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的烦恼说家庭的教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0341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成长的烦恼说家庭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成长的烦恼说家庭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成长的烦恼说家庭的教育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培养“若成长是一篇著作,那么烦恼便是藏在段落深处的错字;如果成长是一张白纸,那么烦恼便是附在背面的一个瑕疵。这些微小的东西似乎是似曾相识,似乎是一直打扰着我。自从开始上学,不必说那么重的书包,也不必说那被称为“含金量”较高的书,就光是父母的唠叨和他们的压迫就已经够我烦几个月了。越长大,烦恼越来越沉重,直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应有的活力却被父母压迫得不敢透露出来。这个双面的我,使我困惑,我无时不刻不想重新审视自己,做回自己,而父母却一直在为有我这样一个孩子而感到自豪。可是,这在我心中却有难以言语的悲哀。”这是一个孩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有关烦恼和个性发展关系的认识,尽管是个案,但是相信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者对教育主体有这样的认识会难以置信,严厉型、放任型和权威型家长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该问题,但都很难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们的成长规律与个性需要,从而使他们的成长烦恼与个性发展受阻互相强化,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培育出成才的孩子,若家长在介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足够认识,从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家庭教育,那么有关孩子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注重结合家长自身的经验施行言教,对孩子培养也仅仅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没有考虑到他们个性心理成长的需要,因此比较容易造就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冲突以及家长与孩子之间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形成的压力源内化进孩子的心灵,进而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家长对孩子的这些烦恼又没有采取合理的办法来进行援助,反而可能强化放大它们成为更大的压力,使失去了有效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暴露在压力与烦恼之中,促使他们的成长在烦恼中度过,继而影响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消极与不良的个性一旦养成,成为主导其行为的脚本,在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内化、强化并固化了的行为模式很容易与其所在环境产生冲突,必将影响他们完成其它领域的成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误区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烦恼与不良个性也即不良人格的养成推波助澜。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表明,有不少孩子因为包括家庭教育缺失或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而存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也相当突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当代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可以说他们良好个性的养成,既有赖于他们自身对个性品质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也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教育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效支持。孩子能不能健康快乐成长,家庭教育关系极大,特别是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从整个教育体系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不容忽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家庭教育要满足孩子个性健康与快乐成长的需要,应从深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遵循早期教育、长期教育和行为教育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对孩子的错误认识以及不当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筑孩子坚固的人格长城。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中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主导者应掌握如下建议:一、针对严厉型的家长,在这种家庭里,家长往往不考虑孩子的要求,以传统的家长制作风,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孩子没有表达意愿的机会,亲子之间严重缺乏沟通。在这种管束严厉的教育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不就是特别懦弱、没有主见、依赖感强,要不就是特别不服管教,刻意和别人“拧着来”,没有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由此建议:1、期望不要过高,目标过大只会使目标失败,即便目标失败也勿滥用惩罚,否则对孩子过度期望会付出极大代价。“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孩子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个性造成不利影响。2、顺应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严厉型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二、针对放任型的家长,放任型家长教育方式与前者正好相反,往往会出现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一种是过度溺爱、保护,对孩子的事情事无俱细一概包办,没有给孩子提供动手学习的机会;一种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认为自己无法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在这种教育方法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适时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经常是要求永无止境,不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凡事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缺乏同情心。由此建议:1、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的磨练。放任型的家长在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2、对孩子勿滥用物质支持。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放任型父母们通用的杀手锏。尽管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意识和健全的个性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培养其得失心,令其因此而烦恼。三、针对权威型的家长,权威型的家长能够和孩子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相处和交流。他们会给孩子制定规则,同时也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当孩子对某些事情做出选择后,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但并不强求孩子绝对服从,他们更多地会用协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在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下,孩子往往更有主见,能够自己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决定,独立性较强。他们善于与人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并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能积极地适应社会。尽管这种类型较比前面两种要合理,但依旧有一些建议需要掌握:只有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多去学习,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规律与个性成长发展需要。据了解,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可以说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也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支持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