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0284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古宋一校 梁华超各位老师好! 今天,由我来给各位老师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201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全国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落实。但要有效地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就必须准确的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因此,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是有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那么,我们今天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内容来解读。一、背景与作用二、性质与理念三、内容与要求我们不仅要问:教师专业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我们教师以及对中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有何作用呢?专业标准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理念呢?它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一 一落实。首先我们来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作用。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质量提升、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3. 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阐述:一、背景与作用(一)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再者是我国复员辽阔,教师专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本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则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所以,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之后,基础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质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所以,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需要一个标准依据。其次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又需要一个可以比较参照的标准。)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但教师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一些不具备培养中小学师资资质的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为综合性高校之后,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为追求规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数,导致质量受到忽视。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机构标准、课程标准等):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师教育机构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所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高素质专业化” 只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所以,要细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与此同时,要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集体的地位提升:(这包括制定教师素质标准,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服务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同时还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引领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总而言之,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三大背景之下制定的。那么,专业标准的制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二)作用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阐述: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我们知道,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的制定为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它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教师的质量。所以,专业标准为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有了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也有利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有利于各教师教育机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质量是意义重大的。所以,专业标准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了具体的标准。这对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因此,专业标准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也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清楚地知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可以对照标准了解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 因此,专业标准还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那么,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哪些性质和理念呢?下面我们来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性质与理念。二、性质与理念(一)性质1.“专业”标准2.“合格”标准3.“通用”标准阐述:1. “专业”标准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就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该法律并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标准是基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专业”标准,即是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基本规定,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2. “合格”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因此,专业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统一标准,也是最低标准。此外,“合格”标准,还具有标准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当然,强调统一性并非要把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而是为了坚守教师质量的底线;专业标准也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标准内容也对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个性化发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标准兼具“评价”和“导向”之特点:作为“评价”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3.“通用”标准所谓“标准”就是“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在本质上是对同类事物或活动所作的“统一规定”。但同类事物或活动之中也有不同的类别,所以适用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根据适用对象和范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适用于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和适用于特定教师群体的“特殊标准”或“具体标准”所以,“通用标准”规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对更宏观、综合一些,它是制定“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而“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则是“通用标准”的深入和细化,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按此划分,我国的三个标准分别是适用于各自学段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二)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1.师德为先: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阐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 ,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其中,“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 更多地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的继承;“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则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那么,这四个基本理念我们如何解读呢?教师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专业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专业精神,即把服务对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影响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2.学生为本“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3.能力为重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阐述: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颗“红心”,更要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践只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为此,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阐述:展示:漫画(信息技术与教育赛跑)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人在拖着教育奔跑着,图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比,显然告诉我们: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已远远地被泡在了后面。所以,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我们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标准就有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终身学习标准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下面,我们将具体的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我们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三、内容与要求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三个“维度”下,确立了十三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阐述:我们接下来逐一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所谓“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那么,“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这一维度主要有四个领域: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展示标准内容要求1)1.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职业)(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阐述与板书:“职业理解和认识”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展示标准内容要求2)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阐述:“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解读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展示标准内容要求3)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14).尊重和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阐述:“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展示标准内容要求4)4.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待自身)(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阐述:“个人修养与行为”解读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故事,它可以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解读做个注脚:(板书)三个泥瓦匠的故事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解读第二个维度:(二)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1. 小学生发展知识(20).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21).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22).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3).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24).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25).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阐述:“ 教育知识”解读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2.学科知识(26).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7).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阐述:“ 学科知识”解读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3. 教育教学知识(29).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30).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31).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2).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阐述:“学科教学知识”解读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提出的一个关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概念,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朱晓民(2007)在博士论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多层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层面是课程与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是教师关于某学科课程是什么的认识,比如语文是什么;教材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处理教材的知识),第二层面是方法知识(关于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组织与安排方面的知识),第三层面是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外显、传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主要要求: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板书:4.通识性知识(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阐述与板书:“ 通识性知识”解读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三)专业能力“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1.教育教学设计(37).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39).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阐述:“教学设计能力”解读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2. 组织与实施(4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4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2).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43).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44).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4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4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4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4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阐述:“教学实施能力”解读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3. 激励与评价(49).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50).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51).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52).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4. 沟通与合作(53).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4).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5).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6).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57).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阐述:“沟通与合作能力”解读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5.反思与发展(58).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9).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0).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阐述与板书:“反思与发展能力”解读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