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352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大力推进圈域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两型”农业建设,促进圈域“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0858号)和圈域“两型”农业发展实际,结合湖北省、城市圈各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9市辖25个区、25个县(市)、638个街、乡、镇、场(71个乡、322个镇、182个街、63个农场),12964个行政村(队),501.33万农户。农业人口1914万,占圈域人口的60.7%。农业劳动力968.4万,占农业人口的50.6%。农用土地资源面积603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072.9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34.3%;可养水面805.7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13.3%;林地面积2461.8万亩,占农用面积的40.8%;可开发利用的“四荒”面积696.46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11.5%。2010年武汉城市圈农业总产值1568.6亿元,农业增加值95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8.5元,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2.4。(二)主要成效三年来,武汉城市圈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改革创新,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10年,圈域种植业优良品种播种面积424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3.3%,比2006年提高了15.3%;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饲养量占畜牧总饲养量的67.8%,比2006年提高了13.6%。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9.6%,提高到55.6%。种植业、水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86万亩,比2006年增加774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2277个,比2006年增加1055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比2006年增加28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82个,比2006年增加47个。畜牧、水产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耕地有效排灌率达到75.5%。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6.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76家,比2006年增加2126家。农业龙头企业1043家,比2006年增加523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5家,省级188家,分别占全省的44.1%和43.6%;农业产业化覆盖农户达到54.5%,比2006年提高34.9%。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657亿元,比2006年增加60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6年1.2:1,提高到1.5: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的3747元,增加了1646元,增长43.9%。节约型农业不断发展。2010年圈域2072万亩耕地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比2006年增加1627.6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20元以上;推广使用有机肥127.5万吨,比2006年增加64.2%,化肥使用量由2006年的1.22吨/公顷,减少到0.96吨/公顷。推广农作物病虫机械综合防治238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6.8%,比2006年增加1476万亩,亩平节本增收55元以上,农药施用量由2006年的0.039吨/公顷,减少到0.033吨/公顷。种植业喷、滴灌面积15.42万亩,比2006年增加9.72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00元以上。推广农作物轻简化栽培面积达到970万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19%,比2006年增加395万亩,亩平节本增收80元以上。农作物间作、套种面积达到369.6万亩,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7.3%,比2006年增加126.3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86.3元。循环农业方兴未艾。2010年圈域推广以“畜禽-沼气-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达到125.56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61.29万亩;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面积1372.2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272.9万平方米;以动植物互利共生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214.8万亩,比2006年增加108.6万亩;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企业53个,有机肥产量172.1万吨,比2006年增加40个、79万吨。对农产品初加工下脚料和废弃物进行精深加工利用的企业达到422个,比2006年增加225个。生态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圈域公路林带绿化率达到87.2%,比2006年提高9.2%;农田林网绿化率达到63.2%,比2006年提高10.1%;水库、湖岸林网绿化率达到76.1%,比2006年提高9.2%;森林覆盖率达到26.3%,比2006年提高2.4%。圈内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示范街(乡、镇、场)44个,省级生态示范村80个。建成乡村休闲游专业村216个,比2006年增加145个,年接待游客能力达到2240万人,比2006年增加897人。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比2006年增加5.2万人。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型。三年来,圈域农业不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2010年,圈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8.1%,比2006年提高9.6%;特色种植业,高效水产业、高效畜牧业、生态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6%;1000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种植业、水产业经营面积达到1064.6万亩,占耕地和可养水面的37%。种植业设施和保护地栽培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3%,比2006年提高3.3%;水产、畜牧业设施化水平逐年提高。中心城区逐步退出畜牧业,主要湖泊逐步退出珍珠养殖和围栏网养殖,农业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圈域使用太阳能热水器65.9万台,比2006年增加了16万台;“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1.3万户,比2006年增加了55.9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24万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了6.5万立方米;秸秆气化和风力提水从无到有,目前,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达到14个,供气农民11000户;风力提水9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年折标煤200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59万吨。圈域农业合作得到加强。三年来,圈内各市农业系统积极开展农业协作,就组建城市圈农产品市场准入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协商对接,达成了诸多共识。武汉市有一批农业项目与圈内各市达成合作协议,如鄂州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蔬菜购销合作和畜产品加工项目;孝感市的优质稻购销合作项目、粮食加工工艺引进项目和水禽产业化项目;咸宁市的鲜食籽莲深加工订单收购项目、康誉食品工业园和专业水产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黄石市的农产品购销项目;潜江市的带壳莲籽深加工项目和废弃虾壳提取氨盐与虾鱼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改扩建项目等。为进一步加强圈域“两型”农业建设,2010年8月,圈域内各市建立了“两型”农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圈内开展“两型”农业战略合作加强了组织协调。(三)薄弱环节近三年来,武汉城市圈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从根本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仍然面临着诸多薄弱环节。1、农业经济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优质高效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不够,规模不大,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高、带动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整体实力较弱,素质不高;在全国知名的品牌农产品较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2、农业生产经营仍然粗放。传统农业仍有相当比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依然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低效、高耗、污染重的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两型”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业后备劳动力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的覆盖面有待提高。4、政策法律制度尚待完备。农业生产环节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过多过滥使用;人畜粪便、薄膜、生资包装袋等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撂荒、半撂荒现象存在,耕地有机质不高,地力下降;湖泊、水库过度养殖,水体遭到破坏;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农业生产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等等,都需要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保障“两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5、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发展“两型”农业,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环保、农产品加工、农用工业等各产业,涉及到金融、财政、税收等各方面,涉及到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民等不同的市场主体,涉及到政策、宣传、教育等不同环节,推动圈域“两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二、发展环境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十二五”期间,是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两型”农业建设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一)有利条件1、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指引。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城市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建了工作机构,出台了系列方案和行动计划,把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把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优化农业结构;把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把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等方面,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来,通过改革试验,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湖北省和城市圈各市围绕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都在制定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规划。这些都为武汉城市圈深入推进“两型”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2、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地处全国中心腹地要冲,位于长江中游。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陆空铁”交通发达,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武汉“居中”的独特区位,市场发达,物流畅通,吞吐八方。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武汉是中部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中部之首,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以武汉为龙头的“1+8”城市圈,农村地域广阔,耕地肥沃,水产、畜牧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山水资源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多湖水乡”,是休闲旅游的好出处。这些都为圈域“两型”农业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3、有改革发展的巨大潜力。“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武汉市将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两型”农业建设面临大好机遇,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加强圈域农业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圈域整体优势,促进圈域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有希望。(二)主要挑战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统一。对“两型”农业、低碳农业在全面构建“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对农业提供农产品供给的功能高度认同,但对农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功能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对“两型”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缺乏深入学习研究,“两型”农业建设的自觉性不强,甚至茫然无措、无所作为、畏难避难等等,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两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2、“两型”农业建设体系有待探索。“两型”农业建设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建立“两型”农业的资源节约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体系;如何建立“两型”农业的制度创新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等,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任务比较艰巨。3、“两型”农业建设的薄弱环节有待不断突破。前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导致“两型”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发展环境构成较大威胁,农村水体污染、土地活性变差等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两型”农业的覆盖面不够,技术水平不高,“两型”农业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型”农业建设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制度等等,需要改革创新,不断突破。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主线,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把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落实利农惠农政策法规制度作为重要保障,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两型”农业示范区,增强圈域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武汉城市圈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良性发展轨道。(二)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利用资源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低碳化。科技先导原则。充分发挥圈域科教优势,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现代科技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制度创新原则。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促进“两型”农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法律体系,在不断改革创新中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圈域协作原则。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城市圈协作共建,通过农业一体化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圈域集成优势,扬长避短,优化农业布局,打造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互利共赢,抱团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武汉城市圈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多功能性充分体现,圈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圈域农业生产向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物质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转变;节约农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两型”农业体系基本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农业的示范区。具体目标如下:1、农业经济总量增长指标(1)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568.6亿元,增加到2526.2亿元,年均增长10%。(2)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50.7亿元,增加到1396.8亿元,年均增长8%。(3)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农场大队),由2010年的17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3%,增加到3807个,提高到29.4%。(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238.5元,增加到10047元,年均增长10%。2、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指标(1)种植、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由2010年的933.9万亩,增加到1440.5万亩。(2)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旱涝保收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1565万亩,增加到1900万亩。(3)种植业工厂化、设施化保护地栽培生产面积由2010年的431万亩,增加到565.2万亩。(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2010年的56%提高到65%。(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59%。(6)掌握1-3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2010年的20.9%提高到33.3%。3、节约型农业指标(1)种植业测土配方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化肥使用量由2010年的0.93吨/公顷,减少到0.77吨/公顷。(2)农作物病虫机械化综合防治面积32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4%;农药施用量由2010年的0.033吨/公顷,减少到0.020吨/公顷。(3)种植业喷、滴灌面积达到7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 的3.6%,比2010年分别增加60.1万亩,提高2.9%。(4)种植业轻简化栽培面积达到172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8%,分别比2010年增加825万亩,提高16.2%。(5)水产养殖加强综合管理,降低饵料系数等,亩平节本增收150元以上。4、循环农业指标(1)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生产面积达到242万亩,比2010年增加115万亩,亩平节本增收达到150元。(2)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生产面积2803.2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194万平方米。(3)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沼气-鱼(菜、稻、果、茶)”等种养循环模式生产面积达到181.2万亩,比2010年增加85.1万亩。(4)以有机肥为纽带的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还田生产面积达到1658万亩,比2010年增加639.8万亩。(5)用农产品初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进行深加工企业达到319家,产值3303.5万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83%。(6)畜牧养殖小区以“沼气、有机肥”为纽带,建立循环农场716个,面积达到32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442个,16.4万亩。5、生态农业指标(1)农业生产区、限制生产区、禁止生产区的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有量达到2070万亩。(2)种植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禁止秸秆焚烧;农田残留薄膜、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种植业推行清洁生产面积达到95%以上。(3)主要养殖水面健康养殖达到100%;89%以上的畜牧养殖小区实现治污达标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4)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2478个,比2010年增加719个。(5)新增植树造林总面积2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6%,提高到29%。(6)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单位户达到7157个,比2010年增加4641个。6、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指标(1)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达到70.75万台,比2010年增加4.85万个。(2)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12.3万户,比2010年增加21万户。(3)秸秆气化供气站53个,集中供气农户数量达到5.3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加45个和4.5万户。(4)风力提水点达到25个,比2010年增加16个。7、建立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出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四、发展布局武汉城市圈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着眼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进一步优化圈域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各市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差异明显、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同时,更应依托大武汉,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共同打造事关强化农业基础,影响圈域农业发展全局的几个关键性产业,形成“六大中心”。(一)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1、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加工业发展布局武汉市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圈域内具有蔬菜、冷食瓜和莲藕的生产优势,尤其是莲藕等水生蔬菜生产优势明显。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其区域布局主要有两大片(带):一是武汉市郊区及周边精细、加工、反季节蔬菜基地,主要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江夏、洪山、新洲、黄陂、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鄂州、黄石郊区等16个区、县(市)。以精细菜,反季节菜为主,产品主要供应城市圈及省内大中城市。二是沪蓉高速公路沿线及邻近地区商品蔬菜基地,主要包括潜江、仙桃、天门、浠水、蕲春、黄梅等6个县(市),以茄果类、根茎类蔬菜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广州、长沙、合肥、上海、深圳等圈外大城市。三是以武汉来福如意、武汉长华、武汉小蜜蜂、武汉富泰天乐、汉味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子、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以武汉市周边五大湖泊为核心区域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其区域布局:一是以梁子湖、保安湖、西凉湖、龙感湖为核心的鄂州、黄梅、大冶、江夏、咸安、赤壁、嘉鱼等沿湖县(市),重点发展大水面河蟹、青虾等特种养殖;二是以新洲、汉南、鄂州、大冶、江夏、汉川、天门、仙桃、咸安、赤壁、嘉鱼等县(市)为主的精养鱼池为基地,主要发展乌鱼、龟鳖、黄鳝、鳜鱼、泥鳅等名优水产品;三是以武汉天峡鲟都、武汉高龙、武汉海浩、武汉源香、武汉梁子湖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苗、养殖、水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以孝感、黄冈两市所辖区、县(市)为主的优质稻米产业带。该区域布局包括孝南、孝昌、安陆、应城、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崇阳、咸安、嘉鱼、阳新、仙桃、天门、潜江等县区。以佳宝糖业、武汉统一、武汉桂子米业、武汉劲宝食品、武汉中排粮油、武汉益康面粉等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子、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粮食粗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圈西四市和圈东四区、县(市)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该产业带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圈西优质棉花产业带系中长纤维棉区,包括天门、潜江、仙桃、汉川4市,面积150万亩;圈东优质棉花产业带为长纤维棉区,包括黄梅、麻城、武穴、黄冈4个县(市)。同时发展圈域优质棉纺织品加工和服装生产产业链配套体系。圈西四市和圈东八区、县(市)两个“双低”油菜带。该地带属于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分为江汉平原种植区、鄂东种植区、鄂南种植区。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潜江、仙桃、汉川4市,面积150万亩;鄂东种植区包括黄梅、武穴、浠水、黄陂、新洲、麻城、红安等县市,面积100万亩;鄂南种植区包括咸安、赤壁、通城、通山、嘉鱼、崇阳,面积100万亩。以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子、油料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武汉市及周边县(市)优质“三元猪产业带。该带以武汉市及周边12个区、县(市)为中心,包括黄陂、汉南、江夏、天门、仙桃、潜江、鄂州、新洲、江夏、浠水、通城、阳新、蕲春、黄梅等区、县(市),每个区县(市)年出栏30万头以上,总出栏量为1000万头以上。肉类加工企业现主要集中于武汉,如武汉双汇、武汉飘飘、武汉长亨、武汉中粮、武汉升阳、湖北冠捷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2、八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与加工业发展布局武汉周边特色家禽饲养基地。一是安陆、云梦、孝南、汉川、新洲、团风、大治7个区、县(市)的肉鸡、蛋鸡基地。二是黄梅、武穴、江夏、蔡甸、黄陂、赤壁、仙桃、潜江、天门9个区、县(市)的水禽基地。基地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全面提升饲养水平,进一步配套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依托湖北神丹、新洲汪集汤业、黄陂大地、武汉精武、汉川温氏、云梦晒湖、赤壁食山、仙桃九珠蛋业等禽蛋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禽肉、禽蛋产品深加工;三是在巩固松花蛋、咸蛋、糟蛋等传统花色品种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液体蛋和干蛋品。奶牛养殖基地。基地主要布局:东西湖、黄陂、黄州、蕲春、咸安等区、县(市)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发展壮大武汉扬子江、友之友、光明、乐百氏和咸宁向阳湖乳业等一批乳制品加工企业。基地发展方向:一是推广奶牛繁育新技术,重点培育年产奶量达8000千克、乳脂率达3.2以上的高产奶牛,建设饲养奶牛2000头以上的高产奶牛养殖小区;二是推行“学生奶”计划,扩大牛奶及其制品消费市场;三是加工企业着力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大别山和山南优质绿茶产品基地。优质绿茶产业带主要分布:一是大别山优质绿茶基地,包括英山、大悟、孝昌三县,面积20万亩;二是幕阜山砖茶基地,包括崇阳县、通山县、咸安区、赤壁市,面积10万亩。基地发展方向:一是抓好名优茶生产,巩固绿茶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二是建设英山县茶树良种场等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并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并扩大英山云雾茶等名牌产品生产。圈东三县(市)和圈北大悟县优质板栗产品基地。基地主要包括:罗田、红安、麻城、大悟4县(市)。现有主要加工企业:罗田板栗冷冻厂、红安佳宝板栗加工厂、英山板栗加工有限公司、大悟金丰果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基地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地方传统品种及外省引进的优良品种,并进行块状混交,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种植格局,以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板栗的储藏难题;三是扩大加工龙头企业的冷藏及加工能力,提高“罗田板栗”品牌的知名度。圈西两县市优质蜂产品基地。基地以西北部的大悟、安陆为重点,这里蜜资源丰富,蜂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现有主要加工企业:武汉小蜜蜂、武汉大兴蜂业、湖北扬子江蜂业、孝感三蜂蜜业等蜂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系列产品。基地发展方向:一是加强蜂种繁育,提高种质;二是发展专业村和养蜂大户;三是重点开发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提升蜂王浆、绿色蜂蜜和蜂花粉档次;四是提高蜂产品质量,使蜂蜜、蜂王浆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尽快打开欧盟市场。圈南幕阜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基地以蕲春、通山、通城为主,加之圈北安陆市,重点发展金银花、菊花、白术、百合、厚朴、黄柏、辛夷花、金刚藤、杜仲等。现有主要加工企业为李时珍医药有限公司等中药材厂。基地发展方向:一是巩固名贵药材和地方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和规范化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提高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蚕茧产品基地。基地主要分布于黄冈的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现已形成了栽桑、养蚕、收烘、缫丝、丝织、印染和服装产业链配套体系。发展方向:一是重点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桑蚕品种及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桑树品种,如罗田的“三宝”牌蚕种,英山的“湖北雍华”、“桑宝”桑树品种。二是重点建设三县(市)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城市圈更新改造和发展新桑园提供良种苗木。三是扩大丝织品加工及丝绸服装的生产能力。圈东南苎麻产品基地。主要布局阳新、大冶、咸安、赤壁、嘉鱼、崇阳、通山等县(市),面积30万亩。发展方向为大力推广优质苎麻品种及发展苎麻加工业。(二)建立种子种苗研发繁育中心激励社会各类企业依法依规投资建立农业种子种苗研发繁育中心,现重点支持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大种子种苗研发繁育力度,加快优质粮油、名优蔬菜瓜果、名特水产、优良畜禽等农业种子种苗的研发周期,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制定并执行品种、原种生产等系列标准,提升种子种苗企业管理水平,做到研发、试验、繁育在圈内,推广营销在圈外。1、优质稻种、油菜、瓜菜种苗生产基地布局。主要分布武汉市郊六区,黄石市郊,鄂州市鄂城区、梁子湖区,孝感市孝昌、大悟、汉川、安陆,黄冈市,咸宁市咸安、崇阳,仙桃市,潜江市熊口、总口、后湖、运粮湖、张金、熊口、广华、高场等地。重点发展水稻、油菜、黄瓜、瓠子、棉花、豆角、大蒜及设施蔬菜等种子种苗生产。2、优质水产种苗孵化基地布局。主要分布在武汉市远郊,黄石市市郊,孝感市孝南、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孝昌、大悟,黄冈市沿江、山区11县(市),咸宁市嘉鱼县,仙桃市,天门市胡市、皂市、九真、马湾等地。重点发展青鱼、小龙虾、鳜鱼、罗非鱼、河蟹、泥鳅、叉尾鮰、鮰鱼、鳝鱼等水产种苗生产。3、优质种猪生产基地布局。主要分布在武汉市江夏、黄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各区、县(市),黄冈市,咸宁市咸安,仙桃市,天门市皂市、拖市、张港、麻洋,潜江市等地。重点发展种猪品种包括杜洛克、大约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杜长大杂交组合等。4、种鸡生产基地布局。主要分布在武汉市江夏、黄陂、新洲,鄂州市梁子湖区,孝感市安陆、孝昌、应城,黄冈市浠水、团风、麻城、蕲春,咸宁市咸安,仙桃市,天门市竟陵,潜江市等地,重点发展种鸡品种包括三黄鸡、海南粉、欣华鸡、黄羽肉鸡、海兰褐、罗曼粉、尼克珊瑚粉等。5、种鸭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鄂州市华容区,孝感市安陆、孝昌、云梦,黄冈市龙感湖、武穴,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沉湖,潜江市等地。重点发展樱桃谷鸭等种鸭品种。(三)建立循环农业示范中心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着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以动植物互利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和农产品循环精深加工等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粮、节能、节时型农业技术,促进农田内循环、种养循环和生物链循环等农业循环模式的不断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基地园区和企业、街(镇、乡、场)、村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促进圈域形成循环农业示范中心。1、减量化核心示范基地(园区)布局节水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黄石市郊,鄂州市,孝感市孝南、孝昌、大悟、安陆,黄冈市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张港、杨林、岳口、黄潭,潜江市城郊。主要农产品基地包括快生菜、西甜瓜、叶菜类、茄果类、玉米、茶叶、中稻、花生、中药材、棉花、蔬菜、林果等。核心示范面积3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79.2万亩。节肥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黄石市大冶、阳新,鄂州市,孝感市孝南、汉川、应城、大悟、安陆、大悟、孝昌,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丘陵、滨湖、平原地区,潜江市等地,涉及种植业(蔬菜)主要品种。核心示范面积41.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16万亩。节药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黄石市大冶、阳新,鄂州市鄂城区,孝感市,黄冈市浠水、武穴、黄梅、蕲春,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石河、九真,潜江市杨市、龙湾、渔洋、积玉口、浩口等地,涉及种植业(蔬菜)主要品种。核心示范面积105.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531万亩。节种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分布在圈域各县(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农产品包括油菜、水稻、小麦、棉花、蔬菜、大豆等。核心示范面积49.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776万亩。节粮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地,主要涉及种植业、水产、畜牧等产业,核心示范面积21.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13万亩。节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黄石市大冶,鄂州市鄂城区,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城郊等地,主要涉及立体种养、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模式,核心示范面积24.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26.5万亩。节时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孝感市开发区、孝南、汉川、云梦蔬菜基地,黄冈市沿江地区,咸宁市咸安、赤壁,仙桃市,天门市丘陵地区,潜江市等地,主要涉及种植业(蔬菜)等。核心示范面积27.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67万亩。2、再循环、再利用核心示范基地布局主要分布在武汉市东西湖、蔡甸、黄陂、新洲、汉南,黄石市大冶、阳新,鄂州市,孝感市孝南、汉川、应城、安陆、云梦、大悟、孝昌,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地。其中,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核心示范基地(园区、片带),新增核心示范面积99万亩。主要循环模式为畜禽-沼气-(蔬菜、果、茶、稻等)、畜禽-沼气-鱼虾等。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废物利用模式核心示范基地(园区、片带),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1190.5万平方米,年消耗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量283.5万吨,年新增食用菌产量24.33万吨。主要循环模式为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有机肥、菌肥菜、废弃物-食用菌-干制、棉子壳-平菇-秸杆-双孢菇-肥料、木材废物-香菇、秸秆-牛粪-菌-肥-菜、菇-稻,牛-菇-草等。以有机肥生产为纽带的废弃物利用模式核心示范基地(园区、片带),主要采用畜禽粪尿(农作物秸秆、腐烂塘泥等)-有机肥、废弃物-有机肥-动植物养料等模式。年新增消耗农业废弃物等176.5万吨,年新增有机肥产量81.6万吨。利用农产品加工废料进行精深加工的核心示范基地(园区)。主要循环模式有:鱼鳞蛋白提取、谷壳生产包装材料、废弃物-基质-高附加值产品、利用署渣生产饲料肥料、秸秆纺纱等,利用主要废料包括鱼鳞、谷壳、饼渣、糠皮、食用菌下脚料、棉子壳、稻谷壳、锯木屑、鱼骨头、秸秆等,新增加工产品主要有鱼蛋白、饲料、包装材料、饲料、食用菌、装饰板、鱼面、饲料、有机肥、棉籽蛋白、棉酚、油酸等。3、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园区、片带)布局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片带)。主要分布在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孝南、汉川、应城、云梦、孝昌,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地,主要涉及种植业(蔬菜)、水产等,核心示范基地面积402.6万亩。经济林、果、茶、花卉等苗木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黄陂、新洲、江夏、蔡甸、汉南、洪山,黄石市阳新,鄂州市梁子湖区,孝感市孝南、孝昌、大悟、安陆,黄冈市,咸宁市六县市,仙桃市,天门市等地,新增经济林、果、茶、花卉等苗木生产基地面积96.01万亩。植树造林。圈域新增“网林”、四旁植树、绿化造林总面积235万亩。(四)建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中心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和市场明显优势的特点,积极打造圈内“两轴、三圈、多节点”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带。“两轴”即:沿长江-汉江人文旅游发展轴,包括东西向,沿汉江流域的仙桃、天门、潜江、汉川;沿长江的武汉、黄冈、鄂州等临江地区;沿京珠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轴,包括南北向,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交通要道的地区,包括赤壁、嘉鱼、咸宁市区、武汉(江夏、蔡甸等)、孝感、孝昌、大悟等地区。“三圈”即内圈:环武汉城郊游憩带,区域范围包括黄陂、新洲、蔡甸、东西湖、江夏、汉南、洪山7个近郊区;中圈:环武汉都市文化休闲圈,区域范围包括鄂州、黄陂、大冶、黄冈、团风、浠水、孝感、孝昌、汉川、云梦、咸宁、赤壁、嘉鱼;外圈:环武汉山水生态休闲圈。区域范围包括孝感的应城、安陆、大悟,黄冈的红安、麻城、罗田、英山、黄梅、蕲春、武穴,黄石的阳新、咸宁的通山、崇阳、通城,仙桃、天门、潜江,以及洪湖、京山。“多节点旅游明星城镇”即武汉木兰镇、孝感汤池镇、鄂州梁子镇、黄冈九资河镇、咸宁赤壁镇、黄冈七里坪镇、黄冈五祖镇、咸宁九宫山镇、孝感宣化店镇、黄石大冶王英镇等,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明星乡镇。要通过建设打造,使圈域成为中部地区若干线路一线串珠、旅游景点纷呈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中心区域。(五)建立农业科教中心依托武汉城市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雄厚的科技实力,重点支持建设南湖武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武湖都市农业科技园、黄石市高新技术农业园、鄂州市杜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峒山、东港华农大高新技术展示中心、孝感高新技术农业园、黄冈市高新技术农业园、咸宁市农业科技产业园、仙桃市市高新技术农业园、天门市农业科技产业园、潜江市农业科技产业园等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研发推广应用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市圈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重点实施“两型”农业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电子信息传播、农民科技培训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向产品聚集,提升圈域农业科技基础实力、科研创造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鼓励引导武汉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到城市圈各地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孵化、转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协作,圈内各市互派农业专家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办好武汉市农业学校、城市圈各市农广校,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六)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按照立足武汉、覆盖城市圈、辐射全省的思路,把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为圈内农村各类产权交易提供交易服务。在武汉城市圈各市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机构,健全交易网络和服务平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在城市圈内及时提供信息咨询、交易策划、产权经纪、培训辅导、委托管理、投融资等相关配套服务,为武汉城市圈现代农业发展搭建农业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市场平台。五、发展重点围绕“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推进“六大一体化”和“六大体系”建设。(一)加快推进“六大一体化”1、建立区域产业统筹发展机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一体化。在充分发挥圈域整体优势的同时,各市应坚持差异化发展,立足各自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优化区域农业布局,对接武汉农产品加工,配套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优质水产、水稻、棉花、“双低”油菜和“三元猪”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家禽、奶牛、优质绿茶、板栗、蜂产品、中药材、蚕茧、苎麻等8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在产品结构上调优调特,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趋同。武汉市重点发展快生蔬菜、特色水产品、优质畜产品、乡村旅游产业等;鄂州市重点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咸宁市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林果和乡村旅游等;孝感市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水产健康养殖和乡村旅游等;黄石市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等;黄冈市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水产健康养殖、桑茶药和乡村旅游等;天门市、潜江市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水产等;仙桃市重点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和优质粮、油生产等,形成圈域既有整体优势,又各具特色的农业一体化格局。2、建立农产品快速聚散机制,着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一体化。充分发挥武汉作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强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做强做大白沙洲、皇经堂、四季美农贸城、黄石市联海批发市场、青龙山水果批发市场,鄂州市蟠龙市场,孝感(汉川、云梦)蔬菜批发市场,黄州农产品批发市场,咸宁市赤壁商城、温泉中心集贸市场,仙桃市农贸市场,天门市张港蔬菜批发市场等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提升农产品物流聚散功能,使之成为武汉城市圈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逐步形成以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超市、集贸市场等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发展生猪、油料、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其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中国武汉农博会、食博会、武汉种子交易会等涉农会展的影响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交流、展示、销售窗口,促进圈域农产品快捷流通。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营销合作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农产品市场建设、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3、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一体化。依托武汉农业科研中心和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建立城市圈农业科技合作和推广应用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推进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城市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众多的有利条件,加强对立体种养、设施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强化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合作。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筛选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突出抓好高效立体种养、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种青养鱼、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免耕栽培、机械与渔船节能、高效节能喷雾器应用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时、节能、节种、节地、节粮等“八节”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以“稻菜鱼(虾)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以“猪-沼-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和“秸秆-牧-沼-粮(果、菜)”、“秸秆牛粪菌肥粮(果、菜)”、木材废弃物香菇(黑木耳)等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和易降解农用薄膜,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禁止耕地掠夺性经营和在基本农田进行其它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重点围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开发农作物有机肥料,凡属规划建设的畜禽养殖小区,全部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加强新型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户用秸秆气化炉和风力提水试点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5、建立农业服务网络联动机制,着力推进农业服务一体化。不断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水平。构建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建立武汉城市圈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做到早发现、早通报,实行联防联控。组建区域化专业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统一的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区、限制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的划定工作,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协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农业服务合作网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城市圈农民提供农机跨区作业、代耕代种、仓储运输、信息服务、产品营销等服务。6、建立农业公共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公共资源利用一体化。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武汉城市圈农业信息资源,共同开发建设武汉城市圈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强圈域经常性农业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情、农产品供求、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农业信息交流机制。推进农业执法资源共享,在跨区域案件的调查取证、文书送达、案件执行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帮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的互信互认,统一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推进农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整合城市圈内的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围绕农业发展,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提升圈域农业职业教育综合实力。推进农业招商资源共享。在项目推介上,将城市圈重大农业项目整体打包,通过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进行整体发布。在招商项目用地上,探求圈内占补平衡或者以资金换土地的形式实现土地资源共享。(二)加快构建“六大体系”1、构建农业节约利用资源体系(1)着力推广节地型技术。继续实施土地整理行动计划,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积极发展畜牧小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工厂农业、设施农业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适度发展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技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科学开发农村“四荒”资源,防治土地撂荒和半撂荒;禁止乱占、滥用耕地。(2)着力推广节水型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节水型骨干灌排体系改造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大幅降低渠道输水损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尽快改变大水漫灌方式,大力推行管灌、滴灌、喷灌等既节水又增产的灌溉技术;通过“一事一议”,大力实施农村塘堰改造蓄水工程。适宜地方大力增加节水作物品种,扩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3)着力推广节药型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强选择性农药和新型喷雾器等植保机械;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生物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4)着力推广节肥型技术。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制,建立培训村组干部及示范农户,制作耕地土壤养分图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研发配方并印制施肥建议卡,施肥建议卡入户,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等一连贯工作机制,保证测土配方施肥科学规范开展。推广机械化深施化肥、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每隔一定年份进行一次全面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加大有机肥产业化和有机肥推广使用推进力度。建立绿肥良种繁育加工基地、作物秸秆快速腐熟菌剂开发基地,开展秸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5)着力推广节种型技术。积极研发推广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普及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沼液浸种等技术。实现农作物主推品种公告制,引导农民正确选用优质品种,节约用种。(6)着力推广节粮型技术。畜牧业养殖结构,适度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推广饵料利用率高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加快鱼类专用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技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