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题》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00487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专题》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小升初专题》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小升初专题》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行程问题11.1 追及与相遇11.2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71.3 稍复杂的问题12第二讲 和、差与倍数的应用题182.1 和差问题182.2 倍数问题212.3 盈不足问题25第三讲 数论的方法技巧之一293.1 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303.2 枚举法323.3 归纳法34第四讲 数论的方法技巧之二374.1 反证法374.2 构造法384.3 配对法394.4 估计法41第五讲整数问题之一435.1 整除435.2 分解质因数485.3 余数53第六讲图形面积606.1 三角形的面积606.2 有关正方形的问题646.3 其他的面积68第七讲工程问题727.1 两个人的问题737.2 多人的工程问题777.3 水管问题81第八讲比和比例关系878.1 比和比的分配878.2 比的变化938.3 比例的其他问题97第九讲经济问题104第十讲溶液问题109第十一讲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11411.1 四种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11411.2 四种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11511.3 例题选讲116第十二讲循环小数化分数12312.1 纯循环小数化分数12312.2 混循环小数化分数12412.3 循环小数的四则运算125第十三讲估计与估算127第十四讲列方程解应用题13414.1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13414.2 引入参数列方程解应用题13814.3 列不定方程解应用题140第一讲 行程问题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距离=速度时间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1.1 追及与相遇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50 10(75- 50) 20(分钟)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75 20 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35- 15 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 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请再看一个例子.例7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285 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 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 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2 (4 4)60 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25 15 40 (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1.2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解:画示意图如下: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小张 1025(千米/小时),小王 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 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此时两人相距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15,105,150,195,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6,24,42,78,96,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 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 PCB所用时间相等.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18-12=6.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918)-12= 15.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16.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1.3 稍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2)灵活地运用比例.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1.3(5.4-4.8)60=130(分钟).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1302=65(分钟).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及”,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解:先画一张示意图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具体计算如下: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11.52.5(单位).每个单位是 20002.5800(米).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8001.51200(米).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14(23)2.8(小时).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7.50.52.810.8(小时).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例19 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小时20分后,在第二段的解一:画出如下示意图:当从乙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三段到C时,从甲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一段的到达D处,这样,D把第一段分成两部分时20分相当于因此就知道,汽车在第一段需要第二段需要 30390(分钟);甲、乙两市距离是答:甲、乙两市相距185千米.把每辆车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行程都分成三段,而两车逐段所用时间都相应地一样.这样通过“所用时间”使各段之间建立了换算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例8、例13也是类似思路,仅仅是问题简单些.还可以用“比例分配”方法求出各段所用时间.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三段所用时间=52.时间一样.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二段所用时间=59.因此,三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是592.汽车走完全程所用时间是 802160(分种).例21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设原速度是1.后,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时间的这是具体地反映:距离固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用原速行驶需要同样道理,车速提高25,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加速25,可少时间现在只少了40分钟, 72-4032(分钟).说明有一段路程未加速而没有少这个32分钟,它应是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真巧,320-160160(分钟),原速的行程与加速的行程所用时间一样.因此全程长答: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十分有意思,按原速行驶120千米,这一条件只在最后用上.事实上,其他条件已完全确定了“原速”与“加速”两段行程的时间的比例关系,当然也确定了距离的比例关系.全程长还可以用下面比例式求出,设全程长为x,就有x1207232.第二讲 和、差与倍数的应用题做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做应用题不但要会算,而且要 多思考,善于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做应用题是运用数学的开始.加、减、乘是最基本的运算,和、差、倍数是两数之间最简单的数量关系. 2.1 和差问题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因此数学得分=(9528)299.语文得分=(952-8)2 91.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注:也可以从 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例2 有 A,B,C三个数,A加 B等于 252,B加 C等于 197, C加 A等于 149,求这三个数.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与A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与A之和是252.因此B=(252 197-149) 2 150,A252-150102,C149-10247.答:A,B,C三数分别是102,150,47.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A+B)(BC)(CA)2(ABC).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ABC(252197149)2299.因此C299-25247,B299-149150,A299-197102.例3 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57 5 17(千克)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 75,差为17.甲筐苹果数=(7517)2 46(千克).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例4 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 270元,差是 210元.外衣和鞋价之和=(270 210)2 240(元).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鞋价=(240-140)250(元).答:买这双鞋花50元.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例5 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就有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因此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钟停的时间=(160120) 2 140(分钟).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 分钟).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钟停时间=2小时 40分钟-20分钟=2小时20分钟.例6 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 1.5-0.7 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如何求呢?请注意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2.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21.4(21.4-3.2)(1.5 0.7) 18(张).因此,甲卡张数是(18 4) 2 11(张).乙卡张数是 18-11 7(张).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例7 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解: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2+宽4.大长方形(B)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长4+宽2.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长6+宽6.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240258)683(厘米).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258-240)29(厘米).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长:(83 9)2 46(厘米).宽:(83-9)237(厘米).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2.2 倍数问题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156 (13)39(个).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87-3948(个).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再去掉这6本,即173-38-6129(本)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1293=43(本).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432 + 692(本).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男生是4份-23人.女生是3份+11人.全校是7份-(23-11)人.每份是(975+12)7141(人).男生人数=1414-23541(人).女生人数=975-541434(人).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70双皮鞋.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 3+1610(份).每份是(40070)1047(双).原有旅游鞋 474=188(双).原有皮鞋 476-70212 (双).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36(5-1)9.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 300立方米.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解:画出下面示意图: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300-70)是2份.因此每份是(300-70)2 115(立方米).要注入的水量是115-70=45 (立方米)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哥哥今年几岁?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32=5(份).每份是 555 11(岁).哥哥今年的岁数是 11333(岁).答:哥哥今年33岁.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38 36 74.现在儿子年龄的 4倍是 11444.相差74-44 30.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为追上相差的30,要30(4-2)15(年)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14 5-50)(5-1) 5(年).不过要注意 145比 50多,因此是 5年前.2.3 盈不足问题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解:“多3元”与“少4元”两者相差347(元).每个人要多出 8-71(元).因此就知道,共有717(人),物价是87-353(元).答:共有 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 53元.上面的34可以说是两个总数的相差数.而8-7是每份的相差数.计算公式是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一类问题,我们通称为“盈不足”问题.请再看一些例子.例17 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如果每人分16粒,就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这袋糖有多少粒?解一:3位小朋友本来每人可以分到10粒,他们共有的 10 3 30(粒),分给其余小朋友,每人就可以增加16-10=6(粒),因此其余小朋友有103(16-10) 5(人).再加上这 3位小朋友,共有小朋友 53 8(人).这袋糖有10(5 3) 80(粒).解二:如果我们再增加 163粒糖,每人都可以增加(1-10)粒,因此共有小朋友163(16-10)=8(人)这袋糖有80粒.答:这袋糖有80粒.这里, 163是总差,(16-10)是每份差, 8是份数.例18 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解:如果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现在有6个人无船坐;如果每条船坐9人,可以减少一条船,也就是还可以多来9个人坐船.可以坐船的人数,两者相差 6 9 15(人).这是由于每条船多坐(9-6)人产生的,因此共有船(6 9)(9-6) 5(条)这个班的同学有 65 6 36(人).答:这个班有36人.例19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 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解一:以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一段时间来算,两种不同速度所走的距离,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比较:如果每分钟走 80米,就可以多走 806(米);如果每分钟走 50米,就要少走 503(米).请看如下示意图: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段时间是(806 503) (80- 50) 21(分钟).家至学校距离是800(21-6) 1200(米)或 50 (21+3) 1200(米).答: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米.解二:以每分钟80米走完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用每分钟 50米速度,就要多用 63= 9(分种).这9分钟所走的 509(米),恰好补上前面少走的.因此每分钟80米所需时间是50(63)(80- 50) 15(分钟)再看两个稍复杂的例子.例20 一些桔子分给若干个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桔子.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还少5个人,那么每人分2个桔子还缺少8个,问有桔子多少个?解: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条件“3倍还少5人”.先要转化这一条件.假设还有 10个桔子, 10 25,就可以多有 5个人,把“少5人”这一条件暂时搁置一边,只考虑3倍人数,也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10 10 8 28 (个).所以原有人数 28(6-5)=28(人).桔子总数是 5 28 10 150(个).答:有桔子150个.例21 有一些苹果和梨.如果按每1个苹果2个梨分堆,梨分完时还剩5个苹果,如果按每3个苹果5个梨分堆,苹果分完了还剩5个梨.问苹果和梨各多少?解一:我们设想再有10个梨,与剩下5个苹果一起,按“1个苹果、2个梨”前一种分堆,都分完.以后一种“3个苹果、5个梨”分堆来看,苹果总数能被3整除.因此可以把前一种分堆,每3堆并成一大堆,每堆有3个苹果,236(个)梨.与后一种分堆比较:每堆苹果都是3个.而梨多1个(6-51).梨的总数相差设想增加 10个+剩下5个=15个.(10 5)(6- 5) 15.就知有15个大堆,苹果总数是153 45(个).梨的总数是(455)280(个).答:有苹果45个、梨80个.解二:用图解法.前一种分堆,在图上用梨2份,苹果1份多5个来表示.后一种分堆,只要添上3个苹果,就可与剩的5个梨又组成一堆.梨算作5份,苹果恰好是3份.将上、下两图对照比较,就可看出, 5 3 8(个)是下图中“半份”,即 1份是 16.梨是 5份,共有 165 80(个).苹果有 162.5 5 45(个).第三讲 数论的方法技巧之一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它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数论问题叙述简明,“很多数论问题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并且仅用三言两语就能向一个行外人解释清楚,但要证明它却远非易事”。因而有人说:“用以发现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任何学生,如能把当今任何一本数论教材中的习题做出,就应当受到鼓励,并劝他将来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学数学竞赛中的数论问题,常常涉及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整数的分解与分拆。主要的结论有:1带余除法:若a,b是两个整数,b0,则存在两个整数q,r,使得a=bq+r(0rb),且q,r是唯一的。特别地,如果r=0,那么a=bq。这时,a被b整除,记作b|a,也称b是a的约数,a是b的倍数。2若a|c,b|c,且a,b互质,则ab|c。3唯一分解定理: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其中p1p2pk为质数,a1,a2,ak为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1)式称为n的质因数分解或标准分解。4约数个数定理:设n的标准分解式为(1),则它的正约数个数为:d(n)=(a1+1)(a2+1)(ak+1)。5整数集的离散性:n与n+1之间不再有其他整数。因此,不等式xy与xy-1是等价的。下面,我们将按解数论题的方法技巧来分类讲解。3.1 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对于某些研究整数本身的特性的问题,若能合理地选择整数的表示形式,则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些常用的形式有:1十进制表示形式:n=an10n+an-110n-1+a0;2带余形式:a=bq+r;42的乘方与奇数之积式:n=2mt,其中t为奇数。例1 红、黄、白和蓝色卡片各1张,每张上写有1个数字,小明将这4张卡片如下图放置,使它们构成1个四位数,并计算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结果小明发现,无论白色卡片上是什么数字,计算结果都是1998。问:红、黄、蓝3张卡片上各是什么数字?解:设红、黄、白、蓝色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a3,a2,a1,a0,则这个四位数可以写成1000a3+100a2+10a1+a0,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是10(a3+a2+a1+a0)=10a3+10a2+10a1+10a0,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是990a3+90a2-9a0=1998,110a3+10a2-a0=222。比较上式等号两边个位、十位和百位,可得a0=8,a2=1,a3=2。所以红色卡片上是2,黄色卡片上是1,蓝色卡片上是8。解:依题意,得a+b+c14,说明:求解本题所用的基本知识是,正整数的十进制表示法和最简单的不定方程。例3 从自然数1,2,3,1000中,最多可取出多少个数使得所取出的数中任意三个数之和能被18整除?解:设a,b,c,d是所取出的数中的任意4个数,则a+b+c=18m,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