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 力的分解4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96819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 力的分解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 力的分解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 力的分解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3.5 力的分解(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二)进行新课1、力的分解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 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3、可以。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1、F可以用 F1和 F2来代替,F1和 F2就是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学生活动:讨论、思考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活动: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况,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或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况来完成。) (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怎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结论: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4、可以。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点评: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点评: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里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可以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点评: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点评: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对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对三角形定则的理解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答案:3种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布置作业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70页的练习第一题。2、课外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不同的场合要用到不同的菜刀,那么刀刃的锐与钝、刀背的厚与薄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联系吗?课后讨论并说明你的看法。教学后记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