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模拟试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892881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模拟试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模拟试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模拟试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模拟试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考号: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举例B.类比C.提问D.画线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张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3、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A.权威阶段B.公正阶段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4、在发生火灾时,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正确的步是( )。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处倒置灭火器,握紧压把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右手用肋压下压把,左手拿着喇叭筒,对准火源根部喷射A. B.C. D.5、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6、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其作者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裴斯泰洛齐D.夸美纽斯8、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做错的题目暂不打“x,做对后再打“V“,这种评价属于( )。A.延迟评价B.絶对评价C.相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9、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C.发展学生的能力 D.提高学生的成绩10、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B、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C、十二年一贯的整体设置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2、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13、小明数学考试经常得不到高分,但数学老师从小明较好的计算能力、图形感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分析,认为小明具有较强的数学学习潜力。这种评价属于(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14、SQ3R阅读策略中的Q指的是( )。A.浏览B.提问C.陈述D.复习15、(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B.是非题C.论述题D.填空题16、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17、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A.生活性B.计划性C.组织性D.系统性18、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9、我国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B.十二年一贯整体设置C.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20、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 )。A、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3、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一(2)班的林老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1)请你回家后把小白兔碰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他动物的表现吗?可以跟家里人交流一下。第二天,林老师刚走进教室,学生就纷纷围住他,迫不及待的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抢着说:“我好喜欢这个作业哦!”问题:(1)结合材料,评析林老师的作业设计。(2)谈谈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2、请观看小学高年级落花生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师: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生:跌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生:没想到。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生:还要短。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地就收获了。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地。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生:荒地。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生:意外。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生:高兴。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段话,好不好?(生齐读)(1)请结合本教学片段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2)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努:(1)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2)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3)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写连续性观察日志。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答案】D。解析:画线属于复述策略。2、C3、A4、C5、C6、C7、【答案】D。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8、A9、A10、B11、D12、B13、D14、B15、D16、C17、A18、C19、C20、B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2、答案如下: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3、答案如下: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第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第三,文字的出现。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林老师的作业无疑是成功的,既实现了教学目的,又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效果显著。首先,作业的内容具有代表性,作业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容易让学生接受,积极参与。林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关键内容,课后以讲趣事的方式转述给他人,形式简单,参与度高,无形之中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作业具有一定得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林老师以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与家人一起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2、答案如下:(1)该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能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之妙。从提问设计上看,看似即兴提问,实际上却是针对教学重点和关键,该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会作者使用“居然”一词所要传达的感情。从提问的语言表达上,该教师在课堂语言上极富感情色彩,通过跌宕起伏的语言,来让学生关注文章重点。提问的语言准确、简洁、清晰。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从提问方式上看,该教师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从课堂评价上看,该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进行了及时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拘一格,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现状进行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通过语气上的起伏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在老师层层递进的问题中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有了很好的理解。(2)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下:课堂提问的求证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课堂提问的警戒性;课堂提问的激励性;课堂提问的检查性;课堂提问的调节性。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这篇讲读课文,依次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_上爬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观察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这样的文章结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3.课题:观察植物(绿萝)生长过程教学活动方案教学目标:1.依据重要特征记录,呈现植物生长的过程。2.通过比较不同植株之间的差别,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3.知道事物的特征可以反映事物,也就要学会利用特征来认识事物。4.爱护植物,懂得利用植物的美化和环保作用改善生活。教学重点:利用特征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发现植物生长中的问题,并通过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将绿萝的幼苗移植到了各位同学装水的玻璃器皿中。通过近几天的观察,现在你们的绿萝生长情况怎么样呢?大家互相展示一下吧。”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在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下导入新课。(2)课堂交流提问:在绿萝生长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哪几个主要的阶段呢?我们培育绿萝的时候都做了记录。现在,大家看看自己的记录,找出绿萝生长主要经历了哪些时期或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作答。月确:先长茎,再长叶,茎叶交替生长;茎会越来越粗,叶子会又嫩绿变成深绿。提问:怎么使绿萝长得更快呢?要求:同桌之间交流,点名回答。明确:学生讲述自己的意见,教师将其分条总结下来。提问:为什么有的学生的植物长得好,有的学生的植物长得不好呢?要求:全班讨论。明确:学生讲述自己的意见,教师将其分条总结下来。总结:经过同学们的种植,已经感觉到了种植是- - 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情,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3)作业布置:让学生将自己的培育过程写成观察日记,写清楚生长过程和培育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