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症临床路径.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7240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肩凝症临床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肩凝症临床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肩凝症临床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一科2016年2月质控会议记录会议时间:2016.02.18会议地点:医师办公室主持人:参加人员:会议主题:全科培训肩凝症临床路径、制定落实方案会议内容:1、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 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西医诊断标准: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3证候诊断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痹证: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气滞血瘀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为:M75.011)。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血糖、风湿(3)胸片、心电图(4)肩关节 X 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肩关节MRI等。(七)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治疗方法:(1)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2)电针刺激:选用华佗牌SDZ-电子针疗仪。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分钟。(3)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罐1-2只,留罐10-15分钟。(4)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疗程。(5)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6)还可采用针刀疗法、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2、传统推拿手法治疗:(1)初期取坐位,立其患侧,一手拉其上肢往上抬,另一手用扌衮法或一指禅法推施于肩关节周围,约5分钟。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端点按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贞、天宗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2)粘连期除使用上述两法外,再选择下列按摩疗法:取坐位,用双手抱托其肘部作内收、外展、上举、后伸等被动动作,反复进行2分钟。取坐位,站其患侧,外展其上肢,以其肩关节为轴作环状旋转运动,顺时针、逆时针各30次,幅度逐渐加大。取坐位,立于患肢侧,略下蹲,将患肢伸直搭于自己肩上,双手抱病肩,两手拇指按于腋下部,其余四指相交于肩上,来回旋转揉动三角肌、腋下诸肌、大圆肌、胸大肌、胸小肌外侧端,并慢慢上抬患臂,每次3分钟。患者粘连明显,经治疗无明显改善者,可送手术室局麻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痹证主症: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得温减轻,夜间及受寒后疼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治则:驱风散寒、利湿通络方用乌头汤加减,药物如下:羌活12麻黄10桂心6秦艽12当归10川芎12炙甘草5海风藤30桑枝15白芍20乌头6黄芪20用法:每日一剂,温服,可加服大活络丸一粒中成药针剂使用:予血塞通0.4g或灯盏花素40mg加入0.9%NS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2)、气滞血瘀证:主症: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间隙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严重者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如下:桃仁15 红花6 川芎10 当归10赤芍15 乳香10 没药12 五灵脂15香附10 制草乌10 郁金10 三七粉6鸡血藤30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予血塞通0.4g或疏血通4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3)、气血亏虚证主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怕冷,肩部肌肉发僵或拘挛,并可有肩背部酸痛,上肢无力,屈伸不灵,神疲乏力,严重见全身发紧或肌块麻木等,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治则: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物如下:黄芪15、生姜15克、桂枝9、当归9、川芎9、白芍9、白术9、细辛5克、秦艽9克、防风9克、炙甘草6克。中成药针剂使用:予血塞通0.4g或疏血通4ml加入0.9%NS或5%GS25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4康复疗法(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对病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镇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悬吊,并对病肩做热敷、理疗或封闭等治疗。 (2)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这时以功能锻炼和按摩为主,配合理疗进行治疗。肩周炎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疗体操: 体操练习:双手握住体操棒,在体前,手臂伸直,然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握棒,用力向上举。 手指爬墙练习:侧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侧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贴墙,然后沿墙向上慢慢作爬墙式运动。 患侧手臂上举,反复摸后脑勺;病侧手于体后,上抬摸背部。如果患侧手臂活动不便,可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上抬。5、其他疗法:采用电脑中频、激光治疗、微波治疗、超短波、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等、红外线治疗、小针刀治疗(八)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消失或大部消失,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好转: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消失,对大部分日常生活无影响。 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者(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2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针灸一科2016年2月质控会议记录会议时间:2016.02.25会议地点:医师办公室主持人:马良志参加人员:会议主题:学习2016年1月督办单并提出整改措施会议内容:一、2016年1月督办单内容 发现问题:1.郭兮艾,342343,对辅助检查异常发现缺少分析2.高艳华,342871,现病史缺少与鉴别有意义的阴性症状3.刘军臣,342616,主诉与现病史描述不一致4.于会龙,342132,“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欠规范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病种病人总数为69例,入组人数23例,入组率为33.33%。药物使用情况:全科辅助用药药占比52.87%,中药饮片使用率96.84%,非药物疗法使用率为100%。门诊医技组检查情况:门诊:门诊医师:马良志门诊号:10171941无用法用量,应写明具体的用法用量。二、整改措施1.规范病历书写1.1加强现病史书写,掌握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病种的鉴别,并体现在现病史中。1.2写病历要求细心、认真、严谨,与病情一致,前后一致。1.3病程书写及时、完善,对辅助检查异常进行分析。1.4学习并规范“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2. 规范用药2.1依据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规范用药,病种外用药规范会诊,及时记录并补充诊断。2.2辅助用药占比指标为53%,上月为52.87%,中药饮片使用率96.84%,非药物疗法使用率为100%。完成较好,继续保持。2.2临床路径实施情况临床路径入径率指标为55%,完成率为75%,上月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病种病人总数为69例,入组人数23例,入组率为33.33%,未完成目标。要求新入病历100%入径,在病历中记录,并填好表单。2.3医院感染加强手卫生、院感知识学习,提高依从性,做好院感管理,持续改进。2.4门诊规范门诊病历,门诊处方书写。每一就诊病人均应书写病历,处方用法用量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