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46659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月夜》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夜教学设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3.学生自主展示。(教师点拨指导。)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述怀唐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学生进一步研读诗歌主旨。)“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在“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五、拓展学习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学生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邯郸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明确:作者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七、课后小结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八、布置作业1.背诵月夜。2.分析夜雨寄北中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教学资料】一、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虽然长安和鄜州距离不远,但相逢无期,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二、内容及情感:这首诗是作者为平安史之乱叛军,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时所作。诗的开头便充满了浓情厚意,用明月高挂,拉近长安与鄜州距离,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杜甫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的胸怀和境界倍受后人景仰。而他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的无私精神同样感人至深。在月夜的诗里,他置自己的沦落辛酸于不顾,而去惦记家人,设想妻儿情形,足见其高尚、伟大。该诗以明月为线索,把对家人的眷念融入月夜中,从几方面特写夫妻的挚爱之情。杜表现对妻子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样从自我的角度来写其思恋之苦,而是写妻子望月和自己一样望月。其内心之感触如何,并无一字直接表述。只用“独看”两个字暗示。独看,就是孤单,对月之时,不是两人共看。独看,一为自身孤独之感,二为,思念远方之夫。三为,暗示内心深处的回忆。回忆什么呢?杜甫不说,回忆共看,而说,小儿女并不理解母亲在“忆长安”。这里的“忆长安”,有点蹊跷。小孩子不懂得回忆家在长安的情景,有什么好“怜”的。之所以值得“怜”,一下,(也就是显得可“爱”-怜就是爱).母亲在那里是回忆长安十年的生活吗?母亲的回忆是无声的,而小孩子却一点不懂得母亲在那里想爸爸,这才显得天真烂漫。杜甫在这里,拐了三个弯,一个弯是自己在望月,思念太太,却写太太在望月,思念自己。第二个拐弯是,太太在怀念家在长安之时两个共看明月,却说孩子不知道母亲在回忆长安。第三个弯,不说是太太在回忆夫妻二人共看情景,却说小孩子家不懂得母亲在的的回忆的内涵。第四,这种回忆应该是比较甜蜜的。正是往日的甜蜜,才衬托出此时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太太的,也是自己的。这种忧愁当然是苦的,也是甜蜜的忧愁。诗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今夜”,实指今夜,也希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闺中”,指代妻子。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对方着笔,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构思独特,曲折深婉。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夫妻之间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还与下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所以,“独看”是全诗的诗眼所在。颔联联想“小儿女”的情状:孩子还小,既不懂父亲在长安处境的危恶,更不懂母亲是怎样牵肠挂肚地思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小儿女的“不解”衬托妻子的“独看”,并点明“独看”在于“忆长安”。不仅忆身在长安的夫君,更忆以往全家在长安团聚的美好时光、盼望重回长安完聚。从而加重了看月时的孤独,使“忆”更加悲切落寞。“遥怜”,相隔遥远,即使爱怜也无济于事,更突出了孤单凄恻的情怀。这些都是对“独看”的进一步延伸。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忆长安的情状:“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结果。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秋夜的雾气沾湿了秀发,清冷的月光洒满洁白如玉的双臂,思念的泪水正充盈眼眶美丽专情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联想中渗透着诗人对妻子无限关爱的深情,“语丽情悲”。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何时”对应“今夜”;“虚幌”,薄而透明的窗帘,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什么时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赏明月、共诉离情?这一问,既是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殷切期盼,伉俪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诗人渴望故土收复、战乱止息、天下人都能阖家团聚的美好愿望,感时忧国、关怀苍生,暗含其里。首尾关合,章法紧密,境界深远。全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结构巧妙,笔法婉曲。它先作反叙,再行旁村,复设想象,更加照应,首尾相联,清通一气,在艺术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