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立光明国中校园整体规划-校舍建筑规划和管理计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975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中市立光明国中校园整体规划-校舍建筑规划和管理计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台中市立光明国中校园整体规划-校舍建筑规划和管理计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台中市立光明国中校园整体规划-校舍建筑规划和管理计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臺中市立光明國中校園整體規劃校舍建築規劃與管理計畫87年1月29日第1學期期末校務會議通過96年2月26日第2學期校園規劃小組修正通過96年6月28日第2學期期末校務會議確認通過壹、本校舍建築規劃計畫悉依本校遷校計畫及校務發展計畫辦理。貳、目的:一、為因應學校校務發展及校地使用空間有效規劃,特為校舍建築規劃與未來擴建制定發展方針。二、為有效利用有限之校地空間,規劃動靜分明、環境永續的新校園。三、以開放教育為架構的校園建築,期待未來校園能朝向精緻化、多元化、公園化的教學組群模式發展。參、學校建築與教育環境的關係一、傳統教學空間的檢討西方的教育觀念,始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時代,當時學習空間並無所謂的學校建築,也沒有教室和課桌椅等教育設施,僅在任何方便的開放空地上與學生討論,至十九世紀初,美國開始實施公共教育,期望學生能在特定空間內受教,因此有了學校建築的芻型,當時的學校相當的簡陋,僅止於桌椅紙筆加上黑板搭配建築體組合而成。直到美國著名建築師L.Sullivan 提出形式跟隨功能的基本原則後,學校建築規劃才產生了重大的突破。觀之我國近百年來引進西方教育理念以後,均存在著官衙式的統一格局,以設計者為主導,由行政主管或規劃者根據想像學生的需求、設計範例及成本因素,蕭規曹隨、一成不變的標準化模式,作為學校建築的基本原則,不過問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的安排和師生互動等教育活動的需求。傳統教學空間最大的缺點在於百年來教室排列方式幾乎是一成不變,由前後兩片牆加上兩側窗戶組成約23坪單調的、自足式的方塊,一間接一間,一層搭一層,並由一排走廊相連,看起來是教室排排座、學生也排排座,構成所謂蛋盒學校設計成為標準化教室。近來由於外國的實例與教育學者的觀念推廣,雖然漸漸有了改變的嘗試,如雙面走廊、六角型教室、屋頂花園等,但基於校地空間、傳統觀念束縛、規劃者理念、標準化單價的影響,至今仍無突破性的變革。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為了因應多元化、國際化社會,我們的教育理念應捨棄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改採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為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重視個別差異的開放式教育,對於學校建築亦應具備足夠應對多樣化教育方法之高自由度的學習空間與足夠支撐自主性學習活動之教育環境為理想規劃藍圖。二、學校建築環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環境對於居於其間的人們具有直接間接的影響為不爭的事實,Bechtel和Zeisel即言環境使我們如此行為,因此如果環境作了一個特定的改變,我們的行為也將依此改變,孟母三遷即為明證。賈馥茗:學校建築雄偉便可能使學生因對建築的感同深受而養成恢宏的氣度,學校建築的幽美便可培養學生文雅的風範,邱吉爾稱我們先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再塑造我們,學校能有清幽整潔的校園宏敞實用的校舍優美的建築造型悅目的色調完善的設備與管理等,對學生未來人格的發展,優雅恢宏氣度的培養良好品德的陶冶以及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身心的養成都會產生正面作用(高明敏),狹小的活動與學習空間容易造成學生壓力感侵略感與退縮感。學校建築規劃愈完善、理想,學生對正面的環境知覺(學校環境注意、學校環境滿意、學校環境感受)愈好,對負面的環境知覺(擁擠感)愈少,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則是積極行為(如學習興趣、參與行為)愈高,消極行為(如學習壓力、人際爭執、社會焦慮)愈小;對物質環境而言,蠻橫行為僅發生在非人性化的環境與學生對學校毫無隸屬感,一般學生並不喜歡破壞他們覺得親切的東西,因此一個溫馨生動,足以反應學生的興趣與需求,使學生能在更具人性化與更具自主性富有教育意義的學校建築環境中,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茁壯,才市現代學校建築應具備的條件。三、空間規劃與師生互動的必然性關聯工商社會急速發展的結果,經濟是起飛了,生活品質也改善了,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如物質環境的富裕豐沛,精神生活卻跟不上物慾的發展,使人心永不滿足,造成社會的冷默與量化標準的功利主義充斥,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之下,站在教育分工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學校教育,則具有改造心靈、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四、都市學校建築的發展趨勢都市學校由於土地寸土寸金,都市計畫或土地重劃對於學校土地均採取小面積設計,又受到城市建築密集,人口增長快速影響,使得學校規模急劇膨脹,導致教學空間不敷使用,但增設學校或舊校舍增改建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校地取得不易,故都市典型的學校建築應朝有效利用校地空間、建築往高空發展,建築結構以五樓基礎的規劃,並預留可供發展的空間,故對於校園空間動線的設計,除了考慮水平方向的流暢外,更應增加垂直動線的規劃。由於工商經濟的發達,都市建築型態為符合企業經營、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均不願浪費任何一寸土地,使得都市的居民深陷都市水泥叢林,舉目不見天日與夜空已是共同的困擾,為此政府在政策上已漸次強調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都市景觀的更新與塑造,諸如文化中心、公園綠地的闢建、容積率的實施、公共工程藝術景觀的規定等。在此種都市特有景象中,居於教育文化推展重鎮的學校建築規劃應如何與都市建築空間串連,發揮相互交織功效與示範推廣的作用,則是都市學校建築應研究的主要課題,另都市型態所最缺乏的綠意,由於缺乏足夠的空間,故如何有效運用色彩的多樣性與豐富化,作好美化空間與綠化大地的繽紛色彩妥善搭配,以轉移單調空洞的硬體空間。城市受文化薰陶、資訊取得容易,教學模式易於發揮,相對的對於學校建築型態需求也不同,不但需求量的充足,更強烈要求質的提升,空間規劃朝向自主性、多元化、多用途的彈性組合,教學設施不論軟體或硬體,均朝向科學化、資訊化、精緻化規劃。受到前述都市型態發展的影響,未來的學校建築應以落實實施開放教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提供教師良好的教學環境,發揮校長的經營理念,同時應成為地方文化的地標,為社區活動休閒、安全防災及終身學習的公共建築。1.學習觀念的開放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的機會,並對自我決定負責任,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2.學習時間的開放並非只針對學生,對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開放時間,提供空間、學習場所,有效運用學校資源,給予學生、師長、校長、家長.以至社區人士,於不同時間同心協力來共創共享參與成果,使社區人、物、財力參與學校經營,共同使用與維護管理,使成為社區終身學習的場所。3.學習內容的開放,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環即為修訂課程內容包括:加強鄉土教學;開放教科書編印;推動資訊教育;加強技藝教育實驗教學。故由此發展各種具有特色及彈性的開放學習單元。4.學習方式的開放與空間規劃:開放教育實施時很重要的一點,絕不是在普通教室裡勉強設置很多的學習角,而是將教室的空間概念打破成教室群,校舍空間應該打破成校園內的中庭,而校園內的空間應打破社區內有關的教學設施資源,這樣的學習環境也許才能真正落實到開放教育理念的教學重點。五、教育改革對學校建築環境的衝擊本省國民教育的發展,在就學率的成就,已達成國教普及量的階段目標,目前由於教育經費的充裕與一般大眾對教育改革的殷望,學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已完全不同於傳統所賦予的功能,在現階段社會結構的衝擊下,學校正朝向質的發展,包括建築空間的多元化,課程規劃的國際化與鄉土化,重視個別化、自主性的學習目標,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無障礙空間的環境、零拒絕政策的推行,及配合科技化與人性化需求,文化、社教設施的整合。時當教育改革的雷厲風行下,教育制度的變革,必然朝向教育政策的鬆綁,教育主權回歸基層教育單位,倡導的精神更注重教材教法落實教師的多元自主空間,與學生學習受教的抉擇,再從現有新編課程標準的修訂,已可略見端倪,尤其教材內容朝向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大幅度改變,課程標準的彈性化、多樣化、國際化、鄉土化、資訊化,均對現有學校建築環境及硬體設施造成立即的衝擊,尤其對伴隨著開放教育所衍生的開放空間理念的實施及社區文化、心靈改造的發展而引生對公共建築的新需求,必然加速傳統學校建築的轉型,在這種變革的過程中,做為一個教育的基本場所,決不可再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沿用舊有傳統規範,對一所傳統學校而言,如何透過校園整建計畫,使校舍建築符合時代的潮流;對一所新設學校或正辦理更新計畫的學校而言,更不能不深研現代化教育空間的真締,規劃出學校可發展的特色,將建築規劃展現新穎多工的教育理想。肆、學校建築規劃的理念基礎一、學校建築原則的確立:學校建築是為達成教育目標而設立的教學活動場所,此一教學場所包括校舍、校園、運動場及其附屬設施。而在規畫的基礎上,從教育理念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符合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的需求,從學校環境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融合學校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的脈動,從建築條件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配合建築法規、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的規定,簡言之,學校建築規劃應從使用者(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和社區人士的需求出發,將校地上的活動空間作最合理完善的配置,並透過時間的延伸和建築經費的投資,使學校建築更臻理想完美。(一)整體性的規劃:在學校建築的規劃上首應確立校舍方位,適宜的動靜配置、合理的校地比例分配、景觀植栽的搭配,結構上整體的連貫、空間配置與動線規劃,造型設計與色彩運用,時空銜接與平衡、都市更新與發展預估,社區環境的整體變遷趨勢,學區人口增長狀況等均需通盤而周詳的先期作業,而本校在推動遷校之初,即成立遷校籌備委員會,其目的主要也是基於遷校建築規劃整體化為著眼點,同時在建築經費的配合上,由於市政府近來大力推動整體規劃,一次發包的政策,正是整體規劃的最大助力,也惟有在整體性規劃理念、充分的經費、與創新的設計,才能使學校成為整體一貫的建築實體,產生渾然一體的完美意境。(二)教育性的設計:學校是吸收經驗、尋求知識及學習與人相處的場所,因此學校建築應具有協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多樣化、民主化,從潛移默化進而發揮勤奮向學,實現自我、變化氣質,達成教育活動的功能為鵠的,當今適值社會型態轉變,安全防災意識高漲及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推展中,學校建築應符合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的需求。如果忽略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安排和師生互動等各項教育活動之需求,則雖然是一棟很壯觀的建築,但絕不是一座很好的學校建築;本校居於開放教育的理念,特別突破傳統教室與走廊的單調空間規劃,設置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室的格局,並運用課程的分化,建立彈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擴大學生學習領域,並配合各項對外開放的學校設施,提供社區民眾進修,推展終身學習體系,形成社區文化中心與活動的主要場所,此外圍牆的矮化、透明化與綠籬也顯示學校開放風格與社區結合的呈現。(三)舒適性的佈置:學生於就學階段每天超過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生活於學校環境之中,在師生與同儕團體朝夕相處、彼此學習、共同生活,對於學校的要求不但是學習權利保障的場所,也是生活的重心與經驗改變的場所,故對於校舍建築型態、規模,大小,數量應求適用適量,衛生舒適,及平衡協調,美學要求,學校建築的優雅溫馨,校園環境的舒適美觀,整體和諧氣氛的塑造,因此本校在空間規劃上,對於教學區與運動區的動靜區隔,教室內學習區與服務區、圖書角與資訊角的設計,乃至休憩空間、飲水站、開放空間、走廊花台、戶外階梯講堂、資源回收站、古典巧思的走廊等,均著重在生活化、人性化為主要訴求,其餘各項細部設計亦以使用者實用性的角度出發,兼顧團體與個人的舒適方便為目的。(四)安全性的顧慮: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每天面對這一群活潑好動、運動量超強又對週遭環境缺乏敏銳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而言,學校硬體建築是否能提供安全保障與滿足學生無障礙環境的需求,是學校建築規劃的首要任務,也是指導學生適應社會安全教育效果的發展基礎,更何況學校建築體裡面,平時不僅是容納密度最高的公共建築,而且又擔負有緊急災難避護所的重責,因此本校在結構設計的安全係數、校園動線的流暢、建材規格品質的選定、消防水電設施超標準增設、甚至走廊欄杆雙層防護、屋頂女兒牆加高、門窗內縮、採光溝按裝強化玻璃罩等任何設施,在安全維護的設想、施工嚴謹度的要求與收頭控管上管理,均有極為嚴格而周延的規劃。(五)經濟性的要求:學校建築受到校地空間與標準單價的限制,如何以最少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能,就成為學校建築要求的目標,諸如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地,作最佳的配置,以增加平面空間使用。校舍建築儘量往垂直高度發展,並朝著多目標、多功能的開放設計,避免校舍單一使用用途,以增加立面使用效率。對學校發展規模的詳實規劃,避免建築設備的閒置。善加運用建築景氣指標,避開民間建築熱絡期興建校舍,除可因營造意願增強、技術工人回籠、工資建材低廉、更從縮短工期強化工程管理進而降低成本,尚可擴增規劃設計數量的彈性運用與監造品質的提升。嚴謹的設計過程與慎選適用的建材,藉以增強使用效益與減低維護支出。(六)創造性的思考:創造即為創新與突破的歷程,時值教育改革風潮在各界殷切期盼下,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我們的教育理念理應率先捨棄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改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重視個別性向,容許個別差異,並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獎勵創作研究的多元化教學為目標,去設計各項課程的開放教育模式;因此本校在建築規劃理念上,正是以掌握未來教育脈動,落實開放教育精髓為出發點,創新校舍使用,突破傳統窠臼,以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學組群的設計,取代齊一教學的蛋盒學校模式,來塑造學校獨特的風格,並配合其他各項兼具不同規劃特色,及適應多樣化而富彈性學習空間的教育環境設施,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發揮涵融性情、陶冶身心、塑造人格的境教功能。(七)前瞻性的考量:一所學校建築耗費鉅額的民脂民膏,誠聞奠基百年,是否能成就教育的千秋大業,則建築規劃具有絕對性影響,如何能符合未來教育發展需求,洞察法令的增修趨勢與科技技術的整合,而發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前瞻性規劃目標與理想,避免因現在拙劣、草率的規劃,致使校舍建築與設備規劃經不起歲月的考驗,誠如本校原有校地規劃模式,因此我們對於歐美先進國家已立法實施的開放空間、多功能彈性隔間教學群的設計均有完備的理念基礎,甚至對於現代化教育設施的規劃亦有前瞻性的考量,如視聽資訊網路管理系統、安全防護監視系統、空調管線系統、自足停車空間、無障礙環境設施等;及因應未來教育制度鬆綁、課程標準的修訂、教材教法的變革,乃至於學校教學設備的擴增等均有完整的規劃。(八)全面性的參與:遷校工程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耗大工程,所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絕非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消極心態或委託建築顧問或僅由少數成員就能做得好的,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重視團體的運作效益,廣泛的參考既有規劃成果與教學經驗的累積,集思廣益,截長補短,做成最有建設性、有組織、有內涵、有傳統、有創新的規劃構想供設計者參考,從遷校籌備委員會的決策性資源供指導諮詢,到顧問群的學者專家關切與協助,學有專精之家長代表、社區賢達等及經由所選定各科目或其相關類科之教職員,組成各規劃工作小組,彙集相關意見與規劃構思,透過參與、溝通、協調、整合與落實,在講求主動、效率、適用、創新與和諧的精神,參酌學校傳統、社區背景與發展的特色在符合學校課程需求及教育目標的原則及校務發展計畫遷校計畫藍本的大前提下,訂定學校規劃藍圖,將校舍、運動場及庭園三者的組合,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作整體性的規劃,並有計畫的興建校舍、佈置庭園及設置各種運動設施,進而塑造出優良的教育環境。二、開放教育與開放空間的理念基礎觀念的創新與突破,均源自新知的吸收與觀念的改變,今天我們適逢全國各界正全面檢討教育制度,推動教育改革的時代,無疑的,如何朝向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強調學校與社區的結合,落實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及重視個別化、個性化、自主性學習指導的開放教育(Open education),將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而任何教育目標的達成與學習活動的實施,則有賴學校建築環境的改造,所謂學校建築正是教育改革中最大的教具,學習也就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歷程,學校建築規劃如果沒有開放的空間規劃,根本就談不上開放教育,也無法做到學校與社區的密切結合;如果未能依據教學功能整體規劃,也就難以提高教學效率,達到陶冶學生心靈的目的,故開放空間的規劃,與開創明日的社區學校,將成為學校建築的趨勢。開放教育的真諦,在讓孩子有自我決定的機會及對自我決定負責任,與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有密切的關係(鄧運林);開放教育可說是一種脫離固有觀念,重視每一位自動自發的兒童,並以尊重之心為出發點,來支持他們學習的教育(平野朝久),雖然學者對開放教育的論著很多,開放教育的觀念也在諸多先進國家逐漸改變傳統教育的形態,形成一股新的潮流,然而,很多人對此種教育制度卻仍然存在著質疑,甚至抱持觀望的態度。我國數千年來的教育觀念,一直受到威權體制的束縛與禮教藩籬的影響,一向採取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式的傳統教學型態,學校建築的規劃也以大人認為的眼光來揣摩設計學生可能需要的學習活動空間,很少探求學生的需求與反應,對於學校教育目標、課程安排,學生心性涵養、身心發展、個別差異、學習興趣、活動參與、個人空間和領域的維護、私密性的保留等等,都是由上而下規格化、制式化的標準模式,自難突破傳統的窠臼;反觀歐美日國家教學方式均以學生為中心較開放而富多樣性,因此學校建築朝向群集式、多用途、多目的和可拆卸(活動)牆的校舍設計至為常見,使教室能配合教學與課程上變更的需求,不僅具有個別化、彈性化、富自主性與適應性,且能發揮其最大的功能,已蔚成學校建築規劃的主流。其次歐美國家因為學校學生數少,校地廣闊,學生活動空間大,因此校舍通常維持在三層樓以下,在校舍的造型上亦迭有變化,尤其對於學習活動空間與停車場的完整規劃,配合良好的動線設計,均有足堪學習之處,此外迴廊、玄關、休息室、大廳庭院及其他休憩空間的設計,亦顯示對師生互動、同儕交誼,以及對生活空間私秘性的規劃極為重視。開放教育在國外發展已有一段歷史,如英國在1816年就創設了開放性的幼兒學校,其後繼續發展至1966年,英格蘭境內二萬所初等教育學校已有三分之一實施開放教育,此種教育思潮並迅速擴及全世界,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國家也先後在1967年以後採用開放式的教育型態。如19671970年間美國2500所新設學校中即有50%採用開放式設計(open type design),將傳統的蛋盒設計(egg-crate design)加以修正,內牆改為可拆卸彈性隔間,空間運用較靈活。雖然早期的開放設計學校是以經費及效率為基礎,而不是建基於教育改革模式的承諾上,但由此所衍生出各種教學方法及課程規劃,朝向學習時間的開放、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習內容的開放及學習方式的開放發展,對於以往先建校舍後決定用途及成排標準化教室的傳統學校建築轉型為重視形式跟隨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的理念與不設固定隔牆的重大變革,及協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與高自由度的開放空間功能,藉以創造人性化的教育歷程,卻具有不可泯滅的貢獻。今天開放式學校設計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西歐、日本已相當明顯,甚至有部份國家(如日本)已正式立法定額實施,我國截至現在卻仍停滯在空談理論的階段,殊為可惜,為了加速推動開放空間規劃,期於配合實施開放教育,特簡述若干先進國家發展開放教學場所的模式如下:(一)英國的開放學校:以每班的教室為基礎,將走廊略為放大串連起來作為多用途空間。教學的特色是無週課表,完全由老師裁量決定每個學生或全體的學習課題和進度。(二)美國的開放學校:小學採用大型教室,每學年為一組群,學年間有細長的中庭,而帶狀中間部分是圖書館、特殊教室及體育館,學生不需一齊上課,採開放式教學。中學則採用教科型教室,每班有其專用教室供置放私有物品及坐憩活動,上課時是按教科別各自前去教科室上課;如物理科須到物理教室,國語科到語文教室上課。(三)日本的開放學校:基本上是以每年級組成一教學單元組群,共用一個學習空間,多個年級或若干班級又共用一大型的多用途開放空間;教學方式則以學生自學輔導為中心,著重個性化、個別化,兼採多元化教學方式。日本文部省自1984年起,特別立法設置了Open space補助制度,對學校建築面積加以新的規劃,其目的在突破傳統教室走廊的單調模式,賦予新增多用途教室與學習空間的法源依據,並規定該等新增面積在國小為七、六,國中為六以上,提供教室、走廊以外的可供多目標使用的開放空間,目前日本全國約有3000所學校採用此種制度,亦即國民中小學中每十校就有一校規劃使用,其中以創立於1994年的香川縣松山市窪田小學為當前辦理開放教育,最具成效的學校之一,對於每兩班使用一間開放空間規劃最具代表性。上述美、英、日之開放教育及多功能校舍之興建概況,當可了解其共同特色均採用學年為一基本單位,或以同年級三至四班組成一教學單元,利用班級人數少,建築經費充裕的特點,規劃為縱深加長、無牆、可彈性隔間、單純之教室型式及多目標、多用途、可彈性調整,適應各科學習需求的開放空間三、我國現階段可行之開放空間模式:(一)為因應時代進步,及教育改革之呼聲,我國似可參酌美國、英國、日本、西德等國對學校建築所採取開放式教室設置模式,以逐漸擴大教室功能為目標,並衡量現階段我國國情、班級學生數、建築經費等實際問題,可規劃每班擁有專屬教室供傳統齊一教學使用,並妥善利用有限空間及運用設計技巧,適當的擴大傳統教室面積或增設學習空間,提供圖書閱覽、作品展示、教具製作、電腦操作角落及視聽教學、VTR等兼具多功能教室的格局,使其具備多目標、多用途等彈性空間之功能,使得學校建築設施事先均能符合學習型態多樣化、學習空間多元化、達到處處可學習,時時能受教的環境規劃。(二) 突破我國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傳統模式,創造新穎多功能的格局,自從我國引進西方教育制度百年來,教室排列方式由南到北幾乎是一成不變,教室格局都是前後兩片牆加上兩側窗戶組成約廿三坪單調的、自足式的方塊,一間接一間,並由一字型走廊相連,看起來是教室建築排排座、學生學習也排排座,構成所謂蛋盒學校設計成為標準化教室,再加上教育政策的制式化,統一審定的標準教材,衍生教師教法僅侷限於單向講演式齊一教學模式,教學課程也是以紙筆測驗做為評量的唯一標準,師生互動變成單調的、封閉式的教與學的關係,在一律照本宣科、強記背誦的結果,造成所培養的下一代形成冷漠的聯考精靈。為導正近百年來教育的沉苛,實在有必要在建築空間規劃上作一番更積極的教學環境改變,讓空間更人性化,以帶動教學觀念的突破。(三) 近年來,由於教育改革者積極推動教育鬆綁,國外開放教育的引進與教育學者從做中學觀念的推廣,學校建築規劃雖然漸漸有了改變的嘗試,如雙面走廊、六角型教室、休憩空間、屋頂花園、風雨操場等設施的規劃,但基於校地空間的限制、傳統教育觀念、規劃者理念、標準化造價的影響,至今仍少有突破性的變革,值得慶幸的是台北縣自八十三學年度起選擇20所國小率先試辦開放教育,從開放心靈、開放空間、開放時間三個原則,藉由接受進步的教育觀念,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整個社區都能支援學習活動,再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學習速度,把時間開放出來,使得開放教育終於有了開端,八十五學年度台北市政府基於學校課程自主化、學習型態多樣化、學習內容統整化、學習空間多元化、學習時間彈性化、及學校經營社區化的建校理念,籌建永安(鼓勵兒童終身學習)、健康(實驗雙語及網路教學)及新生(多元精緻走出校園)三所國小,成為全國唯一經由教育主管當局,因辦理開放教育政策實驗,而量身打造的開放空間學校(參閱師說月刊101期)。(四) 為遵循現代化教學,符合現階段教育學制,我國的開放教育應是基本學科與創造教育並重的教育,但是在整體教育改革尚未落實,選修制度未能實施,課程安排仍停留在固定式班級經營型態,及標準化統一教材的影響下,完全由老師及學生自主性裁量,決定每個學生或全班或群體的學習進度與教材內容的時代尚未來臨,因此在協同教學、或合堂授課、或因應個別差異學習未能落實之前,應由教育主管當局(甚至仿效日本立法實施)在教育制度修法近程的配合,並多舉辦教師在職進修、親職座談,俾導入政策的推廣、教育觀念的接受、學習態度的改變與強化家長的主動參與,同時學校建築仍應兼顧現存的實際問題與未來的教育發展,做更具彈性組合。(五) 開放教育的實施首重學校空間與規模的互動,現階段都市型態的學校,受限於校地面積與人口密度的影響,普遍都有學校規模大,班級人數多的問題,但在現實財政的考量,勢將無法於短期內達到歐美日小班小校的水準,則開放空間無牆設計將產生嚴重自發性噪音相互干擾,與教室空間侷促、校園擁擠的實際困難。近年由於整體人口結構變遷,就學學生人數有逐年降低趨勢,影響所及,各校將因減班造成空教室逐漸增多,為充份利用學校有限資源,此時即可透過校園整建計畫,考慮適當變更教室隔間,規劃彈性空間,做為多功能教室使用,不但可實施協同教學,而且可提供多用途、自主性高之教學空間。(六) 開放空間及多功能教室的規劃,另一最主要關鍵在於學校建築的標準單價,在一律相同的教育經費補助限制下,無疑的,開放空間及多功能教室之設計將增加造價成本,如何善用有限的建築經費達成預期目標,有待智慧考驗。四、光明國中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室的規劃模式:由於教學空間與教室功能的改變,如冒然實施開放教育,對過去一成不變的教學習慣與學習模式,教師、家長甚至學生的觀念,將有短暫的不能適應,因此事先對於使用功能的參與與認同,將決定規劃目標的達成度。本校八十三學年度起即參酌歐美日各國開放教育與開放空間的實施成效,透過參與、溝通、協調、整合與落實,在講求效率與創新,突破種種困難後,經過慎審的研究分析,終於規畫出現有格局,並於八十四年度發包興建,成為全國第一所採取開放空間設計的國中,規劃內容如下:(一)獨立教學組群的規劃:全校教學空間區分三棟,各棟教學大樓每層樓之任何一個教學區,均由四間97.5M標準傳統教室配置一間915M多功能教室,並利用該五間教室所圍成約1821M的範圍,形成一個無牆的開放空間,組成獨立教學組群。(二)學年教室簇群的規劃:由各該棟建築體一至五樓共五個獨立教學組群容納廿個傳統班級,構成一個完整的學年教室簇群,而三大教室簇群之間,則以施設花台座椅兼具休憩空間的9M寬通廊連接,除供教學大樓連絡通行外,更提供師生互動、同儕聯誼與休閒活動空間。(三)每一教學組群均單獨使用突出於中庭的圓形戶外樓梯,利用梯間與鄰棟轉角處擴大建築面積,闢設休憩空間,做為該群之飲水供應站,並規劃景觀露台、作品展示區、教室內部則規劃有班級圖書角、教具儲存室、提供師生私密的空間及洗手台、洗滌槽、工具櫃、拖把抹布吊架之獨立空間,兼具美觀與實用。(四)各教室組群下風處兩側各規畫廁所一間,達成四個班級共用兩間廁所的理想,不但使用動線便捷、數量充足、易於管理,且無套房式或集中式廁所之缺點。(五)兼具可擴充性發展空間,在每學年班級數超出20班時,多功能教室即為普通教室,亦即全校共有十個班級之彈性擴充的空間,教學上,如該組群之某一或二班需使用多功能教室或協同教學,則可輪替交換班級教室使用,達到資源分享之理想。當每學年維持20班時,多功能教室則歸四個班級所共管共享,以發揮其最大效益。(六)四間傳統教室與多功能教室所圍成約四間教室大、且無牆的開放空間,除可做任意變化,供集會、休憩、活動及彈性教學等用途外,尚可利用壁面柱沿提供展示牆,展出學生作品或資訊空間。(七)由於開放空間的設置及獨立完整功能的教學組群相互配合,加上景觀露台、花台、座椅的安排,對於學生而言可採就地活動或同儕聯誼,排除傳統學校之高樓層學生於短短下課休息時間,僅能利用走廊及教室內部就地走動,無法獲得寬闊舒適活動空間的缺陷。五、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室的主要功能:(一)可做為適應多樣而富彈性的團體學習場所:教育的趨勢,使傳統的固定式齊一教學將被多元化教學所取代,而多功能教室之設置及教學組群所圈圍之寬闊活動空間連貫走廊所形成的開放空間,正是可隨意變換組合之教學模式,使協同教學、合科學習,不同年級的混合學習更具彈性而多樣的使用。(二)做為多用途、自主性之學習場所:教材愈豐富、教法愈生動,則教學效果將愈提高,也愈能提昇學生自主性學習之意願。為配合各種不同的教學單元,教室內需具備不同之教材、教具或教學設施,故多功能教室內部設備與器材應具有易組合、易移動、能彈性隔間、可遮光、隔音、整齊、美觀等功能,運用寬廣的空間整體規劃設置視聽、廣播、圖書、資訊角等設備,並可兼具教材製作室與做為師生作品展示廳等多目標、多用途的功能。(三) 具備可變性的彈性學習空間:在教育改革的衝擊下,未來的教育不論教學場所或教材教法,都將有其變動性與融通性,為了配合此種需要,多功能教室具備之可轉換功能,做為學習中心備受期待,茲舉出若干可行做法如下:(1) 協助學習:由高年級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低年級學生學習。(2) 混合學習:不同年級的學生,打破年級界線共同學習。(3) 協同教學:可由一班或兩班或多個班級,同時接受複數老師的指導。(4) 個別學習:單獨學習或小組學習。(5) 個別指導:老師與學生採取一對一的個別指導或補救教學。(6) 可做學科為主的學習,也可供課外學習場所,視實際需要做彈性運用。(四)做為各專門學科之媒體中心:可兼採專科教室型態,設置與各該科相關之教材、圖書與教具,並加以適當的排放與展示,如社會科之合科教室,可將相關之掛圖、地圖、模型、錄影、錄音器材、投影幻燈器材等放置於各該教室中,由任課教師負責管理,隨時取用,以充分發揮其功能。(五) 可做為工作中心(WORK SPACE)或印刷中心(PRINT WORK CENTER):由於廣大的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室的組合,足供各教學組群之學生集會、遊戲、表演、社團活動與作品展示的最佳場地,更可運用場地的多樣性,做為學生科學展覽、壁報美工、工藝家政作品或自製教具等製作與展示場所,或由充實視聽教學設備的政策,妥善運用投影機、幻燈機、錄放影機等設施,供師生共同參與製作投影片、幻燈片、剪輯錄影教材,以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再配合經費逐年增購影印機、印刷機、電腦設備,供師生自行編輯教材、印製書面資料,辦理班報、學校刊物等印刷登字工作。(六) 做為局部性之活動中心,豐富學校生活內涵:開放空間不只可供學生集會、遊戲、表演、社團、康樂、童軍活動之用途,更可做為師生互動、同儕交誼,辦理親職教育,舉行課外教學等活動。因應活動類別與需求,妥善運用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室內開放空間,甚至使用屋頂花園、棟與棟間的通廊休憩空間、戶外講堂等校園開放空間,從而豐富學校生活內涵。六、規畫無障礙環境的理念:近年來由於政府及社會各團體的重視,對於無障礙環境的設施已明示於相關法令,並嚴格規定學校必須設置殘障者使用之設施,包括:室外引道通路、坡道及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通路走廊、殘障電梯或昇降梯、廁所盥洗室、導盲磚、停車位等,並且於最新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篇,條列式明定施工規範與設置標準;本校為落實無障礙環境的理念,不但恪遵法令規定,重視殘障設施的齊備與規格,另為解除空間障礙,將校舍一至五樓之各層樓板全部以加寬的藝術走廊或加裝採光罩及扶手的通廊,均同一高程連續貫通,不論行走於走廊或教室的任何角落,校舍水平動線絕無地坪落差或間斷之虞;垂直動線則利用景觀圓弧樓梯及兩部透明電梯,達成上下樓層溝通流暢;至於校園庭園、活動場區等平面空間亦避免高低起伏,尤其校園採取開放性設計,擺脫傳統校舍的束縛,廣闢開放空間、休憩空間,活潑庭園設施增加同儕交誼、師生互動,使校園從生活化的落實,蘊育自然成長的規劃。七、停車空間的自足解決:現代社會的繁榮富裕,經濟的蓬勃發展,已使國民生活品質提高,尤其對於都市型態的發展結果,不僅人口不斷集中、建築物急速增加,造成車輛的無限量增加與道路闢建無法滿足車輛的成長,再加上現有法令對車輛成長與停車空間的規畫,尚無具體而有效的規範與對策,無疑的,交通與停車問題已是全體都市居民的最大夢饜。對於學校環境而言,車輛與交通動線的問題亦隨著學校規模、學生人數的增加而日益突顯,漸漸造成未來的隱憂,綜觀本市各市區中小學現況,教職員為無處停車而與學生爭空間,學生腳踏車佔用人行道等問題,已嚴重到深受各界所詬病,因此做為一所市區有前瞻性的新設學校在停車空間規畫上,如仍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則不但不能助益社區的發展,甚至可能造成社區居民不便,製造交通問題,實非教育單位所應存在的現象。基於此種理念,本校規劃之初,體認學校空間為最佳的公共設施,為有效利用都市土地資源,建議開放運動場廣大校地,一併規劃興建地下停車場,以面積計算,足供市區約400輛停車位之用,不但解決學校汽機車停車問題,尚可一併解決鄰近機關學校、住宅商圈停車位不足的問題,可惜以本校鄰近社會結構的特殊因素及為都市規畫所刻不容緩的發展事實,最後仍受財政困難及政策之導向,未能付諸實施。惟基於校園停車空間自給自足之理想,及體認校園空間應屬於全體學生活動、休閒使用場所,並在不影響整體景觀、佔用有限空間的前提下,如何兼顧教職員工、校際社區活動的汽、機車、學生腳踏車之停車問題,本校乃在校園地面看不到任何車輛的規劃理念下,通盤檢討研訂規劃原則如下:(一)汽、機車:利用禮堂建築地下室開挖地下兩層45.933.92=3112平方公尺(約940坪)之空間,興建約可停放80部汽車,供教職員汽機車及外賓停車使用,採用雙車道由禮堂後方單獨進出口,並由守衛室利用監視系統掌控動線流暢與安全維護。(按:因八十五年度市政府財政陷入空前拮据,故僅同意編列地下一層經費)。(二)學生腳踏車:利用各獨立教學組群之地下室全面開挖,提供廣大空間供各該組群學生自行車停放之用,並運用組群與組群間之棟距通廊處設立兩處斜坡車道,分別直通公館路與府後街,用以區隔上、放學之交通動線的疏散與暢通。伍、學校建築空間整體規劃一、成立遷校規劃小組校園規劃小組業於八十三年奉核定組織如下:1.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校長顧 問: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藍澄雄建築師、劍橋建築及規劃事務所、新生建築師事務所、逢甲大學建築系委 員:家長會長、愛心媽媽工作隊長、教育基金會主任委員、後援會長、教務主任、訓導主任、總務主任、輔導主任、人事主任、會計主任、設備組長、事務組長、教師代表3人。行政人員:事務組長、文書組長。2.普通教室規劃小組召集人:訓導主任組 員:訓育組長、生教組長、衛生組長、體育組長、副生教組長、一、二、三年級導師代表各3人,專任教師3人。列席指導: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代表 資料彙整:訓育組長。3.專科教室規劃小組召集人:教務主任組 員:教學組長、設備組長、註冊組長、資訊組長、各科教學研究會主席。列席指導: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代表 資料彙整:教學組長。4.行政辦公室規劃小組召集人:總務主任組 員:事務組長、文書組長、出納組長列席指導: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代表 資料彙整:事務組長。5.禮堂及運動場地規劃小組召集人:輔導主任組 員:輔導組長、資料組長、特教組長、生教組長、體育組長、體育科教師2人。列席指導: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代表 資料彙整:輔導組長。二、學校規模分析(一)學區畫分:本校現有學區主要為復興路、綠川沿線,北起南京路,南至國光路,東自信義街,西至柳川,涵蓋十一個里別,固定人口約 人,流動人口更是不計其數,但因學校遷移後部份里別距離學校較遠,如朱文里、建國里、新庄里等距離東峰國中或育英國中較近,居於學區制精神應重新畫分學區,除上述里別應遵重地方里民之意願畫歸東峰或育英國中,而在新校舍週邊各里,如藍興里、公館里、復興里及新榮里等,則應依多年來里民反應之心聲與參酌距離遠近畫歸本校,以符實際。各里別人口、交通、公共設施及與各校距離分析如下:(二)學區人口增長趨勢:為因應市區人口變遷,與整體人口結構的改變,學童數日漸減少是必然趨勢,惟配合現階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將有逐年降低班級人數至每班40人以下之計畫,再加上新校舍學區重劃後,鄰近社區將是高密度集合住宅群大樓林立及原靜宜大學舊址造鎮計畫,將陸續影響學生來源數,故考慮前述三項影響學校規模發展最大的因素後,擬定遷校近程、遠程規模均以普通班60班,舞蹈班3班,學生數維持全校2,500人以內為發展目標。(三)學校規模預估:依據國民中學學區劃分方式,學區內人口結構變動影響學校學生數變動,故:1.明確掌握未來學校規模變動趨勢,才能整體規劃校園及興建校舍建築。2.對於校舍建築的數量,如何滿足巔峰期及閒置時充分使用計劃?3.配合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長期的人口預測時,學區內校舍如何經營發展?本校遷校案屬於整體規劃、分期分區興建、整體建築完成後乙次執行搬遷,並以現有學生數同時搬遷,其建築規模對整體校舍數量、發展模式,具有完整性與一次性的需求,故事前規劃分析工作的周密性與學區學生來源、社區發展方向都將深切的影響到整體的環扣。班級數學生數舞蹈班全校總班級數全校總學生數現階段實際規模69483班72班3402人遷校時應有規模67453班70班3195人近程目標規模65403班 68班2670人長程目標規模70353班73班2490人(四)學校建築發展規模分析:未來教育發展方向,必定學理實務並重,為加強從做中學,從實驗驗證理論基礎,並增加服務性空間的質與量,因此學校規模的規劃,將著重於多功能教室、開放空間、休憩場所、研究發展、視聽資訊、資源教室之類的建築設施,不但要以教育部頒國民中學設備標準為準則,更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未來的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供發展使用,並做長遠性的規劃。尤其針對校舍建築更應兼顧巔峰期與閒置時之充分使用,在建築規劃上特別採用下列模式供搭配使用:年級別班級數使用群組使用教室位置使用之多功能教室備註一樓二樓三樓四樓五樓一20B教學群1-5樓每層四間00000二20C教學群1-5樓每層4間、外加多功能教室共25間11111三20D教學群1-5樓每層4間、外加F多功能教室共25間11111舞蹈班3A群4樓A群4樓三間五樓三間舞蹈教室及一間淋浴室使用陸、學校建築空間的規劃配置一、依校地比例配置學校建築的整體配置如依學校建築的三大主體-校舍、校園及運動場的基地面積,作適當比例的分配合理的校地利用應為校舍佔2/10,校園佔3/10,運動場佔5/10,但對於都市型態之學校實在難以達到學理之理想目標,本校現有校地總面積27,525平方公尺,依學理計算,校舍應有5505平方公尺,校園應為8257.5平方公尺,運動場應為13762.5平方公尺,核算現有規劃,除人行應留空間為2396.1平方公尺外,總計校舍面積為8144.76平方公尺(占32.4%),校園面積為7887.3平方公尺(占31.4%),運動場面積為9096.84平方公尺(占36.2%),雖不儘符合學理之理想,但仍以屋頂花園、休憩空間、開放空間、加大教室面積及強化地下室使用效益,增設風雨操場、擴大體育館活動空間功能,以彌補運動場區不足之缺憾。尤其風雨操場及雙體育館等室內活動空間的規劃,如併入運動區計算,則面積即激增為6241+9096.84=15338.64平方公尺,此為本校為因應都市型態學校特有的校地配置模式。二、依空間模式配置:學校建築配置依照校園空間組織的原則,(1)同性空間應成群或相鄰。(2)互斥空間應予隔離。(3)異性空間之間應有緩衝。(4)中性空間可作為緩衝空間。本校籌畫時即特別強調依空間性質區分,採整體規劃、動靜分明原則,約略區分四大類:(1)靜態區:將普通教室、多功能教室及室內開放空間組成之三棟獨立教學群,分別供做三個年級教學使用;行政辦公室介於校門、普通教室及運動區之交通中心,臨近自由路之主要道路,以方便對外連絡及師生服務管理工作;專科教室集中規劃獨立設置成專科大樓,介於教學區與運動區中間,其中工藝、家政及音樂科教室因屬噪音較大,可能發出干擾源者,則分別規劃於一樓及頂層,另外服務性質較高,設備價位昂貴,需加強管理者,如會議室、視聽館、圖書館、電腦語言教室、舞蹈教室等,則合併規劃於行政大樓,以增加空間利用;(2)動態區:運動場、球場等體育戶外教學場所置放於東北側動態區;禮堂配置於校門右側,連接運動場,除兼顧外借或其他活動不影響教學活動外,尚可利用禮堂巨大實體區隔鄰角之司法第二新村六樓建物之雜亂景象。(3)中性區:前庭、中庭、側庭均廣植綠帶及或設置藝術卵石廊道,沿圍牆邊種植高大喬木,以組隔外來噪音,利用各教學群間之通廊、走廊轉角及樓層間高低落差闢建休憩空間,用以緩衝交誼為目的。(4)服務空間:汽機車及腳踏車停車場均規劃於加寬之地下室,並以獨立車道進出,垃圾場、焚化爐依環境配置,遠離教學區並單獨出口。三、依動線走向配置:學校建築的動線走向關係到師生行走連絡、集合疏散、器材輸送、管理維護、無障礙環境及空間利用,本校對於動線的規劃,不論主動線和次動線、垂直動線或水平動線均有頗為嚴格之要求,汽車、腳踏車車道及人行步道均達到人車分道的理想,故對動線的連結已達順暢便捷安全無障礙的目標。(1)對外交通動線主要出入口:本校學區主要以自由路以東為多,對於未來調整學區後仍居多數,又自由路為本市主要縱貫道路,故選擇面向自由路之校門為主出入口,供徒步、殘障輪椅、服務性車輛及上、放學以外時間的賓客進出管制,其目的除了考慮師生交通便捷、減少繞行交錯外,對於外賓家長或訪客有易於識別之優點,同時在校舍走向、方位考量及鐵路地下化後興築綠園道的規劃將可創建主出入口之景觀視野及縱深加長之勢,未來復興路沿線學生也能經由公館路節點,直接穿越園道,增加行走安全性。次要出入口:僅為上學、放學短暫尖峰期間,疏解主出入口之擁擠而設置,以避免各方向、各種交通工具的混亂交錯,故同時選定兩處次要出入口:其一、面向公館路之側門,僅供公館路以南徒步及腳踏車出入使用,平實不予開放。其二、面向府後街之側門,除供府後街以西之徒步、腳踏車及家長接送區學生出入使用外,平時尚提供午餐廚房材料運卸之用。服務性出入口:一般都市型中小學尤於校地空間有限,校園超限使用的結果,已毫無任何多餘空間可供服務性車輛直街通達校區各角落,因此對於服務性車輛動線系統的流暢,均受到極大的侷限,本校體認校園服務的重要性,但受到校舍數量的影響,故作了如下的規劃,祈求動線流暢便捷:校門:供家長來賓訪客洽公,貨品進出裝卸,維修管理,禮堂使用進出管制。垃圾處理:於校區北方圍牆邊獨立設置垃圾處理場兼用資源回收中心,對外開設專用出入口,直接拉運放置其內之垃圾子車一般維修:於垃圾場邊另開一處出入口,僅供禮堂、中庭、運動場、球場等校舍設施維修,設備器材運送及校園維護等專用出入口。停車專用:利用禮堂地下一層設置教師專用停車場,出入口於禮堂後方闢建單獨車道,以避免與學生同時使用其他出入口的尷尬,平時由守衛室透過監視系統管制進出及安全維護。(2)車輛動線系統:教職員汽機車:為校園地面景觀維護及增加綠地空間,構思校園地面看不到任何汽機車與腳踏車,及校內停車自給自足之目標,以疏解市區停車擁擠,一位難求的困擾,教職員汽機車一律規劃停放於禮堂龐大建物空間之地下一層,對內利禮堂與行政大樓相連之垂直動線串連,對外使用專屬雙線車道直通自由路,進出便捷,不與行人、腳踏車爭道交錯,以達到迅速疏緩交通高流量期間之安全維護。服務性車輛:校園維修、載貨運送:貨物或器材運送主要以校門主進出口載運,但對於中庭,禮堂或運動場方向之物品,則經由守衛室管制開啟府後街垃圾處理場邊之功能性出入口進出。垃圾運棄:於校區西北方操場邊緣百年榕樹區設置垃圾處理場,採封閉式設計,利用階梯由上方開設之兩處投遞口,內部分別停放兩部垃圾子車,其一供一般廢棄物使用,另一為資源回收子車,再利用該處理場對外開啟之捲門,直接運走棄置,此一封閉式處理場一則以收便捷之效,另則避免產生之氣味隨風飄散,影響環境衛生。接送:一般國民中小學學生上學、放學期間,交通單位或家長所感受到最大的困擾就是家長的接送,其等待區域最容易造成區段的交通阻塞,一片混亂景象,不但造成徒步及騎用腳踏車學生的不便,更使該時段路過的車輛或行人極大抱願,爾來各校漸次注意到家長接送區的安置,但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大多僅聊備一格,本校有鑑於此,乃經瞋密的規劃出兩個理想位置,供未來家長接送等待區使用,其一、自由路以東方向學生,均於府後街及貴和街口公有停車場位置,再沿貴和街轉自由路或府後街接林森路疏散。其二、於府後街側門前方道路兩旁(該道路僅檢察官宿舍住戶進出通行,車輛、住戶及行人均少),轉三棉路或公館路疏散。午餐廚房:由府後街側門直入廚房卸貨平台。 家長外賓洽公訪談:校園既為開放性設施,對於外賓來訪接待、家長洽公等將頗為頻繁,為居於校園安全考量,各次要或服務性出入口平時均予關閉,故家長來賓訪客均由大門進出,透過守衛室的管制與通報,以收管理之效。 殘障車輛:為符合殘障福利法及兼顧殘障人士之需,不論學生或外賓訪客均由校門引導經由左側殘障坡道,走B區到A區之導盲磚方向,逕至殘障電梯之垂直動線直達各樓層,再透過水平動線的流暢、無障礙空間的規劃,形成環狀走廊通行各處均無阻礙。(3)自行車動線系統:一般學區制國民中學學生交通工具均以腳踏車及徒步為主,家長接送及搭乘公車為輔,故對於自行車除了要規劃有足夠的停放空間外,對於上學、放學短暫的尖峰時間,如何兼顧動線的流暢與行車的安全,才是規劃之初的首要工作,本校為了避免動線的交錯與人車爭道的混亂,造成不可彌補的潛在危險,故規劃B.C.D三大教學組群的地下室為腳踏車停放空間,並分別於B.C群棟距間與D.E群棟距間的通廊區規劃兩處車道,直接由公館路與府後街側門疏散,直通返家的道路,其中屬於公館路以西、南方向的學生由B.C群側門通行,屬於府後街以西、貴和街以北方向的學生由D.E群側門通行,內部動線則規劃依年級區位停妥後,從各群垂直動線方向分別通達各班教室。(4)徒步動線系統:由於本校現有學區主要分佈於自由路、綠川、復興路沿線及東昇里等位置,未來對學區作合理調整後,對於徒步學生更需具有合理的動線規劃,以維護學生的安全,是故本校規劃a校門:凡是自由路以東、林森路以北方向,均由主要出入口校門沿著圍牆行至林森路左右分行,公館路以西方向,亦沿著圍牆行至公館路左右分行,並安排交通導護與學校義工、愛心媽媽協助維持交通秩序,管制交通節點。b.府後街側門:府後街以西、貴和街以北者,均由次要出入口府後街側門進出,沿著貴和街行至三民路左右分行。c.公館路側門:公館路以西方向者,經由次要出入口公館路側門,沿著圍牆行至府後街丁字路口左右分行。(5)校區交通動線:A.校區水平主動線:B.校區水平副動線: C.校區垂直動線:a. A區殘障電梯及E區午餐廚房電梯,均為透明12人座電梯。地下室屋頂一樓三樓二樓四樓五樓b. 圓弧形外突樓梯:計A區川堂兩側各一座、E區面向運動場方向兩座及B.C.D區各一座,寬度各2.5米,行走之間校園中庭及運動場景觀一覽無遺,亦收通行便捷之效。c. 內藏式樓梯:行政大樓兩側底端各一座,寬度2.5米。d. 禮堂:採獨立自足充分之垂直動線、並廣開對外通道之模式,分別於入口兩側設置3米寬樓梯,及側面各開設2米寬之樓梯四座,再加上一、三樓逕通行政大樓之水平通道構成完整獨立的對內、外交通動線。(6)校園開放動線:在現階段多元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