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马贵征.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754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马贵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马贵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马贵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起 止 时 间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提高19.3-9.7秋水 愚公移山529.10-9.14扁鹊见蔡桓公捕蛇者说539.17-9.21诗词五首白杨礼赞549.24-9.28囚绿记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5510.8-10.12草莓孔乙己5610.15-10.19一厘米差半车麦秸5710.22-10.26清兵卫与葫芦 综合性学习5810.29-11.2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5911.5-11.9订鬼马说51011.12-11.16诗词五首 综合性学习 修辞知识51111.19-11.2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吴汉何尝杀妻51211.26-11.30大小猫洞世上没有傻问题51312.3-12.7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51412.10-12.14给女儿的信给巴特勒的信51512.17-12.21茶馆 陈毅市长51612.24-12.28开国大典 综合性学习5171.2-1.4总复习5181.7-1.11总复习5191.14-1.18总复习20授课日期:9.3-9.7 班级:9.1、9.2 总序号:1课题名称秋水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2、背诵全文,鉴赏写作特色。3、了解庄子思想,理解本文的寓意。重点背诵全文,鉴赏写作特色。难点了解庄子思想,理解本文的寓意。关键了解庄子思想,理解本文的寓意。课型新授教法任务导学法教具白板、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内容教师、学生活动复习检测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的水波。)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2.古今异意:(至于)北海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学生小组检测,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学生小组讲评,教师检查重点学生,抽查评分、补充讲解预习展示1.成语归纳、解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沾沾自喜2.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身居陋巷。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组长先小组检查交流,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捕捉自己需要点拨、补充的地方,先由学生补充,然后教师做好点拨和补充。合作探究翻译理解下列重难点句子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的身上。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五、理解寓意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坐井观天。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得到结论,各组展示,师生达成共识。巩固练习学生自由朗读成诵。学生先独自完成,组内自评,然后投影展示讲解,其他学生和教师纠错评价,最后小组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反思总结课文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学生反思、总结教师补充分层作业A:熟读课文,练习背诵。培养文言语感,感悟课文思想感情。B:熟读成诵,熟练背诵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板书设计秋水 庄子骄傲自大、沾沾自喜-剖析自己、批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丑陋与渺小-善于发现自己、勇于改正错误课后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寓意。授课日期:9.3-9.7 班级:9.1、9.2 总序号:221愚公移山 列子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3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二、 导入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三、 研读课文1 朗读课文2 翻译课文3 方法指导(1)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 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3) 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5)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四、 小结1 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2 通假字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一厝朔东五、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授课日期:9.3-9.7 班级:9.1、9.2 总序号:3第二课时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二、 研读分析1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1) 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 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 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 讨论本文的寓意2 讨论归纳 提示:(1)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2)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3)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4) 愚智(5)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三、 写法点评1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2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四、 学生质疑五、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一2 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授课日期:9.10-9.14 班级:9.1、9.2 总序号:42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教学目标1 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2 理解本文寓意3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重点、难点1 理解本文的寓意2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预习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2 看注解,试翻译课文。二、 导入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三、 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3 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 研读分析1 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2 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五、 总结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六、 作业课后练习授课日期:9.10-9.14 班级:9.1、9.2 总序号:5 23捕蛇者说 柳宗元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用词2认识学习本文用对比强化中心的写法3认识封建设会人民生活的悲惨原因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和掌握文言词语。2 难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预习1 预习课文出现的生词,读准字音。2 参照注解,自读课文,口译课文。二、 导入1 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2 作者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 整体感知齐读课文,教师补充注释。请学生口译课文。1实词总结为 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为了。“故为之说”。已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 征收。“岁赋其二”。租赋。“孰知赋敛之毒”疠 恶疮。“可以已瘘、疠。疫病,疫气。“呼嘘毒疠”。入 缴纳。“当其租入”。收入。“竭其庐之入”。岁 每年。“岁赋其二”。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 很。“貌若甚戚者”。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 好像。“貌若甚戚者”。你。“若毒之乎?”毒 怨恨。“若毒之乎?”有毒的。“呼嘘毒疠”。害。“孰知赋敛之毒”生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饲。“谨食之”。观 看。“今以蒋氏观之”。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虚词总结之 的。“永州之野多异蛇”。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 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以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根据。“今以蒋氏观之”。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之。“时而献焉”。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乎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 在。“吾祖死于是”。给。“余将告于莅事者”。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比。“苛政猛于虎也”。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授课日期:9.10-9.14 班级:9.1、9.2 总序号:6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 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2 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3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4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二、归纳本文中心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 小结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a) 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授课日期:9.17-9.21 班级:9.1、9.2 总序号:7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3 品味字句重点、难点1 重点:背诵2 理解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一、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二、 赏析泊秦淮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三、 赏析无题简析: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第二课时一、浣溪沙晏殊,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二 、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 学生读书下注释。(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 全班齐读3、 疏通全文(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 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 能力训练(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6、音乐欣赏(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 学生总结(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背诵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授课日期:9.17-9.21 班级:9.1、9.2 总序号:81白杨礼赞 茅盾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重点难点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大毡子(zhan1) 开垦(ken3)外壳(qiao4) 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2解释下列词语。(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8)秀颀:美而高。颀,高。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2什么是象征手法?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4导语:(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三、正课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四、小结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授课日期:9.17-9.21 班级:9.1、9.2 总序号:9第二课时一、预习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三、正课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讨论、明确。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讨论,明确。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散文的主题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四、小结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授课日期:9.24-9.28 班级:9.1、9.2 总序号:10囚绿记 陆蠡 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1、 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2、 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3、 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二、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 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2、 安排一教时。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8.布置作业:A、B选做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囚绿记拓展阅读资料一、作者与背景: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陆蠡爱绿色,爱生命,爱光明,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终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二、参考资料:刘一新热爱生命追求光明陆蠡囚绿记赏析 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授课日期:9.24-9.28 班级:9.1、9.2 总序号:11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预习二、 导入1 作者简介。2 导语。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 理解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五、 探究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六、 小结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授课日期:9.24-9.28 班级:9.1、9.2 总序号:12第二课时一、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二、 探究1 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2 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3 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三、 品味本文的语言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四、 小结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进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五、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授课日期:10.8-10.12 班级:9.1、9.2 总序号:134.草莓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2 从文中得出启示。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2 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预习二、 导入作者及背景介绍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四、 分析课文(一) 讨论文章结构(二) 质疑1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2 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3 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欢歌笑语。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4 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5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五、 语言品析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六、 小结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七、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授课日期:10.8-10.12 班级:9.1、9.2 总序号:145孔 乙 已 鲁 迅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