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3548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30分) 1.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 2.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 3.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为划分标准的。 4.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 5.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 6.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 7.诗集传的作者是_。 8.“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_。 9.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一书中。 10.战国时代,儒家和_并称“显学”。 11.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体和格言体。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 13.“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 14.庄子所谓“三言”是指卮言、重言和_。 15._和_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16.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17.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 18.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 19.“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的基本精神。 20.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的形式。 21.张衡的归田赋属于东汉辞赋中的_类型。 22.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_,_。” 23.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和列传中。 24.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 25.赵晔的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 26.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27.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赋、比、兴 2知人论世 3史记三家注 4孔雀东南飞 三、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试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3试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以上三题任选两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创世神话;2尚书;3音乐类型;4赋诗言志;5卫风氓/邶风谷风;6小雅采薇;7朱熹;8左传;9战国策;10墨家;11语录体;12论语;13孟子;14寓言;15湘君湘夫人;16橘颂;17九辩;18过秦论;19论衡;20主客问答;21抒情赋;2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3本纪、世家;24无韵之离骚;25吴越春秋;26乐府;27古诗十九首;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2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4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三、问答题 1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要点:(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 2试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要点:(1)屈原借鉴诗经比兴的手法,结合楚地固有的巫俗文化,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歌象征手法;(2)美人意象一般被认为是比喻君王或自喻,楚辞中对美人的追求即象征对贤明君主的渴望,以及对自身高尚人格的期许;香草在楚辞中常作为美人的缘饰,渲染美人意象,有时也与恶草相对,象征独立高洁的品格;(3)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首批精妙复杂的意象系统,拓展了诗经的托物抒情的手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托喻传统。 3试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要点)。 (1)史记首创以个人为记述单位的史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描绘出历史的伟大与平凡;(2)善于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间鲜明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3)注重不同的家庭、教养、经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言行;(4)洞察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善用互见之法,多角度透视人物;(5)讴歌高贵人性的闪光,贬斥丑恶卑污的劣行,不仅是以史为鉴,而且是以史为策。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_观念是上古神话产生的原因之一。 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 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 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删诗之说。 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 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 8.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一书。 1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的作品。 1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的形式。 1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类型。 1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_,_,_。” 1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和列传中。 1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时期。 16.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 A、以意逆志 B、赋诗言志 C、引经据典 D、兴观群怨 2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_。 A、郑风风雨 B、大雅生民 C、小雅采薇 D、王风黍离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语出自_。 A、易经 B、老子 C、庄子 D、战国策 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_。 A、齐、鲁、韩、郑 B、齐、鲁、韩、孔 C、齐、鲁、韩、毛 D、齐、鲁、韩、赵 5先秦诸子散文中以论证详密著称的是_。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荀子 6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和格言体。 A、碑铭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论述体 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_。 A、尚书 B、诗经 C、论语 D、离骚 8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的作品是_。 A、离骚 B、哀郢 C、秋声赋 D、九辩 9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A、秦风蒹葭 B、周南桃夭 C、橘颂 D、蚕赋 10“买椟还珠”的寓言出自_。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先秦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_。 A、庄子 B、荀子 C、战国策 D、韩非子 12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_。 A、六国论 B、谏逐客书 C、论积贮疏 D、非十二子 13从体式上说,贾谊的鵩鸟赋属于_。 A、骚体赋 B、抒情赋 C、大赋 D、小赋 14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_。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述志赋向咏物赋转变 15王充名作论衡的基本精神是_。 A、重农务本 B、独尊儒术 C、大一统 D、疾虚妄 16刘熙载艺概论其“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温厚”的作品是_。 A、汉书 B、论衡 C、潜夫论 D、新书 17“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对_的基本精神的评价。 A、楚辞 B、史记 C、汉赋 D、汉乐府 18赵晔的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 A、燕丹子 B、吴越春秋 C、越绝书 D、西京杂记 19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_。 A、汉书 B、宋书 C、文选 D、玉台新咏 20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 A、孔雀东南飞 B、陌上桑 C、古诗十九首 D、江南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诗经分为风、雅、颂的标准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2简论左传的叙事特色。 3简论孟子的风格。 4贾谊的政论文有什么特点? 5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剪裁和材料安排上有什么成就? 6简述司马相如对汉赋的贡献。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 2.试论离骚的风格与成就。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万物有灵 2、上古之书 3、春秋 4、论语 5、采诗 6、大雅生民 7、六诗 8、国语 9、战国策 10、阵亡将士 11、主客问答 12、抒情小赋 13、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14、本纪 世家 15、东汉 16、乐府 二、选择题 BDCCD BCDCD DBACD ADBCC 三、简答题 1诗经分为风、雅、颂的依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三者的区别,得到后世多数学者的认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第二,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3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的特点。其一,是把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其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将对方赚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进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其次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第一,气势盛壮,情感激切,明直晓畅。第二,铺排渲染,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5第一,运用“互见法”,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人物多侧面的性格特征,使之形象鲜明,血肉丰满。 第二,司马迁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写出其复杂性。 6第一,丧失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二,空间的极度排比。第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描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第四、遣词造句繁难僻涩。 四、论述题 1庄子的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他足以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其特色有如下几点:第一,奇幻诡谲的想象。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第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仅就人物形象来说,他往往以很少的笔墨就能写出人物的特征。如逍遥游描写“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的神人,又如齐物论写虚构的南郭子綦,以极简短的描写和一句对话,即活现出一个身心俱泯,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得道者的形象。第三,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一些具体的形象描绘上,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如齐物论之写风。时而细致刻画,时而夸张虚拟,真实与虚构交错,传神与拟形并存。第四,谐趣和讥刺横生。庄子的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实际上,因为庄子认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庄子的寓言多数都带有谐谑和讽刺的意味。 2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中国文学史试卷3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一书。2、“昔我往矣,;今我来思,。”3、“至人,神人,圣人。”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5、“吾令羲和弭节兮,;路漫漫其修远兮,。”6、史记包括十二、十表、八书、三十、七十,共130篇。7、盐铁论的作者是。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的。10、两都赋的作者是,二京赋的作者是。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一书。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1、赋比兴 2、春秋“三传”3、庄子“逍遥游”4、史记“三家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答案: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3.无己 无功 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 吾将上下而求索6.本纪 世家 列传7.桓宽8.赵晔9.枚乘 七发10.班固 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左传详事实,公谷释义例。3.庄子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谓之“逍遥游”,即不凭借任何外物而作超越时空之游,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