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考试重点(终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2753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居环境考试重点(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考试重点(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居环境考试重点(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考试重点1. 盖迪斯(1)城市活的有机体(2)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将城市与乡村的规划纳入同一体系中,提出区域规划理论(3)把人文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生态优托邦”。2. 芒德福(1)以人为中心,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进行城市规划;关心新技术及“新技术群”(2)强调规划的整体性,即“区域观念”,大中小城市、城乡、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3)自然观,保护绿地及自然环境,为人类休闲活动提供场所3. 道萨迪亚斯(重点掌握5种力量)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规划学家,人类聚居学的创立者。人类聚居学创立于迅速的城市化及其带来的环境危机的现实背景下,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城市、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种力量建设理想的“安托邦”。4. 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其对人居环境的新要求(1) 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对人居环境的新要求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改善人类住区管理促进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和加强对水、卫生、排石和固废的管理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能源与运输系统促进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与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建筑业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促进人类住区发展5.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理念(1)“天人合一”;(2)区域规划理念;(3)土地利用;(4)城市规划;(5)城市设计;(6)园林与风景区经营;(7)可持续发展理念6. 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概念(1)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其内容十分复杂,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2)人居环境科学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连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综合,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居环境。7. 人居环境五个系统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 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2) 相互关系各系统还可进一步划分子系统;五个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基本系统,而“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宜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结合与联系;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地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学科的内涵。8. 人居环境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9. 人居环境五大原则(掌握)生态观-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经济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科技观-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社会观-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人文观-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作相结合10. 城市的定义城市就是指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11. 城市的特征(1)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2)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3) 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4) 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 12. 城市人居环境定义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3. 城市人居环境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2)地质条件;(3)地形与地貌;(4)气候条件;(5)水文条件14. 影响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地质要素影响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地质要素主要包括:地表组成物质、地下水、地震等。15. 降低地震损失的措施(1)应严格控制震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采取适度规模和低密度的发展模式;(2)震中区不能用作城市用地,而应建成公园、绿地、广场等,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合理安排居住区小块绿地、空旷地;(3)限制建筑高度,加大楼间距离,降低建筑密度;(4)加宽主干道路,修建多条通向市郊的通道,以供震时救援和疏散之用;(5)将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业项目和公用设施,如油库、化工厂、水库等,布局在远郊区、城市的下风、下水地带(6)提高城市的抗震标准和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如通讯、消防、公安、救护等设施都应按高标准建设,城市给排水设施、煤气、电力设施等也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6. 风向对城市分区的影响风向影响城市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1)居住区一般应布置在盛行风的上风向;工业区,特别是污染工业应布置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方向上。(2)当全年拥有两个盛行风向时,应避免有污染企业在任何一个盛行风向上,可工业区与居住区平行分布于盛行风向两侧。(3)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不同,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也不一样。17. 河川洪水位状况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安排(1)般要求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0.51m的地段,才可作为城市用地。(2)堤防建设(3)河运运输便利与人居亲水需求18. 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土地资源;(3)水资源19. 城市职能、城市性质的定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1)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2)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3) 城市规模与城市性质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A.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预期的目标或方向;B.城市职能可能有多个,而城市性质是其主要的和最本质的职能;C.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合理或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则带有明显的规划意向(正确或不正确);D.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20. 确定城市性质的总体原则(1)独特性要突出特色,避免雷同。(2)主导性反映主要职能(1-3个)(3)时效性并非一成不变、科学性(4)前瞻性指明未来发展方向(5)简明性表述要准确,简明扼要21. 城市人口定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1) 城市人口的定义指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并居住生活在城市的人口。(2)现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巨大城市:城区的常住人口10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100-500万人口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小城市: 50万人口以下22. 巨型与超大型城市的人居环境特征、问题、对策(1) 环境特点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发展机遇众多(2) 存在问题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不堪;地价、房价高昂;社会治安较差;可居住度较低(3) 改善环境对策改善城市的地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绿化、美化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便捷度。23. 工业与城市关系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促动因素工业是城市的主要产业部门,是城市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职位工业布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布局24. 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要求(1)用地条件地形平坦,地面起伏小(适宜在坡度为0.42.0%)地质良好,地基承载力强(1520t/m2)不受洪水威胁(宜布置在5010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以上)面积和形状符合要求(2)供水条件:连续而稳定的供水;对水质的一定要求(3)供电条件:供电稳定,不中断(4)交通运输条件:多布置在公路、铁路、河流沿岸、港口25. 减少工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措施(1)尽量减少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减少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la.不宜将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集中布局在一个地段lb.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因素lc.设置必要的防护带防止工业废水的污染la.水源上游不得设置有害废水,不得在有害污水工业下游开辟新水源lb.根据水质要求,实行水的重复使用lc.就近布置综合利用废水的工厂ld.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可集中处理的工厂防止工业废渣的污染l充分回收利用防止工业噪声污染l远离城市、设置绿带(2)尽量减少工业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干扰充分利用城市的对外交通干道,在干道两侧布置工业用地(3)尽量减少工业对城市生活居住区的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区的隔离,形成不同性质的城市功能区26. 旧城工业布局改造问题留、改、并、迁27. 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规律(1)均衡布局律 生活服务类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要遵循均衡布局的规律 (2)聚集布局律 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第三产业的集中布局在一个较小地段同类第三产业会相邻布局 ,形成特色经济地域(3)配套布局律 城市中的每个街区、居住小区、生活居住单元都配套布局,提高城市的便捷度和可居住度(4)等级分布律 有街区或小区级、居住区级、区级、市级等多个等级(5)人口依附律第三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来支撑28. 什么样的产业需要什么布局规律?(1)教育与科研企业布局 初等与中等教育:以均衡布局为主 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聚集布局为主,在城市近郊区、远郊区或远郊卫星城选址 (2)金融、保险业、对外商贸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的布局一般聚集布局在城市市区,一个对外及市内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地段,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3)商业、餐饮、服务、医疗保健业遵循分级、配套、均衡布局的原则,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商服中心体系 (4)文化娱乐业 遵循分级、均衡布局的原则,以方便城市居民使用各级文化建筑可形成各级的中心29.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定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是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输的总称。它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市的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把城市与其他城市或区域联系起来,给其提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条件。 30. 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位置要适中。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1)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市区、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2)一般客运站距离城市中心23km。31. 港址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港址选择应从港口和城市两个方面考虑。(1)从港口的角度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流、潮汐、地质、地貌等情况,特别要重视海洋动力地貌学方面的问题,研究掌握在波浪、水流、地质条件作用下,海岸带泥沙运动与冲淤的规律。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2)从城市的角度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单位的关系协调。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的考虑。32. 航空港与城市交通联系(1)航空港城市间的距离为使航空港与城市的联系比较方便,航空港不宜远离城市,应在满足合理选址的各项条件下,适当靠近城市。从地面交通的条件来讲,在30km范围内是合适的,可以保证将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为满足净空限制和防止噪声干扰等要求,航空港与城市边缘的距离至少保持在10km为宜。(2)航空港城市联系的交通组织交通联系方式选择,主要取决于港城之间的交通流量、距离和服务质量要求等因素。航空站以公共交通缓解港城之间交通,宜建在城市边沿(大城市中心区的边缘),通向航空港方向的干道上。我国港城运输方式一般采用汽车运输方式。港城交通要求达到便捷、快速、通畅,因此其联系道路应做到线路直捷,道路技术标准高,以保证车速。一般通过修建港城高速公路来解决交通问题。 33. 城市内部交通的特点(1)为达到目的,可根据实际需要、城市交通状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随时改变交通方式(交通手段)(2)更注重出行的时间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3)因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以及城市活动的性质,城市交通在城市中的不同地点、时间呈不均衡分布(4)交通流具有周期性(5)以短距离交通为主34. 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掌握大点)(1)交通功能(道路交通;沿路利用)(2)公共空间(保证通风、日照、采光;城市景观;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精神文明;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的设置空间)(3)防灾救灾(保证消防、救援活动;避难道路;防火带)(4)形成城市结构(形成城市结构的骨架;组成邻里居住区)35. 按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除主干路外,其它道路又分为、级,36. 城市道路网格布局的类型市基本的路网形式有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路网形式,诸如六角形式、链式等。37. 邻里单位理论提出、规划基本原则(1)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2)基本原则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38. 居住区规划基本原则(目标与要求)(1)安全-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2)卫生-居住区物理环境和卫生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保障;(3)方便-人的生活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与质量的保证;(4)舒适-生态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和谐与共生;(5)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境沟通与交融。39. 共享社区建设的需要(1)配套设施设施选择适当:从居住区的规模、类型出发,选择大众化的配套设施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可选择性服务方式与管理体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居住区自身的居住对象。(2)绿化景观绿化景观的均好性,使尽可能多的住户公平享用公共绿地(3)公众参与包括住区管理、住区后续建设以及住区信息交流等住区事务,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40. 居住区道路分级(1)居住区一级道路(居住区级)(2)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3)居住区三级道路(住宅组团级道路)(4)宅间小路 41. 服务半径的定义、确定的两个因素(1)服务半径是指各项公共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2)公共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居民的使用频率设施的规模效益。42. 公共绿地的类型(主要掌握类型)(1)公园绿地 (综合性公园、主题公园、特色公园、历史文化遗产公园、自然风景区公园)(2)道路广场绿地 (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广场四周及内部的绿地。行道树、交通岛绿地、立交桥头绿地、街心花园等)(3)居住区绿地 (包括居住区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庭院绿地)(4)绿带绿环 (专指在城市外围建造的、宽度较大、环绕城市周的带状绿地。)(5)绿色通道 (城市中沿河流、海岸等设置的,被自然或半自然植被覆盖,中间有一条窄窄的步行道穿过的滨水绿化带)43. 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功效(1)生态防护功能(2)游憩娱乐功能(3)文化教育功能(4)环境美化功能(5)避灾救灾的功能4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依山就水,因地制宜利用山体、水体进行绿化根据地形情况进行绿化因城而异,进行绿化(2)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3)公共绿地为主,专用绿地为辅专用绿地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开发、开放公共绿地的开发与利用:区级、居住区级及街区级(4)与城市总体布局保持一致45. 卫星城理论与实践总结(1)卫星城镇建立的时机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应 该与生产力均衡布局一同考虑(2)与母城有一定距离,但要有便捷的交通 (3)要使区域内各个城镇有自己的区域分工,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平衡发展 (4)要有一定规模 2540万人(5)产业优惠政策:地价低、税收低 (6)居民优惠政策46. 有机疏散理论特点(1)与传统理论相反,有机疏散理论是讲城市中无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疏散(2)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密集地区分裂成如人体细胞的城镇或地区,彼此间的空隙用绿地隔离,城市用地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有序性。(3)虽然城市规模在扩大,但由于被分散为若干城区,城市与大自然间的矛盾并未增大,两者反而更加融合、协调。47. 城市总体布局演变趋势(1)早期城市集中连片向郊区扩展;(2)城市发展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散的“组团式”发展;(3)到了第三阶段,由于城市势力增强,各组团彼 此吸引,城市又趋于集中;(4)到后来,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不得不以分散的方式,在其远郊发展卫星城或新城。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48. 城市总体艺术布局所谓城市总体艺术布局,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历史遗产、城市总体规划等,决定城市建设的艺术框架。对此,应特别注意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及对已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49. 怎么正确认识风水(1)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有利于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2)中国风水学是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的结晶,应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3)风水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风水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风水术乃古建筑理论之精华。(4)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50. 风水对城市建设的启示(1) 整体系统原则(2) 因地制宜原则适应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3)依山傍水原则 (4)观形察势原则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5)地质检验原则(6)水质分析原则 (7)坐北朝南原则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坐北朝南还为了避北风。(8)适中居中原则(9)顺乘生气原则(10)改造风水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