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8853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1的主要名词解释学习要点: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必修1主要名词:1,禅让制: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财产共有的原始社会,血缘部落管理权的更替制度。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2,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3,分封制:是奴隶社会(西周)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4,宗法制: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同支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为大宗,次子、庶子被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从而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天子是全国的大宗,通过分封的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通过分封的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宗法制的推行一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另一方面,使我国古代形成了“尊祖、敬宗”的观念,影响深远。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称为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地主为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三大要素:(1)形成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形成一套中央行政制度;(3)建立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体现的是专权,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的分权,通过分权实现专权。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约计两千多年。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朝。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其中晋包括了西晋和东晋)、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蒙(其中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给当时的社会和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在当时:(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不可根本解决的阶级矛盾;对后世而言,(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但是,到了明清之际,随着君主的权力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达到了顶峰。它给社会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消极作用:(1)经济上,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成为了近代科技的落后的根源,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社会;(2)政治上,政治腐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农民起义不断;(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抑和僵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6,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即皇权至高无上,所有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三公是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正式,受御史大夫的牵制;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国家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中秦朝不常设)。在汉朝时,由于三公的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起用布衣(非贵族)为相,同时任用亲信侍从为尚书令(后发展成为尚书台),两者共同形成了称为“中朝”的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发展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九卿:三公之下设置九卿掌管各项事务。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是分权与相互制约(制衡),最后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7,郡县制: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于在西周末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王权衰落,诸侯实力的提高,周天子已经不能凭借分封制有效地管理地方,从而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经商鞅提议,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汉初(刘邦),地方在实行秦朝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历史上称为“郡国并行制”。结果地方王国坐大,形成了汉初的“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肯定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点,为皇权的加强奠定了理论基础,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的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在郡县的基础上,把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置官吏刺史为监察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机构正式由郡县制发展成为州、郡、县三级制。8,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指形成于汉代,正式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一种古代中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制度。这个制度中的三省在元朝灭亡之后,被明朝废除,而六部制沿用至清代。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在小农经济的推动下,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国力强盛;政治上,唐朝统治者吸取东汉末年相权过大危及皇权的历史经验,注重加强皇权的集中,分散相权,以保证政治上的稳定。三省是指三个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负责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负责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三省的设置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实现君权的独尊。六部是指为了更好在各部门执行政令,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负责人口户籍、赋税财政等;礼部负责典礼、科举、教育等;兵部负责军事,防卫等;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工部负责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给封建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1)经济上,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2)政治上,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4)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5)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随着唐朝均田制的破坏和政治的腐败,中央统治的实力削弱,为巩固唐朝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地方军阀(节度使)的实力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生灵涂炭。人民是战乱的最大受害者;第二,标志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第四,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10,藩镇割据:中国唐代中叶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与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边兵,并创设节度使制,节度使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藩卫(即保卫)唐廷之责,故又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严重削弱,无力监管地方,导致地方藩镇的进一步坐大,形成了割据叛乱,或藩镇相互兼并的现象。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以后,在宋朝建立的初期,这种现象才被解决。它给唐朝社会带来严重的恶果:(1)导致唐朝的灭亡,引发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2)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3)藩镇多为胡人,不重文教,不知收揽人才,中国北方文化降低。11,宋朝的强杆弱枝政策:“强干弱枝”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所谓“干”是指中央,尤其是皇帝;“枝”则指地方。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自重,中央无力控制,造成割据局面。为强化中央统治,加强皇权,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故采取中央集权政策。强干弱枝政策之原则:中央集权,使中央各项权力如军事、行政、财政、刑法等权都超越地方。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1)分割相权:中央设“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宰相;“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于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2)设置监察机构“御史台”;(3)改革地方管理制度: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由中央(皇帝)任命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掌权,并设立地方监察机构“路”(唐朝时称“路”)。宋太祖中央集权政策的影响(优点和缺点):优点:(1)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散了相权,削弱了地方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2)由于宋初推行重文轻武,造成学术发达。儒家思想迅速发展,推向高峰,形成了两宋的程朱理学。缺点:地方贫弱无权,行政效率低下。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宋朝国力衰弱。12,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时皇帝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明朝统治,实行了两大政策:(1)分散地方权力。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监察的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合称三司。(2)彻底取消中央丞相的权力,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管全国事物,直接对皇帝负责。在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的政务繁重。因此,明成组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文渊阁)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标志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官员替皇帝批复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明中期“部权尽归内阁”的现象,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官员的任免、职权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只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13,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满洲人的议事制度。满洲人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八旗旗主共治国事,清王朝建立后,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和六部。票拟权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和六部之上。甚至皇权也无法干预。皇权受到很大限制。14,南书房:康熙帝时的中央行政机构。面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康熙帝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置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15,军机处:雍正帝时为皇帝服务的办事机构。雍正帝时,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奏章,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全国的军政大权通过军机处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建立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16,出超和入超:在对外贸易中,买卖成交额的对比名词。出超:在对外贸易中,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称为出超。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由于长期处在自然经济之中,对外国进口商品需求不大,因此中国处在出超地位。入超:在对外贸易中,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称为入超。在鸦片战争前夕,英法等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因此向中国无耻输出鸦片,从而使大量金银流出国外,中国处在入超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长期处在入超地位。17,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前夕,由于鸦片走私严重,危机清政府统治。为此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到广东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一方面整顿海防,另一方面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虎门硝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虎门硝烟也成为了英国发达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18,南京条约:1840年6月,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输给了以英国为代表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赔款2100万银元;(2)割地香港岛;(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4)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其中关税协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的要求。继南京条约后,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从中获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等特权。南京条约签订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这是给中国社会带来最重要的变化。(2)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3)中国革命任务变化:开始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4)中国革命性质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经济变化: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6)思想的变化:促进了新思想的萌发。1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主要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标志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半殖民地:丧失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半封建: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仍处主导地位,但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0,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称为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时间范围是1840年南京条约的签订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封建的革命斗争。时间范围是: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2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从1858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赔款200万白银;(2)增开十口;(3)公使进京;(4)军舰入长江;(5)外国人入内地。北京条约:(1)赔款;(2)割地九龙给英国;(3)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强盗式地洗劫圆明园。俄国掠夺了我国最多的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但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而且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2,马关条约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急速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以控制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垄断组织开始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并进行资本输出,实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控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经济、政治、思想、生活制度,摆脱了半殖半封的社会状态,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适迎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历史机遇,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生产力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侵略野心膨胀,为此制定了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故此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受损,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赔款2亿两白银,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开厂,产品免收内地税,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3,资本输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叫做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以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以后则以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就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四种:贷款、掠夺筑路权、争夺开矿权、建立工厂。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获取了巨额利润,损害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24,义和团和扶清灭样口号:甲午战后农民阶级掀起的一场自发性的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反抗斗争加深,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一方面体现了它的爱国性质;另一方面表明它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并不深入,扶清,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且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没有先进的阶级、政党、政权、革命理论的领导,故带有落后性,盲目性。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加速了它的灭亡。25,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外交的基本国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为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统治者都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的强化,小农经济的加强使统治者思想走向了盲目自大。另外,明朝时期沿海地区受到了倭寇的骚扰,清朝时期,明朝残余势力割据台湾,这成为了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导火线。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有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动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后期,即西安事变后初步形成;在抗战初期正式形成。27,农民阶级局限性: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有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等等优良品质。但从本质上看,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的落后的经济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思想上不可克服的缺陷。(1)自然经济使农民目光短浅,自由散漫,心胸比较狭窄,家族观念和地方观念较强,这就不容易形成长久坚强的内部团结;(2)作为小私有者,农民阶级私有观念比较强,这正是历史上农民领袖往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的思想根源;(3)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对农民阶级的侵蚀影响,农民队伍中不健康的观念和习惯存在是比较普遍的。总之,可以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括为: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等。28,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十分严重,农民没有土地。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土地分配方式,以“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为产品分配方式。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外,它还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了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最后只是一个空想。29,资政新编: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要内容:(1)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2)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3)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4)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5)禁止鸦片贸易。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第一,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第三,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所以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天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30,天京变乱:天平天国的内部权力斗争。 原因:革命进取心减退,腐朽的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后果: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此后,洪秀全为重振太平天国,起用了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但最后失败。34,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1)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外矛盾激化,集中体现在清朝的腐败统治;为挽救清朝统治,清朝推行了欺骗世人的预备立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2)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解决战争赔款,清朝放松民间设厂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3)思想上,西方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6)孙中山的个人作用和威望.由孙中山倡导,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其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5,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旧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形成于1905年。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也称为三大革命,民族主义为民族革命,民权主义为政治革命,民生主义为社会革命,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形成的原因:(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形成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 主要内容: (1)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3)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中共与三民主义的原则区别:(1)是否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力和土地纲领;(2)是否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36,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称为中国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并没有被清除。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使得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之中,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3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根据美国、法国的法制原则,颁布了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国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4.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6.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7.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8.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签署才能生效。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上的进步意义、38,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层。制约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中被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逐步瓦解。扩大了商品及劳动力市场。随着外国的入侵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下列的发展过程:(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大量利润刺激了地主与商人们开展机器生产的欲望。他们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2)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遂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实业发展。由于没有了封建专制的阻碍,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力列强无暇东顾,加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地位的提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4)1949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认为: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维护宪法(当时的宪法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将民族资产阶级纳入爱国统一战线中,为团结社会阶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挥应有的贡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39,巴黎和会: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发展分赃会议。一战的爆发,公开了帝国主义国家对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巴黎和会表面上是实现一战后和平。实际上它是英、法、美和日本等国借以从战败国中夺取领土、殖民地和榨取大量赔款的分赃会议。会议在美、英、法三国操纵下进行。各大国为了自身利益,出卖了中国,日本接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外交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40,五四运动:工人阶级领导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前,(1)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2)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3)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4)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41,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分析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共二大提出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意义:(1)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42,国共合作:19241927年和19371945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而进行的政治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4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决定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此,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为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它的指导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44,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5,遵义会议:中共在长征中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2)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3)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问题;(4)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5)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6,抗战期间根据地建设: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造成了根据地的严重困难,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进行了根据地建设:(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和大生产运动;(3)思想建设,在党员内部开展整风运动。47,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天,在解放战争取胜利的前夕,中共即将从在野党变为执政党,为解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一个“炮弹”: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三个转变: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大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64,汪辜会谈:6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66,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67,日内瓦会议:68,万隆会议:69,第三世界:70,中国在联合国:71,中美关系正常化:72,不结盟政策:7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74,上海合作组织:75,城邦:76,梭伦改革:77,克利斯提尼改革:78,伯利克里改革:79,五百人会议:80,十将军委员会:81,公民大会:82,习惯法:83,十二铜表法:84,公民法:85,万民法:86,罗马法:87,光荣革命:88,权利法案:89,君主立宪制:90,责任内阁制:91,美国1787年宪法:92,总统共和制:9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94,铁血政策:95,经济危机:96,共产党宣言:97,巴黎公社:98,二月革命:99,十月革命:102,过渡时期总路线:104,雅尔塔体系:105,杜鲁门主义:106,马歇尔计划:109,欧共体(欧盟)110,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111,不结盟运动:112,东欧剧变:113,苏联解体:114,世界多极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