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806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上册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上册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三语文上册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陈涉少(年轻)(2)尝与人佣耕(曾经)(3)辍耕之垄上(去,往)(4)苟富贵(如果)(5)陈涉太息曰(长叹) (6)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7)度已失期(估计)(8)等死(同样) (9)楚人怜之(爱戴)(10)或以为亡(逃跑)(11)念鬼(考虑) (12)又间令吴广(私自,偷着)(13)旦日(第二天)(14)吴广素爱人(一向) (15)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16)并杀两尉(一齐)(1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18)比至陈(等到)(19)将军身被坚执锐(亲自;铁甲;武器) (20)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21)大王加惠(给予恩惠)(22)弗敢易(不)(23)请广于君(扩充)(24)而君逆寡人者(违抗)(25)岂直五百里哉(哪里仅仅)(26)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27)以头抢地耳(撞)(28)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29)天下缟素(穿丧服)(30)秦王色挠(屈服)(31)长跪而谢之曰(直身而跪;道歉)(32)寡人谕矣(明白)(33)徒以有先生也(只因为)(34)亮躬耕垄亩(亲自)(35)谓为信然(确实这样)(36)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37)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38)凡三住(总共) (39)汉室倾颓(崩溃、衰败)(40)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41)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 (4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时) (43)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44)不宜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4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46)夙夜忧叹(早晚) (47)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48)以彰其咎(表明、宣扬) (49)临表涕零(眼泪落干)六、文言归纳(一)一词多义数:(1)数有功 (2)卒数万人 (3)珠可历历数也数:(1)shu,多次;(2)sh,几;(3)sh,计算;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乃行卜 (4)乃入据陈乃:(1)于是,就;(2)是;(3)于是,就;(4)才;然:(1)然足下卜之鬼乎 (2)吴广以为然 (3)秦王怫然怒 (4)谓为信然(5)若听茶声然然:(1)然而;(2)对的,正确;(3)的样子;(4)这样;(5)的样子;以:(1)扶苏以数谏故 (2)固以怪之矣 (3)以激怒其众 (4)祭以尉首(5)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以君为长者 (7)徒以有先生也(8)以塞忠谏之路也 (9)先帝不以臣卑鄙以:(1)因为;(2)“已”,已经;(3)来;(4)用;(5)凭借;(6)把;(7)因为;(8)以致;(9)因为;之:(1)辍耕之垄上 (2)怅恨久之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然足下卜之鬼乎(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愿终守之,弗敢易 (7)先主器之(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1)往,去;(2)助词,无义;(3)的;(4)代事;(5)主谓之间,无实义;(6)代词,代安陵国;(7)代徐庶;(8)主谓之间,无实义;若:(1)非若是也 (2)若士必怒 (3)若为佣耕若:(1)像;(2)如果;(3)你;岂:(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将军岂愿见之乎岂:(1)怎么,哪里;(2)是否;其:(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卜者知其旨意 (3)其真无马邪 (4)百姓多闻其贤其:(1)副词,加强肯定语气;(2)代陈胜、吴广;(3)表反问语气;(4)代公子扶苏;为:(1)好为梁父吟 (2)谓为信然 (3)以弱为强者 (4)贤能为之用(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1)唱;(2)是;(3)变为;(4)被;(5)作为;而:(1)国险而民富 (2)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而其主不能守 (4)长跪而谢之曰而:(1)表并列;(2)表顺接;(3)表转折;(4)表修饰;于:(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请广于君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4)仓鹰击于殿上(5)休祲降于天 (6)何至于此 (7)受任于败军之际 (8)还于旧都 于:(1)到;(2)给;(3)从;(4)到;(5)从;(6)到;(7)在;(8)到;(二)词类活用1法皆斩按照法律(名作状)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形作动)3乃丹书帛曰用丹书(名作状)4狐鸣呼曰像狐狸一样(名作状)5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点看着(名作动) 6忿恚尉使恼怒(动词的使动用法)(三)古今异义夜篝火(篝火古:用笼罩着;今:指在野外或空旷的地方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卒中往往语(往往古:到处;今:常常,通常)遂用猖蹶(猖蹶古:失败;今:凶猛而放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心惋惜;今:十分憎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身份插卑微、目光短浅;今:(品德、言行)恶劣、下流由是感激,临表涕零(感激古:感动振奋;今:十分感谢;涕古:眼泪;今:鼻涕)(四)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被征发或流放。)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5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6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8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线)七、翻译下列语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八阅读陈涉世家,回答问题。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鱼腹置书,篝火狐鸣。)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3.文意梳理: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线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会不会有陈胜起义呢?我的梳理:_ 4.问题探讨:为了这次起义,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人认为,这些准备是对人民的欺骗,是不可取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我的探讨_ 5.综合分析: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分析: 6.拓展延伸:陈胜在起义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奋发图强,立志进取。古代有个童谣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明显受到了这句口号的影响。说一说在今天,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口号的?我的看法:_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1)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文: (4)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文: .(5)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文: .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见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6.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实质是什么?他耍的是什么手段?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7.唐雎在讲述”三子”之事时,为何要提到”彗星袭月”.”白虹贯日”?8.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怎样的人? (三)阅读和,回答下列问题.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朝史学家_。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 利尽南海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 以光先帝遗德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 先帝不以臣卑鄙_猥自枉屈_以彰其咎_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 .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 .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的战略方针。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_, _”。.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隆中对:_。出师表:_。.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故事_ 成语_ 歇后语_ _ .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答案3.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即使没有这根导火线,即使陈胜不起义,在秦残暴的统治之下也会有其他人因某事而起义,秦朝一定会走向灭亡的。4. 帛书“陈胜王”三字,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腹中;晚上在驻所旁边的丛祠中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是取得民心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可不赞同“欺骗人民”这一观点,理由是:当人民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失去民心。)5. 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有很强洞察力及很强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领袖。6. 示例:任何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这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二)1.(1)“仓”同“苍”,青色。(2)道歉。2.(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2)-(5)翻译略3.(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4,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3分)5.列举示例:(1) 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 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6.吞并安陵,耍欺诈手段,表现他狡猾,野蛮,狂妄,盛气凌人,蛮横不讲理的性格.7.用这些自然现象来夸大刺客们的行为影响.渲染气势,以使秦王产生畏惧心理.8.像专诸,聂政,要离那样有勇有谋的人(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利:物资 殷:兴旺富裕 光:发扬光大遗:给予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彰:表明,显扬.(1)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2)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是人的筹划(得当)。(3)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就是西汉兴隆的原因。(4)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今天下三分。 .欲信大义于天下。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报先帝 忠陛下 亲贤臣,远小人。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事 (诸葛亮)空城计或挥泪斩马谡 (曹操)杀杨修或杀吕伯奢 成语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与三国演义有关均可) .唐朝大将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或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岳阳楼记(1)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3)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政通人合,百废具兴,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的句子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合,百废具兴。(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1 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 文中表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 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唯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4面对人生中的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5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会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陈涉世家1、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中与此句对应的话是: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9、全文的线索是: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10、第三段文字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语是:激怒其众、并杀两尉、召令徒属;能准确表达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的三个关键词语则是:诈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11、全文有一句话既能表现陈胜豪壮的性格和反抗的信念,又能表现出他出众的宣传才能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醉翁亭记1、文眼是“乐”字,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快乐呢?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宴酣之乐。 2、“醉”和“乐”是什么关系呢?“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与“乐”是统一。 3、欧阳修, 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集。“唐宋八大家”之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乐” 。4、(1)醉翁亭记中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季美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文章的破题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5)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7)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15.本文成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前呼后应、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中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2、桃花源记1.文中描绘桃花林美景 (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1)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 晋(朝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留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世外桃源_。1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的?具体说明一下。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林-离开桃林-再寻桃林。13.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意在说明: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14.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乐祥和的理想社会。15.本文成语有: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3、与朱元思书(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清(清澈),急(湍急)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山高,树多,景美_的特征(用自已的语言概括)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_。6、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2.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曾益其所不能 曾 衡于虑,而后作 作 4.翻译下列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本文主要谈论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7.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9. 文中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0.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个道理论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通“增”,增加奋起,指有所作为。4.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四)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文章选自“四书”之一的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则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为 也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贤者能勿丧耳 丧: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7.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1.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辟通“避”,躲避。益处 丢掉天性,天良 5.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五)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出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公将鼓之 再而衰 4.翻译下列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6. 文中那句话是全文的纲领? 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8. 第2段描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在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9. 我们该怎样评价鲁庄公?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击鼓进军第二次4.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六)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选文出自课文 。2.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今 齐 地 方 千 里 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 闻寡人之耳者 时时而间进 5.翻译句子。皆以美于徐公。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7.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8.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9.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今齐地/方千里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偏爱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使听到间或,偶然5.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