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9255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文献学1 文献 定义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分类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古典文献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现代文献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文献学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中医文献学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1 六书定义“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甲骨文(约二三千年前)文(周朝,出现于约公元前9世纪)小篆(秦朝,约公元前3世纪)隶书(汉)楷书(三国时期钟繇创)1从文献与文字学角度谈谈文献发展的经历我国古典文献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由刀刻在甲骨、金石上,用笔写在简牍、缣帛和纸上,及雕版印刷这样一个过程。1甲骨文从近代出土文物中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记得在陶尊上的图像文字。现存时间较古的为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属殷商的中晚期文字,是当时史官保藏的重要文献,故为古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金石文金石文包括金文与石文两类。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自殷商开始,秦以前最多,一直延序到汉代,金文中记录了不少历史资料,是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依据。石文是刻在石上的文字,秦以后较普遍用石刻代替金刻,最早的如“石鼓文”。3简牍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上的简牍。简策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它最早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东汉以后,逐渐被纸代替。4缣帛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又称帛书、卷子。帛书虽有书写方便等优点,但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用,故一方面简策与帛书同时流行,另一方面,三国魏晋以后,渐渐减少而最终被纸所代替。5纸魏晋三国以后,纸日渐通行。纸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传播知识,保存文献提供了方便。6印本隋唐时期是写本书的极盛时期,学术的传播,主要领先辗转传抄。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的流传即以雕版印刷为主了。雕版印刷的书籍称“印本”,宋代是其黄金时期。明清时期,印书事业也十分兴盛,印本书籍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19世纪中叶,石印、铜版印刷及铅字排印等新技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雕印古籍的历史。1简述我国医药文献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我国医药文献起源十分入远,早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和解除疾苦,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如砭古、药物、外治、按摩等治疗方法,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用砭古和火治病以及所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有这些,均可从现存的早期文献中看到。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重大更新,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为适应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天文、历法、医药等学术应运而生,并且渐渐出现了从事这些事业的专业人员,从而促使医、巫分离而互相独立。殷商时期,不仅有药物,而且有汤液。近代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据不完全统计,载有疾病的有三百二十三片,四百一十五辞,包括疾首、疾目、疾耳、疾齿及疾子等二十余种疾病,如上这些文字记录,虽比较简略,但却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的出现,可算是我国较早的医药文献。西周时期人们通过不断的观察与实践,对疾病与药物的认识日益提高,而且在许多方面上升为理论,还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些内容,虽无医药专著,但却散见于诗经、尚书、周易、山海经等许多古典著作中。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基中许多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尤以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他们的某些学说渗透到医学中,形成了医药学的基础理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其成书年代,下限虽可延续到两汉,但其基本内容还应属于先秦,故应视为对先秦医学的总结。本书内容广泛,包括阴阳、养生、藏象、经络、辨证、治疗等多方面,既有基础理论,又有辨证论治,对我国医药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的发展,医药学也相应地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仓公、华佗、张仲景等一批有成就的的医学家,同时,还出现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其中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辨证论治外感疾病与杂病的第一部医学专著,标志着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由理论到实践,由药物到方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创立了辨证论治与组方用药的原则。六朝至随唐此期内医药文献逐渐发展为专科专题,分宗前进。如以诊断为主的晋王叔和的脉经,以针灸学为主的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以本草为主的晋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与本草拾遗,以病因证候学为谰的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方书为主的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这些文献中,既保存了大量随唐以前已佚的医药文献资料,又反映了随唐暑期的医药学成就。两宋时期由于官方重视及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医药文献的问世,远胜于前代。本时期内,既集专家校定了众多医药学文献,刻印颁布;又编撰了一批实用价值较高的医药学书籍,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专科研究的名著。金元时期展开了医学领域内的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活跃,含有新学术论点的医药学著作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本时期的著作,大都有个自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期内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一书系全文注释伤寒论的第一家,对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影响极大。总之,两宋至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推陈出新,医药学著作的数量远超前代,对医学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此期内温热学派兴起,整理撰次伤寒论之风亦盛,临床各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业繁盛,医药著作刊行的数量较宋元更多,但由于当时坊刻之书众多,商贾为了牟利,不免粗制滥造,故在刊刻质量上,多远逊于宋元。本时期的医药文献,有如下几种类型。1是对古医籍的注释与整理的医药文献,如张介宾的类经等。2是出现了众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方书,如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等。3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专科论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4是临证各科经地许多医家的长期医疗实践,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与新知识,出现了众多的有各自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的医学著作,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5是本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医案专集,是前代所末有的,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明清时期的医药学文献,较之前代种类繁多,涌现出了不少有新成就的著作,且分宗前进,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在文献学方面,出现了第一部医学专科目录书医藏目录,整理翻刻的前代医籍也很多,还有的从事已佚古医籍的辑佚,使大量的医药学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贡献是巨大的。7 我国医药文献的历代整理情况如何?如何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 我国医药文献的历代整理情况如何西周至秦约800年间医药学文献虽已大量涌现,但由于处于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书籍的流传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理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秦始皇焚书时,明令保留医药书籍,这对医药文献的传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两汉时期至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西汉政府命刘向组织各方面专家将各处国家藏书及所征集的散存于民间的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其中属医药类书由侍医柱李国校定,并列在七略的方技类,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种三十六部,这可以说是对医药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南北朝时期梁人阮孝绪花多年时间,整理了官、私藏书,撰成七录一部目录书,医药书目被著录在“术伎录”,计医经部50卷,经方部1259卷。隋唐时期隋代,曾将官方收藏的医药书进行了筛选归纳,编成四海类聚方2600卷、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均亡佚。唐代在医药文献整理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本草书的整理。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政府令长孙无忌、李等人主持,由苏敬等人负责编写,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撰成新修本草,由政府颁布行于天下。本书既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对本草文献的一次大整理。两宋时期宋代由官方组织整理的医药文献数量很多,宋代大规模地整理医药书籍,对古代医药文献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重要古代医药文献,大部分是经宋代整理刊行的。明清时期明代官方撰修的永乐大典是又一次文献的大整理。该书广泛采集古籍,数量宏富,不少为宋元以前的佚书珍本,其中亦收录了大量的医药文献。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空前末有的一部大丛书。其中收录医药书部682卷,存目者六部25卷,只列提要者四部32卷,其中部分医籍系抄录于永乐大典。以上所说只是由于当时政府主持下对医药文献的整理,其实历史上私人整理医药文献者,亦代不乏人。其中较著名者如晋中王叔和撰集的伤寒杂病论、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宋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些著作,或校刊前人医著,或汇集前人医方医论、有的著作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保留了大量的医药文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8如何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份文化遗产。我国医药学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时代社会思想的影响,其中难免渗透一些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论点。另外,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医药文献中又必然有一些落后的和不科学的内容存在,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些资料时应有所取舍。但这不是主流,因为我国古代医药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众与疾病做斗争的长期的经验和理论积累,其中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利用和借鉴、研究和发扬。所以,我们整理和研究古代医药文献时,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汲取其精华。其次,要利用目录学相关知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三,在整理研究医药文献时,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版本学知识。第四,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需要掌握一定的校勘学方面的知识。第五,应掌握一定的注释方面的知识。9何谓目、录、目录、目录学、目录学的宗旨?目指篇目而言,即篇名或书名。篇名又叫小名、细名;书名又叫大名、总名。在一个大名之下,分列它的小名者,便叫作目,是指一书中的篇目或卷次而言。录即叙录,又称序录、书录。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将一书之内容、作者姓名、生平事迹、学术观点、对书的评介、校勘经过、刊刻情况、版本流传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作简单介绍。目录。目与录合称为目录。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提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目录一词始于西汉刘向父子。历史上,目录又称为录、略、志、薄、书目、书录、解题、提要、考、记等。目录分类目录又分为一书之目录和群书之目录。一书之目录为狭义目录,指将一本书的篇目汇集在一起。群书之目录为广义目录,指将多种书名汇集在一起,按书的性质加以分类编排的目录。目录学是研究图书分类和考辨学术源流的学科。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一书。目录学宗旨1将众多的书籍分门别类,编出简明目录,让读者据目录以寻求书籍。2向读者介绍和推荐图书,使读者通过书目,了解书之属于何派?学术之宗属于何家。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1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在古代,校雠学的意义较为广泛,包括了校勘、目录、版本等内容。它们之间的界限不太清楚,出现过校对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等称谓。随着社会发展,学术的进步,三者已各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三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为用,互相促进。2与图书馆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近学科。图书馆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等,是运用目录学方法为基础的。开展目录学研究不能离开对图书馆的了解,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3与学术史的关系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学术史的任务相近又有区别。学术史是通过研究各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学术领域的形成、学科的产生、学派的建立和重要学者的贡献并评介重要学术著作的流传和影响。目录学通过报道学术文献,揭示各种学术文献的内容梗概和学术价值,为学术史研究提供线索和材料。我国古代目录的类型1按篡集工作的机构和撰者身分划分为官簿、史志、私录。2按目录的旨趣划分为目录学家之目录、史学家之目录、藏书家之目录、读书家之目录、专门家之目录等。3按书目的编制结构划分为书名、小序、解题俱备的书目;有书名、小序,无解题的书目;仅记书名,无小序、解题的书目。10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一、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1纲纪群籍,簿属甲乙。把众多的书籍,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以便人们应用时便于寻检。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国古代若干书目,兼有学术史的性质,部分书目还能反映出各个时代某种学术的发展水平。3指示要籍,提要钩玄。提要性目录的最大优点即是将书籍的内容写成简明的提要,让读者对书的梗概一目了然(此即目录学在读书治学方面的指导作用)。二、科学研究的指南1了解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目录学,可对某一学科学术史有所了解,从而避免重复前人的劳动,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2节省查阅资料时间。通过目录学的指导,可因类求书,了解有价值的参考书,简易而广泛地搜集与相关资料。3广开视野,活跃思维。通过运用目录学知识,可以接触并学习到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三、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1查考古籍概况,确定研究课题。通过目录学的指导,我们可以对古籍的过去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制定出研究整理计划,选择科研课题。2搜集版本,选择善本。整理古籍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校勘,这就需要搜集多种版本。通过查阅目录,可以了解一书版本的数量、优劣。3考篇目之分合。一部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多经数次整理、刊刻,篇卷往往有分合,这些情况,通过查阅相当的目录,可以反映出来。4考书之真伪。通过分析历代目录著录之有无,可以考辨古书之真伪。5以目录考亡佚之书。辑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古籍的散佚情况,通过目录,可以多方面发掘与该佚书有关的线索。11 古代书目的基本结构一部完整书目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等部分组成。前言:又称序言、引言、凡例、说明等,是对一部书目编制大纲的文字说明。前言简明扼要地说明书目编制的目的、书目的性质、用途、结构特点、收录文献范围和时限、文献编排及使用方法等。目次:用于介绍书目结构,是一部书目内容的大纲,是了解书目内容结构及其体例的纲要。正文:是书目的主体,包括著录、内容提要、类序三部分。著录即书名项,可反映图书外貌的基本特征。类序又称小序,主要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渊源、学术流派、演变及特点等加以论述,主要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内容提要又称解题、叙录、书录、提要等。主要是简要说明图书内容。一般来说,书名可以考一书之源流;叙录可以考一人之源流;小序可以考一家之源流。辅助资料:指附在正文之后的各种资料。书目的前言、目次、辅助资料均是为正文服务的。以上四部分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事的书目,从而完成向读者揭示图书、指导学习的任务。12 我国古代解题大体分为几类,具体如何?在古代目录书中,叙录体和辑录体在提要著录上有何不同?我国古代解题大体可概括为如下三类一是叙录体叙录体提要首创于刘向,是解题目录中最早的体例。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1审定和鉴别图书版本;2评介作者生平及其学术思想;3评介图书的内容。叙录体提要既注重阐述图书内容,又注重叙述作者著书之旨意。二是传录体是比叙录体提要内容简略的一种体例。初创于南北朝王俭的七志。其特点是在所著录图书之后,不述作者之著作旨意,仅于书名下每立一传,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图书内容。 三是辑录体是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评价图书的一种体例,初创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其主要特点是取材范围很广,着重是史志目录、官修目录及私人藏书目录,还有著者传记、原书序跋、笔记、语录、诗话、文集内的议论等,凡是与一书有关的资料,统统汇集在一起。用以“纪其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驳”。在古代目录书中,叙录体和辑录体在提要著录上有何不同叙录体提要首创于汉刘向,是解题目录中最早的体例。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审定和鉴别图书的版本。2评介作者生平及其学术思想。3评介书的内容。辑录体提要是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评介图书的一种体例。其取材范围很广,着重是史志目录、官修目录及私人藏书目录,还有著者传记、原书序跋、笔记、语录、诗话、文集内的议论等,凡是与一书有关的资料,统统汇集在一起。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首先,叙录体提要有对一书版本的鉴别,而辑录体提要只是对一书在别的目录书的版本记载加以转载。其次,叙录体提要对著书者的学术思想、该书的主要内容作介绍,而辑录体提要则主要是通过转载别的书籍中的有关记载间接显示该书的内容。叙录体提要除对一书的内容加以说明外,往往还有提要作者自己的推荐性意见,而辑录体提要则没有。13 七略的六略分类法及其特点、对后世的影响?七略的六略分类法及其影响六略分类法定义七略由汉刘歆所作,是中国目录学的奠基石,开创了图书分类法之先河,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惜其书已佚。从汉书艺文志中条列七略类目来看,其分类如下:1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序论,带有总纲的性质。分别说明六略三十八种大小类目的意义与学术源流,阐述六略的相互关系和六略书籍的用途。除辑略外,分类是六略三十八种。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当时的图书情况和社会历史条件而定的。2六艺略。主要收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学习经典的基础读物。3诸子略。刘向父子认为诸子百家说是“六经之支与流裔”,故列为第二。4诗赋略。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一种文体,此类书籍当时很多,故单列一项。5兵书略。收集军事著作。6数术略。收集天文、历法、占卜等书。7方技略。收集有关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六略分类法特点1每一书名篇卷之下,绝大多数附作者姓名,并附有简略的有关内容介绍,或注明书的来源、成书时代。2每一流派(家)的书目之后,有一小序,说明此学派学说内容、师承渊源和它的学术影响,具有学术史的性质。3每一大类(略)之后,有一后序,总论这一大类的学说起源、传授渊源及其分派,并予以评价,或者还论述到其中某派、个别作者学术思想及对其的评价。同样有学术史的价值。六略分类法对后世的影响二刘的功绩,就在于他们在校勘整理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叙、大序、小序,修制综合性分类目录,著录了数以万计的图书,为中国目录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目录学思想,给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书目及其图书分类法不尽相同,但编制书目的原则、体例和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七略的六略分类法及其影响首先讲一下七略的六略分类法班固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其中的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删去了七略的辑略,保留了其中的内容,把辑略中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序列于每一略之后,小序列于每种之后。在分类著录方面,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各类著录的书籍,也基本上保留了原貌。七志南朝齐王俭的七志,仿七略分类法而略有改动。七志的分类是:1经典志2诸子志3文翰志4军书志5阴阳志6术艺志7图谱志后附佛经录、道经录,实为九大类。王俭的贡献是:增图谱志,突破七略收书不收图的旧例,把道家经典单例一类,创造了传录体提要。七录梁代阮孝绪的七录,较七略、七志又跨进了一步。他总结以前各家分类之长,创造出新的七大部类的分类法。一为经典录二为记传录三为子兵录四为文集录五为技术录六为佛录七为道录。七录的贡献在于,记传录正式划分史部著作为一大部类,而且比较精密地分为十二类,这些类目一直被后世许多目录家在公私著作中沿用,因此,可以说阮孝绪对史部目录学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14 四部分类法及其沿革晋中经簿从七略到晋中经簿的280多年间,我国文化典籍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和史学书籍显著增多,兵书和阴阳数术书籍相对减少,这就使七略的分类体系不能适应日益发慌的图书之分类,所以,晋中经簿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六略分类改为四部分类,从此开创了四分法之先河。晋中经簿在分类体系上把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一为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为乙部,纪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三为丙部,纪史记、旧事、皇览簿、杂志及新兴的史部书和类书。四为丁部,纪诗赋、图谱、汲家书等。晋中经簿的主要成就是其图书分类体系的变革较好地反映了七略成书以后300年来,由于学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典籍范围扩展的情况,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先河。其缺点是只简单著录书名、卷次及撰者,没有提要,对后世目录学产生了不良影响。晋元帝四部书目晋元帝四部书目由东晋李充根据晋中经簿编成。本书依然用四部分类法,但是更换了乙部与丙部的收录内容,把乙部与丙部的收录内容互换。成为乙总纪史书,丙总纪子书。即甲部纪经书;乙部纪史书;丙部纪子书;丁总纪集书。这种四部分类排列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经、史、子、集)。南北朝时期,有几部书目亦按四部分类,但因著录简单,在目录史上影响不大。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唐代官修书目。编制者在分类法方面沿袭了四部分类法,但废除了甲乙丙丁的四部代号,实行了“经”、“史”、“子”、“集”标题。这种四部名称,一直延用至今。经部,主要收集补统治阶级推崇为典范,认为应该经常诵读的书籍。亦即通常所说的“十三经”。史部,主要收集记载和说明国家、地方、人物、事件等的变迁与始终过程的文献。1部, 收集内容最为广泛,凡政治、哲学、宗教、军事、天文、医学、农学、数学、艺术、小说、笔记、类书等,皆入子部。集部,主要收集古典文学作品。四部书籍中有关医学的资料经部书籍中,在许多经书中零星散见有许多有关医药方面的资料。史部书籍中,1人物传记,有许多历代著名医家的生平事迹介绍;22历代医学制度、法令、教育、考试、疫病流行情况、药材以及与外国和少数民族进行医药交流的史料;3各史书及广场志书的经籍志、艺文志,著录了一些医药学著作;4其他体裁史书中也有相关零星记载。子部书籍中1专门医药书籍(子部医家类)2道家类、释家类有关养生、导引防病治病的书籍和阴阳五街上理论;3其他书中也散见有相关记载。集部书籍中较少。15何谓类书、中医类书的特点、类书有何参考价值?类书所谓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的有关资料,把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类书的最大特点是便于寻检和征引资料,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类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王象等人编的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类型1按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类书、专科性类书。2按内容性质分:有记载史实的类书、收集诗赋文章的类书、事文兼备的类书。3按编排体例分:以事物分类编排的类书、按韵目编排的类书。类书体例分几种一是按类分部;二是按韵目编排;三是按字编排。中医类书与一般类书有何共同点?列举两本中医类书共同点:1中医类书也是辑录多种图书文献,按“分类隶事”的原则,把诸多相关的资料按一定的原则,分门别类加以编排,以便检索和征引资料的工具书。2中医类书收录广泛,内容丰富,资料多是古代遗文秘籍。对学习、研究、校勘、辑佚中医古籍很有帮助。3中医类书属专科性类书,但本身又能再分为综合性中医类书与专科性类书两种。中医类书的特点1是中医类书的收录范围是中医古籍。2中医类书收录的内容和编辑体例,往往与一部分其他中医书籍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分类也不统一。有的书目不单独列出“类书类”,而将中医类书分散列于各类医学著作中。3中医类书的编排体例与综合性类书不同,这是由收录内容所决定的。列举两本中医类书:幼幼新书:宋刘昉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大型儿科类书。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七十二部医药方书中有关儿科学的文献分类汇编成书。总结了宋以前儿科学的成就。全书共四十卷,分五百四十七门,每门论述一种疾病或证候。皆是先征引诸家之说,然后列举方药。所引文献均注明出处。书书中所引用的书籍,除少数几种现存外,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故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普济方:明确规定周定王朱橚等编撰。本书广泛辑集了明代以前各家方书的资料,并兼收其他传记、杂说以及道藏、佛经等有关记载。资料极为丰富。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也是一部大型医学类书。共168卷,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等。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极为丰富。对于每个病证的论述,均有论有方,资料比较丰富,对研究中医方剂学和指导临床各科有重要意义。类书的参考价值1查找各种资料,了解事物的原委与出典。类书中保存了有关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风俗民情及其他专门学科的资料,可以当作百科词典来查阅,解决阅读古籍中遇到的一般知识性问题。2校勘古籍,考证史事。今本古书,辗转翻刻,多有论误,可以利用古代类书引用的材料来进行校勘。3辑录古代佚书佚文。类书采辑资料,都是根据当时见到的书,录其原文一章一节,甚至录整部书,采摘范围广,且多注明出处,作者,后经历史变迁,旧籍不免散失,佚文却保存在类书中,可据类书中的佚文进行辑佚。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1古代类书大都是编篡者从各种古代文献中采集资料,按类编排,不掺已见。而百科全书则有作者的主观论断。2类书所搜集的资料,一般均注明原文出处,而百科全书只是对所列条目加以全面论述,不标明征引资料的出处。3类书所引之资料,多是直接引自原书,而百科全书则多系第二手资料。类书的检查1分别类书和种类。类书分为综合性与专科性两大类。2了解类书收录古籍的年代。3熟悉类书的编排体例。4利用各类书前的总目及分类细目。5利用类书索引。使用类书时,应注意的类书的缺点1精华与糟粕并存。2有些类书的分类方法不太科学,且与现代的分类法有很大差别。3类书收录的文献,常因辗转互抄,讹误脱漏,在所难免。4试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为例,说明中医类书的常见体例与应用价值。要点一、类书书概念。类书是辑录多种图书文献,按“分类隶事”的原则,把诸多相关的资料按一定的原则,分门别类加以编排,以便检索和征引资料的工具书。 中医类书的收录广泛,内容丰富,资料多是古代遗文秘籍。对学习、研究、校勘、辑佚中医古籍很有帮助。中医类书属专科性类书,但本身又能再分为综合性类书与专科性类书两种。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综合性中医类书,内容比较广泛。要点二、以医部全录为例说明中医类书体例。医部全录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中医药部分。原隶属于“博物汇编艺术典”之下,共五百二十卷,约九百五十万字,辑录自黄帝内经到清初的历代文献一百二十余种,分类编纂而成。陈梦雷将这部分内容抽出来,单独刊行,以便阅读。名曰医部全录。本书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类书。本书收集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医经注释、诊断、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医家传记等。医部全录的编辑体例是独具一格,在纵的方面,是从基础理论到分科治疗,从横的方面,是以各科疾病为主,引列有关该疾病的历代医学文献。前为医论,后为方药,条理清晰,便于阅览。对学习与研究中医,均有参考价值。16 丛书的概念、特点、作用,综合性丛书的分类,中医丛书的分类丛书丛书是将原属单本流行的多种书籍汇编在一起,题以概括各书的总名出版的书,又称丛刊、丛刻、汇刻、丛编等。丛书的特点丛书不打乱原书内容。子目保留原书名,仅仅将各种书完事的汇刻一集,成套保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丛书的作用丛书在汇集、辑佚、提供善本等方面起到了保存与流通古籍的作用。1保存与流通古籍。许多古籍单行本亡佚,往往靠收入丛书中得以保存。保存古籍在丛书的最主要的作用。2校勘与辑佚古籍。丛书在收录古籍时,十分注意收集善本,是我们校勘古籍的重要参考。丛书还有专门注重辑录古籍佚文的,为今天的辑佚古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丛书分类丛书种类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的分类1举要:即编者将认为重要或常用的书汇刻在一起。2搜异:收录一些难得的异本。3辑佚:将古籍佚文从各书中抄录汇辑在一起,以恢复原书的面貌。4影旧:影印宋元旧本或罕见抄本、精本。中医丛书特点一 书名一般性丛书是一个总书名下,包括若干子目书名,中医丛书大多与此相同,个别不尽如此。1后加的总书名:某些中医丛书原无总书名,多是后人因分类或出版之需而新命名的。有根据刊刻者而定名者,如十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有根据丛书总名而定名者,如四库全书医家类九十七种;有根据合刊本定名者,如本草医方合刻。2总书目名与子目书名相混淆:如儒门事亲,既是总书名,又是子目书名。3无子目书名:如医方辨难大成包括的子目书均无书名。4子目书名不准确:如冯氏锦囊秘录记子目书名8种,实际只有4种。二 类型 中医丛书有几种与一般性丛书不同的特殊类型。1分卷型:某些中医丛书的子目书名是在总书名之下,统一分卷编成的。2篇目型:有些中医丛书的子目书名是以篇目的形式出现的。3节本型:有的中医丛书中的子目书,不是将原书内容完事的收录,而是节录其主要内容。中医丛书分类1汇刻丛书。即一部丛书中包括历代、各家的著作,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一家丛书。即一部丛书中包括祖孙、父子、师徒、兄弟、学派的著作。如张氏医通。3个人丛书。只收录某一个医家的著作,如证治准绳。4专门性丛书。一部丛书中收录同类的著作。如明赵开美的仲景全书。5国外中医丛书。主要指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用汉文写成的中医丛书。有关丛书的几个第一最早见于著录的丛书: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陆澄编辑的地理志,是一部专科性丛书。最早的综合性丛书:为南宋俞鼎孙、俞经合编的儒学警悟,首创综合性丛书体例。第一部辑成的综合性丛书:亦为儒学警悟。第一部刊行的综合性丛书:百川学海。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收录医书最多的丛书:四库全书。历代主要中医丛书简介1宋金元时期的中医丛书现在较早的是宋代的杨仁斋著作三种、金刘完素的河间伤寒三书、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元代杜思敬的济生拔萃收录医书十九种,主要是易水学派的著作,对研究此派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方便。但因所收不是全书而是节本,故使用时应予注意。元代较著名的中医丛书还有东垣十书,主要收录了李东垣、朱丹溪等著名医家的著作十余种。2明代中医丛书明代中医丛书大量涌现,较著名的有:汪机的汪石山医书八种,主要收录临床著作。万全的万密斋医学全书,收录万氏自撰医书十种。吴的薛氏医案,共集、校医书二十四种。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收自撰医书三种。王肯堂、吴勉学校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录医著四十四种,因其校勘仔细、版本精良,故影响较大。3清代中医丛书清代中医丛书刊刻数量远远超过前代。较著名的有:喻昌的喻氏医书三种张璐父子的张氏医通吴谦的医宗金鉴黄元御的黄氏医书八种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周学海的周氏医学丛书等。4近代中医丛书廖平的六译馆医学丛书,收录医书二十二种,其中所收黄帝内经明堂一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清末黄以周从日本带回,收入此书,得以保存并流传。裘庆元的三三医书,收录医书九十九种。其中以明清医书最多,间有宋人著作,亦收录了少数日本医家著作。裘庆元的珍本医书集成,精选自唐至清代医书九十种收录,版本多属精良,尤其可贵的是,有些医书是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从未收录的。陈存仁的皇汉医学丛书,收录日本汉医著作七十二种,对研究日本汉文医学很有帮助。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此书曹氏本来共精选了三百六十五种医书,但因战乱,实际只出版了128种,是迄今为止收书最多的中医丛书。5国外中医丛书主要有:朝鲜许浚等的东医宝鉴越南黎有卓的海上医宗心领全帙日本丹波元简父子的聿修堂丛书等。17 版本的概念、选择版本的重要性(学习版本学的意义)概念版,古指简牍。本,指书。版之今义,是指书籍印刷一次。古之缣帛或简策等形式的书,其长者多以轴卷贮存,其轴部外露部分称“本”。古时又称书作“本”。后来又带有版本的含义。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习惯用“版本”二字,作为印本的代称,使“版本”一词成为当时区别写本的特称。版本学凡研究书籍的各种写本,历代刊本、传抄本、批校本、稿本及至纸张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式行款、装潢式样为内容,以及探讨一书的雕版源流、传抄源流的这样一门综合学问,称之为版本学。概括地讲,研究书籍的物质形态特征和差别,并鉴别其真伪和优劣的这样一门学问,就是版本学。古籍现状分析1由于传抄校勘不精,脱文讹字,缺行脱页,甚至成为伪作,为读者造成困难。2妄改书名卷数,以假乱真,乃至影响识别版本。3刻书者任意删改,挖改版刻图记,不易辨别真假。4书坊粗制滥造,任意增删,以残冒全。5历代封建统治者,任意禁毁、删改,造成大批古籍版本错乱,难于鉴定。鉴于上述古籍存在的复杂情况,迫使人们必须了解版本、重视版本、选择版本,以求避免发生差错,故而研究古籍必须讲求版本。择本的重要性(学习版本学的意义)首先,古籍的择本是我们探讨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可为史学、考据学提供翔实的依据。第二,择本是我们顺利阅读古籍的重要条件。第三,择本则可充分发挥善本书的作用。第四,通过对版本形象著录的记忆,以便考查版本系统。以上四条即是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个体方法,从纵的方面看其历史上的流传盛衰,从横的方面看其内容沿革状况,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价一部书。简述版本制度1装订:有经折装(又称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五种。2结构:版式结构:栏框(边线、栏外、上框抬头、耳格、无框) 版心(象鼻、鱼尾、书口) 版面(栏界,即行格。)以版面分割可有多截版,又称“层楼”。以版式的高度可分大、中、小版书。一般大于24厘米者称大版,小于14厘米者称小版,二者之间的称中版。历代书籍的版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说,宋版多白口字大,行疏,双边。字体多欧、柳、颜三家,以颜体最多。元版多黑口,花墨盖,字多赵体。明版初期多为小黑口,软体字。万历后变白口。至清仍以白口或黑口,字体有仿宋及软体字。18 版本的各种称谓及分类一 非印刷类此类大部分为雕版印刷术前形态及后世部分写本。主要包括简策、缣帛、卷轴、金石拓本、写本。二 本版印刷类自北宋至清代,多以木刻形式流传,各种版本的称谓,可如下分类称谓:1按时代分:有唐刻、五代刻、宋刻、元刻、金刻、明刻、清刻等。2按地区分“有淅本、蜀本、闽本等。3按出版机构分:有中央官刊、地方官刊、私刊等。4按刻工分:有通行本、精刊本、写刻本、邋塌本等。5按出版先后分:有原刻、重刻、翻刻等。6按墨色分:有墨印本、色印本、套印本等。7按内容完整性或破损程度分:有足本、残本、焦尾本等。8按内容之增删分:有注本、增订本、删节本等。三 其他印刷类分为活字板本、石印本、油印本、影印本、铅印本等。以上均是我国鉴定、称谓版本的基本分类。19如何识别版本一是要了解古今版本研究的一般情况,以便有所遵循;二是要了解古今善本的概念,以便择善而从;三是要大量阅读接触古籍,提高鉴别版本的能力。20.何谓善本?中医文献研究中选择善本有何重要意义?医书善本的标准善本的含义善本含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藏书家以精校本为善本或善书。清代学者张之洞认为善本有三义:一足本,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丁丙认为有四点:一旧刻,二精本,三旧抄,四旧校。他们所指的“旧”指明代嘉靖以前的本子。善本的现代含义:经全国卷籍善本书目编辑部规定,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的古籍,具三者之一者,均可认为是善本。择本的意义古籍在流传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或传抄,或刊刻,或公私收藏,从而产生了一种文献多种本子现象,要求人们在阅读古籍中,必须择本,以保证所从事研究的质量。(1)古籍的择本是我们探讨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而可为史学、考据学提供翔实依据。如敦煌卷子本新集备急灸经(写本),注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此卷子为我们提供了该书刊刻地点,且作为古代初期有刊本流传之史实,具有考据学上的价值。又如宋刊幼幼新书有关小儿指纹早期记载,仙人水镜系唐代贞观间王超所作,故宋刊幼幼新书引录,具有文献价值,而明代陈履端删节本失去了翔实资料性。(2)择本是我们顺利阅读古籍的重要条件。朱肱类证活人书,如果我们使用朱文震重刊医统本活人录汇编,则不能反映朱肱原著真实面貌,贻误工作。(3)择本则可充分发挥善本书作用,在校勘中较为突出,如针灸甲乙经通行本是医统本,书中有七种医书名称,即存在着注文与正文混同的情形。而明代正统抄本虽是残卷(只有三卷)但无混同现象。又有一种明抄本,虽错字多,但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过,而未经吴勉学之手,保留了宋代针灸甲乙经一种传本的面貌,通过诸版本比勘,选择出善本,从而更好地为我们整理、阅读服务。(4)通过对版本形象著录的记忆,以便考查版本系统。如四方子明堂灸经,现有三种版本:元代熊氏卫生堂本、明代山西平阳府刊本、民国间当归草堂丛书本。在我们无法确定手中书之版本时,通过查找书目,找到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关于此书著录“清内府本,系元刊,半页13行,行21字,黑口。”与我们所见版核实,行款相同,且有南宋之讳字,确系元刊无误。故可帮助我们考察版本系统。 医书善本的标准医书善本的个体标准是:1 出土(或传世的)简、帛、卷子医书。2 根据古卷子刻印的最早影刊本。3 宋金元明刊本、明清内府本均为善本。4 凡宋金元及明刻的医书,即使是麻少本、宋本残卷,均为善本。5 原刻本无论宋元明明清及至民国,均为善本。6 只存孤本,或公有少数部类,其刊年虽晚,仍属善本。7 精刻精校的医书,虽为清末,仍属善本。8经名家圈点批校或序跋题记,增加其书学术研究价值者。9医书稿本、手写本、或精抄本。10 有著名医家铃记的版本,或少见的版本,可称善本。21 如何鉴别版本(版本鉴别)鉴别版本是版本学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 注意牌记:古籍扉页常有发行者的刊刻记录,包括年代、地点、刊者姓名及生平、刊行方式等,是我们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二 据题跋识语、名家藏书章:部分古籍少牌记或记不足凭,可据本书藏书印章及题跋识语,来决定书之来源,考查其刊年下限。三 避讳字:民国以前古籍中多存在对帝王名号的避讳现象,可为我们考查一书的成书或刊刻年代提供线索。四刻工姓名:明以前刻书时,多在版心刻有刻工姓名,宋版最多,明版次之,清以后鲜有,这也是确定早巨大作用刊本标志之一。五注意历代行款特点,以确定本子之大致年代。六名家著录所提供的线索,亦可为鉴定提供依据。七本身版刻特点:此条可与上五条相参,注意纸张、刀法、墨色等,加以鉴别。总之,鉴定版本,不可根据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妄下定论,应予综合考察,结合时代及其他因素,将理论与经验有机结合,方可少出差错。22简述一下书籍的形态沿革与制度我国书籍大约有350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得到改进,其中纸的发明、印刷术的使用,使书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简策制度。简策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影响很深。简策大约始于殷商时期。单独的本条、竹条写上字,称简,然后逐一编连起来,称篇。策通册,是由一长一短的简,互相间隔,且由两道绳子编起来,现代称装订起来的纸页也叫册。简策又可称简册。简策笨重,携带不方便,不易收藏,编连易断,是其缺陷。二是卷轴制度。在战国至汉时期,曾出现帛书,作为书写的另一种辅助材料。帛书长者以卷轴方式存放,后来卷轴存放被人们吸收固定下来,从而使书籍进入卷轴时期。东汉时期纸的发明,巩固并推动了卷轴制度的发展。纸质卷轴书在形制上沿袭了帛书“行格”制。其书一卷一轴或多卷一轴,便于检取。但如为大型书籍,则卷轴过长,不便伸卷。三是册叶制度。印刷术的流行,完成了向册叶制度的过度。叶,指不装订时的一张长纸,唐人称“叶”。卷子则是由数张叶粘连而成。早期的册叶制度有梵夹装,后又改进为旋风装。在五代时,人们不再将单行册叶粘连为一体,将纸叶版心书口置中央,在书叶版心反面用浆糊逐叶粘连,版面收成为书脊,即为蝴蝶装。南宋又改为包背装。明中叶以后改为线装。从而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过程。等;小学有顾炎武、钱大昕等。胡澍、俞樾、孙诒让等人则对医学古籍作了深入的校勘。24 何谓校勘、校勘学、校勘依据有哪些、四校法及其优缺点是什么、在应用校对法时如何选择底本与校本,校勘方式有几种?校勘谓互相校核而定其伪误异同。考核查对文字称校。勘谓复核审定也。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是汉代刘向创造的。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校雠一词出现较早,西汉已有,意义范围亦较大,含有今之校勘、版本、目录等内容。而校勘一词出现较晚,梁代以后才有,意义范围亦较小,专指同一部古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互相校对,比较其文字异同,以订正其错误。但主体意义二者并无实质区别。校勘与校对的区别校勘是对古籍整理而言,具有严格要求和固定的方法;校对则是誊抄书稿、出版书籍的一个环节,主要是用原稿校对,以订正错误,保证书稿或出版物的质量,工作比较单纯容易。校勘资料称为“校勘记”,校对资料则称为“勘误表”。校勘学亦称为校雠学,始于西汉,是指研究校勘及与校勘有关问题的专门学科。校勘依据过去学者们进行校书工作,多是采用较早、较好的传本。自有刻本以来,最早和最珍贵的版本属宋刻本,其次是元刻本,现在已成为稀世珍品。现在进行校勘,一般把雕版比较早、比较好的本子(称为善本)作为可靠的依据。宋元刻本现已少见,故不可能作为全部校勘的资料。所世的精校本亦可作为今日校勘的依据。但后世学者曾对古书进行了较为精密的梳理,故后世一些版本亦可作为今日校勘的依据。除利用古籍不同版本作为主要依据外,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愈来愈多,材料也更加充分,实物而言,有龟甲和金石刻辞;就书卷而言,有竹简、帛书、六朝唐人卷子等,均可拿来作为校勘的依据。此外,尚有一些文献资料也可用来作为校勘的依据,有1龟甲和金石刻辞;2 竹帛和六朝隋唐人卷子;3相类古籍中的相同篇章;4古籍的较早传注本;5 类书和旧注所引古书;6 方志。四校法四校法由陈垣创立。陈垣通过详校元典章,总结出校法四例,亦即四校法,对前的校勘方法作了全面总结,被公认为校勘的正规方法。一为对校法即广务众本,用同一部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参校,遇有不同之处,则于书中注于其傍的校勘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稳妥,不参已见。缺点在于不负责任,不校是非。其实也可把对校作为校勘的第一步,即收集资料的过程,然后再用其他校法“辨明是非,决定取舍”。对校法的前提和关键在于考察版本的源流与优劣,鉴别、确定底本与校本。二为本校法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书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得到祖本和别本以前,宜用此法。本校法应用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古籍非出一人之手,不能用本校法;2资料来源不同,不能用本校法。三为他校法校法四例中说,他校法即是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这种方法,范围广泛,用力较为劳苦,而有时非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