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案14(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9624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72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案14(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案14(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高中物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案14(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质点的运动错题集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例1 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使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 ,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加速度【错解原因】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分析解答】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设经时间t1速度减为零。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0-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评析】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s=-30m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0,a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例2 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 1445m。【错解原因】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据hv0t+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方法二:如图13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由题意知tCD=17-2=15(s)=1275(m)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4所示)。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2s tBtD=17-1=16(s)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评析】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例3 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错解】 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S2=v2t=640=240(m)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所以两车不相撞。【错解原因】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分析解答】如图15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m)S364-168196180(m)所以两车相撞。【评析】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5,通过此图理解物理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6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例4 如图17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8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1=vcos。【错解原因】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合。vA=v/cos【分析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9,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评析】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人绳=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绳船=FvAcos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例5 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 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错解原因】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分析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当v2v1时,如图111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合速度)(0)当v2=v1时,如图112,越小航程越短。( 0)【评析】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例6 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故B正确。【错解原因】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模型与规律配套。Vt=v0+gt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而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不能用此公式。第二不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每个分运动都对应自身运动规律。【分析解答】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C,D。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分运动与合运动时间具有等时性。水平方向:x=v0t据式知A,C,D正确。【评析】选择运动公式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运动性质确定了,模型确定了,运动规律就确定了。判断运动性要根据合外力和初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不共线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0垂直且恒定时,物体做平抛运动。当物体总与v垂直时,物体做圆运动。例7 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错解】因为物体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解得H=13.9m【错解原因】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分析解得】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由解得H=125m【评析】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如图113所示)。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如图114),由题意例8 正在与Rm高空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1s释放一个小球,先后共释放5个,不计空气阻力,则( )A.这5个小球在空中排成一条直线B.这5个小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C.在空中,第1,2两个球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相邻两球的落地间距相等【错解】因为5个球先后释放,所以5个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又因为小球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C选项正确。【错解原因】形成错解的原因是只注意到球做平抛运动,但没有理解小球做平抛的时间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抛物线上,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先后不同。所以C选项不对。【分析解答】释放的每个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相等,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开始的时刻不同。飞机和小球的位置如图115可以看出A,D选项正确。【评析】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例9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A.物块将仍落在Q点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错解】因为皮带轮转动起来以后,物块在皮带轮上的时间长,相对皮带位移弯大,摩擦力做功将比皮带轮不转动时多,物块在皮带右端的速度将小于皮带轮不动时,所以落在Q点左边,应选B选项。【错解原因】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准确。实质上当皮带轮逆时针转动时,无论物块以多大的速度滑下来,传送带给物块施的摩擦力都是相同的,且与传送带静止时一样,由运动学公式知位移相同。从传送带上做平抛运动的初速相同。水平位移相同,落点相同。【分析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正确。【评析】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第一种落在Q点,第二种落在Q点的右边。第二章 牛顿定律错题集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失重和超重等概念和规律。其中重点内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应用,这其中要求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因此,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则是本章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基础。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是所有矢量进行加、减法运算过程的通用法则;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常需要将某一个物体从众多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的“隔离法”,隔离法是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而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又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因此,这种从复杂的对象中隔离出某一孤立的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在本章中便显得十分重要。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例1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错解原因】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分析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评析】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例2 如图2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A.10N向左 B.6N向右 C.2N向左 D.0【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撤去F1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正确。【错解原因】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的结论的结果。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本题中去掉F1后,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分析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依据牛二定律有F1-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撤去F1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此时F2+f=0即合力为零。故D选项正确。【评析】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例3 如图22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于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错解】以木板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因为物体静止,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错解一:据式知道增加,f增加。错解二:另有错解认为据式知增加,N减小则f=N说明f减少。【错解原因】错解一和错解二都没能把木板缓慢抬起的全过程认识透。只抓住一个侧面,缺乏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若能从木块相对木板静止入手,分析出再抬高会相对滑动,就会避免错解一的错误。若想到f=N是滑动摩擦力的判据,就应考虑滑动之前怎样,也就会避免错解二。【分析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3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增加,静摩擦力增加。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f=N,分析N的变化,知f滑的变化。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y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依据错解中式知压力一直减小。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压力一直减小。【评析】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如图24。类似问题如图25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26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角增大,N增大,T变大。图27在AC绳上悬挂一重物G,在AC绳的中部O点系一绳BO,以水平力F牵动绳BO,保持AO方向不变,使BO绳沿虚线所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在这过程中,力F和AO绳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用矢量三角形(如图28)可以看出T变小,F先变小后变大。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还有时是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例4 如图29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在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错解】错解一: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210,物体受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静摩擦力f,由于推力F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mgsin=Fcos N-Fsin-mgcos=0 由式可知,F增加f也增加。所以在变化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错解二:有一些同学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有F增加摩擦力减少。【错解原因】上述错解的原因是对静摩擦力认识不清,因此不能分析出在外力变化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如图210,当外力较小时(Fcosmgsin)物体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F增加,f减少。与错解二的情况相同。如图211,当外力较大时(Fcosmgsin)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当Fcos=mgsin时,摩擦力为零。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加。【评析】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1) 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2)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a运动。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F的值应是一个范围。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F较小时,如图210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斜向上的摩擦力f和F。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F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看成f静=N(最大静摩擦力)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当F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F增加到FCOS=mgsin时,即F=mgtg时,F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力分析图2-11列出方程随着F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要使物体静止F的值应为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a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例5 如图212,m和M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下滑,则M和m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错解】以m为研究对象,如图213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摩擦力f,如图建立坐标有再以mN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214,(mM)gsin=(Mm)a据式,解得f=0所以m与M间无摩擦力。【错解原因】造成错解主要是没有好的解题习惯,只是盲目的模仿,似乎解题步骤不少,但思维没有跟上。要分析摩擦力就要找接触面,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这一步是堵住错误的起点。犯以上错误的客观原因是思维定势,一见斜面摩擦力就沿斜面方向。归结还是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分析解答】因为m和M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可以将(mM)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4,受重力(M十m)g、支持力N如图建立坐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x:(M+n)gsin=(M+m)a 解得a=gsin沿斜面向下。因为要求m和M间的相互作用力,再以m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因为m,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216。由式,解得f=mgsincos方向沿水平方向m受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评析】 此题可以视为连接件问题。连接件问题对在解题过程中选取研究对象很重要。有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时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不知道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单个物体作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相互作用力。单个物体的选取应以它接触的物体最少为最好。如m只和M接触,而M和m还和斜面接触。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需要分解力,有时需要分解加速度,具体情况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认识。例6 如图2-17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错解】 因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max=N=0.26=12(N)。所以当F12N时,A物体就相对B物体运动。F12N时,A相对B不运动。所以A,B选项正确。【错解分析】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一致是对A选项的理解不正确,A中说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是以地为参考物,显然当有力F作用在A物体上,A,B两物体对地来说是运动的。二是受物体在地面上运动情况的影响,而实际中物体在不固定物体上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分析解答】 首先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8,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mA+mB)a 再以B为研究对象,如图2-19,B水平方向受摩擦力f=mBa 代入式F=(6+2)6=48N由此可以看出当F48N时A,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评析】 物理解题中必须非常严密,一点的疏忽都会导致错误。避免错误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按规范解题。每一步都要有依据。例7 如图220,用绳AC和 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50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21。由于重物静止,则有TACsin30=TBCsin60TACcos30+TBCcos60=G将TAC=150N,TBC=100N代入式解得G=200N。【错解原因】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TAC=150N时,TBC=100N,而没有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实际当TBC=100N时,TBC已经超过150N。【分析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21,重物静止,加速度为零。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TACsin30-TBCsin60=0 TACcos30+TBCcos60-G=0 而当TAC=150N时,TBC=86.6100N将TAC=150N,TBC=86.6N代入式解得G=173.32N。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N。例8 如图222质量为M,倾角为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到的压力多大?【错解】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3,因为A物体静止,所以N=G=(Mm)g。【错解原因】由于A,B的加速度不同,所以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体。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错解。【分析解答】分别以A,B物体为研究对象。A,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24a,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x:Nlsin-f=0 y:N-Mg-Nlcos=0 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x:mgsin=ma y:Nl-mgcos=0 由式,解得N=Mgmgcos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评析】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例9 如图2-25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Aa1=g a2=gBa1=g a2=gCa1=2g a2=0Da1=0 a2=g【错解】 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g,所以A,B球的加速度为g。故选A。【错解原因】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由于剪断绳时,A,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分析解答】 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2-26,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FA球:T-mg-F=0 B球:F-mg=0 由式,解得T=2mg,F=mg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2-27,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F。A球:-mg-F=maA B球:F-mg=maB 由式解得aA=-2g(方向向下)由式解得aB=0故C选项正确。【评析】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0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2)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例10 如图228,有一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10m的距离所需时间为多少?【错解】由于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所以v0=0,物体在竖直方向合外力为零,在水平方向受到滑动摩擦力(传送带施加),做v0=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为10m。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f=mg=ma,a=g=5m/s2【错解原因】上述解法的错误出在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传送带上轻放的物体的运动有可能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二是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度后,无相对运动,也无摩擦力,物体开始作匀速直线运动。关键问题应分析出什么时候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才好对问题进行解答。【分析解答】以传送带上轻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29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做v0=0的匀加速运动。据牛二定律F=ma有水平方向:f=ma 竖直方向:N-mg=0 f=N 由式,解得a=5ms2设经时间tl,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0=v0+at 解得t1=0.4s物体位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0.4s后无摩擦力,开始做匀速运动S2=v2t2 因为S2=S-S1=100.4=9.6(m),v2=2ms代入式得t2=4.8s则传送10m所需时间为t=0.44.8=5.2s。【评析】本题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涉及了两个物理过程。这类问题应抓住物理情景,带出解决方法,对于不能直接确定的问题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如本题中错解求出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m用2s,可以拿来计算一下,2s末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v=52=10(m/s),已超过了传送带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当物体速度增加到2m/s时,摩擦力瞬间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可以确定第2个物理过程。例11 如图2-30,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错解】F最大值即N=0时,F=ma+mg=210(N)【错解原因】错解原因是对题所叙述的过程不理解。把平衡时的关系G=F+N,不自觉的贯穿在解题中。【分析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0.2s前F是变力,0.2s后F的恒力的隐含条件。即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P静止时受重力G、称盘给的支持力N。因为物体静止,F=0N=G=0 N=kx0 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N-G=ma 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00.2s内物体的位移为x0。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则将式,中解得的x0=0.15m代入式解得a=7.5m/s2F的最小值由式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刻N=N=kx。代入式得Fmin=ma+mg-kx0=12(7.5+10)-8000.15=90(N)F最大值即N=0时,F=ma+mg=210(N)【评析】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x0,而应等于x0-x(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第三章 机械能错题集 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动能定理、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其中对于功的计算、功率的理解、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关系的理解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处理恒力功的计算,这里既可以将力矢量沿平行于物体位移方向和垂直于物体位移方向进行分解,也可以将物体的位移沿平行于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恒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对于重力势能这种相对物理量,可以通过巧妙的选取零势能面的方法,从而使有关重力势能的计算得以简化。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先入为主”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僵化,如在计算功的问题中,一些学生一看到要计算功,就只想到W= Fscos,而不能将思路打开,从W=Pt和W=Et等多条思路进行考虑;不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导致乱套机械能守恒定律。例1 如图3-1,小物块位于光滑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错解】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是支持力,应与斜面垂直,因为支持力总与接触面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故A选项正确。【错解原因】斜面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支持力做功为零。受此题影响,有些人不加思索选A。这反映出对力做功的本质不太理解,没有从求功的根本方法来思考,是形成错解的原因。【分析解答】根据功的定义W=Fscos为了求斜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所做的功,应找到小物块的位移。由于地面光滑,物块与斜面体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在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初状态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为零,当物块有水平向左的动量时,斜面体必有水平向右的动量。由于mM,则斜面体水平位移小于物块水平位移。根据图3-2上关系可以确定支持力与物块位移夹角大于90,则斜面对物块做负功。应选B。【评析】求解功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两条思路。一是可以从定义出发。二是可以用功能关系。如本题物块从斜面上滑下来时,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物块的动能和斜面的动能,物块的机械能减少了,说明有外力对它做功。所以支持力做功。例2 以20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势出一物体,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8m。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不变,则物体在离地面多高处,物体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g=10m/s2)【错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画出运动草图3-3,设物体上升到h高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此过程中,重力阻力做功,据动能定量有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由式,解得h=9.5m【错解原因】初看似乎任何问题都没有,仔细审题,问物全体离地面多高处,物体动能与重力势相等一般人首先是将问题变形为上升过程中什么位置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而实际下落过程也有一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分析解答】上升过程中的解同错解。设物体下落过程中经过距地面h处动能等于重力势能,运动草图如3-4。据动能定量解得h=8.5m【评析】在此较复杂问题中,应注意不要出现漏解。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逐段分析法。例3 如图35,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研究对象,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错解】以子弹、木块和弹簧为研究对象。因为系统处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所以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又因系统只有弹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故A正确。【错解原因】错解原因有两个一是思维定势,一见光滑面就认为不受外力。二是规律适用条件不清。【分析解答】以子弹、弹簧、木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在水平方向,弹簧被压缩是因为受到外力,所以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不守恒。由于子弹射入木块过程,发生巨烈的摩擦,有摩擦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减少,也不守恒,故B正确。例4 如图36,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射入木块中。设子弹在木块中所受阻力不变,大小为f,且子弹未射穿木块。若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则木块向前移动距离是多少?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错解】(1)以木块和子弹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沿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所以沿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子弹和木块共同速度为v。据动量守恒有mv0=(Mm)v解得v=mv0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摩擦力对子弹做负功(2)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即为子弹损失的功能【错解原因】错解中错误原因是对摩擦力对子弹做功的位移确定错误。子弹对地的位移并不是D,而D打入深度是相对位移。而求解功中的位移都要用对地位移。错解的错误是对这一物理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不清楚。子弹打入木块过程中,子弹动能减少并不等于系统机械能减少量。因为子弹减少的功能有一部分转移为木块的动能,有一部转化为焦耳热。【分析解答】以子弹、木块组成系统为研究对象。画出运算草图,如图37。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0=(M+m)v(设v0方向为正)子弹打入木块到与木块有相同速度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由运动草图可S木=S子-D 【评析】子弹和木块相互作用过程中,子弹的速度由V0减为V,同时木块的速度由0增加到V。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恒力,所以我们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即f使子弹和木块产生加速度,使它们速度发生变化)、能量观点、或动量观点三条不同的思路进行研究和分析。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一般都要首先画好运动草图。例:如图3-8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的长木板上,有一粗糙的小木块以v0沿木板滑行。情况与题中极其相似,只不过作用位置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完全一样。参考练习:如图3-9一质量为M、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M。现以地面为参考系,给A和B以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初速度,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刚好没有滑离B板。求小木块A向左运动到达最远处(对地)离出发点的距离。提示:注意分析物理过程。情景如图3-10。其中隐含条件A刚好没离B板,停在B板的左端,意为此时A,B无相对运动。A,B作用力大小相等,但加速度不同,由于A的加速度大,首先减为零,然后加速达到与B同速。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外力对质点做的功为零,则质点的动能、动量都不变B合外力对质点施的冲量不为零,则质点动量必将改变,动能也一定变C某质点受到合力不为零,其动量、动能都改变D某质点的动量、动能都改变,它所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错解】错解一:因为合外力对质点做功为零,据功能定理有EA=0,因为动能不变,所以速度V不变,由此可知动量不变。故A正确。错解二:由于合外力对质点施的冲量不为零,则质点动量必将改变,V改变,动能也就改变。故B正确。【错解原因】形成上述错解的主要原因是对速度和动量的矢量性不理解。对矢量的变化也就出现理解的偏差。矢量发生变化时,可以是大小改变,也可能是大小不改变,而方向改变。这时变化量都不为零。而动能则不同,动能是标量,变化就一定是大小改变。所以Ek=0只能说明大小改变。而动量变化量不为零就有可能是大小改变,也有可能是方向改变。【分析解答】本题正确选项为D。因为合外力做功为零,据动能定理有Ek=0,动能没有变化,说明速率无变化,但不能确定速度方向是否变化,也就不能推断出动量的变化量是否为零。故A错。合外力对质点施冲量不为零,根据动量定理知动量一定变,这既可以是速度大小改变,也可能是速度方向改变。若是速度方向改变,则动能不变。故B错。同理C选项中合外力不为零,即是动量发生变化,但动能不一定改变,C选项错。D选项中动量、动能改变,根据动量定量,冲量一定不为零,即合外力不为零。故D正确。【评析】对于全盘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只要找出一反例即可判断。要证明它是正确的就要有充分的论据。例6 物体m从倾角为的固定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高为h,当物体滑至斜面底端,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错解】错解一:因为斜面是光滑斜面,物体m受重力和支持。支持不错解二:物体沿斜面做v0=0的匀加速运动a=mgsina故选B。【错解原因】错解一中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瞬时功率P=Fvcos。只有Fv同向时,瞬时功率才能等于Fv,而此题中重力与瞬时速度V不是同方向,所以瞬时功率应注意乘上F,v夹角的余弦值。错解二中错误主要是对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不清楚,将平均功率当成瞬时功率。【分析解答】由于光滑斜面,物体m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滑至底端F、v夹角为90-故C选项正确。【评析】求解功率问题首先应注意求解的是瞬时值还是平均值。如果求瞬时值应注意普遍式P=Fvcos(为F,v的夹角)当F,v有夹角时,应注意从图中标明。例7 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使,经过时间t,其速度由0增大到v。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机车功率P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错解】以列车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f。据P=FV可知牵引力F=Pv 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有【错解原因】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对P=Fv的公式不理解,在P一定的情况下,随着v的变化,F是变化的。在中学阶段用功的定义式求功要求F是恒力。【分析解答】以列车为研究对象,列车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评析】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恒定时,据P=FV可知v变化,F就会发生变化。牵动F,a变化。应对上述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个定性的认识。下面通过图象给出定性规律。(见图3-12所示)例8 如图3-13,质量分别为m和2m的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轻质杆相连,在杆的中点O处有一固定转动轴,把杆置于水平位置后释放,在B球顺时针摆动到最低位置的过程中( )AB球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B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BA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也增加,A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CA球、B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A球、B球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不守恒【错解】B球下摆过程中受重力、杆的拉力作用。拉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所以B球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守恒,A正确。同样道理A球机械能守恒,B错误,因为A,B系统外力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故C选项正确。【错解原因】 B球摆到最低位置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确实增加,但不能由此确定机械能守恒。错解中认为杆施的力沿杆方向,这是造成错解的直接原因。杆施力的方向并不总指向沿杆的方向,本题中就是如此。杆对A,B球既有沿杆的法向力,也有与杆垂直的切向力。所以杆对A,B球施的力都做功,A球、B球的机械能都不守恒。但A+B整体机械能守恒。【分析解答】B球从水平位置下摆到最低点过程中,受重力和杆的作用力,杆的作用力方向待定。下摆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但机械能是否守恒不确定。A球在B下摆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由于A+B系统只有重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A球机械能增加,B球机械能定减少。所以B,C选项正确。【评析】有些问题中杆施力是沿杆方向的,但不能由此定结论,只要杆施力就沿杆方向。本题中A、B球绕O点转动,杆施力有切向力,也有法向力。其中法向力不做功。如图3-14所示,杆对B球施的力对B球的做负功。杆对A球做功为正值。A球机械能增加,B球机械能减少。例9 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3-15所示。物块从钢板正对距离为3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体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到最高点与O点的距离。【错解】物块m从A处自由落下,则机械能守恒设钢板初位置重力势能为0,则之后物块与钢板一起以v0向下运动,然后返回O点,此时速度为0,运动过程中因为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2m的物块仍从A处落下到钢板初位置应有相同的速度v0,与钢板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