政办公 用房设置在非 生产区 各车 间有适当的间 距 符合 的建筑 部位 应有适当的间距或分隔 3 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 在满足主体工 程需要的前提下 宜将可能产生严重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设施远离产生一般职业 性有害因素的其他设施 应将车间按有 无危害 危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浓度 强 度 分开 在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车 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宜设一定的 卫生防护绿化带 GBZ1 2010 5 2 1 5 产 生 职 业 病 危 害 的 车 间 与 其 他 车 间 及 生 活 区 之 间 有 一 定 的 卫 生 防 护 绿 化 带 符合 4 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 高 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GBZ1 2010 6 3 1 2 泵 房 等 远离其他 非噪声区 符合 5 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 地段 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 上风侧 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 物质的车间 宜位于相邻车间当地全年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非生产区布置 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辅 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 GBZ1 2010 5 2 1 4 厂前区布置在 当地全年最大 频率风向的上 风侧 基本符 合 本检查表共检查 5 项 4 项符合要求 1 项基本符合要求 该项目总平面布置基本符合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和 工业企 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的要求 3 2 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电解车间主跨 跨度 24 米 长度 174 米 柱距 6 米 设有起重量 16t 3 2t 的专用吊车 轨顶标高为 10 5 米 结构体系为排架结构 排 架结构体系分两个温度区段 联动机组附跨 跨度 21 米 长度 48 米 柱距 6 米 设有起重量 10t 的电动单梁吊 轨顶标高 7 米 泵 槽 压滤机 整流器室 配电室附跨 跨度 15 米 长 66 米 压滤机附跨内设有起重量 5t 的电动单梁吊 轨顶标高 10 5 米 主要设备见表 3 2 利用检查表法对该项目进行设备布局调查见表3 3 表 3 2 本工程主要生产设备表 设备 位置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布置形式 数量 生产电解槽 长 4240mm 宽 895mm 高 1195mm 敞开 336 槽 种板槽 长 4240mm 宽 895mm 高 1195mm 敞开 28 槽 吊车 Q 16 3 2t Lk 22 5m 敞开 3 台 生产循环槽 V 有效 90m3FRP 槽 敞开 2 只 种板循环槽 V 有效 42 8m3 FRP 槽 敞开 1 只 选生产高位槽 V 有效 57 12m3FRP 贮槽 敞开 1 个 选种板高位槽 V 有效 10 63m3FRP 贮槽 敞开 1 个 电解液循环泵 Q 400m3 h H 34m 卧式泵 Q 150m3 h H 45m 过滤泵 Q 140m3 h H 35m 卧式泵 Q 140m3 h H 45m 过滤泵 敞开 3 台 2 台 2 台 2 台 板式换热器 F 40m2 F 15m2 敞开 3 台 1 台 阳极泥贮槽 V 有效 40m3FRP 槽 敞开 1 只 上清液贮槽 V 有效 142 8m3FRP 槽 敞开 1 只 压滤机 F 100m2箱式压滤机 敞开 4 台 始极片加工机 组 300 块 小时 始极片机组 敞开 1 套 电铜洗涤机组 400 块 小时 始极片机组 敞开 1 套 电解 精炼 阳极加工机组 300 块 小时 阳极机组 敞开 1 套 喷流换热器 换热面积 300m2 敞开 2 台 余热锅炉 露天 布袋收尘器 76697m3 h F 2150m2压缩空气喷吹 露天 2 台 主排风机 110000m3 h 115 P 4800Pa 露天 2 台 收尘 旁通风机 81000m3 h 150 P 3000PaN 150kw 露天 1 台 燃气蒸汽锅炉 Q 15t h P 1 27MPa 燃气量 1135Nm3 h 敞开 2 台 锅炉给水泵 DG12 50 5 Q 15m3 h N 30KW 380V 敞开 3 台 热力式除氧器 Q 60t h P 0 02MPa 敞开 1 台 热力 过滤器 Q 70t h 3028 4790mm 敞开 2 台 表 3 3 设备布局检查表 序 号 检查项目 检查依据 检查情况 检查结 果 1 对产生粉尘 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 含露 天作业的工艺设备 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 动化 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为防止物料跑 冒 滴 漏 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 闭措施 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 设备特 点 生产工艺 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 维修 等因素确定 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 净化措施 GBZ1 2010 6 1 1 2 实现了生产的自 动化 密闭化 管道化 采用防 腐蚀材料 基本 符合 2 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 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 高毒物质工作场 所墙壁 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 用耐腐蚀 不吸收 不吸附毒物的材料 必 要时加设保护层 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 易 于冲洗清扫 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 透处理 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 其废水纳入 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GBZ1 2010 6 1 2 地面光滑 采 用防腐砖 墙面 涂有防腐材料 有工业废水处理 系统 符合 3 产生噪声的车间 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 础上 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 的措施 注意增加隔声 吸声措施 GBZ1 2010 6 3 3 6 采用了消声器 减振基台 符合 4 为减少噪声的传播 宜设置隔声室 隔声室 的天棚 墙体 门窗均应符合隔声 吸声的 要求 GBZ1 2010 6 3 1 5 配置隔声室 基本符合 5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 房内 当设计需要将这些生产设备安置在多 层厂房内时 宜将其安装在底层 并采取有 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 GBZ1 2010 5 2 2 2 设置独立泵房且 布置在底层 符合 6 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技术和原材料 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 同 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 通风 降温等措施 消除高温职业危害 GBZ1 2010 6 2 1 1 采用先进工艺 采取了隔热 通 风措施 符合 7 有毒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 有毒作业场 所不得住人 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高 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 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 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 设 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 使用有 毒物品劳 动保护条 例 第十 一条 厂前区 包括行 政楼 与生产区 分开布置 产生高毒物质点 有自动报警装置 配置了移动式轴 流风机 符合 本检查表共检查 7 项 5 项符合要求 2 项基本符合要求 该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紧凑 合理 实现了各生产系统的优化 配置 基本符合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要求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检测与评价 4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概述 本期工程采用固定式反射炉 小极板工艺 配有远程监控系统 该 项目生产工艺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工人以现场工作为主 巡检为辅 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时间较长 4 1 1 生产工艺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4 1 1 1 阳极精炼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氧化 还原过程产生的高温与热辐 射 设备运行产生的机械噪声 物料进入反射炉燃烧时密闭不严产生铜 的氧化物尘 阳极精炼过程加入的溶剂石英石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 在 氧化 还原过程产生的粉尘很大程度属于矽尘 还原末期拨出的煤渣尘 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天然气泄漏产 生的甲烷 微量硫化氢气体 4 1 1 2 电解精炼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电解精炼中硫酸储槽 电解槽等处生 产过程可产生硫酸酸雾 电解槽在运行时均为散热体 整个车间处于高 温湿热环境 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 4 1 1 3 收尘 阳极炉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 未燃尽的硫及碳在沉渣室中进行二 次燃烧 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进行热能回收 经喷流换热器降 温后排出的烟气和阳极炉炉口环境烟罩所吸入低温空气进入混气室中 混合后烟气经布袋收尘器过滤收尘后由主排烟风机排至 30m 的烟囱而放 空 从喷流换热器产出的热风由风机送进阳极炉使用 为了防止烟尘在 布袋收尘器内结露 布袋收尘器灰斗设置了蒸汽伴热和外保温层进行保 温 为了使系统运行可靠 烟气系统设置了旁通风机 当布袋收尘器需 要维修时 旁通系统投入运行 捕集的烟尘另行处理或外卖 工艺流程 见图 2 4 图 2 4 收尘工艺流程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 余热 锅炉及喷流换热器产生的高温 煤渣尘 布袋收尘 排风机密闭不严产 生的煤渣尘 4 1 1 4 热力系统 由阳极精炼车间产生的高温含尘烟气经余热锅炉进行回热 回热蒸 阳极炉烟气 余热锅炉 喷流换热器 布袋收尘 排 风 机 烟囱烟尘 炉口环境烟气 汽进入蒸汽管网供全厂使用 温度降低的含尘烟气经喷流换热器作用后 热风由风机送进阳极炉使用 产生的烟尘进入收尘系统 锅炉房采用天 然气锅炉 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粉尘的危害 工艺流程见图 2 5 图 2 5 热力系统工艺流程图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各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 气体 流动产生的气体动力性噪声 锅炉房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高温等 余热锅炉及喷流换热器产生的高温 煤 渣尘 天然气泄漏产生的甲烷 微量硫化氢等气体 4 1 1 5 给水系统 根据用户对水量 水质等不同要求 本工程给水系统分为工业新水 供水系统 生活水供水系统 循环水供水系统 事故供水系统及消防给 水系统 工业新水供水系统 该系统主要供给工艺系统补充用水 软化水站 补充水及循环水系统补充水等 供水方式为直流给水 供水量为 2458 m3 d 最大时用水量为 154 m3 h 生活水供水系统 该系统主要供给综合办公楼 职工宿舍 食堂浴 室 化验分析检测中心 各车间生活设施等生活用水 供水方式为直流 给水 供水量为 100m 3 d 最大时用水量为 10m 3 h 循环水系统 根据设备对水质 水温及用水点的位置不同等要求 厂区循环水系统分为阳极精炼区循环水 电解区域循环水等循环水设施 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间接冷却循环水系统排放的废水循环 含尘烟气 余热锅炉 喷流换热器 蒸汽 全厂使用 热风 反射炉 冷空气 锅炉房 使用或直接排放 酸碱混合废水排入厂区中和站集中处理 经处理后达 标废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亦排入园区污水 处理厂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各机泵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声 4 1 2 劳动定员及劳动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4 1 2 1 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阳极精炼车间年工作 330 天 电解车间年工作 350 天 实行三班两 倒制 每班工作 12 小时 其他辅助生产岗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管理及 服务岗位实行间断工作制 年工作 251 天 每天工作 1 班 每班工作 8 小时 项目劳动定员 204 人 其中生产人员 160 人 管理及服务人员 44 人 岗位具体定员情况见表 4 1 表 4 1 岗位定员情况表 出勤人数序号 岗位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合计 比例 一 生产人员 79 42 39 0 160 78 1 15 15 15 0 45 1 1 3 3 3 0 9 1 2 8 8 8 0 24 1 3 4 4 4 12 2 19 19 19 0 57 2 1 12 12 12 0 36 2 2 7 7 7 0 21 3 45 8 5 0 58 3 1 2 2 1 5 3 2 4 4 3 3 4 4 3 4 2 2 2 6 3 5 9 9 3 6 12 12 3 7 4 4 2 11 3 8 8 8 二 44 0 0 0 44 22 1 4 0 0 0 4 2 4 0 0 0 4 3 4 0 0 0 4 4 1 0 0 0 1 5 6 0 0 0 6 6 5 0 0 0 5 7 5 0 0 0 5 8 2 0 0 0 2 9 13 13 三 合计 123 42 39 0 204 100 4 1 2 2 岗位工人接触时间 实行三班两倒制 每班工作 12 小时 其他辅助生产岗位根据实际需 要安排 管理及服务岗位实行间断工作制 工作写实见表 4 2 表 4 2 主要岗位工作日写实汇总 车间 岗位 工种 主要工作区域 接害时间 分 阳极炉前 360 控制室 720 循环水泵房 余热锅炉 料库 180 料库 720 电 解 槽 270 电解槽 480 整型机组 480 控制室 720 始级片制作机组 480 整流室 480 加工机组 480 燃气锅炉 水泵间 480 空压机房 240 4 1 2 3 岗位值班路线 本项目电解车间中各岗位基本属于固定岗位 阳极精炼车间岗位有炉前工 炉后工 PLC 控制 包管 行车 电解车间岗位有电调 出装槽 阳极整型 行车 PLC 控制 始级片制作 及整流室 热力车间岗位有锅炉工 空压工 4 1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情况 通过上述调查 确定该公司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煤渣尘 电焊烟尘 物理因素 噪声 高温等 有毒物质 氮氧化物 二氧化硫 硫酸酸雾 一氧化碳 甲烷等 和其它职业性有害因素 视屏作业相关 危害 不良的办公环境等 具体情况见表 4 3 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接触限值见附件 1 表 4 3 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车 间 工作场所 产生职业病危害 因素的主要设备 接触 方式 粉尘 有毒物质 物理因素 阳极精炼炉 操作 煤渣尘 COX NO X SO 2 CH 4 噪声 高温阳极精炼炉前 圆盘浇铸机 操作 煤渣尘 噪声 高温 控制室 操控 视 屏 作 业 相 关危 害 阳 极 精 炼 巡检 噪 声 低 温 潮 湿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噪 声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硫酸 高 温 操作 噪 声 操作 噪 声 操作 噪 声 电 解 车 间 操控 视 屏 作 业 相 关危 害 操控 COX NO X SO 2 CH 4 高 温 噪 声 巡视 噪 声 振 动 巡视 噪 声 热 力 巡视 噪 声 巡视 高 温 巡视 煤渣尘 噪 声 巡视 煤渣尘 噪 声 收 尘 巡视 煤渣尘 检 修 操作 錳及其 化合物 4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4 2 1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通过工程分析及现场调查 同时综合考虑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使 用 产生 量 使用频次以及危害程度 确定了本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评价的检测项目 视屏作业相关危害 振动 不良的办公环境等也只 作一般介绍 本次不对其进行评价 具体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 4 4 表 4 4 检 测 项 目 及 分 析 方 法 序号 项目 方法 标准 仪器 1 粉尘浓度 含个体 滤膜质量法 GBZT192 1 2007 TFC 30 粉尘采样仪 TY 08E 个体采样仪 2 粉尘中游离 SiO2含 量 焦磷酸法 GBZT192 4 2007 3 粉尘分散度 GBZT192 3 2007 4 甲烷 CH 4 直读法 GS 10 直读仪 5 硫化氢 H 2S 直读法 GBZ2 1 2007 IQ350 E1 直读仪 6 二氧化硫 SO 2 甲醛缓冲液 盐酸副 玫瑰苯胺分光光度 法 GBZ T160 33 2004 FCC 25 型防爆大气采 样仪 7 三氧化硫 SO 3 氯化钡比浊法 GBZ T160 33 2004 TFC 30 粉尘采样仪 8 二氧化碳 CO 2 直读法 GBZ2 1 2007 GX 3010E 二氧化碳分 析仪 9 二氧化氮 NO 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 光度法 GB T160 29 2007 FCC 25 型防爆大气采 样仪 10 一氧化碳 CO 直读法 GBZ2 1 2007 CO GXH 3011A 一氧 化碳分析仪 11 高温 工作场所物理因 素测量第 7 部分 GBZ T189 7 2007 WBGT 指数仪 12 温湿度 直读法 TY 2060 温湿度仪 13 噪声 工作场所物理因 素测量第 8 部分 GBZ T189 8 2007 HS6288B 型噪声频谱 分析仪 14 气压 直读法 空盒气压表 15 照度 直读法 GB50034 2004 TES1332A 型照度计 16 风速 直读法 2010 风速仪 4 2 2 检测点的设置 本次评价采用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相结合的方法 测试点的设置按 照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 进行 4 2 3 数据处理 依据工作日写实情况及检测点浓度 分别统计分析短时间接触浓度 STEL 时间加权浓度 TWA 以及最高容许浓度 MAC 4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4 3 1 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本次评价对 xxx 的粉尘作业岗位进行了检测 其粉尘中游离二氧化 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4 5 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见表 4 6 定点粉尘检测 结果见表 4 7 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结果见表 4 8 表 4 5xxx 有限公司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 取 样 地 点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阳极炉 8 1349 表 4 6xxx 有限公司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 分 散 度 取 样 地 点 粒度 2 m 2 m 粒度 5 m 5 m 粒度 10 m 粒度 10 m 阳极炉 61 7 36 3 2 0 表 4 7 xxx 有限公司粉尘检测结果 定点 浓度 mg m 3 车间 作业地点 粉尘 性质 CSTEL PC STEL mg m3 结果 阳极精炼炉南 煤尘 0 89 8 合格阳极 精炼 阳极精炼炉西 煤尘 0 44 8 合格 表 4 8 xxx 有限公司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结果 车间 粉尘作业岗位 粉尘性质 检测浓度 mg m3 CTWA mg m3 PC TWA mg m3 结果 炉前工 煤尘 0 42 0 42 2 5 合格生产 车间 炉后工 煤尘 1 6 1 6 2 5 合格 由表 4 5 可见 阳极炉作业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 10 以 下 不属于矽尘 本次评价对阳极炉作业地点进行了粉尘分散度的测定及分析见表 4 6 结果分析 粉尘粒度 2 m 粒度 5 m 的占 36 3 粒度0 3m s 2 8 建筑采光 侧窗采光等级 采光系数和采光照度值 名 称 采 光 等 级 采光系数 最低值 室内天然光临 界照度值 lx 配 变电所 1 50 主控制室及微机控制室 3 150 一般控制室 办公室 视屏作业室 2 100 主厂房 压缩机房 风机房 锅炉房 泵房 汽车库 库房 楼道 走道 卫生间 0 5 25 2 9 建筑照明 工业建筑一般照明标准值 房间或场所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 照度标准值 lx 一般控制室 0 75m 水平面 300 主控制室 0 75m 水平面 500 2 10 紧急救援站 紧急救援站使用面积 职工人数 人 最小使用面积 m 2 300 20 300 1000 30 1001 2000 60 2001 3500 100 3501 10000 120 10000 200 附 表 1 主 要 职 业 健 康 检 查 项 目 及 周 期 危 害 因 素 或 作 业 上 岗 前 检 查 项 目 在 岗 期 间 检 查 项 目 体 检 周 期 职 业 禁 忌 证 二 氧 化 硫 常 规 项 目 耳鼻 喉 科 检 查 常 规 项 目 眼 科 耳 鼻 喉 科 检 查 胸 部 X 线 摄 片 肺 通 气 功 能 2 年 1 明 显 的 呼 吸 系 统 慢 性 疾 病 2 明 显 的 心 血 管 系 统 疾 病 一 氧 化 碳 常 规 项 目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握 力 肌 张 力 腱 反 射 血 尿 常 规 血 碳 氧 血 红 蛋 白 心 电 图 肝 功 能 肝 脾 B 超 1 年 1 各 种 中 枢 神 经 和 周 围 神 经 器 质 性 疾 病 2 器 质 性 心 血 管 疾 病 氮 氧 化 物 常 规 项 目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握 力 肌 张 力 腱 反 射 血 尿 常 规 心 电 图 胸 部 X 射 线 摄 片 肝 功 能 肝 脾 B 超 肺 功 能 测 定 1 年 明 显 的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明 显 的 肝 肾 疾 病 明 显 的 心 血 管 疾 病 高 温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握 力 腱 反 射 肝 功 能 血 尿 常 规 心 电 图 胸 部 X 射 线 片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握 力 腱 反 射 肝 功 能 血 尿 常 规 胸 部 X 射 线 片 心 电 图 肝 脾 B 超 1 年 1 心 血 管 疾 病 2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3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噪 声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耳 鼻 检 查 血 尿 常 规 电 图 纯 音 听 力 测 试 内 科 常 规 检 查 耳 鼻 检 查 血 尿 常 规 心 电 图 纯 音 听 力 测 试 1 年 1 各 种 病 因 引 起 永 久 性 感 音 神 经 性 听 力 损 500 1000 和 2000Hz 中 的 任 一 频 率 的 纯 音 气 听 阈 大 于 25dB 2 各 种 能 引 起 内 耳 听 觉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障 碍 的 疾 病 煤 尘 内科 血 尿常 规 心电图 血 清 ALT X 线高千伏胸片 肺功能 内 科 X 线 高 千 伏 胸 片 心 电 图 肺 功 能 血 尿 常 规 ALT 1 年 活动性肺结核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间质性肺病 伴肺功能损害的肺病 酸雾或酸 酐 内科 口腔科 血 尿常规 心 电图 血清 ALT 胸部 X 射线检查 牙齿 X 射线片 内科 口腔科 胸部 X 线片 肺功能 牙齿冷热刺激试验 牙 X 线片 2 年 牙本质过敏 牙酸蚀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哮喘 锰及其化 合物 常规项目 内科常规检查 三颤 握力 肌张力 腱反射 指鼻试验 肝功能 血 尿常规 心电图 神经 肌电图 1 年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明显的神经官能症 各种精神病 明显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附件 1 现场急救的原则为 迅速脱离现场 急性中毒发生后 应迅速将受毒害人员移离现场 至上风向的安全地带 以免毒物继续侵入 医务人员根据病情迅速进行 分类 以保证对重症病人的全力抢救 同时对一般病员加强观察 予以 必要的检查和处理 特别要注意毒物对机体的潜在危害 以免贻误治疗 救护人员在现场急救中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如佩带防毒面具 化学防 护服等同时有人进行监护 以便掌握情况 及时紧急处理 防止毒物继续吸收 当皮肤被酸 碱灼伤或被易于经皮肤吸收的 化学品污染后 应当脱去污染的衣服 鞋袜 手套 用大量清水彻底清 洗 特别要注意清洗受污染的毛发 冲洗时间不少于 15min 忌用热水冲 洗 在急救现场不强调使用中和剂 以免贻误治疗 对眼化学灼伤患者 及时 充分地冲洗是减少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方法 可就近用自来水 冲洗 时间一般为 10 15min 吸入中毒者 立即被送到空气清新处 安 静休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是吸氧 心 肺 脑复苏 患者被救出事故现场后 如呼吸 心跳停止 应立即进行心 肺 脑复苏 对意识丧失患者 注意瞳孔 呼吸 脉搏及血压变化 即使除去 口腔中的异物 特别解毒剂的应用 对某些有特效解毒方法的中毒 解毒治疗开 始越早越好 在现场急救中 医务人员要尽快查清毒源 明确诊断 以利针对性治 疗 在病因一时不能明确的情况下 应根据临床表现 边抢救边查找原 因 以免丧失抢救时机 其治疗要点是维持心 肺 脑功能 保护重要 脏器以及对症支持疗法 经现场抢救后 在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 根 据病情迅速而安全地转送至附近医院或有关医院进一步抢救与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