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9212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4同步导学案:1-1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我有一个梦想学习导言本专题通过伟人的语言传达他们的伟大的思想及闪现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有孔孟的经世济民思想,有对马克思的悼念,有对革命烈士的赞颂,也有呼唤自由的赞歌。本专题五篇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他们的国度不同,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即追求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世界。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孔子对冉有、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作者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及“当仁不让”的精神。寡人之于国也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理想。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语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深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著名演讲。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出了精要的总结,并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挚友的沉痛悼念。文章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结,既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在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优美、铿锵有力、极富感召力和激情的演说。作者在演讲中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序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文章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板块一经 世 济 民主题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是儒家的终极梦想。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仍在继续影响着人们不懈地追求灿烂的政治文明。在对历史的回眸中,让我们品读儒家经典,触摸儒家思想感受温文尔雅的孔子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政治清醒与凛然正气,体会孟子在阐述政治理想时的纵横捭阖与酣畅淋漓;学习先哲们睿智机敏、酣畅淋漓的辩驳手法,接受儒家“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思想熏陶。第1课时季氏将伐颛臾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社稷()颛()臾()相国() 椟()柙( )虎兕( )答案:,。2.辨音互相( ) 龟玉( )丞相( ) 龟兹( )答案:,;,。3.辨形昵()游 ()木()干() 买还珠()祸起墙()狗大开()笙() 长篇累 ()呼() 武()初生牛()答案:狎,柙;弋,戈;萧,箫,啸;椟,渎,窦,牍,黩,犊。【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既然已经使他来了,就要让他安下心来。现在多用以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原为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祸起萧墙: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2.词义辨析含糊其辞 闪烁其辞都有“说话不清楚,不明确”之意。区别是:前者强调说得含混不清,后者重在说明说话者遮遮掩掩、躲躲闪闪。风平浪静 一帆风顺都有“没有艰险、平安无事”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区别是:“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偏重在“平静,没有艰险,没有斗争”;“一帆风顺”指行船顺利,偏重在“顺利,没有阻碍,没有挫折”。风雨飘摇 摇摇欲坠都有“动荡不稳,飘摇欲垮”的意思,都可用来比喻一个政权机构、社会不稳定的势态。区别是:“风雨飘摇”重在“风雨”,强调处境的险恶;“摇摇欲坠”重在“欲坠”,强调前景危险。【文言整理】1.通假字是谁之过与?答案: “与”通“欤”,语气词。2.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义:陈力就列古义:今义:站在队列之中。不能者止古义:。今义:办不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有事情。修文德以来之古义:。今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答案: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就,担任,充任;列,职位。没有能力。指采取军事行动。以,连词,表目的,来;来,使来。3.词类活用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既来之,则安之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1)是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故尝与过宋将军( )(6)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答案:是:正确,形容词;这,代词;是,判断词。疾:病,名词;厌恶、痛恨,动词;快,急速,形容词;疾苦、痛苦,名词;强,形容词;妒忌,动词。止:停止,动词;禁止、阻止,动词;只是,仅仅,副词。见:看见,动词;见,动词;拜见,谒见,动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助词;出现,动词;见解、见识,名词。过:走过,经过,动词;超过,动词;错误、过失,名词;责备,动词;错,形容词;拜访,访问,动词。于:介词,引出对象,对;介词,从;介词,在。5.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何以伐为?(4)无乃尔是过与?(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谋动干戈于邦内。(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倒装句 (4)倒装句 (5)倒装句 (6)倒装句 (7)倒装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或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2.背景展示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郈氏斗鸡生隙,引起冲突,昭公大概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故站在郈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国打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周谷城中国通史)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了,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3.论语名句集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合作探究1.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探究: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属臣,不应讨伐。国家之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作为国君和权臣,只要能使天下“均”“安”,就不会有患,现在国内不均不安,应该首先实行文教和德政,这是天下“安”的根本,讨伐颛臾是自相残杀,最终必定祸起萧墙。所以季氏不该讨伐颛臾。2.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无法正面回答,便把季氏拉出来做挡箭牌,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探究:引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子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作类比。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指出他们的责任,他们不能一味苟同,纵容主人。用比喻。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比喻来阐释深刻的道理,鲜明地指出两个学生的责任无可推脱。3.批评完弟子,孔子又正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思想,你能分析一下吗?探究:孔子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均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是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客观上讲,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4.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可以说是孔子以敏锐的观察力作出的精辟论断。请谈谈你的理解。探究: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夺取鲁国的政权。从这个现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美文欣赏】导读现在还有几个人崇拜孔子、视其为先贤呢?毛头青年眼里的孔夫子就是酸迂老朽。就冲着他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我们即使不崇拜,至少也要了解他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绝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大家文坊】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佚 名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孔子的长相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当。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千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据司马迁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一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但他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煌的一环,也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啊!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浑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一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课堂巩固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 危:危险B.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忧患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舍:回避D.而必为之辞 辞:托辞答案:A 危:不稳,指站不稳。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答案:B 应为“各就各位”。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伐为 伐:讨伐B.陈力就列 列:职务C.颠而不扶 颠:跌倒D.且尔言过矣 过:指责答案:D 过:错,形容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无乃尔是过与B.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山雨欲来风满楼C.危而不持 知文而不知武D.是谁之过与 行李之往来答案:C A“是”,前一个为代词,“这”;后一个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欲”,前一个为“想”;后一个为副词“将”,“将要”。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D“之”,前一个为助词“的”;后一个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一项是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在邦域之中矣且尔言过矣是社稷之臣也A. B.C. D.答案:C6.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疾:厌恶,是句子的谓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它的宾语。B.夫:代词,那种。舍:舍弃、回避,动词。C.为:替,给,介词。D.辞:推辞,动词。答案:D 辞:借口,托辞,名词。7.下列句中的“相”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中的“相”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将焉用彼相矣 B.季文子相三君C.犹瞽之无相与 D.操虽托名汉相答案: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相”在文言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词语,有“”与“”两个读音,多个词义,这里的五句话中“相”的读音均为“”。例句中“相”是“辅佐”的意思。A项中的“相”意为“搀扶盲人走路的人”。B项中的“相”与例句相同。C项中的“相”与A项中的“相”相同。D项中“相”指“丞相”。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修文德以来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既来之,则安之 安无倾A.相同,相同 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 D.相同,不同答案:D 本题是对词的用法的考查,解答此题关键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入手。两句中的“来”字用法相同,均为使动用法,“使来”;句中的“安”是使动用法,“使安定”;句中的“安”是名词,“上下相安”。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谋动干戈于邦内 B.龟玉毁于椟中C.虎兕出于柙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D A、B、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宾语前置。10.下列“而”字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B.不患寡而患不均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答案:D 例句与D项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11.下列对于本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对话来结构全篇的,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之事,孔子批评了冉有、季路的态度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容忍、感化,使之依附。B.全文对话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见解。C.在写法上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孔子使两个人都无话可说了。同时,文章也运用了比喻说理,形象地阐述了不能攻打颛臾的道理。D.本文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和以武力服人;提倡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答案:D A项“容忍”错;B项“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见解”错;C项“用比喻说理,形象地阐述了不能攻打颛臾的道理”错。1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吾恐季孙之忧,。答案:(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2)既来之 则安之(3)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课后强化作业课内挖潜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推辞C.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谋:图谋答案:B 辞:找借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答案:A “来”均为使动用法,“为”均为介词,替,给。3.以下六句话,全都体现了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 B.C. D.答案:C4.下列句中分别含有一个成语,请写出来。(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答:答案:(1)分崩离析 (2)祸起萧墙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文:(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答案:(1)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2)所以(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文治教化)招抚他们。既然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定下来。(3)我恐怕(担心)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课外拓展二、(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贲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上:皇上,指朱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D.噫!我固无恙 祸患答案:D A语:告诉;B委:堆积;C识:知道,了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 几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答案:B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B项“为”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C项“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D项“于”均为介词,在。8.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C. D.答案:D 为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强调居庸关地势险要、关键。喻证地势险要。为作战策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答案:C C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错误,由原文“获贼间谍”可知是抓获了宋忠军方的间谍。10.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答案:(1)诸侯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参考译文】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改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11.根据下列提示,在每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问句。马赛克在4月4日中国消费报上撰文说,最近温州市有关机构对在该市从业的101位农民工展开了一次生活消费状况调查。今年38岁的安徽籍民工袁守康的消费状况是:除吃饭外,每月两次荤菜共8元,每月理一次发5元,每月看一场录像2元,两个月用一支牙膏。透过这种其他群体可能无法忍受的生活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辛劳与其生存状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更看到了他们那老小聚集的家庭的艰难程度。文章认为,这份农民工消费清单,至少有这样三种人应该看。首先是用人单位必须看:?其次是政府部门必须看:?再次是城市居民必须看:?答:答案:(1)看看农民工们究竟过的是什么日子,还有什么理由拖欠农民的工资?(从“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角度设问。)(2)看看为你这个城市出力的农民工,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基本生活保障?(从“履行政府服务职能”质疑。)(3)看看这些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兄弟,生存竟如此艰难,应该怎样理解和关爱他们?(从“人格平等”的角度设问。)12.下面的一段材料,有三处文字,改动后会更准确、生动,请简要说明理由。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想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退回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序号原词改为理由想象泡对由退回还原答案:序号原词改为理由想象泡精练,形象,准确,放在水里慢慢稀释开,丰富起来对由对,介词,表对象;由,介词,表起点,更准确退回还原退回,返回原来地方;还原,事物恢复原状,准确,符合语境13.(2010成都模拟)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以“成都”为本体,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如果赋予城市以人格,我说深圳,是位勇于探索、搏击风浪的少年;是位富于浪漫、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位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英雄。答:答案:我说成都,是位处事不惊、镇定自若的雅士;是位古朴典雅、举止端庄的少女;是位博学多识、满腹经纶的学者。14.(2010济宁模拟)仿照例句,续写下文。例句:张祜曾说,“浩然属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孟浩然的“山形观水胜,襄阳美会稽”。我说:“子美属泰山”,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说:我说:答案:“乐天属杭州”,我们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东坡属岭南”,我们可以联想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