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生科宏观部分复习小结.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814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生科宏观部分复习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复旦生科宏观部分复习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复旦生科宏观部分复习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物种多样性: 每一独特的物种构成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同一物种内基因型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及调节机制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多样性物种命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种的定义: 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在自然条件下,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 物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 (binomial nomenclature) 国际通用的名字:学名原则: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种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 种名全部小写 属名和种名用斜体 手写时学名下需加一横线 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或希腊文 学名后可加定名人姓氏(正体)属名的更改: 学名的属名更改后,在学名的初定名人姓氏上加括号 。 东方格林线虫 Greenia orientale Hoeppli et Chu, 1932 更改后为: 东方活跃线虫 Rogerus orientalis (Hoeppli et Chu, 1932) Hoeppli,1960 林奈双名法的缺陷:(1)不考虑进化关系 (2)常常有命名变化分类的等级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分类学:将生物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整理的学科,并研究动物种间亲缘关系及整个生物界系统发育的演化过程。分类学的发展(1) 人为分类和自然分类林奈-自然系统(没有考虑生物在进化上的地位)威里享尼希-系统发育(2) 细胞分类应用细胞学特征进行物种分类称为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3) 生化分类(分子分类)蛋白电泳分析、抗体抗原反应、生物大分子(主要为细胞色素C)比较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指一大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观察一般需借助光镜;测量单位为微米或纳米 。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无细胞结构。进化程度低,为原始的生命形式个体最小,比面值最大 (比面值=面积/体积) 有利于物质交换和能量、信息的交换;导致了其形态最简 代谢能力最强 食谱最杂 繁殖最快 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 种类最多变异最易 (突变频率并无大差别,但由于繁殖极快)生物界的普遍规律:某生物个体越小,其单位体重消耗的食物越多;分为一、 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1、病毒:微小,可透过滤菌器,无完整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分为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与逆转录病毒。可以吸附在细胞上,并侵入细胞;在细胞中脱壳,利用细胞内物质进行生物合成,装配子病毒,待子病毒成熟后,裂解细胞,从细胞中释放引起烟草花叶病、艾滋病、天花、甲肝、麻疹、水痘病、小儿麻痹症、SARS、流感、癌症等疾病。病毒引发的疾病一般传播性强,病死率高,持续感染。2、类病毒 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单链环状或线状RNA分子3、朊病毒:只含蛋白质病毒的作用:疫苗()、杀灭病菌、基因工程载体(多为噬菌体)二、 原核生物(细菌、蓝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古细菌)总特点:没有核膜,无成形细胞核;遗传物质不与蛋白结合,不构成染色体;一般以简单二分裂形式繁殖,不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没有性行为,无性生殖。1、 细菌(代表生物: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按自然界中数量多少排列,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与弧菌。 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与腐生葡萄球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体;有些细菌含有荚膜 芽孢或鞭毛拟核:裸露的双链DNA 质粒:能够独立复制的环状双链DNA细菌内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可同时进行细菌的营养方式分为:(按能量来源)光能型、化能型。(按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分)自养型、异养型。二分裂:(1) 细胞增大,DNA复制;(2) 横隔形成;(3) 细胞分成两个,DNA分别进入子细胞; (4) 细胞分离. 革兰氏阳性菌:经有机溶剂脱色后,保持初染的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有机溶剂可脱去初染颜色。2、 放线菌:主要以孢子繁殖,其次是断裂生殖。少数自养型(自养链霉菌),绝大多数异养型。3、 蓝细菌(蓝藻,代表生物:发菜、念珠藻、颤藻):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无性繁殖,少数类群孢子繁殖。蓝细菌的数量与繁殖与水体环境质量关系密切。4、 支原体(代表生物:肺炎支原体):目前所发现最小的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存活的微生物。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而是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处粘附并定居。对影响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而对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5、 立克次氏体(代表生物:普氏立克次氏体,引发斑疹伤寒):专营真核生物寄生生活,一般呈球状或杆状。6、 衣原体(代表生物:沙眼衣原体):革兰氏阴性,一般寄生在动物细胞中。7、 古细菌:目前发现的古细菌主要分为三种:(产)甲烷细菌(厌氧,需氢气与有机碳源)、(极端)嗜热细菌(厌氧,嗜热,化能自养)、(极端)嗜盐细菌(嗜盐,光合自养)。其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膜中类脂与其他生物不同,且与其他生物亲缘较远。三、 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部分真菌(霉菌、酵母菌)1、 原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原生菌类(1)原生动物:包括纤毛纲(以纤毛为运动器官,代表生物:草履虫)、鞭毛纲(利用鞭毛进行运动,代表生物:绿眼虫、锥虫、利仕曼原虫)、肉足纲(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体态不固定,代表生物:变形虫)以及孢子虫纲(全部营寄生生活,多为胞内寄生,代表生物:疟原虫) 原生动物分为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以绿眼虫为代表)、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代表)与渗透性营养(腐生营养,以孢子虫、疟原虫为代表) 原生动物中,既有无性生殖也有有性生殖(分为同配生殖性细胞或配子相似,与异配生殖更为高级,性细胞或配子差别较大)。其中纤毛虫是可以无性也可有性的一种。二分裂: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有纵二分裂(如绿眼虫)和横二分裂(草履虫原生动物可能的进化历程 鞭毛纲是原生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只有鞭毛纲具有3种营养方式。 肉足纲是从原始鞭毛虫发展来的,因为很多肉足虫如有孔虫,其配子具鞭毛,根据生物发生律,说明其祖先是具鞭毛的。 纤毛纲可能是从原始鞭毛虫发展成鞭毛虫的过程中,又分出一支形成的,因为纤毛与鞭毛的结构是一致的,说明这二纲的关系较近。 孢子纲因全为寄生的,追溯其来源较困难。大致可看出有两个来源:如疟原虫、球虫,其配子都具鞭毛,可能来源于鞭毛纲,而粘孢子虫,其营养体全为变形体,可能来源于肉足纲。(2)单细胞藻类:是由单细胞或单细胞形成的群体、丝状体、叶状体构成,多为自养型。包括裸藻门(代表生物:眼虫)、绿藻门(代表生物:衣藻)、隐藻门、褐藻门(代表生物:海带,裙带菜)、金藻门(代表生物:硅藻)、红藻门(代表生物:紫菜)与甲藻门。繁殖方式分为三种: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与出芽生殖)与营养繁殖(通过细胞分裂或断裂)2、 真菌真菌是真核细胞型的化能异养型的微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质组成。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含几丁质(为N-乙酰葡糖胺通过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同多糖)。分为低等真菌(霉菌与酵母菌等,属微生物)与高等真菌(菌丝缠绕形成组织体,含蘑菇与木耳等)分为子囊菌门(代表生物(属):青霉(属)、曲霉(属)、酵母(属)、冬虫夏草)、担子菌门(代表生物类别:黑木耳、白蘑菇)、壶菌门、球囊菌门与结合菌门(子囊菌门相关)霉菌的繁殖方式分为无性孢子繁殖(生殖菌丝分化成孢子)与有性繁殖(包括质配、核配与减数分裂)(担子菌门相关)繁殖方式也分为无性生殖(体细胞或菌丝的断裂、体细胞分裂、体细胞或孢子的芽殖与无性孢子)与有性生殖(卵孢子etc)地衣是真菌和绿藻(或蓝藻)的共生体,真菌提供保护防止藻类水分过度蒸发,藻类提供营养。微生物的应用1、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产,发酵产生单细胞蛋白和饲料蛋白。2、 利用微生物的转化能力将废料转化为有用原料。3、 沼气池、燃料乙醇、蓝细菌光合作用etc4、 生物肥料、生物杀虫剂、生物降解有毒物质、净化废水废气、处理石油污染、用于环境监测。5、 医药(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疫苗和菌苗)植物界一、 苔藓植物门:代表生物:地钱、葫芦藓。主要分为苔纲、角苔纲与藓纲。 是高等植物中最简单最低等的一类; 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结构的分化。 没有维管组织,因此植株总是矮小的; 精子具有鞭毛,必须在水中受精; 生命周期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二、 蕨类植物门:代表生物:桫椤,石松。主要分为:裸蕨纲、石松纲、木贼纲与真蕨纲。 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 有明显的根、茎叶分化; 有较原始的维管组织; 生殖仍靠配子体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配子体的精子器和颈卵器与苔藓植物的相似; 精子有鞭毛,也是要在水中受精。 三、 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有种子可保护胚胎,并有胚乳可保证幼胚萌发之营养所需;种子植物通过风媒和虫煤等方式进行传粉,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可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受精作用;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存在于孢子体内而得到孢子体的妥密保护。 孢子:植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和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无性孢子大小相同,有性孢子大小有区别,分别称大孢子和小孢子,并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包括胚、胚乳和种皮。(1) 裸子植物亚门 代表生物:银杏、苏铁、松、百岁兰。主要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代表生物:水杉)、紫衫纲(代表生物:红豆杉)与买麻藤纲。 孢子体发达,为多年生乔木、灌木获木质藤本; 植物体各类组织分化程度高,维管组织发达; 精子大多数没有鞭毛,受精过程摆脱水的限制; 胚珠裸露,产生裸露的种子。 (2) 被子植物亚门 代表生物:水稻、 高度发达的孢子体和分化; 具有典型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生殖器官特化成为花的结构; 雌蕊由子房、花柱和柱头3部分构成; 胚珠包被在子房中; 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可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受精作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一、 植物的组织(1) 分生组织:有持续分裂能力(2) 薄壁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3) 机械组织:在植物体内起机械支持作用(4) 输导组织:负责植物输水、营养物质的转运和贮藏(5) 保护组织:字面意思(6) 分泌组织:分泌树脂、蜜汁、乳汁、精油等特殊物质的组织二、 植物的器官(1) 根:分为成熟区、伸展区、分生区和根冠、根毛。(2) 茎:普通茎与变态茎(马铃薯啥的)(3) 叶:完全叶由叶片、叶柄与托叶组成。有单叶、复叶之分。(4) 花: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心皮群)组成(5) 种子:分为胚、胚乳与种皮,有时有子叶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并提供大量能量。动物界一、 动物的类型及代表动物动物界包括十六个门(不重要的扔到后面):多孔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尾索、头索、脊椎三个亚门)-纽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螠虫动物门、帚虫动物门、外肛动物门、腕足动物门。1、 多孔动物门: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代表生物:海绵特征:体型多数不对称,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具有水沟系。 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 有精子和卵细胞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再生能力强 2、 刺胞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是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代表生物:水螅、水母、珊瑚特征:辐射对称、具有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组织开始分化,具有未分开的上皮和肌肉细胞、具有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水螅:大多数雌雄异体,分为无性的出芽生殖与有性生殖。再生能力强。水母型以有性生殖为主3、 扁形动物门:分为涡虫纲、吸虫纲与绦虫纲。代表生物:涡虫、笄涡虫、血吸虫、囊尾蚴。特征:两侧(左右)对称、形成中胚层(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具有皮肤肌肉囊、具有简单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与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多为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营自由生活或寄生。4、 线形动物门: 代表生物:蛔虫、鞭虫、血丝虫、线虫(细胞定数生物,体细胞数量一定)特征:两侧(左右)对称、具三胚层、体不分节或假分节、具有较为完整的消化系统,具有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大多雌雄异体,营水生或陆生,多为寄生。5、 环节动物门: 代表生物:沙蚕、蚯蚓、蚂蟥特征:两侧(左右)对称、具三胚层、身体分节、具有真体腔、消化系统发达、具有闭管式循环系统、具有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出现“脑神经”。雌雄同体,异体受精。6、 软体动物门: 动物界第二大门 代表生物:蜗牛、蚌、乌贼、章鱼、螺特征:两侧(左右)对称、身体不分节、具有贝壳、体腔退化、消化系统、具有专职的呼吸器官、开放式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多为雌雄异体7、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第一大门 分为鳃亚门(甲壳纲、三叶虫纲)、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代表动物:蜘蛛、三叶虫、龙虾、小龙虾、蟹类、水蚤、蝎、蜈蚣、各类昆虫、特征:分节(身体、附肢均分节),体被几丁质外骨骼、肌肉系统、体腔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多为雌雄异体。8、 棘皮动物门 代表生物:海星、海胆(生殖传染)、海参特征:辐射对称、具有骨骼、消化系统、体腔、水管系统(特有)、周血系统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外、下、内三个神经系统)。多为雌雄异体。9、 半索动物门 代表生物:柱头虫(这分明就是虫爷用来-的)特征:具有背神经索、呼吸器官为咽鳃裂、口腔背面伸出一条“口索”10、脊索动物门 分为尾索、头索、脊椎三个亚门特征:出现了脊索、具有中空的神经管、出现了咽鳃裂、肛后尾、具有心脏及主动脉。关于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起支持、运动杠杆作用、胚胎发育时诱导神经管形成。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结缔组织。(1) 尾索动物亚门: 代表生物:海鞘(2) 头索动物亚门: 代表生物:文昌鱼(3) 脊椎动物亚门: 代表动物:七鳃鳗 鱼类、海马、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绿背山雀、喜鹊、鹦鹉)、哺乳类。 体形:出现明显的头部。 内骨骼:出现由中胚层产生的内骨骼,包括硬骨和软骨,中胚层产生的硬骨,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 脊柱:出现了属于内骨骼的脊柱,逐步替代退化的脊索,成为支持身体的中轴。 循环:循环系统较完善,具红血球。 神经:神经管前端发展为脑。 感官:头部具3对感官:鼻、眼和耳(内耳)。 排泄:出现了肾脏,代替原索动物分节排列的肾管。肾脏中有司排泄作用的肾单位。二、 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 动物体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1) 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2) 器官:(3) 系统(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淋巴及免疫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生殖系统。2、 分节现象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分节是动物在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分节不仅增强运动功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不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3、 无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演化规律单细胞原生动物:以食物泡的形式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多孔动物门:细胞内消化刺胞动物门:出现消化循环腔(含有腺细胞可分泌酶),仅一个开口(既是口也是肛),既有细胞内消化功能,也可以在消化循环腔中进行细胞外消化。扁形动物门:有口、咽、肠,无肛,为不完全消化管。线形动物门:有完全消化管(口、咽、食道、肠、直肠、肛)。软体动物门:出现肝脏等消化腺,口腔中出现齿与舌节肢动物门:中肠部分形成盲囊、腺体等,并出现适应不同食物类型的口器。4、 脊椎动物由水登陆的演化过程水陆生存环境不同:水温变化幅度不大、水具有浮力、水中含氧量低主要矛盾:生活介质改变气体交换器官 浮力消失承重问题 空气湿度减少防止水分蒸发解决方法:变温动物恒温动物 体外受精体内受精,出现羊膜卵 皮肤表皮角质化、外骨骼等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鳃呼吸or皮肤呼吸气管呼吸、咽式呼吸or肺呼吸 尾or(and)偶鳍四肢繁殖与发育繁殖:生物个体数目代代增加。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差别之一,也是仅次于新陈代谢的生物根本特征。一、无性生殖:由生物个体的营养细胞或营养体的一部分,直接生成或经过孢子而产生出两个以上能独立生活的子体的方式即称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时传种细胞没有性别之分。1、分裂生殖: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将一个母体平均分裂为体积、形状和结构相同的两个新个体。2、出芽生殖:是二裂体生殖的变相方式。由母体长出的新个体,形状与母体相同,仅大小不同。3、营养生殖:以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形成新个体的方式来繁殖。4、无性孢子繁殖:以母体先产生一个专管生殖的器官孢子囊,囊中产生许多孢子细胞。孢子囊成熟时孢子细胞脱离母体散出,遇合适的条件,就发育成新个体。5、再生:机体的某些部分组织或器官受到创伤或损伤时,具有修复的能力称再生。(只有含胞核的部分才能再生并成活,无胞核部分虽然可以再生,但不成活。)6、无性生殖的特点:(1)无两性的结合,遗传性与亲本相同,有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不经过胚胎发育阶段,生长发育的过程较短,有利于种族的繁衍。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两个异性细胞相结合而产生新的一代个体的方式。传种的细胞有性别,通常有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两种性细胞。两个同性别的生殖细胞不能相结合;异性的细胞的结合才能产生新一代个体。是生物界繁殖的基本方法。 1、配子生殖:先由母体产生有性分化的配子(gamete),配子结合成合子(zygote),再由合子产生新个体。 (1)同配生殖:由大小、形态、结构和运动能力完全相同的两种配子相结合而进行的生殖,称为同配生殖。 (2)异配生殖:由大配子和小配子两种异形配子相结合而进行的生殖称为异配生殖。 (3)卵式生殖:由精子和卵子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受精卵,在由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式生殖。它们是在异形配子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l 随着生物的进化,雄配子向着运动的方向发展,体型变小,运动器官发达,成为精子;雌配子向着静止的方向发展,体型变大,细胞质内储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运动器官退化,成为卵子。卵式生殖普遍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中,且为高等动物唯一的自然繁殖方式。l 卵式生殖中,卵承担了贮藏食物的任务,保证受精卵发育的需要;精子轻装活泼,游泳能力强,有利于找到卵子,实现受精。 2、雌雄同体:植物:雌雄同株同花or雌雄同株异花动物:无脊椎动物中存在雌雄同体的动物(寄生虫,绦虫,涡虫,蚯蚓等),但大多都是异体受精。(也有自体受精的)性别转变:(1)在某些动物中,由于雄性动物之间激烈的配偶竞争,当动物没有充分长大时,它先作为雌性参与繁殖,当生长发育到具有竞争优势时,再转变为雄性。 (2)在某些动物中,由于生殖取决于雌鱼的产卵量,即最大个体为雌性时,对后代繁殖最有力;故当动物没有充分长大时,作为雄性参与繁殖,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再作为雌性个体参与繁殖。单性生殖(孤雌生殖):由雌性产生的雌性配子或卵细胞不经过受精,单独发育成子代。(代表生物:蚜虫、公蜂)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 均等分裂型孤雌生殖(正常减数分裂,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后代) 2. 卵核与极体融合型孤雌生殖(正常减数分裂,卵细胞和极体融合发育为2倍体后代) 3. 分裂核融合型孤雌生殖( 减数分裂只进行到第一次,形成2倍体后代) 4. 极体融合型孤雌生殖(正常减数分裂,极体融合发育为2倍体后代) 3、有性生殖的特点:1. 由于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细胞结合而发育来的,所以从两个不同的亲本细胞获得的遗传特性比较丰富,变异性也大。2. 丰富的遗传性,使后代具有更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三、世代交替在动物或植物一个生命循环的生殖活动中,有性个体和无性个体交替出现,这种现象叫做世代交替。发育的类型发育是指生物体生活史中,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胞的分化和特化来实现。生长则仅仅是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加。一、动物的发育1、精子和卵的发生 (1)精子发生:在精巢内进行。1个精原细胞(有丝分裂)1个初级精母细胞(减一)2个次级精母细胞(减二)4个精细胞(变形)4个精子精子的头部顶端为高尔基体变化形成的顶体,头部中心为染色体,中部有线粒体鞘,尾部细长。 (2)卵子发生:在卵巢中进行。1个卵原细胞(有丝分裂)1个初级卵母细胞(停留在减一前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完成减一,排卵)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减二,受精)1个卵细胞+1个第二极体+1个第一极体或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2、受精:(1)精子和卵子融合而成受精卵或合子的全过程称为受精。分为体内受精(陆生动物、昆虫、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部分鱼类)和体外受精(两栖类、鱼类、以及多孔动物、刺胞动物等低等动物)。体内受精的效率高于体外受精。伴随着体内受精的出现,动物发展了交配器官和第二性征,此以达到交配和受精的目的。 (2)受精过程:顶体释放水解酶使卵子的胶状膜溶解。顶体同时还释放出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盖在精子前端伸出的突起上,使突起能和卵黄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能穿过卵黄膜而与卵子的质膜接触。之后发生卵黄膜封闭作用,阻止其它精子进入。然后精子的质膜和卵子的质膜融合,精子核由此而入卵,精子的尾则遗留在外而消失。 关于顶体的形成:顶体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精子细胞的高尔基体是由一系列的膜所组成,以后产生许多小液泡,它们彼此合成一个集合体。开始由一个或几个液泡扩大,并在液泡中出现一个小的致密体,称为顶体前颗粒。有时可同时发生几个液泡和几个颗粒,但最终合成一个大的液泡,内含一个大的颗粒,称为顶体颗粒(acrosomal granule)。由于液泡失去液体,以致液泡的壁扩展于顶体颗粒之外以及核的前半部组成一双层膜状,称为精子的头帽。顶体颗粒往往变扁而附着在核的前端,这就是顶体。剩余的高尔基体逐渐退化,最后被分解。3、 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的阶段分为胚的发育(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和胚后发育(对于卵生动物,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再生长发育为成体;对于胎生或卵胎生动物,指幼体从母体内生出来再生长发育成成体。)(1) 胚的发育:卵裂期:细胞经过两次经裂(纵向的),成4细胞,继而纬裂,形成8细胞,而且分为细胞较小的动物极和细胞较大的植物极,继续分裂,细胞增多,形成一个实心球, 大小基本和受精卵一样。囊胚期:实心的幼胚继续发育,细胞排列到表面,成一单层,中央为一充满液体的腔。这一球形幼胚为囊胚(blastula)。囊胚可区分动物极和植物极。囊胚的大小仍和受精卵相似,但细胞已增加到上千个了,这就为胚胎的分化提供了原材料。(海绵生物胚胎在发育到囊胚期与原肠期之间时,会发生动物极与植物极的逆转)原肠期:囊胚期的囊胚不断增大,一部分细胞内陷(也有其它方式的)形成原始的肠腔,发育进入原肠期。此时胚胎有内、外两个胚层。囊胚之后,细胞分裂变慢。在文昌鱼囊胚的植物极,细胞层向囊胚腔逐渐褶入,囊胚腔逐渐缩小。褶入的细胞继续靠向动物极细胞层的内面。囊胚腔继续缩小或全部消失,而褶入的细胞层形成了一个新腔,即原肠腔。中胚层期:原肠胚继续而出现中胚层。身体各种器官在三个胚层的基础上形成。高等动物都是含有3个胚层的,即在内、外2个胚层之间还有中胚层(mesoderm)。中胚层发生的方式随不同动物而不同。 肠胃腔面的上皮来自内胚层; 皮肤表面的细胞、毛发、指甲、汗腺是外胚层;神经系统是从外胚层发育而来的;肌肉、骨骼、血液、血管、肾、睾丸和卵巢等来自中胚层。 4、 胚后发育(1) 非变态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类群中幼体和成体的形态差异不显著。变态过程一般只出现在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中。(2) 昆虫的变态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过程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变态的过程以若虫(与成虫形态和习性类似,但翅未长成,生殖器官未成熟)蜕皮的形式进行,若虫蜕皮若干次,并且翅长成后变为成虫。半变态:成虫在水中产卵,幼虫(称为稚虫)在水中生活。表变态(又称无变态):在一些原始的无翅昆虫中发生,卵孵化出的幼虫仅在体型大小上与成虫有区别,蜕皮若干次后变为成虫,但成虫依旧有蜕皮现象。 (3)两栖类动物的变态:两栖类的幼体一般有适于水中生活的尾、鳃,而无附肢。变态的过程包括尾的萎缩退化、附肢的发生、体形与内部器官的调整以及代谢过程的变化。这种变态过程受激素(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等,施加这激素或相应促激素也可以引发变态)影响。二、植物的发育1、花粉和胚囊的形成 (1)花粉的形成:孢原细胞(多次有丝分裂)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小孢子(有丝分裂)花粉(含一个营养细胞花粉细胞,与一个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 (2)胚囊的形成: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和横分裂2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4个单倍体细胞(3个细胞退化)1个发育成大孢子(核分裂3次形成7细胞8核)1个卵细胞,1个中央细胞(2极核),3个反足细胞,2个助细胞2、授粉和受精 授粉:花粉(雄性配子)在花蕊(雌性生殖器官)的柱头上发育长出花粉管,精核进入与卵核结合。 双受精:两个精核中的一个与卵核融合形成合子,另一个与极核形成胚乳,作为发育时的养料。这个受精过程被称为被子植物的双受精。3、种子萌发 (1)种子的形成: 胚珠种子 ; 珠被种皮 ; 子房果皮 (2)种子的散布:虫媒、风媒、水媒、其他动物作为媒介 (3)种子的萌发:遇合适的条件,如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合的温度,种子就会萌发,长成幼苗,再进入植株的生长发育期。多数植物的种子成熟后,需要经过一段休眠时间才能萌发。发育的机制一、细胞发育的全能性愈伤组织: 植物体的局部受创伤刺激,在其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在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时,条件适宜时也能长出愈伤组织。分化了的细胞核可以去分化,重新获得全能性。由此可见细胞的功能是受核质协调所控制,基因的表达是核质协作的结果细胞的全能性:多细胞生物的大多体细胞都含有发育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只要给以适当的条件,每个体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分化的细胞能够回复胚细胞状态,重新分化,生成各种组织。二、动物发育的环境调控(不重要,略过)人类生殖一、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前列腺、精囊腺、尿道腺组成(1)睾丸:内部含曲细精管(曲精小管),可分泌雄激素(多种激素的合称,都类似于胆固醇,其中最重要的是睾丸酮)(2)附睾、输精管:精子成熟后从曲精小管进入附睾,附睾与输精管相连,输精管各连有一个贮精囊,输精管和尿道汇合处有前列腺。(3)附属腺:前列腺、精囊腺与尿道球腺。精液是精子和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所分泌的液体的混合物。一次射精的精液量为26毫升,每毫升平均1亿个精子。每毫升精液少于2000万个精子时,受精机会减少。每毫升精液少于400万个精子时,不易受精。精子靠尾部旋转运动,平均速度为2050微米/秒。2、女性生殖系统:含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1)卵子发生:在胚胎时期,性别分化后卵原细胞便开始分裂、分化为初级卵母细胞。在性成熟前都保留在减一前的状态,性成熟后开始继续减数分裂。(2)卵巢的激素分泌机能:雌激素、孕激素(均为多种激素合称)二、受精1、卵在女性生殖道中依靠平滑肌的收缩和纤毛摆动被动地运动。2、精子通过尾部旋转和摆动,以及平滑肌的收缩和纤毛摆动来运动。3、精卵融合:精子进入后,Na+迅速涌入卵子,使质膜发生去极化的变化,同时膜上的受体也被破坏。此外,一个精子入卵之后,卵子外层的一些泡状物(皮层粒) 将水解酶和一些大分子物质释放到质膜与卵黄膜之间,形成受精膜。此时质膜电位虽已恢复正常,但由于受精膜的存在,卵外精子仍不能入卵。有了这些变化,围绕在卵外的“ 剩余”精子就不能进入卵子了。三、人类胚胎发育1、着床: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开始分裂,4天后分裂成32细胞桑椹胚后进入子宫,5天后发育成胚泡,大致相当于囊胚阶段。2、胚胎外膜:(不是很重要)(1)羊膜:胚胎自身长出,包裹胚胎形成羊膜腔,腔内有羊水(2)绒毛膜:由滋养细胞发育而来,胎儿的血液通过绒毛膜上的毛细血管壁和母亲子宫内血液进行气体和物质的交换。(3)卵黄囊:(对于人)退化器官,无营养意义。(4)尿囊:(对于人)没有功能。(5)脐带:羊膜、尿囊和卵黄囊都是从胚胎的腹面延伸出来的结构。羊膜形成一管,将已经缩小的尿囊和卵黄囊包围起来,形成一条和胎盘相连的带子。脐带中有胎儿的动脉和静脉,它们伸入到胎盘中而成毛细血管网。胎儿通过毛细血管网从母亲的血液中吸收氧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3、胎盘:胎盘是由胚胎组织的绒毛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转变成的蜕膜共同组成的。 4、胚胎发育:人从受精卵到出生,共约280天,可分3期,每期约3个月。第一期,器官分化,胚胎初具人形。胚泡种入子宫壁后,羊膜就开始发育,将胚胎包起来。第二期,胎儿脑继续发育,大脑出现沟回,器官机能也逐渐发展。第三期,胎儿继续生长,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完善化。此时已可从腹外测出婴儿脑电波,母亲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5、出生:分娩的信息来自胎儿。胎儿成熟时分泌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引起胎儿胎盘单位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前列腺素。雌激素增加子宫肌的敏感性同时促使母体的垂体分泌催产素,在催产素的作用下,子宫开始节律性收缩。6、生后发育:大脑和脊髓在儿童时生长快,到了9岁10岁时,就达到了成人的体积;胸腺和淋巴组织在12岁时生长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或减少到成人的水平; 生殖系统发展缓慢,直到12岁以后才迅速生长。整个身体到20岁左右即达到成人的水平。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控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后两者被称为外周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组成1、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丘脑、下丘脑、中脑、延髓)组成(1)大脑:意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策划中枢。分为(额叶)语言区,(额叶)听觉区,(顶叶)感觉区,(枕叶)视觉区。(2)中脑:整合和传送感觉信息。(3)小脑:管理肢体肌肉平衡和协调各部分肌肉运动。(4)延髓:腑脏器官的反射中枢,含有多种“活命中枢”(呼吸,心跳etc)。(5)丘脑:哺乳类以上,大脑取代了部分丘脑功能。现在主要传递来自脊髓和脑后部的神经冲动。(6)下丘脑:控制脑垂体,并进行激素分泌。2、脊髓的结构和功能(1)脊髓的结构:脊髓(spinal cord)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为一条灰白色的长管。脊髓分灰质和白质。灰质在内,是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无鞘神经;白质在外,没有细胞体,主要是成束的神经纤维。(2)脊髓的功能:传导:作为周围神经(脊神经)与脑之间冲动传递的中介。反射中心:作为膝跳反射等简单反射的反射中心。3、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1)网状神经系统(以水螅为代表):神经细胞伸出纤维互相连接形成神经网,没有上下级之分。(2)梯状神经系统(以涡虫为代表):在保留“神经细胞分散,通过纤维互连”的特征的同时,在身体腹面形成了由神经细胞集中而形成的神经索和头部的“脑神经节”。(3)链状神经系统or神经节式神经系统(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成为神经。已有中枢和外围的区别。(4)管状神经系统(人):出现神经管。(5)进化趋势:从分散到集中。二、周围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神经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人的脑神经有12对其余生物分为2对、10对、11对与12对。2、脊神经:由脊髓的背、腹两根发出。背根包括感觉神经纤维,传入神经。腹根包括运动神经纤维,传出神经。(在脊髓中,背根离传入神经较近)两者混合后再分出背支、腹支和脏支,这些是既有感觉纤维又有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分为8根颈神经、12根胸神经与5根腰神经。三、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一部分运动神经纤维分布到心、肺、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器官,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这部分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植物性神经只有运动神经元,不受大脑与意志支配,调节是自动发生的。 功能:调节心率、血压、体温、激素分泌、胃肠蠕动、支气管收缩与扩张等。 (一些在失去意志或大脑活动不活跃时也必须进行的生理过程)分为交感神经(脊柱两侧)与副交感神经(头部肩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机体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起主要作用。实际上,自主神经系统还是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的,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在实验中,曾经观察到电刺激下丘脑的后区可获得血压升高、心率加速、瞳孔散大等交感神经性反应;因此有人认为下丘脑的后部是交感神经中枢. 信息的产生与传递一、神经元与突触的结构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神经细胞,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核大而圆,细胞膜薄。细胞突:一个胞体有多个树突与一个轴突。神经纤维: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有的神经纤维包有髓鞘,髓鞘呈白色,具隔离作用。有的神经纤维没有髓鞘,故呈现灰色。2、突触的结构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传递的重要结构,它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导。 (1)电突触(刺胞动物神经网):突触间隙小,突触间隙由间隙连接相连。速度快,无方向之分。(2)化学突触:突触前结构:神经元纤维、突触前神经末梢、突触囊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又名突触裂突触后结构: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突触后膜。突触囊泡中含神经递质,后膜有相应受体。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递质不完全相同。特点:单向传递,在突触处速度较慢,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etc),对某些药物敏感(咖啡碱、茶碱etc)(3)突触联络的方式:轴树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树突轴体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胞体混合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树突和胞体二、阈刺激和全或无定理1、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值,小于阈值的刺激不引发机体反应。2、全或无定理:当一个阈上刺激到达神经元上的时候,不论它的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全力发放。而阈下的刺激有机体不发生反应。 三、静息膜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膜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的膜电位。(外正内负)离子在细胞内外的不平均分配是靠Na+K+泵维持的,需要ATP供能。2、动作电位:当膜受到超过阈值的刺激时,膜会发生去极化、超级化和复极化的过程。去极化:膜的通透性改变,钠离子内流,膜内正电荷上升。超极化:钠离子内流到一定程度,形成外负内正的情况。复极化:膜的通透性恢复,钾离子外流,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3、兴奋的传递:兴奋的神经段和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的电位恰好相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因而有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将刺激信号向前传递。两节髓鞘相接的地方,即郎飞节是没有髓鞘的,有鞘神经的动作电位正是在没有髓鞘的郎飞节处发生的。在郎飞节上发生的神经冲动是跳跃式的传导,即一个郎飞节出现的动作电位引起相邻郎飞节出现动作电位。这种跳跃式传导能够加速传导,节约能量(有髓鞘耗能:无髓鞘耗能约为1:5000)。四、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释放化学物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兴奋传递五、反射弧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叫反射,反射通路的结构基础叫反射弧。反射弧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感受器:各种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与中枢神经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和中枢神经相连的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身体各处的器官、腺体、肌肉以及传出神经末梢感受器与效应器一、感受器的类型:1、皮肤感受器:使我们的机体有感觉、痛觉和冷觉,并知道机体的各部分的行动。2、光感受器眼球:含有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处理暗处视觉)和视锥细胞(亮处视觉,并且处理色觉)3、声感受器4、化学感受器:味觉(酸、苦、甜、咸、鲜),嗅觉二、感受器接受特征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对适宜刺激的变化敏感,对非适宜刺激的变化不敏感。2、感受器的阈值:强度阈值、时间阈值、面积阈值、辨别阈值。三、效应器.脑的高级机能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1、诱发电位:人工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时,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会发生电位变化。2、自发脑电活动:在安静情况下,大脑皮质仍进行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改变。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关刺激在大脑皮质建立的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的兴奋灶之间建立暂时联系的结果。三、人类的语言机能1、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是现实的具体信号,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言语刺激。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在婴儿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四、学习和记忆学习可能引起神经通路发生变化。不断学习,不断使用这个通路,使通路中各突触的阻力不断减小,结果通路畅通,这也许就是记忆的机制。 -_,-激素与调控内分泌器官释放出的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也称内分泌为第一信使。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分为亲脂性(脂溶性)和亲水性(水溶性)。一、动物激素1、下丘脑:是丘脑的一个腺体组织,为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中心。其分泌的激素中,肽类激素被称为“下丘脑激素”,用于控制垂体前叶。2、脑垂体:主要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乳激素、促黑激素、催产素。释放抗利尿激素。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T4)、三碘甲腺原激素(T3)、降钙素4、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激动);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类(蛋白质、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盐皮质激素(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与性激素类(雌雄两种激素)5、胰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二、植物激素1、生长素:刺激植物生长。引起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以及顶芽优势。2、赤霉素:刺激细胞伸长。3、细胞分裂素:刺激细胞分裂,促使种子萌发,果实发育,开花等,并阻止或延缓器官衰老。在根尖、胚、果实等分布。4、乙烯:对茎的伸长有抑制作用,促进果实成熟。5、脱落酸:促使种子休眠,使器官脱落。三、激素的作用原理1、与膜受体结合2、与细胞内受体结合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命的起源进化的概念: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逐渐增加变多的发展过程,称为“进化”,又称“演化”。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距今4535亿年间一、生物大分子的出现1、生命起源的化学假设:单体(monomer)小有机分子的自然合成单体小有机分子的连接形成多聚大分子(polymers)多聚大分子集合形成团聚体(coacerate)-前生物系统 原始细胞形成 2、生命起源模式:原始气体冷凝汇流成海洋火山爆发和闪电的能量使气体合成简单有机物溅到岩石上的氨基酸聚合成肽链后又回到水中各种大分子进化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3、米勒实验“原始汤”假说4、“黑烟囱”假设海底火山二、DNARNA蛋白质秩序的建立生命的主宰物质是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起源的研究是解开生命起源奥秘的钥匙。最初的生化系统集中在RNA上。由于:核酶(RNA酶)具有催化活性。核酶可催化自我剪切或催化切断其他RNA、合成多肽键、催化核苷酸的合成。RNA可以自我复制之后发生了(功能中心从)RNA向蛋白质的转化,(遗传中心从)RNA到DNA的转化。三、细胞形成细胞形成发生在距今3835亿年前膜结构和分隔化的形成是生命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原始的第一个细胞必须具备以下特质:有类似质膜的生物膜。有能够完成自我复制和自发整合的生命大分子物质体系。具有内在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流的基本性能。原始生命体的发生:1、微球学说:有生物质(浓缩干燥的氨基酸)在水液环境内可以形成具有双层表面膜,可以变形、增长体积、二分裂、出芽、吸收物质的微小球状物。2、团聚体说:有生物质形成团聚小体,它们大小不一,形态类似球状菌,外表有双层膜,可以在外压下变化,并能选择吸收物质,可以分裂、出芽。生物的进化历程四个重要的进化事件和阶段原核出现原核真核单细胞多细胞多细胞之后的演化一、原核细胞目前发现存在35亿年前的原核细胞化石二、原核到真核1、分化假说(膜进化假说):真核细胞器是由原生质外膜向内伸和核质再分配而同时形成的。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是渐进的、直接的进化过程。但无法解释为何细胞器生化特性各异。2、共生起源假说:认为原始的真核细胞的某些细胞器是吞噬了另一个细胞,或两者融合起来,实现共生的结果。但无法解释细胞核的起源。线粒体的发展在地球的整个自然历史上似乎只发生过唯一的一次。这是生命起源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步。三、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生物出现:6亿年前衣藻(单细胞)盘藻(4、16或32细胞,每个细胞可独立生活,有性生殖同配)实球藻(有性生殖异配)空球藻(细胞间有胶质液体,雌雄配子大小不同)团藻(500以上细胞,细胞功能分化为营养和生殖,卵配)四、多细胞生物出现后的生物演化1、生物个体结构与功能的进化2、大量新物种形成和生态系统的进化大爆发现象:在进化过程中阶段性地出现物种或物种以上分类等级的生物类群快速大幅度辐射发生的现象进化大爆发。对应有“大灭绝”生物进化的证据一、古生物学的证据二、生物地理学证据三、比较解剖学证据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之间尽管有时外部形态有很大的差别,却有共同的结构特征。亲缘关系比较远的物种之间尽管有时外部形态有十分相似,结构却有很大的差别。痕迹器官:动物身上保留着的没有用处的器官。同源器官:不同动物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相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叫做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是指两种动物身体上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的器官。 四、胚胎学证据重演律表明了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了系统发育的过程。五、生物化学证据1、生命共同起源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核酸的结构和三体密码(即密码子系统)也是一样的,所有细胞都利用ATP 转化能量。2、亲缘远近与化学结构的关系细胞色素C 的组成差异大小与亲缘关系远近成正比。血红蛋白氨基酸的排列方式也是。六、细胞遗传学证据七、生理学证据生物进化的理论一、拉马克学说物种的进化连续渐变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二、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1、遗传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遗传是生物的一个普遍特征,生物有了这个特征,物种才能稳定存在。2、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亲本产生的各子女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变异是随机发生的。3、繁殖过剩生物都有极强大的生殖力。而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稳定4、生存斗争(分为种内斗争、种间斗争与环境斗争)物种之所以不会数量大增,乃是由于生存斗争。5、适者生存不同的个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变异。有的变异使生物在斗争中生存下来,有的变异却使生物在斗争中不能生存。凡是生存下来的都具有适应性的变异,这就是适应性的起源,即适应性是在选择中累积而成的。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综合进化论) (群体遗传学)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的研究应当属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范围。 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是物种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突变:突变为新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突变形成了基因重组,新基因形成的新种通过自然选择能适应的个体保留下来,不能适应的淘汰掉。地理隔离:隔离阻断了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物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流,导致性状逐渐发生分歧,形成不同的亚种,进一步的地理隔离,则有助于新种的形成。四、分子中性进化学说 认为生物体内的突变大多是中性的。物种形成机制一、自然选择 自然杂交:自然杂交被定义为在自然状态下,来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可以成功的交配,而这些种群之间有一个或多个明显区别的遗传特征。 杂种体形成的两个途径:异源多倍体杂交(allopolyploidy), 同倍体(homoploid)杂交。 自然界最常见的是异源多倍体杂交起源。 异源多倍体杂交起源: 在杂交渐渗动态中, 多倍体的出现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