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习题难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7387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习题难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货币政策习题难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货币政策习题难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运行的实质来看,货币政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内容,即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3可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长期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6货币政策时滞、市场的发育程度、体制因素、金融创新等都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二、填空题1货币政策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四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4在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操作,将货币政策两目标都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是凯恩斯学派相机抉择的方法。错 统筹兼顾5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同一个概念。错货币均衡表现为币值稳定,商品均衡表现为物价稳定。9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像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对5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B )A 利率 B 货币供应量C 基础货币 D 贷款限额 五、多项选择题(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公开市场业务由(AB)等组成。A 本币公开市场业务 B外汇公开市场业务C国债公开市场业务 D企业债券公开市场业务E票据公开市场业务3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涉及(ABCDE )等相关要素。A 准备金 B货币供应量C 金融资产D价格 E 名义国民收入4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AC)。A.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B.中央银行为国有C.二级银行体制D.商业银行上市E.经济个体投资与消费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四种。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宏观调控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有时还使用收入政策。其二,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和操作的,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和手段并不一样。其三,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一是战略引导二是财税调控,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三是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左至右分述如下:(1)调控主体:中央银行(2)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3)操作目标: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4)变换中介: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级主控变量,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5)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6)调控受体:企业与居民户(7)最终目标: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政策目标形成于各国长久以来的经济实践。(8)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中央银行将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作为观察金融宏观调控实际效应的信号。2.金融宏观调控的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首先,两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和实物领域。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第二阶段,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第三阶段,再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针对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主要有:(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2)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3)利率的市场化;(4)浮动汇率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以下三种功能:第一,测度功能。第二,传导功能。第三,缓冲功能 3.货币政策的类型(1)扩张型货币政策。2)紧缩型货币政策。(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4)调节型货币政策。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4)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2)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3)宣示效果。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反之则相反。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点是:(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2)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3)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其缺点是:(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倾向;(2)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将部分超额准备金充抵法定准备金,而不必收缩信贷。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1)借款成本效果。(2)宣示效果。(3)结构调节效果。一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二是按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类的再贴现票据制定差别再贴现率。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前提条件是:(1)要求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2)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2)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是:(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2)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3)信用制度健全。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故具有以下优点:(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那样被动;(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6一般说来,货币政策具有如下特征(.ACDE)A 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B 货币政策是一种直接的控制措施C 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D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E 货币政策是一种逆向调节政策1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从运行实践来看,货币政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至少包含以下五个内容,即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般说来,货币政策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非微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手段,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5)货币政策是一种逆向调节政策,而非顺向调节政策。7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是(BCDE )A 公开市场业务 B消费者信用控制C 信用分配D特种存款 E 道义劝告 9公开市场政策日益成为许多国家最重要的日常操作工具,在于它有如下优点(ABCDE )A 能迅速改变操作方向 B对货币供应量可进行微调C 公开市场政策可以迅速执行D可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按任何规模买卖证券。E 中央银行主动性大2如何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答:自从货币政策概念产生以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即通货膨胀、失业、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经济条件下,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是有所侧重的,目标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目标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相机选择。即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进行决定和选择。(2)临界点原理选择,即结合本国社会对某一问题所能承受的限度,找出临界点来选择和实施货币政策目标。(3)轮番突击选择,即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轮番采取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其政策目标,这是当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几个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形成了二个思路,一是采取以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二是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时而以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时而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3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答:货币政策的上述四个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四个目标有时表现为一定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有时会使四个目标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抵消政策效果从而使货币政策失效。因此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注意目标间的矛盾性。(1).币值稳定与充分就业菲利浦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以此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然后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相反,如果要压低物价上涨率,就得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以此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社会总需求的缩减,必然导致失业率的提高。4试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适应性。(2)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对于中央银行来讲要追求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目标,只能采取适度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的供给既能实现物价稳定又能满足与之相适应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需要。(3).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一般而言,要实现充分就业,必然要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措施,由此会带动经济增长,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这种情况在一些经济转型国家可能大量出现,因此如何处理好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是一个重要课题。(4).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一般说来,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说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使得国内的物价水平高于外国的物价水平,从而使得国内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紧俏商品的价格都高于外国商品的价格,这样必然会导致国内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增加本国的贸易逆差,或者减少本国的贸易顺差,本国外汇储备减少,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化。相反,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5).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就需要实行一种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总需求的扩大。但是其政策实施的结果在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使国内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资金外流,导致外汇储备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失衡。相反,则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失衡。4试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适应性。答:中介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央银行调控方式的转变而发展变化的。在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曾采用了不同的中介指标,主要有现金、贷款规模、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经济金融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贷款规模、现金已不适宜作为中介指标。同时,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把利率作为中介指标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货币供应量成为中国主要的中介指标。5一般性政策工具有哪些?其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准备金比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基础货币量和商业银行可用资金量(即超额储备部分)以及货币乘数的大小,最终影响到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假定中央银行要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那么中央银行可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吸收的存款中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减少(或中央银行集中的基础货币量减少)而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商业银行用足超额准备金,以增加贷款或投资,则会扩大货币乘数,引起存款倍数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刺激投资、消费支出增加,促进经济发展。反之,效果则相反。(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资金借贷成本。再贴现率的变动与银行准备金以及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关系,与市场上长短期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需要适当收紧银根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并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申请再贴现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从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的增加就受到了限制。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量的缩减,银根紧俏,市场利率也就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也减少,最终实现了货币政策目标。反之,效果则相反。(3)公开市场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这可以说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最主动、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可通过公开市场买进证券,无论是从何者手中购入(个人、企业、商业银行),都会导致市场基础货币的等额增加。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增加,成为商业银行扩张信贷,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并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这种购买的结果,对利率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影响,促使证券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这种影响力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有利得以实施。反之则出现相反的情况。6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调控工具及调控效果。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体,也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客体(对象),它是连结中央银行与其他经济主体的桥梁,实际上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也就是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以便控制各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因此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对中央银行发出的信号做出灵敏反映,直接决定着中央银行调控效果。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是间接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则是直接的。金融机构行为调整和金融市场融资环境的变化,才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能否有效,关键在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金融市场的影响。从另一方面说,则取决于融资体制,企业和个人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对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等。7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理论方面有什么区别?答:凯恩斯学派摒弃了货币数量变动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传统观点,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出发,把货币数量的变动与就业量、国民收入量的变动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数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利率为中介起作用的。其作用过程是:货币数量增加,会增加投机性动机或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供应,从而导致利率降低,投资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增加,收益增加,由于乘数的作用,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即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从而就业、产量以及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成本也相应上升,最后引起物价上涨。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的上涨幅度总是小于货币数量增长的幅度,只有达到了充分就业,货币数量的增加才会使物价水平同比例上涨。以米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不敏感的,货币供应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所以货币供应对总支出作用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式:MEY。其含义是:货币数量(M)的变动引起总支出水平(E)的变化,进而影响总产出(Y)。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就会增加,利率就会降低,就会引起人们投资和消费支出即总支出水平的增加,总支出的增加会带动总产出的增加。8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有哪些?答:(1)投资支出渠道通过投资支出渠道传递货币政策意图,主要有三条途径:a托宾的q效应这是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变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而影响投资支出的理论。这里的q等于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托宾证明了q和投资支出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如果将货币政策和q之间、q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系起来,其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和渠道可表述为:货币供给(M)增加,股票价格(Ps)将会上升,q也上升,投资(I)会增加,从而引起产出(Y)增加。b可供信贷效应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来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其传导过程和渠道是: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银行的贷款增加,贷款增加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总产出也增加。c非对称信息效应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导过程。其传导过程和渠道是: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股票价格会上升,使得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加,在非对称信息效应下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降,银行贷款增加,从而社会的投资支出增加,产出也增加。(2)消费支出渠道通过消费支出渠道传递货币政策意图,有以下几种途径。a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引起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决策,进而影响总需求的效应。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M利率耐用消费品支出Y。b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M股票价格金融资产毕生财富消费Y。c流动性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及其资产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人们在进行耐用品消费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出一个关于资产流动性的判断,如果流动性高,人们会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反之,则会减少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M)股票价格(Ps)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产出(Y)。(3)国际贸易渠道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经济国际化和浮动汇率制,使得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所谓货币政策的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到国内利率,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其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M)利率物价水平汇率净出口产出(Y)。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传导内生于经济运行之中,上面介绍的各种传导理论都是从一个角度或侧面描述货币政策产生效应的过程。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某一种传导机制在某个时期,能够非常有效的解释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但并不能完整地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9货币政策时滞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答:货币政策时滞(或货币政策作用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的变化波及到中介指标,由中介变量的变化再到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1)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决策主体的中央银行内部发生的,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其中决策时滞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了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大小。(2)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实际行动执行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这是因为,金融部门对新政策有一个认识过程,需要对新的货币政策进行判断,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决策。金融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变化反映出来,企业和消费者再根据中介变量的变化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是增加投资还是减少投资,是增加消费支出还是减少消费支出,这些决策的调整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动和总产出的变动,这样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变量的作用才最终显现出来。10市场的发育程度与货币政策效应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充分发育的市场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基础,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充分发育的市场应该是完整统一的市场,而不是分割、零星、残缺不全的市场。只有在较为充分的竞争中形成的价格,才能真实的反映商品供求的变化,增强市场的稳定性。统一的市场,特别是充分发育的金融市场,给货币政策信号的迅速传递提供了条件。货币政策操作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会使参与其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作出反应。统一市场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状况,这不仅有利于货币政策决策,也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跟踪。完整统一的市场应该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只有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才能够使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状态,而且使货币政策效应扩及全部经济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