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东北师范大学秋季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1819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东北师范大学秋季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东北师范大学秋季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东北师范大学秋季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线作业考核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答: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2. 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答: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动力的作用。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洛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请问:张老师釆用了哪些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张老师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张老师让同学说通过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得出萝卜在两种不同液体中的不同反应。(2)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张老师通过非常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展示了实验的结果,即体现了演示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张老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即体现了该方法。(4)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 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最后得出原理。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体现了发现法的运用。张老师采用的教学原则:(1)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体现了发现法的运用。(2)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张老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呈现的结果即体现该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的目的。张老师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使学生将课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2. (1)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士大夫和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2)北魏太武帝曾下令禁止劳动人民子弟进入私学学习,私学教师违背这一规定将被处死,设立私学者满门抄斩(3)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财产的多寡成为能否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据调查,美国上层阶级的子女中有80进入大学,下层阶级的子女上大学的只有4。法国工人占总人口的49.8,其子女上大学的只占大学生总数的10.2;上层阶级占总人数的4.5,其子女上大学的占大学生总数的57。根据上面文字材料,分析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答:由这三段文字材料可知,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受到社会政治力量的控制,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教育目的的选择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换言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是由社会政治具体决定的。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培养明贵贱、别尊卑、自觉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这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总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为了保证教育按照自己的统治需要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必须把教育的领导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来说:第一,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国家权力机构颁布政策法令,实现对教育的控制或管理。第二,可以利用经济力量,通过发放教育经费等形式,实现对教育的领导。第三,可以利用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材料二中记录的正是国家通过政权力量控制教育领导权的一个典型。(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受教育权的分配。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决定了受教育机会的分 配。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的差别直接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近现代社会,受教育权的差别则更突出地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上。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并未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富裕家庭的子女相比,相对贫穷的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机会要少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