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同步导高一地理练习:1.2《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902927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同步导高一地理练习:1.2《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同步导高一地理练习:1.2《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同步导高一地理练习:1.2《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12题。1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加大人类应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 BC D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优到劣的顺序应为()A BC D解析:本题组考查对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关系及原因的理解,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限度内,环境承载力会增加,但决定其值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无论何时,人口数量都不应超过环境承载力,如、阶段人口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生态系统要重新协调,达到新的平衡,使人口数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同时又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答案:1.B2.A读适度人口曲线变化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完成34题。3图中I阶段表示的社会阶段是()A人类社会初期 B资本主义社会阶段C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时期4阶段适度人口增速变缓直至趋近一个定值(上限),出现该现象的关键制约因素是()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水平解析:第3题,地球上最初出现人类时,即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差,物质产品缺乏,适度人口是一个很小的值;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人类文明开始加速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性的飞跃、物质财富的剧增,使适度人口数随之较快增长,进入阶段。第4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变缓,消极因素突现,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阶段,人口增速变缓并趋于稳定。答案:3.A4.C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56题。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产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第6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答案:5.C6.C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总人口数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710题。国家人口算术密度(人/km2)人口生理密度(人/km2)加拿大335美国30156埃及703 503中国129934英国241963印度313559日本3363 054荷兰4321 601孟加拉国9101 359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A加拿大 B美国C埃及 D印度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A美国 B荷兰C孟加拉国 D加拿大9对比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可知()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10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解析:第7题,从所给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埃及人口算术密度比较小,算得上是地广人稀,但人口生理密度最大,说明这个国家耕地资源缺少。主要原因是埃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沙漠广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地区。第8题,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以平原地形为主,气候高温多雨,土地主要利用方式是耕地,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美国中西部地区比较干旱,地形复杂。荷兰虽然海拔很低,也是平原地形,但该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大,光照不足,不适合粮食生产,适宜多汁牧草生长,该国着重发展乳畜业。第9题,从表格中可以读出,中国的人口算术密度是129人/km2,印度是313人/km2;中国人口生理密度是934人/km2,印度只有559人/km2,因此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第10题,就国土面积而言,日本地形多山,平原面积狭小,耕地较少;埃及气候干旱,沙漠分布面积广,耕地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耕地资源缺乏。答案:7.C8.C9.B10.A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112题。1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环境承载力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P为环境承载力A BC D12图中反映了()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 BC D解析:图中两条曲线分别是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所以,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答案:11.C12.C二、综合题13读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条曲线的关系是_。(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开始下降是在_,该曲线与世界人口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是_。(3)A、B、C三条曲线表示的年代顺延,可反映环境人口容量的_性。(4)影响A、B、C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A消费水平的提高B人口数量的减少C科技水平的发展D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改变解析:第(1)(2)两题读图可描述。第(3)题,三条曲线依次顺延,说明人口容量随估计标准的不同而变化。第(4)题,A、B、C表示生产水平不同所需耕地面积也不同,影响的因素应是科技水平。答案:(1)1950年左右。 同步增长(或世界所需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长)(2)1920年左右(或20世纪初)世界可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递减(3)不确定(4)C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失衡的天平漫画。材料二2011年7月22日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海面以下4 027米的最大深度,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具备1 000米深度载入深潜能力的国家。(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2)由此说明_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3)试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如何增加我国的人口容量。(4)“蛟龙号”深海潜水的意义有哪些?解析:本题形象化的绘图语言,警示人们人口激增引发资源问题,如果人口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资源将会短缺甚至枯竭。人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改善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和方法,进而挖掘人口容量的潜力。答案:(1)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2)资源(3)开源节流,改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4)开发勘探海底多种矿产资源,扩大资源总量;进行深海、海底海洋科学考察;有一定的军事意义。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以色列的滴灌农业,使这个极度缺水的国家依然生机勃勃。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曾预言,以色列的未来在南方沙漠。水是改造沙漠的命脉,以色列从1952年起耗资1.5亿美元,用11年时间建成了145公里长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然而传统灌溉使农业革命和沙漠改造进展缓慢。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这一发现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闻名世界的耐特菲姆滴灌公司于1964年应运而生。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滴灌的原理很简单,然而,让水均衡地滴渗到每颗植株却非常复杂。以色列研制的硬韧防堵塑料管、接头、过滤器、控制器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以色列滴灌系统目前已是第六代,最近又开发成小型自压式滴灌系统。如今,世界80多个国家使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耐特菲姆滴灌公司年收入2.3亿美元,其中80%来自出口。滴灌根本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以色列大地遍布管道,公路旁蓝白色输水干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大田地头是1米多直径的黑塑料储水罐,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农药的水渗入植株根部。滴灌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荫浓浓。在以色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真谛,不在于挖沟渠,而在于科学灌溉高效用水。滴灌使每寸土地都透着高科技,电脑控制的水、肥、农药滴喷灌系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它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以滴灌为代表的科学灌溉将大大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