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348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2015/8鱼病防治技术目录1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61.1 调查询问61.2 现场观察61.2.1 了解水质变化61.2.2 观察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活动61.3 鱼体检查71.3.1 目检:71.3.2 镜检:81.4 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81.5 对怀疑是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应对水质和饵料进行检查82 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82.1 常用渔药的分类及各类禁药82.1.1 抗菌类药物92.1.2 水体消毒剂92.1.3 抗寄生虫药物102.1.4 抗真菌药物112.1.5 抗病毒药物112.1.6 环境改良剂112.1.7 调节代谢及促生长112.1.8 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112.2 对症选药与正确用药122.3 用药量的确定与合理给药132.4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153 渔药的生产应用知识173.1 杀藻药物:173.2 菊酯类杀虫药:173.3 含氯、溴消毒剂:173.4 杀虫药(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173.5 外用消毒、杀虫药:173.6 阿维菌素溶液:173.7 内服杀虫药:183.8 外用杀虫药:183.9 辛硫磷:183.10 碘制剂、季铵盐制剂:183.11 一水硫酸锌:183.12 代森铵和代森锰锌:183.13 维生素 C:183.14 硫酸亚铁:183.15 硫酸乙酰苯胺:183.16 硫酸铜:183.17 敌百虫:193.18 高锰酸钾:193.19 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193.20 盐酸氯苯胍:193.21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193.22 季铵盐碘:193.23 海因类:194 水质管理194.1 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194.2 溶解氧水产动物生命要素214.2.1 养殖(育苗)水体溶氧要求214.2.2 造成溶氧不足的因素214.2.3 引起鱼、虾浮头的原因224.2.4 鱼虾缺氧时的反应234.2.5 溶氧与其它有毒物质的关系234.2.6 如何增氧?244.3 pH 值水质状况的晴雨表244.3.1 水质pH 值的控制标准244.3.2 pH 值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直接影响244.3.3 pH 值对水质的影响254.3.4 如何调节水体pH 值254.4 硫化氢(H2S)水体中剧毒气体254.4.1 硫化氢的来源254.4.2 水体中的硫化氢的控制标准264.4.3 硫化氢的毒性264.4.4 维持池水硫化氢不超标的方法264.5 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274.5.1 氨的来源274.5.2 水中氨的控制标准274.5.3 氨的毒性274.5.4 氨的毒性与pH 值的关系284.5.5 如何防止水中氨过高284.5.6 水中氨氮偏高如何处理?294.6 亚硝酸盐(NO2-)水产动物致病根源294.6.1 亚硝酸盐(NO2- )的来源294.6.2 亚硝酸盐的控制标准294.6.3 亚硝酸盐的毒性304.6.4 怎样防止亚硝酸盐过高?304.7 池水变坏的征兆、原因及改善方法304.8 “肥、活、嫩、爽”水质的具体要求314.8.1 绿豆色:324.8.2 浅褐带绿色:324.8.3 油绿色:325 清塘、肥水的科学方法325.1 肥水时间325.2 清塘肥水方法335.3 肥水物质345.4 水质调节346 常见病害诊断和防治方法:366.1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366.2 痘疮病376.3 烂鳃病386.6 细菌性败血病(暴发性出血病)416.7 白头白嘴病416.8 白皮病426.9 打印病436.10 疖疮病446.11 竖鳞病446.12 水霉病456.13 鳃霉病466.14 鳃隐鞭虫病476.15 车轮虫病486.16 小瓜虫病496.17 斜管虫496.18 杯体虫506.19 指环虫516.20 三代虫病526.21 锚头鳋病536.22 中华鳋病546.23 鱼鲺病556.24 碘泡虫551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1.1 调查询问在诊断某种疾病之前,首先向渔农询问,了解其水源情况,养殖品种及密度,往年的发病史,用过何种药物,使用药物的浓度和次数,效果怎样。调查中应注意病鱼是陆续少量死亡,还是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前者应考虑是寄生虫侵袭的可能,而后者可能是暴发性传染疾病。1.2 现场观察现场观察也是诊断鱼病的重要环节,现场观察的内容包括水质状态,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表现,池塘的大小、水深、底质及周围环境以及发 病后采取的防治措施等。1.2.1 了解水质变化了解水体的透明度、肥瘦情况、酸碱度、溶氧、氨氮、亚硝酸盐、有无农田、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流入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养殖鱼类疾病 的发生甚至死亡。1.2.2 观察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活动观察濒死动物的活动情况和体色的改变等特征。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有的表现出血等症状,有的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有些鱼病,病鱼一旦离开水体或死亡后,一些典型症状会看不到,对确诊造成困难,如白头白嘴病。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一是因为寄生虫侵袭,一是水中含有有毒物质,若是前者,鱼可能慢 慢死亡;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大批死亡。还有一种情况,鱼浮头,开增氧机也不下去,可能是亚硝酸盐中毒所致。1.3 鱼体检查通过询问和现场调查,对于鱼病发生的外部环境有了一些了解,对某些鱼病可能会做出诊断。但对于大多数鱼病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则主要靠 鱼体检查。检查的病鱼最好是濒死的或刚死未腐烂的病鱼。检查应由表及里,先目检,后镜检。不好确定的疾病还可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1.3.1 目检: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有些鱼病通过肉眼就可确定,象水 霉病及一些大型寄生虫病等;有些可借助症状诊断。一般来讲,病毒性鱼 病往往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性鱼病常见 症状为体表黏液增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包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目检鱼体要按体表、鳃、内脏的顺序进行检查。体表:将病鱼放在解剖盘内,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鳃、鳞片、 鳍条、肛门等仔细观察。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注意鳃盖是否肿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和透明,然后剪去鳃盖,观察鳃丝有无粘液、肿胀,鳃丝末端是否发白、腐烂,鳃上是否挂有异物。鳃丝末端是否挂着似蝇蛆一样的白色小虫,若有多为中华鳋病;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则为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 三代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病;鳃丝颜色比正常鱼的白,并带有红色小点,多为鳃霉病。内脏:打开鱼腹,观察有无腹水和寄生虫,取出肠道,从前中后肠 剖开,注意胃肠内食物充盈情况,胃肠壁有无发炎、溃疡,肠内粘液的颜 色和多寡,有无大型寄生虫或孢囊。1.3.2 镜检:首先刮取体表、鳍等部位的粘液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湿片 镜检; 其次从心脏取血涂片;随后取鳃丝置于滴水载玻片上,制成湿片镜 检;最后内脏组织加 0.7%生理食盐水压片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1.4 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用 PCR、ELISA、间接荧光抗体等快速检测鱼病,其灵敏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检查。1.5 对怀疑是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应对水质和饵料进行检查2 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2.1 常用渔药的分类及各类禁药目前,我国的渔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 方面尚需完善。渔药管理的混乱导致禁药不禁,不但使消费者难以吃到“放心鱼”,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作者投来关于病害防治的稿件中,还时不时出现采用禁药防治鱼病,这是非常不应 该的。为此,本栏目简单列出当前常用渔药的分类及禁药品种,希望广大 养殖户能明辨,杜绝使用禁药。据统计,我国目前渔药生产厂家有近百家,渔药品种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有些渔药生产厂家存在着缺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等问题,致使市场上 渔药鱼龙混杂,有许多渔民甚至都弄不清楚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渔药究竟哪 些是安全的、环保的,哪些是禁用的。因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现有渔药的 分类,并列出各类常用渔药中的禁用种类,便于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参照。2.1.1 抗菌类药物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土霉素、青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等。磺胺类: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磺 胺类药物在鳗鱼饲料添加剂中已禁止使用。喹诺酮类:有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吡哌酸、噁喹酸、萘啶酸 等。此类药物抗菌效果普遍较好,具有抗菌范围广、杀菌能力强等优点,是防治水产动物细菌病的有效药物。在抗菌类药物中,抗生素类中的红霉素、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锌已被禁止用于鱼病防治及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磺胺类中的磺胺噻唑(消治龙)、磺胺咪(磺胺呱)被禁用。喹诺酮类中的环丙沙星已被禁用,恩诺沙星药残已作为限制鳗鱼出口日本的一主要因子。另一类抗菌药物硝基呋喃类中的呋喃唑酮(商品名为痢特灵)、呋 喃西林(又名呋喃新)、呋喃它酮、呋喃那斯也已被禁用。养殖户在生产过 程中可用其它抗菌药物代替。2.1.2 水体消毒剂常用的水体消毒剂有以下几类:卤素类:聚维酮碘(碘伏)、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二溴 海因、二氧化氯、漂白粉等。醛类、醇类: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戊二醛、乙醇(酒精)等碱类:氧化钙(生石灰)、氢氧化铵溶液(氨水)等。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钙、过氧乙酸、双氧水(过氧化氢)等。重金属盐类:螯合铜、硫酸铜等。高浓度的重金属盐有杀菌作用,低浓度具有抑制 酶系统活性基团的作用,表现为抑菌效果。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季铵盐类等。 染料类:甲紫、亚甲基蓝、吖啶黄等。染料可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影响生 物代谢。2.1.3 抗寄生虫药物染料类药物:常用的有亚甲基蓝等,可防治鱼卵的水霉病、幼鱼和成鱼的小瓜虫病、 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拟除虫菊酯杀虫药:如溴氰菊酯等。咪唑类杀虫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必须注意过量的铜可造成鱼体内重金属积累,而敌百虫在弱碱性条件下形成敌敌畏,其对人的危害极大。在抗寄生虫药 物当中,孔雀石绿具有强毒、危害人体健康,有致癌性,已被禁用,在生 产中可用亚甲基兰代替。另一类汞制剂杀虫剂如硝酸亚汞、氯化亚汞、醋 酸汞、甘汞(二氧化汞)、吡啶基醋酸汞等各个种类已被禁止使用。拟除虫 菊酯中氟氯氰菊酯(又名百树得、百树菊酯)、氟氰戊菊酯被禁用,此类药 物虽未全禁,但还是少用为好。另外多种农药如地虫硫磷、六六六、毒杀酚、滴滴涕 DDT、呋喃丹(克百威)、杀虫脒、双甲脒等被禁用。养殖户应杜绝使用这些种类药物,可用其他杀虫剂代替使用。2.1.4 抗真菌药物有制霉菌素、克霉唑等,另外食盐、亚甲基蓝等也可起到抗真菌作用。2.1.5 抗病毒药物病毒性疾病的症状经常是在病毒增殖高峰过去后才表现,用药效果往 往不明显,防治效果多不突出。常用的有病毒灵、盐酸吗啉呱、金刚烷胺、 碘伏等。但目前还未能找到真正有效治疗病毒病的药物。2.1.6 环境改良剂包括益生素、沸石、麦饭石、膨润土、三氧化二铁、过氧化钙、三氧化二铝、氧化镁等,主要作用是改善水质、底质,以及对微生态平衡、生 物指标的调控。2.1.7 调节代谢及促生长药物、激素、酶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化学促生长剂 等。2.1.8 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生物制品包括各类菌苗、疫苗。如光合细菌、EM 菌、草鱼灭活疫苗等,可起杀虫效果的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2.1.9 中草药包括大蒜、大黄、五倍子、水辣蓼、菖蒲、黄芩、苦参等。将中草药 原料煎汁提取有效成分泼洒养殖池或粉碎拌入饲料,可以防治鱼类细菌性 和寄生虫等疾病。中草药相对其它药物安全环保,品种功能多样,应作为 防治鱼病的首选。其他如清塘药物中五氯酚钠已被明令禁止使用,在实际生产中可用鱼藤酮及市场上的其它药物如清塘威、清塘一扫光等代替。化 学促长剂中喹乙醇早巳被禁止使用,性激素类中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等 制剂;硝基咪唑中的甲基唑、地美硝唑等被禁用。2.2 对症选药与正确用药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防治疾病,甚至还可能使疾病加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不同的鱼药针对不同的鱼 病才能奏效。一般来讲,细菌性鱼病应使用抗菌类药物内服加外消;寄生 性疾病则应选用灭虫类药物全池泼洒或药浴。在选择鱼药时,应注意避免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来防治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以免使病原体产生抗药 性,从而导致药效减退甚至无效。同时,还应该注意药物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有些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很强,如激素、抗生素、硝酸亚汞、 福尔马林等,使用这类药物将直接影响到鱼产品的质量和人体的健康,应 特别加以注意,使用这类药物要合理的安排休药期或另选副作用和毒性较 小、疗效稍差的药物代替。因此,在选用药物时应注意用药的可行性。此 外,选择的药物要注意养殖种类对药物的适应性,如敌百虫常用于鲢、鳙、 草、鲤鱼等,而不能用于加州鲈、淡水白鲳。另外,不同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亦不相同,如草、鲢等鱼类对硫酸铜较敏感,浓度超mg/L可致死,而淡水白鲳在其浓度达mg/L时仍无异常反应; 草、鲢等的鱼苗对硫酸铜和漂白粉的敏感性比成鱼大,鱼苗消毒时要慎用。今后鱼用药物的发展方向为“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 副作用小、剂量小和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和中草药。有条件宜 选用新药,但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来源、价格和实际效果等因素,不 能盲目选购,要选用正规厂家的产品,以免造成损失。2.3 用药量的确定与合理给药因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复杂的水环境中,而水体理化因子如:温度、 盐度、酸碱度、氨氮和有机质(包括溶解和非溶解态)的含量,以及生物 密度(生物量)等,都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药效随盐度的 升高而降低,而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通常温度每升高 10,药力可提高1 倍左右。水体的酸碱度(pH 值)对不同药物也有不同的影响。酸性药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氯霉素、四环素、呋喃类等药物,在碱性水环境中 的作用减弱;而碱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和磺胺类等,其作用则随水体 pH 值的升高而升高。又如漂白粉在碱性 环境中,由于生成的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OCl),因而作用减 弱。除了上述因素外,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密度也会影响药物效应。有机质的大量出现,通常可减弱多种药物的抗菌效果,尤其是化学消毒剂 更为明显。所以,药物的用量应注意以上这些问题。确定了用药剂量,在计算用药总量时,应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别加以计算,用药剂量是疗效的保证,所以必须计算准确。外用药应按水的体积计算,以“mg/L”或“ppm”表示,如立方 米水体含药g为ppm,亦即mg/L。全池泼洒用药的计算,要求池 塘水面积丈量准确,计算平均水深时,总测点应不少于 10 个,求其平均值。药浴用药的计算,要以药浴容器的容水量为准。内服药一般是按鱼的体重计算,其前题是要准确掌握被治疗鱼类的存塘量。如 50 kg鱼内服痢特灵 4.57.5 g;另一种是按饵料含药量计算,如 100 kg饵料添加痢特灵 300 g,根据鱼摄食量投喂,若按鱼体重的% 投饵,相当于每 50 kg鱼投饵痢特灵 4.5 g;如果按投饵,相当于每 50 kg鱼投喂痢特灵 7.5 g。当病势严重时,鱼类的摄食量大减,这时应按实际的摄食率,提高饲料中的含药量。以保证吃食鱼能获得足够的治疗药量。至于使用的疗程多少,则应以病情轻重和病程缓急而定,对于 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就有必要使用二至三个疗程,否则治疗不彻底,易于复发,同时也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当一种药物未能在一次或一个疗程内治愈时,最好再下一次治疗时改用另一种药物。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给药方法,应根据鱼病的种类和药物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外用药一般是主要发挥局部作用,体内用药除驱肠虫药及治疗肠炎药外主要是发挥吸收作用,这是两种不同的给药方法。为提高疗效给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泼洒药物时,应先喂食后泼药。所用药物要充分溶解,经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对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充分搅拌,药渣不要投入鱼池中,以避鱼误食中毒。泼洒应先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顺风泼洒,以增加药液均匀度。泼洒时要注意安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泼洒的时间,要根据 天气变化灵活掌握,使其发挥最佳药效。一般应在晴天上午 11 时前或下午3 时后用药,雨天停用,阴天药效较差。夏季高温天气应避开炎热的中午,可在上午时前或傍晚进行,要注意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能用 药,当然增氧剂除外。制作内服药饵时,药物与饲料要混和均匀,同时注意药物与饲料添加 剂间的相互作用,颗粒加工的大小要适口,喂前应先停喂次或天,再投喂药饵。病鱼康复后,投饲量应逐渐增加到常量,避免鱼类病体恢复后出现暴食。另外,当多种鱼病并发时,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用药,一般先治疗危害较大的疾病;也可混合用药,以增加药效,降低成本。2.4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联合用药时,也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同一时间内使用,总有一、两种药物的作用受到影响,其产生的协同作用可 增强药效,拮抗作用则降低药效,有的还会产生毒性对鱼体造成危害。因此在联合用药时,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避免配伍禁忌。一般来说,不少抗菌素类药物连用时也会出现上述协同或拮抗作用。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杀菌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系列、先锋霉素、 氨基甙类、杆菌肽、以及多粘霉素等;第二类为抑菌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土霉素以及磺胺等。第一类抗菌素之间合用时,杀菌作用有增强或相加的作用。第二类抗菌素之间合用时,抑菌作用可相加,但不会出现增强的杀菌效果。第一类与第二类抗菌素合用,则可产生拮抗作用。除此外,抗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混合使用时,也可能发生相互 作用。例如磺胺类与甲氧苄氨嘧啶(TMP)、新洁尔灭与高锰酸钾、双氧水与冰醋酸、大黄与氨水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药效;而四环素类与抗酸药物 中的铝、镁、钙、铁等金属离子可形成螯合物而使肠道难以吸收,从而降低了抗生素的作用。这上点应特别加以注意。因为鱼药在使用方法上有它的独特性。所以绝大多数的外用药,多少 都会受到水介质的影响。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互相之间影响尤为明显。如常用的生石灰,它不仅与硫酸铜、漂白粉和强氯精有拮抗作用,而且也受水中磷或铵氮的影响,同样磷或铵氮也会与生石灰作用而降低肥效,因此在生产中使用时应前后错开天。而生石灰与敌百虫相遇时,则会起到药物的协同性,能使部分敌百虫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这就是 我们常用的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可高药效的根本原因。还有常用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也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性,来更好的发挥药效,但硫酸铜在碱性水质或与食盐相遇,就会产生药物之间的拮抗性,而影响药效。因此在多种药物综合防治疾病时,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拮抗性和协同性,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增减它们的剂量。下面的药物配伍供大家参考。表一 常用药品配伍表类别药物配伍药物结果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青霉素 G氨茶碱、磺胺类沉淀、分解失效头孢菌素类头孢拉定、头孢氨苄氨茶碱、磺胺类、红霉素、强 力霉素、氟苯尼考分解失效,新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硫酸粘杆素疗效增强氨基糖苷类硫酸新霉素、庆大、卡那、链霉素VC抗菌减弱 同类药物毒性增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强力霉素、TMP疗效增强四环素类强力霉素、金霉素、土 霉素、四环素同类药物及泰乐菌素、TMP增强疗效,氨茶碱分解失效,三价阳离子络和物氯霉素类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新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疗效增强,氨苄西林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降低疗效,卡那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链霉素、呋喃类毒性增强大环内脂类罗红霉素、硫氰酸红霉素、替米新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增强疗效,考星、阿奇霉素VC、阿司匹林、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降低疗效,卡那霉素、磺胺类、氨茶碱毒性增强多粘菌素类硫酸粘杆菌素阿托品、先锋霉素 1、新霉素、庆大毒性增强,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氨苄、罗红霉素、替米考星、喹 诺酮类疗效增强磺胺类磺胺喹恶啉钠、磺胺嘧啶钠、SMZ、磺胺五甲氧 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TMP、新霉素、庆大、卡那疗效增强,头孢类、氨苄西林、Vc疗效降低,氟苯尼考、红霉素类毒性增强洁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庆大、新霉素疗效增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疗效降低,VB、Vc浑浊失效毒性增强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恩诺沙星、左旋氧氟沙 星、培氟沙星、二氟沙 星、达诺沙星头孢氨苄、头孢拉定、氨苄西林、链霉素、新霉素、 庆大、磺胺类疗效增强,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呋喃类、罗红霉素疗效降低,氨茶碱沉淀、分解失效,金属阳离子(Ca2+、Mg2+、Fe2+、Al3+)形成不溶的络合物3 渔药的生产应用知识3.1 杀藻药物:所有能杀藻的药物在缺氧状态下均不能使用,否则会加速泛塘。3.2 菊酯类杀虫药: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 20以下),对鲢、鳙、鲫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鳙鱼死亡。虾蟹禁用。3.3 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会造成 河蟹死亡(在室内做试验则河蟹不会死亡),死亡概率在2030。在水质肥沃时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3.4 杀虫药(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水深大于2米,如按面积及水深计算水体药品用量,并且一次性使用,会造成鱼类死亡,概率超过10。3.5 外用消毒、杀虫药:早春,特别是北方,鱼体质较差,按正常用量用药,会发生鱼类死亡,特别是鲤鱼,死亡概率 510,且一旦造成死亡,损失极大。3.6 阿维菌素溶液:按正常用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的情况下,易导致死亡。3.7 内服杀虫药:早春,如按体重计算药品用量,会造成吃食性鱼类的死亡,概率 1020。3.8 外用杀虫药: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药。施药后 48 小时内,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生存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3.9 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鱼等无鳞鱼。3.10 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类(如大菱鲆)有伤害,并可能致死。3.11 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时应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3.12 代森铵和代森锰锌:不可应用于鳜鱼。代森铵用后易导致缺氧,使用后应注意增氧。3.13 维生素 C:不能和重金属盐、氧化性物质同时使用。3.14 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药后注意增氧,瘦水塘、鱼苗塘适当减少用量;30 日龄内的虾苗禁用。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3.15 硫酸乙酰苯胺:注意增氧,珍珠、蚌类等软体动物禁用;放苗前请试水;鱼苗及虾蟹 苗慎用。3.16 硫酸铜:不能和生石灰同时使用。当水温高于 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 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 300 g亩米,否则可能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烂鳃病、鳃霉病不能使用。鳜禁用。3.17 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鳜禁用;加州鲈、乌鳢、鲶、大口鲶、斑点叉尾鮰、 鳜、虹鳟、海水章鱼、胡子鲶、宝石鲈慎用。3.18 高锰酸钾:斑点叉尾鮰、大口鲶慎用。3.19 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水生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海参不得 使用。3.20 盐酸氯苯胍:若做药饵搅拌不均匀,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3.21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3.22 季铵盐碘:瘦水塘慎用。3.23 海因类:含溴制剂有效成份大于20的,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三天累 计用量超过200 g/亩m,会造成在脱壳期内的甲壳水生动物死亡。4 水质管理4.1 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是鱼、虾、蟹、鳖、龟、蛙 等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养殖动物生长速度缓 慢,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下降。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 的大批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恶化的水质不仅有害于动物机体的健康,甚至还危及它们的生命。众 所周知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和悬浮剂,它可溶解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氨和硫化氢等,也可溶解各种盐类,如亚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 硫酸盐等,还可悬浮尘埃、有机碎屑、细菌、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以及各种虫卵等。水体中溶解和悬浮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和成分,其中一部分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有一些是无益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害的,或者在含量较多时有害,同样,它们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也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特别是某些成分对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不利,而对一些病原体(如病原菌、寄生原生动物)的繁殖、滋生以及产生毒力等是必需的,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水质对养殖的水生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的养殖水体(未被 工业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 pH 值(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5 项指标。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水等污染的水源,如超出渔业水质标准,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生产。对养殖用水,必须定期进行全面科学检测。如果片面检测或仅凭经验主观判断,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科学的检测的可得出正确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告诉养殖者水质的状况,从而判断水质是否满足水产动物生长的要求,以及是否会引起动物发病。水质检测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改善水质、鱼病用药提供依据,减少因施肥、投饵、用药等日常管理造成的鱼类死亡损失。因此,水质检测是保证 水质健康的必要,也是水产健康养殖的基础。4.2 溶解氧水产动物生命要素同人一样,水产动物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不同的是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而水产动物呼吸的是水体中的溶解氧。水体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塘致死。4.2.1 养殖(育苗)水体溶氧要求一般来说,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 58mg/l(ppm),至少应保持 3mg/l 以上。各种鱼、虾类的需要溶解氧条件如表 1。表2 各种鱼、虾类所需溶氧范围(mg/l)品种适宜范围开始浮头窒息死亡鳜鱼681.50.8大口鲶691.40.7鲢5.581.750.6鳙481.550.4草鱼581.60.5鲤581.50.3鲮鱼481.60.5日本鳗鱼491.40.6团头鲂5.581.70.6罗非鱼691.50.2梭鱼581.80.4鲫鱼451.00.1中国对虾681.40.4斑节对虾581.20.3罗氏沼虾791.50.5河蟹52.51.5轻度缺氧虽不致死,但鱼虾生长会变慢,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水中溶氧过高会引起鱼类气泡病。4.2.2 造成溶氧不足的因素(1)高温。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水温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上升到 35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由 11.27 mg/l 降至6.93 mg/l,高温会引起水体中溶氧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他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养殖密度过大。水体中众多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生物耗氧量也增大。(3)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缺氧。(4)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如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的溶解氧。4.2.3 引起鱼、虾浮头的原因(1)上、下水层温差产生急剧对流。在夏、秋高温季节,精养塘水质肥浓,白天上、下水层氧差很大,至 午后,上层水溶氧饱和,下层水严重缺氧,由于水的热阻力,加之风平浪静,使上、下水层不易对流。傍晚以后,如果突然下雷阵雨或刮大风,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造成上、下水层急剧对流,上层溶氧量较高的水迅速 对流至下层,很快被下层水中的有机物耗净,偿还“氧债”,从而使整个池塘的溶氧量迅速下降,造成缺氧浮头。(2)水质过肥或败坏而引起。夏、秋高温季节,池水温度较高,加以大量投饵,使池水很肥。如果 久晴不雨,又长期不加注新水,易使水质过肥(水色转黑)或败坏(因浮 游植物繁殖过度而导致大批死亡,水色转浑发臭),引起鱼类浮头。(3)光合作用不强而引起。由于阴雨连绵或大雾,致使光照条件差,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溶氧补给量少,而池水中各种生物呼吸和有机物分解又不断地消耗氧气,以致水中溶氧供不应求,引起鱼类缺氧浮头。(4)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起。由于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过度繁殖,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使池水转 清,水中溶氧主要靠空气溶入来补充,远远不能满足耗氧需求,引起鱼类浮头。4.2.4 鱼虾缺氧时的反应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躁,水面明显看到鱼虾游动的波浪,个别鱼 虾头部浮于水面,鱼虾呼吸加快;严重缺氧时,大量鱼虾会浮头,甚至死亡。如武昌鱼和白鲢在 0.6mg/l 溶氧时开始大量死亡。长期处于 1.03。0mg/l 溶解氧时,鱼虾摄食基本停止,生长速度极慢,抵抗力下降。这就是 为什么经常浮头的高产池塘,饲料系数高、经常发病的原因。4.2.5 溶氧与其它有毒物质的关系保持水中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和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例如:水中有机物腐烂后 产生氨和硫化氢,在有充足氧存在的条件下,经微生物的耗氧分解作用,氨会转化成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则被转化成硫酸盐,变成无毒的最终产物,并被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 氧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如果缺氧,这些有毒物极易迅速达到危害的程度。据测定,当水中溶氧由 1.54mg/l 提高到 2.2mg/l 时,NH3的含量由 0.4mg/l 降到 0.2mg/l,亚硝酸盐可由 0.04mg/l 降到 0.01mg/l。4.2.6 如何增氧?最好的办法是经常注入新水,晴天中午或后半夜经常使用增氧机,保 持水质的“肥”、“活”、“嫩”、“爽”。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经常泼洒微生 物水质改良剂(如底改白+黑、特效底爽、粒粒活水菌、三效救星等)也是 一个行之有效的增氧方法。缺氧浮头时泼洒活性氧水质改良剂(三效救星) 是水体缺氧的应急措施,但化学增氧剂从根本上解决不了水体缺氧的问题。无论何种增氧剂固体含量不能超过13%,液体含量也不能超过18%。如1 亩 池塘(平均水深 1 米),泼洒1 kg增氧剂,其溶氧也不过增加 0.25mg/l,而鱼开始浮头死亡到正常的溶氧之间的差距达2mg/l 以上。因此,通过适 当降低放养密度、平时多注水或开增氧机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粒粒活水 菌、光合细菌等)等措施是水产养殖浮头或泛池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4.3 pH 值水质状况的晴雨表pH 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 pH 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 物过程,如 NH3 和 H2S 等有毒物质,由于 pH 值的不同,其毒性也不同。4.3.1 水质pH 值的控制标准海水养殖pH 值一般应控制在7.58.5之间。水体中生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 值的变化,pH 值的变化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质均有很大影响。4.3.2 pH 值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直接影响pH 值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养殖动物都有直接危害,甚至致死。酸性水中(pH 值低于 6.5)可使鱼虾血液的pH 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 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鱼虾浮头。由于耗氧降低,代谢急剧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鱼虾仍处于饥饿状态。pH 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鳃组 织,引起鱼虾大批死亡。如鳗鱼在 pH 值低于5 时,鳃变红褐色黏液分泌增 多,呼吸衰竭而死亡。pH 值在低于4 或高于10.5 时,鱼虾不能存活。4.3.3 pH 值对水质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 pH 值均会使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pH 值高于 8,大量的铵(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NH3)。pH 值低于 6 时,水中 90%以上的硫化物以 H2S 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总之,过高 或过低的 pH 值均会增大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4.3.4 如何调节水体pH 值水质偏酸:当pH值小于7 时,可全池泼洒20ppm 生石灰提高 pH 值 0.5 左右。水质偏碱:当 pH 值在78.5 之间时,适宜于鱼虾生存,当pH 值大于9.0 时,可采取措施降低pH 值,降低pH 值的最好方法是换水或注入新水。也可全池泼洒降碱灵来降低pH 值。但每亩每次泼洒不得超过1 kg,宜采 用少量多次的办法。4.4 硫化氢(H2S)水体中剧毒气体4.4.1 硫化氢的来源硫化氢(H2S)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带有臭鸡蛋气味。有两个主要原 因导致产生硫化氢:一是养殖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 酸盐;二是异养菌分解残饵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 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4.4.2 水体中的硫化氢的控制标准水产养殖(特别是育苗)生产中,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该严格的控制在0.1ppm 以下。4.4.3 硫化氢的毒性硫化氢对于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大约 0.5ppm 的硫化氢可使健康鱼急 性中毒死亡。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 能力都会减弱,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硫化氢与鱼虾血液中的铁 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能力,导致鱼虾呼吸困难,造成 鱼虾中毒死亡。硫化物在水中能常以HS-和H2S 两种形式存在,S的量极微,HS-和H2S 的比例受 pH 值调节,转化形式如下:H2SH+HSH+HSH2SH2S 有毒,HS-无毒。等量的 H2S,pH值越低,毒性越大。按 H2S 的离解常数,当pH值为9 时,约有 99%的硫化氢以HS 形式存在,毒性小;当pH值为7 时,HS-和H2S各占一半;当pH值为5 时,则有 99%的硫化氢以H2S的形式存在,毒性很大。由于海水pH值较高,所以海水养殖受到硫化氢 危害的机会比淡水养殖小。4.4.4 维持池水硫化氢不超标的方法(1)充分增氧,高溶解氧可氧化消耗H2S,并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与繁衍。通过泼洒高效增氧剂如三效救星,加开增氧机可达到增氧的目的。(2)控制pH值:pH 越低,发生H2S 中毒的机会越大。一般应控制pH值在7.88.5之间,如果过低,可用生石灰提高pH值,但应注意水中氨氮的浓度,以防引起氨氮中毒。(3)经常换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向新水中添加 Fe、Mn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的H2S。(4)干塘后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如不能清除,应将底泥翻耕曝晒,以促使 硫化氢及其它硫化物氧化。(5)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定期施用浓缩光合细菌及粒粒活水菌和清水素等。4.5 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4.5.1 氨的来源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氨对水产 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 越大,氨的浓度越高。4.5.2 水中氨的控制标准氨对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由于个体和品种差异而安全浓度有所不同,为保证 鱼虾的安全,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 0.02ppm 以下。4.5.3 氨的毒性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1)在0.010.02ppm 的低浓度下,水产动物可能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一是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二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三是会降 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鱼虾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会抑制生长。(2)在0.020.05 ppm 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3)在0.050.2 ppm 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4)在0.20.5 ppm 的致死浓度之下,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4.5.4 氨的毒性与pH 值的关系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害作用的是氨(NH3),而不是铵(NH4)。铵(NH4)对水 产动物没有毒性。在水中氨和铵存在如下转化:NH3H2ONH4OHNH4+OH NH3H2ONH4OHNH4+OH表 2 水体中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水温PH152025306.000006.500.10.20.37.00.30.40.60.87.50.91.21.82.58.02.73.85.57.58.58.011.015.020.09.021.028.036.045.09.546.056.064.072.010.073.080.085.089.0从表中可以看出,pH 值越高,氨的浓度将增加,而铵的浓度将减少;反之,pH 值越低,氨的浓度将降低,而铵的浓度将增加。当 pH 值低于 6.0 时,水中的氨的含量将是 0。在水质分析中,测定的氨氮是氨和铵的总量。根据水的 pH 值和温度,可以查出氨的浓度。4.5.5 如何防止水中氨过高在养殖(育苗)生产中,要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池塘氨氮含量一般要控制在标准值以下。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排污,尤其是小水泥池养殖或虾蟹育苗时,应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2)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尽量减少残饵。(3)养鱼中使用铵态氮肥(硫铵、碳铵、硝铵)时,应避免 pH 值过高。铵态氮肥与生石灰不可同时使用,一般应相隔十天以上。(4)48月期间,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如中仁清水素、浓缩光合细菌 等)和底改白+黑及特效底爽,对降低氨氮效果显著。4.5.6 水中氨氮偏高如何处理?水中氨的浓度超过 0.02ppm 就属偏高,应设法改善。可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水体的pH值,减少氨的浓度,降低氨氮的毒性。(2)定期冲注新水,稀释水中氨氮的浓度。(3)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中仁清水素、光合细菌、粒粒活水菌及底改白+黑及特效底爽。4.6 亚硝酸盐(NO2-)水产动物致病根源4.6.1 亚硝酸盐(NO2- )的来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这种情况在对虾、河蟹育苗过程中经常发生,如河蟹1期蚤状幼体对NO2-N 的要求含量必须控制在0.2 mg/l以下,若超过此量将导致幼体大批死亡。4.6.2 亚硝酸盐的控制标准根据现有文献,亚硝酸盐的毒性依鱼、虾、蟹种类和个体不同而不同,因此,对各种鱼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为确保鱼虾蟹(尤其育苗期)的安全,建议将亚硝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 0.2mg/l 以下。4.6.3 亚硝酸盐的毒性当养殖水体中存在亚硝酸盐时,鱼虾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鱼类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中,会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的环境因子。当水中亚硝酸盐达到0.1ppm 时,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逐渐丧失,会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当亚硝酸盐达到 0.5ppm 时,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下鱼虾爆发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亚 硝酸盐过高造成的。亚硝酸盐过高可诱发草鱼出血病。鳗鱼亚硝酸盐中毒时鱼体发软,胸部、臀部带浅黄色,肝脏、鳃、血液呈深棕色。对虾中毒时,鳃受损变黑,导致死亡。4.6.4 怎样防止亚硝酸盐过高?(1)定期换注新水。(2)保持养殖池或育苗池长期不缺氧。(3)少施无机氮肥,高温季节以施用中仁肥水宝、肥水膏为主。(4)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中仁清水素、光合细菌、粒粒活水菌及底改白+ 黑及特效底爽。4.7 池水变坏的征兆、原因及改善方法池水变坏多半发生在高温季节,由于腐殖质的发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 殖过盛所致。其征兆有:(1)水色呈黑褐色带混浊,是池中腐殖质过多,腐败分解过快所引起。这种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的成长。(2)水面出现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沫或粒状物,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 殖所致,而蓝绿藻类又大多不能被鱼作为饵料利用,反而消耗养料,拖瘦水质,抑制可消化藻类的繁殖,影响鱼的生长。(3)水面有浮膜(俗称“油皮” ),是水体中生物死亡腐败后的脂肪体,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鱼吞食后,不利于消化;同时,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了氧气溶于水中。(4)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泛,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涩带腥臭,是腐殖 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硫化氢、氨氮、沼气造成,这些气体都具有毒 性,对水产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5)鱼的活动反常,有时在水面旋转打团,久不下沉(某些鱼病也有此种现象);有时浮头起来后,迟迟不回沉,或吃食量逐渐减少。发生这些现象,如检查不出鱼病,则是池水转坏的征兆。改善的办法,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般采取加水或换水,再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施部分肥料。可用光合细菌等加以改善水质,也可 用石灰拌塘泥泼洒,中和池水酸性,使塘水转肥变活,为鱼类及其饵料生 物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4.8 “肥、活、嫩、爽”水质的具体要求水质的肥、活、嫩、爽是渔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良好水质和水色在视觉上的一个概括。所谓水质肥,就是鱼饵的浮游生物种群多,数量大,繁殖量高。通常较好的水质,由于不同种类浮游生物在光照、温度等外界 条件不断变化的影响下,其活动的水层和水区也随之经常变动,因而使池 水呈现出多变的颜色,即所谓的“早淡晚浓”或“早红晚绿”,阳光下呈映云彩状,称之为活。水带绿豆色或浅褐带绿色,肥浓适度而不污浊,可谓嫩爽。因此,从水色可以判断水质的好坏,以下几种水质,可认为是较好的。4.8.1 绿豆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球藻类和隐藻、硅藻,有时有黄绿藻等,透明度约在 2530 厘米。4.8.2 浅褐带绿色:透明度较高,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绿球藻目一部分、金黄藻和黄绿藻等。4.8.3 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部分金黄藻和绿球藻目一部分。当隐 藻和绿球藻特别多时候,透明度就低些。这几种水色,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5 清塘、肥水的科学方法肥水又称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是水产养殖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具有 饵料培养简单、节约成本和效果显著等。笔者十年来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发现许多养殖户对清塘肥水工作存在误解。为此,特谈谈清塘肥水的科学方法,供参考。5.1 肥水时间笔者在肥水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肥水初期,约从施肥后第 34 天开始,由于单细肥藻类迅速繁殖并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引起酸 碱度(pH)升高,有时达到 9.0,甚至更高。但到第 10 天以后,逐渐下降,到第15天左右,pH 值降到 8.5 左右。这个 pH 值,最适宜虾蟹鱼生长。这个时候的水色、透明度、浮游生物和有益活菌都处在最佳状态,最适放苗。因此,施肥时间,应安排在放苗前1015 天左右最好。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渔农不肥水就放苗,认为不肥水,水中也捞到浮游生物,节约肥水成本,虾蟹也能生长,这种观点,也是及其错误的。因为不经肥水的池塘,浮游生物量少,不利于生物生长。5.2 清塘肥水方法许多渔农反映,池塘施肥后,水肥不起来。一旦肥起来,很快又变清,反反复复,很难培养藻类。经了解,渔农为了“彻底”清塘,将养殖水体 中所有的敌害生物(鱼和白虾)、细菌、病毒、病原体杀死,防止疾病发生,采用了全水体消毒方法。养殖水体有多深,就用多深水体消毒。这种清塘的目的和愿望是好的,但效果适得其反,副作用大,弊大于利。用进满水的方法清塘和消毒,敌害生物及各种病原体会被杀死,但池中各种有益微生物,各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被杀死。这些生物被杀死后,水体透明,变清,看到池底。在这种水环境中,已不存在藻种。没有 藻种,就是施肥后水难肥的原因。这种水体由于藻类少,即使培养出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也不持久,所以水色反反复复,很难肥起来。正确的清塘方法,是投苗前 1520 天进水 1020cm,以刚淹没池底滩面为准。这种水体既能把池底细菌、病毒杀死,也能把敌害生物杀死,又节约成本。亩用清塘威4050 g或生石灰80150 kg浸泡后带渣全池泼洒。放苗前 1015 天,用80目的纱网过滤进水50 厘米左右,这时进的水,带进大量浮游生物,即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每亩可施 0.51 kg速肥宝和 200300 g益生菌团。经34 天即可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待虾苗下塘时,池水富含饵料生物,有益菌和藻类成为优势种群。理想的水质透明度应在2530cm,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5.3 肥水物质本人长期在山东、江苏从事水产技术服务工作,接触到许多渔农。发 现不少渔农用花生麸、猪粪和鸡屎等肥水。并听到渔农讲,这都是某些专 家教授教他们使用的,这里面有许多是错误的。上述肥水物主要成份是脂 肪、碳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