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突破地理湘教版必修2精选测试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97279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突破地理湘教版必修2精选测试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突破地理湘教版必修2精选测试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突破地理湘教版必修2精选测试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2-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读地理漫画,完成12题。1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2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D建设卫星城,分担城市职能答案:1.B2.D解析:图中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说明城市大气等污染严重;而城市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居民活动,因此应分散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纳瑟姆曲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国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答34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在1970年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B我国1995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年C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日本D日本城市化起步晚于韩国,早于中国4“城市病”实质上是生态问题,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城市生态问题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生态问题,如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不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A BC D答案:3.D4.A解析:第3题,注意审题和读图即可作答。第4题,“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包括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等。“城市病”并不是城市发展中必然产生的问题。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5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洞”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答案:5.C6.A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城区人为因素影响大,植被覆盖少,人为废热排放多,易产生“热岛效应”,所形成的城郊热力环流会将其范围内郊区的大气污染物带入城区,造成城区的再次污染,为避免这一问题,可行而正确的做法是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江苏盐城20102011学年度第一次调研)近年来,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2010年12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6项治堵措施。据此完成78题。7下列城市道路网模式中易发生拥堵现象的是()A BC D8下列措施有利于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降低小汽车使用门槛发展汽车尾气净化技术A BC D答案:7.D8.A解析:第7题,图中为方格环行放射式城市交通网,为环行放射式交通网,这两种方式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另两种交通道路网较单调,城市内部进行联系时易发生拥堵现象。第8题,降低小汽车使用门槛,会使小汽车数量增多,加重交通拥堵;发展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只是减轻交通污染,而不会减轻交通拥堵现象。相反地,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电视电话会议,会减轻交通拥堵问题。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910题。9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快10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答案:9.C10.C解析:第9题,日本、新加坡、香港之所以采用“内含式”的城市扩容模式,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地价高,不得不既保持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辽阔,地价较低,利于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第10题,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而“外延式”建筑密度较低,占地较广,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必然会使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2011滨州高三质检)城市的发展必然导致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读图1、图2,回答1112题。11图1为某大城市地理环境要素等值线分布示意图,abc,该图最不可能代表的是()A降水量分布 B土地租金变化C气温分布 D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12图2为“该大城市某监测点环境质量变化状况曲线”,该监测点附近的主要污染源最有可能是()A工业生产 B交通运输C建筑工地 D居民生活答案:11.D12.B解析:第11题,大城市城区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人为热,产生热岛效应;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地租自市中心向外趋于降低。第12题,从图2可看出,上午及下午上、下班时间环境质量较差,故该监测点附近的主要污染源最有可能是交通运输。13我国某些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是()A降水过多B地震等自然灾害诱发C产生的大量城市污水渗入地下导致岩体结构和稳定性变差D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答案:D解析: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产业的大量集中,使得众多城市水资源紧张,从而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城市地面沉降。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回答1415题。14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15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绿地 B工业区C交通区 D住宅区答案:14.B15.A解析: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6(2011广州调研)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图。(1)根据材料一,五城市都位于_。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_。(2)该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水循环类型),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_,流量特点是 _ _。(3)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_。(4)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_;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_。(5)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答案:(1)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向河流上游(源头、山麓、盆地边缘)迁移(2)内陆循环(陆地内循环)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日变化大;冬季有断流(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4)干旱水资源(水源)(5)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 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解析:第(1)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的河流沿岸、山前冲积扇、绿洲等地区。从古到今,城镇位移的规律是向河流上游迁移。第(2)题,内陆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冬季有断流。第(3)题,读图可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降后升。第(4)题,干旱是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第(5)题,从人口,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17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_,城市人口数量呈_的趋势。(2)该城市建立了_城和_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3)该城市形成于河流的交汇处,原因是此处_。(4)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_;并分析原因:_ _。(5)该城市在“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征用城郊农村土地,逐步将一部分村落包围在建成区内,故称为“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收入微薄,只能聚居在条件较差的“城中村”。)改造中,有观点认为应拆除重建,而有观点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1)扩大增多(增长)(2)卫星新(3)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捷等(4)中心区气温较高中心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释放大量人为热(5)观点一:应拆除重建。理由:可以通过“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但同时应注意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观点二: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理由: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也可以解决外来人员住房困难等问题。(无论支持哪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