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门讲义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897732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三门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三门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三门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小三门讲义 新课改 1 两个指导思想 2 两个法案 3 四个背景 4 五个观念 5 六个转变 6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的小考点 新课改背景 两个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三个面向 两个法案 1999 年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 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 2001 年颁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启动新课改 还启动了三 级课程管理 四 个 背 景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强调终身学习 学习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培养 的人才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 学科本位 知识本位到经验中心 能力本位 改革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新课改倡 导的 四大学会 实现全人发展 2 课程结构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过去 学科本位 缺乏整合 改革后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 繁难偏重 注重课本知识 改革后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突出时代精神 关注学生学习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 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改革后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 2 信息 获得新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 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考点 1 判断 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 2 新课改倡导的 三个精神 终身学习必备的 四大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 选拔 甄别功能 改革后 发挥其促进学生一般发展 教师水平提高 课程更新 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 立足 6 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 管理集中 改革后 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 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过程 促进发展 强调激励 五个观念 第一节 核心理念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五个观念 教师观 教学观 学生观 学习观 评价观 新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教育教学研究 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 勒温 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 开放 科学的课程理念 教师在新课改中主体地位的核心体现 学校与社区关系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对待师生关系 尊重 欣赏 要求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 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 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 对待教学关系上 帮助 引导 教 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 的本质 引导启发 对待自我 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学前 中 后均 可以进行 经验 反思 教师成长 波斯纳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合作 练 习 题 1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 A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B 以学生发展为本 3 C 探究自主性学习 D 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A 保持距离 建立威严 B 加强了解 打成一片 C 积极互动 相互配合 D 相互尊重 共同提高 3 新课改的教师角色 4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 学习者 B 定向者 C 促进者 D 建设者 5 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新课改强调 和 6 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独特的人 C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 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关怀 7 判断 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 一定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8 判断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不要求回归科学世界 新的教学观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判 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 生 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形成 学习共同体 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 强调尊重 民主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 断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教学观 1 教学要关注人而不仅是学科知识 2 教学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4 教学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 新的 学习观 4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自主 合作 创新 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讨论学习 激发创造性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 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 问题开端 注重过程 全程开放 过程 P13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 首要特征 能动性 我要学 独立性 我能学 相信学生能力 独特性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 活 体验性 身体参与 直接经验 做题 问题性 问题引发求知欲 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 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 要 点 是必修课 小学 3 年级起开设 平均每周 3 节 集中或分散开设 具 有生成性 不排除预设性 包 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等四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课 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作为必 修课单独开设 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A 适用的针对性 仅针对教育的善恶和教师职业 B 要求的双重性 教书 育人两个功能 教以事而育诸德也 C 内容的全面性 D 功能的多样性 E 行为的典范性 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 对学生的教育手段 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F 影响的广泛性 3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促进 教育 示范 引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A 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B 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5 C 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正义感 最基本 最高尚 责任感 出发点 动力 义务感 良心感 荣誉感 幸福感 强大精神动力 根本目的 D 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E 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知识 情感 意志的合金 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F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A 加强学习 必要途径 B 躬身实践 客观标准 基础 C 树立榜样 重要方法 D 学会反思 重要方法 E 做到 慎独 最高境界 最早见于 礼记 中庸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职 业道德准则 业道德的最终目的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 客观性 科学性 教育性 民主性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方法 A 自我评价法 教师既是评价主体 又是评价客体 B 学生评价法 不可或缺 当事人评价 参与者评价 C 社会评价法 当事人之外的人 主要指社会舆论 分为有组织舆论和无组织自发评论 D 加减分评价 定量 E 操行评语法 定性 F 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 最全面的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范畴 规范 1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它具有统领 指导 裁 决作用 2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的范畴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良心 精神动力和内在道德信念 对于道德行为有指导 自我监 督与评价作用 C 教师公正 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 D 教师荣誉 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 对教师道德行为 品质取向具有 6 导向和制约作用 练 习 题 1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有 A 适用的针对性 B 要求的双重性 C 内容的全面性 D 行为的典范性 2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 A 促进功能 B 教育功能 C 示范功能 D 引导功能 3 师也者 教以事而喻诸德也 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 的 特点 A 针对性 B 双重性 C 全面性 D 典范性 4 2012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救学生高度截肢的女教师 被称赞为 最美 女教师 A 曹爱琴 B 李吉林 C 张丽莉 D 沈雅萍 5 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 阶段 6 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包括 7 统领 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是 8 养成良好 是教师职业道德最终目的 9 陶行知先生所言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是在强调教师的 A 合作精神 B 友爱 C 奉献精神 D 自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 年严谨治学 2008 年终身学习 教书育人 1997 年热爱学生 2008 年关爱学生 1997 年依法执教 2008 年爱国守法 1997 年廉洁从教 尊敬家长 团结协作 为人师表 2008 年 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 基本要求 精深的专业知识 精益求精的精神 谦虚谨慎的态度 锐意创 新的品质 它 是 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教师必备的素质 外 延 教学方法研究 写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 进修培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 最基本内容 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 根本目的 7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 不竭动力 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法规概述 定义 教育类法律 法规 规章等 法律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规 国 务 院 地方政府 省级 较大的市 副省级 计划单列市 规章 最低层级 2 分类 效力等级 根本法 普通法 根本制度 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即 宪法 教育领域的根本法是 教育法 教育母法 教育宪法 教育基本法 教育法规的层级 3 教育法规的纵向层级 1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最高效力 2 教育法 1995 年由全国人大制定 又称 教育母法 教育宪法 3 教育部门法 教育单行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单行法律 特 例 1986 年 义务教育法 85 年提出 全国人大通过的 2006 年人大 常委会修订 重 要 1993 年 教师法 教师地位确立 4 教育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发布 教育法实际操作的主体 内容多 有实施 细则 条例 规定 办法等形式 5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 教育行政规章 最低级别的法规 教育法律救济 含 义 教师申诉 学生申诉 行政复议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赔偿其他 三分法 行政 受教育者申诉 教师申诉 复议 诉讼途径 民事 行政 赔偿其他途径 补救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根本目的 8 教师申诉 特征 法律性 程序固定 特定性 教师主体 非诉讼性 具有行政法 上的效力 范围 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侵权 不服 不作为 程序 提出 必须书面 受理 决定 申诉部门 对学校不满 教育行政部门 对教育行政部门不满 本级政府 或上级 学生申诉 特征 法律性 特定性 非诉讼性 范围 学校或教师侵权 不服 程序 提出 可口可书 受理 决定 申诉部门 对学校不满 教育行政部门 对教师不满 学校 行政复议 仅针对教育行政机关的侵权或不作为 学生不能进行复议 但可以间接 复议 程序 申请 受理 审理 决定 执行 法院诉讼 向法院提出 任何情况 谁都可以提出 依法执教 预防教师违法 教师违法种类 侵犯人身权 生命健康权 肖像名誉权 不被传播和商业活动 损害 剥夺 人格尊严权 体罚 变相体罚 侮辱 人身自由权 限制自由 拘禁 搜查 隐私权 拆信 家庭及隐私资料外传 考试成绩外泄 以及性侵 14 岁以下 教师违法种类 侵犯财产权和著作权 财产权 罚没损坏 使用收益 处分 著作权 含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有发表权 署名权 修改权等 财产权有复制权 发表权 出租权 展览权 改编权等 不作为侵权 教师违法的预防 1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 建立全面的教育法规监督机制 3 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4 增强法制观念 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5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 增强教师法制意识 减少侵权行为发生 9 7 加强学生对自身权利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8 加强安全教育力度 横 媒体 学校 教师 学生 竖 立法 司法 执法 试水招教 教育法律法规是以 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A 社会规范 B 国家强制力 C 党的领导 D 社会主义价值观 义务性规则的表述词是 A 有权 B 不得 C 应当 D 可以 E 必须 答案 BCE 可以 有权 不受 干涉 这样的文字表述经常出现在 规范 中 A 义务性 B 授权性 C 强制性 D 任意性 我国 教育法 规定 学校 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这一教育法规规范的类别为 A 义务性规范 B 授权性规范 C 强制性规范 D 制裁性规范 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是按照法律规范的 分类的 A 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 B 强制性程度 C 法律后果 D 自愿程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 的法律关系 A 隶属型 B 平权型 C 调整性 D 保护性 下列不属于学校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是 A 学校与政府 B 学校与社会 C 学校与教师 D 学校与家长 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 法律事实 B 法律规范 C 法律条文 D 法律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 教师履行遵守宪法 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 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和 abcd 义务 A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的教 育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 文化 科学技术教育 组织 带领学生开展有益 的社会活动 B 关心 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 智力 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C 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 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D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4 济宁 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 中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 10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 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把 作为教育发展的 强大动力 把 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 提高质量 促进公平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B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C 育人为本 促进公平 改革创新 提高质量 D 提高质量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育人为本 14 青州 14 青州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一切为了学生 B 学生健康成长 C 减轻学生负担 D 创新发展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