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下中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5486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下中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标下中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标下中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一线的工作在课堂,把自己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才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本。 (二)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 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其教学过程只是单向交往,教与学的关系成了听与讲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不主动,兴趣不浓厚,气氛不活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 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聋子”就是“哑巴”。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严重制约人才的培养。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成绩差。首要的是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解决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避免有些教师在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后,自己做起来并不有效。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能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策略意识不足问题。 (三)是教学现状的需要。直面我校现状:学生来自农村,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以“学”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促使师生间的课堂结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由“教”转变为“导”,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你学”转为“我想学”,“我会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成了我校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上原因促使我们开展了“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要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关键在于课堂互动,国内的学者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心理学上,师生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邹琴,2009)。师生互动指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学本来就是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过程。(王德勋,2005)众多学者将课堂互动分为两大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据互动双方依赖与结合程度将师生互动分为非对称的互动模式、反应性互动模式和对称性互动模式。(李虹,1998)。社会学上,课堂中的情绪状态可以作为课堂气氛的重要维度,良好的课堂气氛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对课堂气氛的一些研究的评述,指出了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提出了优化课堂气氛的策略。(卢正芝,2001)2、西方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很多, 英国学者B. J. Ashley 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 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伊万诺夫等认为要使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学习者乐意学,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要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根本改变过去的那种专政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与相互合作的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关系。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课堂教学,这就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新得要求。 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三、研究的意义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存在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各门学科教学中,要通过哪些方法、途径、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成为终生有用的东西,使他们较长时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长时间的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这课题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古至今,大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都会提起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又何谈教学成绩呢?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学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有些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本课题将采用分析研究,揭示课题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所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界定永年县第七中学及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授人以鱼”改成“授人以渔”这一目的。 2、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地,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并与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需要才会对事物发生兴趣,因此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青少年只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地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兴趣,才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加强学习责任感,才会自觉地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社会生活、自己的未来前途联系起来,才会长时间的积极学习,打好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的基础。六、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的研究意义和作用。 2、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课堂和谐生成。 4、规范学生的养成性教育。 5、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进行新课标下中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的研究。具体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提问策略及评价策略等。因此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优雅自如、感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锻炼优雅自如的风度,要具有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风采。教态自然大方,微笑贯穿课堂舍得,教学中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让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3、巧设疑问、引起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 4、合作交流、增强兴趣 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应是不同等次学生合理搭配,针对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每组得选出一名组长,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5、适时鼓励、保持兴趣 兴趣来自鼓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从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是在表扬的基础上加以鼓励,让孩子学习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设置悬念、提升兴趣 在学生心中设置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激趣策略、教学策略及课堂评价策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实践法。在查阅资料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级中实施。然后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总结多角度注重学生在英语活动过程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最后总结出一套具有实际的可操作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文献借鉴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名家教学案例,不断反思,逐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个人经验总结法。做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并适时在课题组交流。 七、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学期,从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共分三个阶段。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1、准备阶段:(2016.32016.4)(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论证工作。(2)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4)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指导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5)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6)分解课题,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 (2016、42016、5)本阶段为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按计划认真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召开课题组会议,集思广益,采取最佳方案解决,对研究中出现的同性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汇总课题组成员实际情况,择优淘劣,随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以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具体为:2016年4月12016年4月10日 (1)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分别找出两个成绩相当的班级,确立对照班。 (2)在明确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学习前人关于兴趣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论述,整理自己以往的经验,用继承、改革、发展的观点,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课堂模式最佳实施方案。集思广益,确定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方法。2016年4月11日2016年4月20日 (1)在实验班中坚持采用“自主化、个性化”主题指导更好地调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2)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增大“兴趣课堂”的知识含量,开阔视野、培养语感,锻炼表达能力。组织集体说课、听评课,组内教师交换意见,上好每节课。 (3)每周召开一次课题组教研会,针对本周上课情况及时总结,对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对出现的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4)召开“小课题”研究,集中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5)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阶段性测试,对成绩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及时查漏补缺。2016年4月21日2016年5月1日 (1)对实验班研究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操作方案。 (2)课题组成员将自己指导教学所得,听课所得,平时教育教学的心得感触分类撰写成优秀教案,说课评课材料及教学反思。 (3)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3、总结阶段:(2016、52016、6)(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3)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八、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对实验班研究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阅读指导操作方案。 2、课题组成员将自己的阅读指导教学所得,听课所得,平时教育教学的心得感触分类撰写成优秀教案。 3、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二)最终成果:1、归结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撰写提高中学生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2、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 组员: 2、研究人员分工: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的总报告。负责资料的收集。负责整理论文。负责结题报告。十、主要参考文献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朱佩荣编译:学校没有分数行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6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宋专茂、陈伟著,1999版。7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卢正芝: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年9叶澜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2002)10赵玉芳 毕重增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版 11教育名家论课程改革李建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2杨帆 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