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同步练习3(湘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9782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同步练习3(湘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同步练习3(湘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同步练习3(湘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选择题1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 ( )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A B C D解析: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和韩国公民到北京来植树,说明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同时也说明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可停留在污染区域很长时间,这不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帮助中国的原因。答案:C2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B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C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D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转让解析: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对资源消耗量或废弃物排放量有所不同,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对环境的破坏更多些。因此,发达国家应在经济环境污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答案:C3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 D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解析:凡是破坏环境,虽有暂时收益,但从长远看是不利于人地协调的。答案:C 4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 ( )A让下一代人去解决这个矛盾B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C发展科技,以便更多地开采资源D为保护环境,必须取缔污染企业解析:面对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答案:B5世界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解析:堆放的垃圾经雨浸日晒后散发的恶臭不仅恶化周围的环境,也会产生大气污染。把垃圾掩埋,会对土壤产生污染,同时在雨水的渗透下,会直接污染填埋地区的水资源。焚烧垃圾,会污染大气。过度的城市化,已使海洋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桶。据统计,整个世界每年向大海倾倒的垃圾多达20亿吨,海洋污染给海洋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且,海水有很大的流动性。一旦一个区域遭到污染就会对很远的区域产生影响。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和综合治理,不仅能化害为利,而且会变废为宝。答案:C6下面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环境问题太大,与我没有关系解析: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答案:D7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协调人地关系,主要是指 ( )A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B协调人类社会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C协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D协调前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解析:协调人地关系主要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达国家与展中国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答案:A8我国在保护海洋环境,缓解近海资源危机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正确的有 ( )A伏季休渔 B禁止滥捕C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 D围海造陆解析:围海造陆是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措施。答案:D二、综合题 9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 ,经过清洁的 过程和产出清洁的 。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 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 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 ,并拓展到 。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 效益与 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类实现 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 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 市列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解析:本题考查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答案:(1)能源 生产 产品 (2)末端 废弃物 (3)源头 生产全过程 (4)经济 环境 可持续 (5)能源重化工 太原应用创新一、选择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下面12题。 1.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2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解析:两题主要涉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目前,本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野生动物减少。这种情况会使当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三条大江的径流流量减少,地下水也相应减少。要保护当地环境,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是不现实的,只有加快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力恢复当地植被,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答案:1.B 2.B3在协调人地关系上,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 ( )A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B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C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D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解析: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答案:ABC4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是 ( )A人类社会的生产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B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C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D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解析: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答案:ACD5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 ( )A高投入 B低消耗 C高污染 D高产出解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答案:BD6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 )A防治土地荒漠化 B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C保护基本农田 D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解析: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答案:ABCD二、综合题7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黄河源头 三年跨年度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仅0. 001米3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1)引起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解析:本题以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综合分析黄河源头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措施的制定考查学生的战略思维,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以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思维和战略思维。措施的制定正确与否,来自对问题的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类似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分析,才能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撅,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