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1991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205 大小:9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5页
《环境地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5页
《环境地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彭善枝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环境科学系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学概论、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生态学 、数学模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2使学生掌握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物等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3使学生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4使学生掌握一些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的应用;5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和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新进展。一、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3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3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3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9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6第七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6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6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3第十一章 文化环境影响评价3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讲授: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内容: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重点讲授: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内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及实施情况重点讲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 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分类、遵循的原则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内容: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内容: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核查表法重点讲授:环境资源的概念第二节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内容:数学模式方法、物理模拟预测方法、对比法与类比法、专业判断法重点讲授:环境影响预测的各类方法第三节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内容: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动态系统模拟法重点讲授: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各类方法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内容:地表水资源、水体污染、水体自净重点讲授:水体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确定;水体自净过程第二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内容: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BODDO耦合模型,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和衰减模型,河口和河网水质模型重点讲授:各种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条件 第三节 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 内容:完全混合模型,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重点讲授:模型及其应用条件第四节 水质模型的标定内容:混合系数估值,耗氧系数K1的估值,复氧系数K2的估值、多系数同时估算法 重点讲授:模型系数的标定方法 第五节 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内容:工业建设项目、水利工程、农业和畜牧业开发、矿业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对地表水的影响重点讲授: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方法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重点讲授: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价方法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内容: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 重点讲授:大气扩散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内容: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实用模拟预测方法,平原局地空气质量模式 重点讲授:大气环境评价影响预测模式及其应用条件 第三节 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内容: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重点讲授:开发行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重点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其实施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内容:土壤的主要特征,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重点讲授: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二节 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类型,工业、农业、水利、矿业、交通、能源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适别 重点讲授:土壤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第三节 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内容:现状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重点讲授: 现状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第四节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土壤中污染物的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土壤退化趋势预测,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预测重点讲授: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第五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别分析、广度分析、深度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评价,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和措施 重点讲授: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第七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内容:环境噪声的概念和噪声源的类型,描述声音的物理量,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重点讲授:环境噪声的概念和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第二节 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 内容:噪声衰减计算式,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空气吸收衰减,声屏障引起的衰减,附加衰减,反射效应重点讲授:噪声的衰减第二节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和要求 内容:技术工作程序,评价等级的划分和工作要求,评价工作范围 重点讲授: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四节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内容:预测工作的准备,预测点噪声级的计算和等声级图的绘制,工业企业、工程施工、公路、机场等噪声预测 重点讲授:预测点噪声级计算 第五节 噪声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内容: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噪声防治对策重点讲授: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内容: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原则、目的及意义;工作程序与内容 重点讲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原则、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二节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内容: 环境容量的概念与类型 重点讲授:环境容量的概念与类型第三节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内容: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重点讲授: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概念,资源预测、能流分析和水流分析 第四节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重点讲授:区域承载力概念、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第五节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内容: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重点讲授: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指标类型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概念、有关术语及基本原理 重点讲授:基本原理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内容:有关法律和规定;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重点讲授: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美国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基本步骤及评价方法重点讲授:基本步骤及评价方法 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概述内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理论和应用基础重点讲授: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范围和敏感区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识别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内容: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重点讲授:各种社会经济效果的界定 第三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内容: 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重点讲授:各类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 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文物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相关法律、法规,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文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影响预测和评价及减缓措施重点讲授: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及其实施第二节 视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视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等级划分,现状调查评价,影响预测和评价及减缓措施,案例介绍重点讲授:视觉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及其实施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陆书玉主编,2001年版参考书: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陆雍森编著,1999年版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伦纳德奥托兰诺(美) 著,2004年版战略环境评价导论,科学出版社,尚金城 包存宽 著,2003年版四、作业与考核方式 作业:(1)做习题;(2)写小论文;(3)寻找案例,讨论与交流 考试方式:笔试环境数学模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0478课程负责人:张万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数学模型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athematic Model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环管本科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环境水力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环境数学模型根据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原理,采用数学的方法将该过程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显示出来,是环境科学的基础课程,也是环境规划、预测、评价、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回归方法、最小二乘法以及以水环境污染为例建立水质迁移转化的水质模型和应用,掌握一维水质模型数值求解方法。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第1章 绪论3第2章 环境数学模型基础12第3章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9第4章 水环境数模基础6第5章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及其解21第6章 环境数学模型最新进展3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分析及预测的重要意义与任务 内容 :环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模式,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因子和作用特点,环境分析及预测的重要意义与任务 重点讲授:环境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因子和作用特点第二节 水文循环过程中水的污染与自净内容:以水为例讲述水环境污染的特点,水体自净以及数学过程的表达重点讲授:水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数学表达第二章 环境数学模型基础内容: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的应用重点讲授:一元线性和最小二乘法的应用第三章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第一节 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过程内容:移流作用输移、吸附与解吸、沉淀与再悬浮 重点讲授:移流作用输移过程第二节 天然水流的扩散系数和离散系数 内容:分子扩散系数、紊动扩散系数、河流的纵向离散系数 重点讲授:河流的纵向离散系数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内容:水中有机物好氧、厌氧降解转化过程重点讲授:数学的方法描述该过程第四章 水环境数模基础 第一节 水体的氧平衡内容:水体中溶解氧收支变化项重点讲授:水中溶解氧动态变化 第二节 水体的耗氧过程内容:有机物耗氧、底泥耗氧重点讲授:有机物耗氧的数学表达 第三节 水体的复氧过程内容:大气对水体的复氧作用与复氧方程、藻类光合作用对水体的增氧重点讲授:复氧方程及复氧理论 第四节 水体耗氧、复氧参数的估算内容:BOD降解系数K1、KN的估算、复氧系数K2的估算、藻类呼吸耗氧系数及光合作用产氧系数、底泥耗氧系数确定重点讲授:BOD降解系数K1和复氧系数K2的估算第五章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及其解第一节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 内容: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 重点讲授:零维、一维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 第二节 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的解析解 内容:零维、一维、平面二维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解析解 重点讲授:零维、一维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解析解 第三节 有限差分法解水质迁移转化基本方程内容:显式差分、隐式差分、微分差分、非均匀河段的有限差分方法 重点讲授:隐式差分及其求解第六章 环境数学模型最新进展 基于GIS的环境灾害模拟预测模型及其演示;综合水质生态模型构建及应用三、 教材与参考书教 材:环境数学模型与应用(自编)参考书:1 环境数学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汪礼,19972 水环境分析及预测.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雒文生,2000四、作业和考核方式第2、3、4、5章结合学习内容和实际要求分别布置上机试验,根据程序编制要求视完成情况分优、良、中、可、差五等。其余各章分别布置课外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完成作业情况以实分记。环境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0465课程负责人:洪松课程中文名称: 环境信息系统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学时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遥感制图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环境信息系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资源管理、灾害防治、土地利用等领域,本课程基本涵盖了环境信息系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方法,把握住了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能使学生既掌握环境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又能使他们利用环境信息系统进行环境科学研究。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第1章 绪论4第2章 环境空间数据结构8第3章 环境数据的获取及质量保证6第4章 环境空间数据的处理2第5章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12第6章 环境空间信息模型12第7章 环境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6第8章 环境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6第9章 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2第10章 环境信息系统设计2第11章 环境信息系统评价和维护4第12章 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4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信息概述讲授环境信息的基本特征、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进展、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重点讲授环境信息的基本特征及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组成、功能、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及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介绍,重点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功能和应用。第三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讲授环境信息系统的特点、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环境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国内外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重点讲授环境信息系统的特点、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及国内外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第四节 环境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讲授数字地球的概念、研究内容、支撑技术及环境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的联系,重点讲授数字地球的研究内容和支撑技术。第二章 环境空间数据结构第一节 环境空间的基本特征讲授环境空间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第二节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讲授栅格数据的基本概念、栅格数据的表示和取值方法、栅格数据存储的编码方法,重点讲授栅格数据的基本概念、取值方法和栅格数据存储的编码方法。第三节 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方法讲授矢量数据编码的基本内容、矢量数据的编码方法,重点讲授矢量数据编码的基本内容和编码方法。第四节 栅格数据结构与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和选择讲授栅格数据结构与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与选择。第五节 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讲授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的转换方法。第三章 环境数据的获取及质量保证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讲授地图数据、遥感数据、其它数据源等基本内容。第二节 环境空间数据特征及其表示方法讲授环境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类型、表示方法、环境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及其表示,重点讲授环境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环境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及其表示。第三节 环境数据的分类和编码讲授环境数据分类和编码的原则、意义及环境数据的分类和编码方法,重点讲授环境数据的分类和编码方法。第四节 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讲授统一的地理基础、统一的分类编码系统、数据交换标准、标准的数据采集技术规程等规范化和标准化内容。第五节 数据输入讲授空间数据的输入、非空间数据的输入、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连接。第六节 数据检核与维护讲授数据检核、空间数据维护和存储。第七节 环境空间数据质量讲授环境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环境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环境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环境空间数据质量控制,重点讲授环境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和环境空间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第四章 环境空间数据的处理第一节 数据编辑讲授窗口操作、图形数据编辑、属性数据编辑等内容。第二节 图幅数据的处理讲授数字化坐标的变换和地图投影的转换。第三节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讲授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误差校正。第四节 空间数据的压缩和光滑讲授数据压缩的意义、数据压缩的类型、曲线上点的压缩、曲线的光滑等内容,重点讲授曲线上点的压缩和曲线光滑的方法。第五章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第一节 数据库的概述讲授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文件的组织、数据库系统的功能特性、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的建立,重点讲授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及数据库的建立。第二节 数据模型讲授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重点讲授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第三节 海量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讲授数据库中图幅的组织方法、图幅间被分割目标的组织方法、海量地图数据库管理。第六章 环境空间信息模型第一节 建立环境空间信息模型的一般过程讲授建立环境空间信息模型的一般步骤和过程。第二节 多元分析模型讲授多变量因子分析、层次分析、趋势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多变量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模型。第三节 环境规划模型讲授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第四节 环境空间特征的几何分析模型讲授空间信息量算、矢量数据空间特征分析、栅格数据空间特征分析。第五节 数字地面模型讲授数字地面模型的定义、类型、数字地面模型的实现和应用。第六节 环境评价模型讲授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污染损失率模型、模糊评价模型。第七节 空间决策模型讲授空间决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处理方法、单目标决策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模糊决策模型及决策模型的案例分析。第七章 环境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第一节 空间分析的内容与步骤讲授空间分析的内容和步骤。第二节 数据检索及表格分析讲授属性统计分析、布尔逻辑查询、空间数据库查询语言、重分类、边界消除与合并等内容。第三节 叠置分析讲授叠置分析的概念、合成叠置与统计叠置、叠置分析的基本方法、叠置分析中的属性数据计算和叠置分析的应用实例。第四节 缓冲分析讲授缓冲区及缓冲分析的概念、栅格缓冲区的建立方法和矢量缓冲区的建立方法。第五节 空间接近度分析讲授空间扩展、泰森多边形、空间接近度分析及应用。第六节 网络分析讲授网络分析的要素及其属性、常规的网络分析功能、网络分析的若干算法。第七节 门槛分析讲授门槛分析的概念、门槛分析的方法与应用。第八章 环境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第一节 输出格式讲授硬拷贝、软拷贝、电子输出等输出格式。第二节 图形输出设备讲授矢量数据输出设备、栅格数据输出设备等内容。第三节 图形输出软件及要素构成讲授图形输出软件和要素构成。第九章 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第一节 遥感技术简介讲授遥感的概念和特点、现代遥感技术的构成及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讲授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第三节 遥感与环境信息系统的结合讲授遥感与环境信息系统结合的原因、遥感与环境信息系统结合的方法。第四节 遥感信息与多元空间环境信息的复合讲授复合处理和分析、复合应用。第十章 环境信息系统设计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设计综述讲授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系统设计的方法、内容和步骤。第二节 需求分析讲授需求分析的内容、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调查的组织实施。第三节 总体设计讲授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总体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数据的规范化设计。第四节 功能设计讲授功能设计的原则、功能设计的要点、应用模块的划分和功能设计。第五节 数据库设计讲授空间数据库设计、属性数据库设计、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结、数据字典。第六节 方法库设计讲授方法库的组成、方法库管理系统、环境空间方法库的设计。第七节 模型库设计讲授模型库的组成和功能、环境空间模型库的设计。第八节 输入输出设计讲授输入设计的原则和内容、数据记录格式设计、输出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图形和表格的输出设计。第十一章 环境信息系统评价和维护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评价的概念讲授环境信息系统评价的概念。第二节 环境信息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讲授系统建设评价指标(包括开发效率、经济性、先进性、系统建设规范性等)、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系统效率、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规范性、系统的效益等)、系统应用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用户满意度、系统功能应用程度等)。第三节 环境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讲授AHP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变权模糊评价法。第四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维护讲授系统维护、数据库维护、用户应用管理。第十二章 环境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多维化讲授三维环境信息系统的技术难点与实现途径、时态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多维环境信息系统应用,重点讲授时态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多维环境信息系统应用。第二节 环境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讲授Agent技术、CyberGIS技术、神经元网络与专家系统、智能化设计与应用,重点讲授CyberGIS技术及智能化设计与应用。第三节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讲授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虚拟环境中的实时三维环境信息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建模和绘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重点讲授虚拟环境中的实时三维环境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吴信才.2002参考书:1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 2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杏元,汤勤3 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陈丙咸4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边馥苓5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吴信才6 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张剑平7 地理信息系统概要.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周成虎四、作业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700555课程负责人:章玲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管理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Management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环境科学基础 环境法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 环境规划等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调控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方法,了解国内外环境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能适应未来中国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绪论4学时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6学时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手段2学时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8学时区域环境管理6学时工业企业环境管理6学时全球环境管理4学时绪论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概念第二节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中国环境管理概况本章重点讲授: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目的、任务、基本职能和特点;环境管理工作系统。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特点。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三种生产理论第二节 界面活动控制论第三节 冲突协同理论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本章重点讲授: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依据、基本规律和方法学。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对象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内容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手段本章重点讲授: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和主要环境管理手段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第一节 环境监测第二节 环境预测第三节 环境决策第四节 环境标准第五节 环境审计第六节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本章重点讲授:各项环境管理技术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第一节 城市环境管理第二节 农村环境管理第三节 流域环境管理本章重点讲授:各类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环境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第六章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第一节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第二节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计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第五节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本章重点讲授:清洁生产的及清洁生产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产品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评价内容和基本框架;ISO14000系列标准的有关问题。 第七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第一节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和特点第二节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第三节 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本章主要讲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特点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介绍在全球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主要的全球环境保护行动,重要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及多边条约,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活动的情况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以及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形式。三、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环境管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文虎主编 2000年参考书:环境管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周强、章玲主编 2002年四、 作业和考核方式三次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占60%,期末考试占40%环境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300053课程负责人:章玲课程中文名称:环境法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Law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环境科学基础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掌握环境保护的立法过程及司法实践,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违反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等。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绪论2学时环境保护法概述4学时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2学时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10学时环境标准2学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概述2学时法律责任14学时第一章 绪论第四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五节 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法第六节 环境保护法学本章重点讲授: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保护法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本质和特点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的任务、目的和作用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第四节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第五节 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第六节 环境保护法的体系本章重点讲授:环境保护法的概念作用,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要素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法的体系。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第七节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第八节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第九节 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第十节 公众参与原则本章重点讲授:环境保护各项基本原则的意义、贯彻执行这些基本原则的措施。(自学为主)第四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第十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十二节 “三同时”制度第十三节 排污收费制度第十四节 限期治理制度第十五节 排污许可证制度第十六节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制度本章重点讲授:重点讲授各项基本制度的特点及具体内容。 第五章 环境标准第十七节 环境标准概述第十八节 环境标准体系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标准的意义及体系,环境标准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各类标准的概念、作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概述第十九节 公害及其他公害的概念、特点第二十节 污染转嫁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本章主要讲授:公害及其他公害的概念、特点;污染转嫁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二十一节 行政责任第二十二节 民事责任第二十三节 刑事责任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各项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处罚形式及执行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三、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环境法学教程(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蔡守秋主编 2003年参考书: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瑞林主编 2000年2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韩德培主编 2003年四、作业和考核方式三次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占60%,期末考试占40%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0310课程负责人:吴峰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化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环境科学概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与方法;了解四大自然圈层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与联系,了解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课题与研究内容;掌握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主要化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使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清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而且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本问题提出与解决的思维方法,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 时第一章 绪论4第二章 全球环境概述6第三章 化合物在环境介质间的分配4第四章 环境中的界面过程4第五章 环境介质中的化学平衡7第六章 环境中元素的形态3第七章 环境中的光化学过程12第八章 酸沉降的化学过程3第九章 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微生物转化4第十章 化学物质的大气-水界面迁移2平时测验(三次)6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环境化学第二节 全球变化研究与环境化学本章重点讲授: 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分支学科与研究的方法。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课题与进展。第二章 全球环境概述第一节 大气圈第二节 水 圈第三节 岩石-土壤圈第四节 生物圈第五节 全球系统的相互作用本章重点讲授: 气溶胶,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方法,太阳辐射, 主要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大气散射的原因与类型。水圈的结构,天然水的化学组成。土壤的化学组成,土壤矿物质的分类、结构与类型,有机质的分类,腐殖质的分级与官能团,土壤胶体的分类与性质,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环境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地球系统演变的控制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扰动。第三章 化合物在环境介质间的分配第一节 化合物在环境介质间的分配平衡第二节 化合物在空气水之间的分配第三节 化学物质在水-悬浮物(沉积物)之间的分配第四节 化学物质在水-生物之间的分配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在大气-颗粒物之间的分配本章重点讲授: 化合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分配平衡。亨利定律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分配系数,影响分配系数的因素与计算,分配系数与其它性质参数 的关系。生物富集研究的意义,KB及其与其它分配系数的关系。大气-颗粒物之间分配系数研究的意义第四章 环境中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天然水体中胶体的性质第三节 天然水体中液-固界面的物理化学过程第四节 天然水中胶体粒子的吸附作用本章重点讲授: 胶体粒子的种类、表面性质,表面羟基与表面电荷形成的机制。液固界面的表面配位模型,羟基化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粘土矿胶体粒子的表面配合作用。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如何从实验数据确定吸附等温式。第五章 环境介质中的化学平衡第一节 环境介质中的酸碱平衡第二节 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平衡第三节 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水解平衡第四节 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配位平衡第五节 环境介质中的离子交换平衡本章重点讲授: 碳酸盐平衡及计算,SO2的平衡与计算,含氮无机物的酸碱平衡。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环境中重要的氧化、还原剂,pe的概念与计算,氧化还原平衡对化合物存在形态的影响,pe-pH图,logC- pe图,天然水中不同形态氮的计算。能够水解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影响水解速率的因素,水解速率常数的计算。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及配合物的分布系数,不同形态NTA的分布系数,NTA对Pb2+的配位作用,天然有机配位体的类型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土壤的离子交换,土壤阳离子交换的概念,影响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因素。第六章 环境中元素的化学形态第一节 土壤中金属元素的形态第二节 天然水中金属元素的形态本章重点讲授: 化学形态的基本概念,土壤中重要重金属元素的形态与区分方法。天然水中金属元素形态的划分与方法,溶解态与颗粒态金属元素形态的划分与方法第七章 环境中化合物的光化学过程第一节 光化学基础第二节 对流层中的光化学过程第三节 平流层的光化学过程第四节 水生系统中的光化学过程本章重点讲授: 光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光对分子的作用,分子对光的吸收,分子的电子组态、氧分子的电子组态。大气组分的源与汇,化合物的寿命、半衰期及其计算,分子的吸收截面,重要组分的初级光化学过程,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及其来源,NOx、CH4、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对流层臭氧产生,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机制、主要产物及其形成的机理。平流层太阳辐射的特点,NOx、HOx、ClOx的基本化学过程,平流层臭氧损耗的机理。天然水重要组分的初级光化学过程及其产生的活性物种,直接光解速率常数,天然水中一些典型化合物的光氧化机理。第八章 酸沉降的化学过程第一节 降水中酸性物质形成的化学过程第二节 酸雨本章重点讲授:SO2对光的吸收、气相的自由基氧化,大气液相重要化合物的初级光化学过程,SO2的O3、H2O2、自由基氧化,金属离子的催化氧化。NOx的气相氧化,大气液相中NOx的主要光化学过程,生成HNO3的主要反应,气相与液相中重要有机化合物氧化为有机酸的机制。降水主要的离子成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降水pH的背景值,影响降水pH的因素。我国的“两控区”。第九章 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微生物转化第一节 C1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第三节 金属元素的生物甲基化本章重点讲授: C1化合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循环,重要C1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的机制。环境中有机化合物微生物降解研究的意义,脂肪烃微生物降解的基本规律,饱和脂肪烃、烯烃的降解机理与途径,苯、取代苯、卤代苯、PAH微生物降解的机理与途径。环境中金属元素甲基化的四种机理,汞与砷的甲基化机理。第十章 化学物质在水-大气界面的迁移第一节 双膜理论第二节 双膜理论应用举例本章重点讲授: 双膜理论,界面总交换常数的导出与计算。界面总交换常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的比较三、 教材与参考书教 材:环境化学教程(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邓南圣、吴峰编著,2000年。参考书:1环境化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主编,1997年。2Environmentatl Chemistry(第五版),Lewis publishers,Manahan,S. 1991。3Chemistry of the Environment(第二版),Prentice Hall,Spiro,T.G. and stigliani,W.M., 2003。4.环境光化学(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邓南圣、吴峰编, 2003。5环境有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施亚茨巴赫等著,王连生等译, 2004。6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第11版),Prentice Hall,Brady,N.C. and Weil,R.R., 1996。四、 作业和考核方式本课程进行过程中设有例题与课堂习题,此外,重要内容布置课后习题。考核方式包括三次随堂测验,计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0456课程负责人 :熊治廷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课程学时数:54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期课程: 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为已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讲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积累必需的知识背景。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对该领域内的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有完整的知识,并能帮助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2学时第二章 人为逆境6学时第三章 异生素在生物体内的归宿8学时第四章 异生素的毒性效应8学时第五章 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的损伤8学时第六章 遗传毒理学8学时第七章 污染的种群生物学效应8学时第八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与效应8学时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人为表失8学时第十章 应用环境生物学8学时第一章 绪论内容: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分类地位和分支学科。重点讲授: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内容概要。第二章 人为逆境第一节 环境的化学性污染内容: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水体的化学性污染,土壤的化学性污染。重点讲授:污染物种类及其污染源。第二节 环境的物理性污染内容:电离辐射污染,非电离辐射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重点讲授: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第三节 病原体传播和外来物种引入内容:病原体传播,外来物种引进。重点讲授:物种种类及人为传播途径。第四节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内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资源过度开发。重点讲授:各类资源过度开发的方式。第三章 异生素在生物体内的归宿第一节 吸收内容: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吸收途径。重点讲授:跨膜转运方式及影响因素。第二节 分布内容:异生素与内源性物质结合,运输途径,异生素在体内的分布。重点讲授:主要分布途径和影响因素。第三节 生物转化内容:基本阶段和反应类型,酶的诱导和抑制,物种与个体差异。重点讲授:两阶段的各种基本反应类型。第四节 排泄内容:动物的排泄,植物的排泄。重点讲授:各主要排泄途径。第五节 生物蓄积内容:各种术语和概念,定量测定方法,超量蓄积现象。重点讲授:定量测定技术。第四章 异生素的毒性效应第一节 毒物的种类内容:无机毒物,有机毒物重点讲授:毒物的种类,性质第二节 毒性效应及其测定内容:毒性效应类型,参数,分级,试验,剂量与毒性,联合毒性。重点讲授:各主要毒性效应的概念,类型等。第三节 典型毒物的毒性效应内容: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有害气体。重点讲授:急性及慢性毒性效应。第四节 毒性作用的机理内容:对酶的抑制,与受体结合,生物膜透性改变,自由基反应。重点讲授:各种机理的作用方式。第五节 异生素的分子结构与生物毒性内容:若干基本概念,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重点讲授:分子结构与毒性的相关性。第五章 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的损伤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内容: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躯体效应,生化效应。重点讲授:各效应的危害及机制。第二节 紫外辐射的生物效应内容:对躯体的损伤,对DNA的损伤,对尽白质的损伤。重点讲授:效应及基机理。第三节 微波和射频辐射的生物效应内容:热效应,非热效应,对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重点讲授:效应及其机理。第四节 噪声的生物效应内容:对听觉的影响,其他生理效应。重点讲授:效应及其机理。第六章 遗传毒理学第一节 诱发突变内容:诱变因素,化学诱发的突变,物理诱发的突变。重点讲授:诱变类型及其机理。第二节 诱发突变的后果内容:显性致死和遗传病,肿瘤,致畸作用。重点讲授:突变与效应的关系及其机理。第三节 遗传毒理学试验内容:试验系统分类,常用试验,方法选择和结果评价。重点讲授:各主要试验介绍。第七章 污染的种群生物学效应第一节 污染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内容:对生活史、种群增长率的影响,种群调节。重点讲授:污染与各种群参数变化的关系。第二节 污染对种间关系影响内容:污染对捕食、竞争,寄生性的影响。重点讲授:影响方式及后果。第三节 污染与种群进化内容:抗性变异,抗性种群,抗性进化。重点讲授:抗性种的产生,发展与命运。第八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与效应第一节 归宿内容:一般特征,随食物链转移,实验方法。重点讲授:归宿的一般过程。第二节 效应内容:研究方法,结构效应,功能效应。重点讲授:变化特征。第三节 演替内容:水生及陆生生态系统演替。重点讲授:演替的一般过程和特征。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人为丧失第一节 概念及分布内容:生物多样性定义,层次,形成及关键分布区和特丰国家。重点讲授: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及形式。第二节 丧失内容:物种的脆弱性,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过度开化,污染,外来种引进。重点讲授:人为活动与多样性丧失的关系。第三节 灭绝的生物学理论内容:岛屿生物地理学,异质种群,最小生存种群。重点讲授:各种理论的核心内容。第十章 应用环境生物学第一节 生物监测内容:概念、特点、基本方法。重点讲授:各主要方法简介。第二节 危害性与风险评价内容:评价的总体程序,鉴别,评价,管理。重点讲授:评价的基本过程。第三节 环境生物技术内容:水体、大气及土壤污染的生物治理。重点讲授:各主要技术简介。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保护区,迁地保护,种群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点讲授:各主要技术简介。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熊治廷编著,2000。参考书:环境生物学,中国高教出版社,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