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工程耀红盾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8530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管工程耀红盾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金管工程耀红盾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金管工程耀红盾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做好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重要性在全球电子政务的高潮中,公众服务成为高潮的中心。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把公众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呢?原因之一是互联网提供了政府业务创新的新机会,有利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服务与沟通,改进服务效果。原因之二是全球竞争的压力,政府的威信、公众服务的效率、社会的满意度都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对于中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在监管工作信息化方面存在许多信息化缺课,需要在电子政务工作初期加强补课,但从长远来看,公众服务应当成为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内容。理由有以下几点:1、更好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中国政府是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加强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正体了这一精神。2、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温加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电子政务时公众服将有助于直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并提高政府威信。3、有利于社会监督,防止腐败,并促进官民合作。政府的信息公开,办事过程透明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武器。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将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开辟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这对于增进政府与公众这间的信任与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会有效地降低政府工作的行政成本。4、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在走向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公众的时间、精力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创造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如果政府珍惜这一资源,通过各种公众服务的努力,把方便留给公众,将会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政府要带动全社会的有效服务,一个社会为公众提供的的方便越多,这样的社会就将越有效,对人才也越有吸引力,社会的创造性与竞争力也就越强。5、这也是提升电子政务效益的重要途径。公众服务是社会最容易看到效果的业务,服务对象明确,业务内容明确,易于检查与社会监督,这些都是有利于业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二、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工作常见的几个问题几年来,中国的电子政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地区已开始步入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对比,国内电子政务还存在不少差距,特别在公众服务方面。国外的电子政务项目多以公众服务为中心,项目非常具体,注重将一件事情做深,做透,做细致;而国内的很多项目多从政府的需要出发,规划大,目标却不具体,执行粗糙,经常力不胜任,导致虎头蛇尾。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点:1、重自用、轻公众。中国的大多数电子政务的项目都是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改进的信息化工程。而真正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的项目数量,与投资额相对要少得多。一些政府部门的兴趣集中在自用的内部网建设上,公众服务受到轻视。2、重自建,轻合作。目前推进较快的系统,多数为部门独自管理范围内的系统,共建与合作的系统运作比较迟缓。在很多公众服务领域中,可以采用不同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的方案,但是,政府在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推进公众服务方面做得还很不够。3、重建设,轻服务。应当看到有一些部门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一直放在系统建设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扩大项目的规模,但是,对于运行服务却没有大多的思想准备,更没有为适应长期运行服务而设计适当的机制。运行机制设计欠缺导致很多系统业务缺乏可持续性。4、自说自话的成果,缺少外部的、客观的效益。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存在问题。一些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提出,政府部门建设运行,政府部门使用,评价也是内部评价,这样的项目如果是具体的小型业务还不致造成太大的浪费,但如果大型项目,目标又不具体,那多半会成为效益很差的项目,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力量来支持其在有效益的轨道上前进。三、对公众服务的一些业务建议1、真正做好政府门户网站就很不简单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央部委及省、地、市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但是真正做好的却不多,很多工作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总入口,但是很多部门都认为网站太简单,而没有投入足够的心血,也就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多数网站都是按政府机构来组织信息,因为这样做最简单,但是,如果一个用户不知道某项目服务该找哪个部门那将很难找到应当去的入口。先进的国家都是从用户的问题出发,进行分类组织数据,我们离这一点就差得很远。对网站的评测,我们更多地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而缺少对最终用户的抽样调查,这样我们就得不到最终的社会服务的效果。做好政府网站是一件大事,无论在思想上,投资上还是工作安排上,我们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做好政府网站实际上很不简单。2、多做在外部效果的公众服务工程目前我们的电子政务经费,用于政府内部的信息化项目太多,应当多做有外部效果的公众服务项目。多做有社会效果的事情,例如:社保项目、就业服务、医保网上结算等,这些项目非常具体,公众看得见模得着,公众能得到实惠,项目做成了也有意义。强调外部效果也有利于组织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强调外部效果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这对于提高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3、认真改进政府向公众服务的细节政府承担着很多为公众服务的事务性工作,如工商登记、年检、税务收取、出入境管理、驾照、身份证管理等。每项业务的改进者是重要的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不应当怕事情小,政府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要通过一项一项的具体服务的改进来体现的。政府应当把更多的方便留给用户,要将节约用户的时间作为重要的目标来追求,这将是一个文明的政府的作为。每一届政府并不需要开许多新业务,但每件事情力求能做得完善,能积累下来,继承下去。4、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业务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社会公共服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有一些业务虽然不能完全列入电子政务的内容,但是政府的推动将对这些公共业务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银行的一卡通,在上海、广州的交通的一卡通。还有很多类似的有利公众生活、工作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业务。这些业务对社会的贡献非常之大。一个处处给人以方便的社会,便是一个有利于人们施展才能的社会,自然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社会。政府应当将组织与促进这类业务的发展也视为重要的任务。四、政府观念与机制的改进1、为公众服务的观念必须到位公众服务要做好,政府观念必须到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变成一种强烈的信念,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中国社会中,长期封建主义的“父母官”意识要迅速地转过来还不容易的。一些政府官员还有着“恩赐”的观念,居高临下地服务,而不是尽心、尽力、尽责。由于我们社会民主监督机制还有待完善,这使得一些人更注重对上负责而不注重对公众负责,形成了官本位的基础。政府的领导人应当是有觉悟有远见的领导人,应当加强对干部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多一些公众利益,少一些部门利益,多一些长期效益,少一些短期行为,做好工作。2、项目决策机制的民主化改进电子政务效益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决策机制有缺陷。电子政务的项目多由政府部门提出,这就难免带有部门的利益,而又由于干部任期远远短于系统应有的生命期,如果没有长久的监督约束,项目的行为短期化、部门利益化是必然的,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机制来迫使每个项目提出者、运行者为长远的效益负责。这就导致了电子政务项目选择质量不高。一个先天不足的项目建议书很难避免后来工作不出问题。为了提高项目的质量,对项目决策机制进行民主化改造是必要的。项目的决策过程要对社会公开,要吸收不同立场的专家与有关人员进行质疑,提升项目选择的合理性。在项目选择上的一步优化,将胜过后来的许多努力。3、要使有关人员负起长期责任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业务的长期性。一项长久的业务与干部相对暂短的任期就会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想办法改进我们的机制,使短任期的干部愿意为业务的持续性负责任。项目的推动者要设计好能持续运作的机制以保证业务的长久生命力。项目的继承者要在前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以使业务能延续发展。我们不仅有短期行为的干部,还有不肯继承前任项目而总想另起炉灶的干部,这将造成电子政务成果无法积累和延续发展,这和短期行为是同样的有害。我们应从绩效考核,干部交接任务、岗位责任要求等多方面进行制度改进,以便让电子政务成为连续的,不断改进发展的业务。五、动员社会资源,推进公众服务公众服务业务与政府内部的自用系统不用,它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由于不同的机制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地利用不同机制的优点,将公众服务业务做得更好。1、三种不同机制的特点分析(1)政府:政府机制是成本最高的机制,所有的经费均来自政府的财政经费。公务员的工资是稳定的,因而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不敏感,公务员按职责规定做事。这种机制适合于做公众十分需要的,但不便于取得收入的公共的服务。(2)企业:企业机制是成本最低的机制,因为企业的特点就是发现机会,创造利润。企业对有无获利机会非常敏感。企业机制有很强的激励性与创造性,但是企业不会去从事没有获利机会的业务。(3)非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介乎于政府与企业之间,非赢利组织可以开展有收入的业务,但是业务的收入不能作为利润分红,而只能支持事业的再发展。非赢利组织是以事业为中心的组织,有理想主义的成份,适合于做利不大,但有很大社会意义的业务。它有时需要政府的一些支持,如税务的优惠,部分投资等,同时也承诺相应优惠对等的社会责任。2、业务的可赢利性对机制选择的影响(1)如果一项业务长远来看是可赢利的,这时采用企业机制是有利的,因为这样的成本最低。例如一些城市的交通卡业务。(2)如果一些业务有收入,但不是以支持的长久发展,它的社会效益很好,通常是利用非赢利机构来推动。政府支持非赢利机构的办法很多,但必须要求相应承诺的对等义务。这类的业务也不少,如下岗工人培训,职业介绍。(3)如果是公众需要的,不能收费的业务,则应由政府来做。如政府的信息开放,业务服务信息化等。政府工作也可以外包给企业,但这时经费应都由政府支出,并通过严格的合同来保证质量及有关安全与保密的问题。3、业务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及创新性对机制的影响如果一项业务相对稳定性较好,那么政府机制、事业单位都可能适应。但是如果一项业务灵活性很大,需要创新,或者业务扩展的潜力很大,那么政府机制就会很不适应。因为政府机制无法在编制上,经费上及干部人选上迅速地依据工作需要来调整,这是企业机制的优势。政府机制的创新精神也远低于企业。例如,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建设中,数据的收集,统计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将比较适合于政府来做。但是利用这些资料创造应用的效益,却是一件需要很高创造力的事情,政府很难创造应用的效益,这时就应当发挥企业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按照一定的条件与原则,将资料提供给信息服务企业或中介机构,再由它们来创造与发现企业的需求,创造出来更多彩的信息服务业务。政府一包到底是不对的。4、公平、互利是调动社会资源,做好公众服务的关键电子政务对公众服务是一件长期的业务,要在一件长期的业务上合作成功,公平、互利是最重要。任何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最后都会带来问题。即使是消极的行为也会带来项目的不可持续。公众服务的设计一定要保障公共利益,要保障从业者的利益,也要保障政府利益。IBM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设计的驾照系统是一个很好的三方受益的系统,它使得用户大大节省了办驾照的时间与经费,使政府省去了建设投资,而IBM公司也得到了从每次驾照办理收取1美元的服务费。这样能使得三方面都受益的方案,是我们所追求的。六、监督机制的改进1、没有监督就没有效益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业务,要保证长期业务要有效益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有效的效益调节机制。对于企业来讲,收益利润是非常明确、有效的调节信号,所以企业效益比较易于实现。对于电子政务来讲,由于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在评价上不清晰,这就使得效益管理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必须要借助于外界的监督来传递正确的社会效益信号,帮助业务的领导者推动系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2、外部监督的重要性自己监督自己是没有作用的,正如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升高一样。系统需从外部吸收资源,就需要对外部做出相应的贡献,这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有外部的机制来监督该项目且使用与消耗资源的合理性。否则将会使该项目沦为资源浪费的漏洞。我们应当强化人大,政协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要使信息公开,以便于社会更多的参与,通进网站、舆论加强社会的监督,迫使项目的主管单位和主管人,按照公众服务效益目标改进。3、要用社会效益的终极目标来评价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绩效评估的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对网站的评测,我们比较多的是利用专家打分评比,而没有从最终用户那里去做认知率、使用率、满意率调查,这种评测方式将引导我们重视专家的技术性观点,而不是最终用户的意见,这显然会影响网站服务真正的社会效果。据说200多年前,英国政府要将犯人送到澳大利亚去,途中死亡率很高,英政府采取了很多办法都不奏效,后来英政府把原来依上船人数付运费改为以送达人数来付费,死亡率立即降了下来。在什么地点来测量绩效对于引导工作的改进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4、长期的事业,需要长期的监督电子政务的公众服务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而它的监督机制也应有长期的效果。我们应当设计能长久起作用的办法,来使人们有着更长远的责任感。或许,我们需要建立向社会公开的责任数据库,要使项目的主管人、规划人的贡献与责任都能记录下来,数据库也会使专家们更负起责任。好效益要来自好的机制,为了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长远效果,我们应当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来确保长远的事业成功。 (2004年4月26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朱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服务和优化首都的经济环境当作永远不变的工作主题,在推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以政务公开为核心,推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政务公开是加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手段,能够促进廉政与勤政建设,增加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首都之窗”是北京市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统一建立的网站群,自1998年7月开通起,成为政府发布政务信息、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市民及时了解政府的重要途径。截至2003年底,网站群已建有各级机关网站146家。单位基本信息方面。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基础,要求内容更新及时、基本信息完整。在146家分站中,除个别不便公开的具有特殊性的单位外,大多数单位或区县网站都有机构设置介绍、职能简介、下属单位简介或网站链接、领导班子情况、联系方式等。截至2004年3月,在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单位基本信息的有48家,占总数的100。其中,东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上还配有中英文介绍。办公信息公开方面。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单位,基本做到了行政审批项目完整、不缺项的全部上网,描述规范,全面。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办公信息的有47家,占总数的97.9。其中法制办、药监局、园林局等单位,将“办事指南”以流程图形式体现在网站上;旅游局网站上的“导游资格报考程序”中还包括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等内容,用以方便考生。没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单位也设立“办事指南”等相关栏目,做到了内容丰富、有指导性,编排合理、查找方便。如:市政府办公厅网站的“办事指南”、审计局网站的“复议指南”等栏目。导航服务方面。多数网站设有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导航服务的有46家,占总数的95.8。如:旅游局链接的汉城中文网;市规化委链接的国外规划相关网站;房山区的友情链接等,均方便了网民的浏览。政策类文件、通知、通告类信息基本做到及时、准确、丰富、易于查找。各政府网站都开设了如“政策法规”、“通知通告”等栏目,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政策法规的有48家,占总数的100。如法制办网站的“新颁法规规章”;地税局网站的“行政公告”;粮食局网站的“行业政策”栏目等,以方便网民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政府各部门网站均发布了大量的特色信息。很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或部门特点制作相关专题和栏目,方便网民系统全面地了解查询所需信息。截至2004年3月,首都之窗网站群的48家市政府委办局网站中,提供专业信息的有47家,占总数的97.9。其中一些单位做得较为突出,如:工商局网站的“良好及警示信息”;地税局网站的“曝光台”;旅游局网站的“北京揽胜”等栏目。各单位均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活动。如市政管委结合北京市的热点问题,开展了“垃圾分类”、“治理小广告”的在线讨论;市旅游局开展了“北京市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行风评议调查” ;市审计局开展了“您希望我们加强哪些方面的审计监督”的网上征集意见活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期开办了“在线解答”栏目,每月设置一个解答的主题,目前已组织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合同、再就业”等在线活动。网上办公方面。首都之窗网站群已开展网上办公项目共计129项,可提供表格下载921项,文件下载1520项。目前,已有50多个委办局同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网上办公业务,共涉及行政审批116项。其中,市地方税务局网站提供表格下载49项,网上办公9项,其中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财务报表、重点纳税人申报等。同时开设了税收法规库、税收协定库和“行政审批”等栏目,将与地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及时对外公开。截止2002年底,税收法律库收录了文件1421个;税收协定库收录了协定及相关执行文件367个;“行政审批”专栏公布了89项行政审批程序性规定,明确每一项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环节、法律依据、相关材料等内容。为了方便纳税人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地税局还为这三个栏目开发设计了快速、便捷的查询方法。市地方税务局网站主页还保证每日更新税收信息10条以上,税收公告及时在网上发布。网上投诉和评议。网上投诉能有效地推进政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首都之窗主站的投诉举报栏目中,设有:城市管理、旅游服务、法官违纪、质量监督、涉税举报、违法建设等多项内容。各分站也均不同程度开通行业服务咨询、区县一把手信箱、举报投诉信箱、网上评议、网上工作打分等专栏。例如,通州区政府开展的网上评议,市民可网上对政府部门工作打分。加大政府网站评议力度,促进各政府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工作。为客观的评判北京市各政府机关网站建设情况、规范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发展,并能以此为依据指导每年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工作,由市纠风办和市信息办负责制定了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细则和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分类和加权表。评议分为:单位自评、网民评议、群众组评议、专家组评议,在评分加权表中加大了政务公开的权重,并设立了最佳政务公开单项奖,促使各政府部门加大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行力度,满足公众政务公开的需求。二、规范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北京市各级政府规范业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科学手段和有效途径。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为了实现电子税务,北京地税局进一步梳理、整合了业务流程,简化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间,使税务机关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职能的转变,将原来主要是监管的职能,逐步向以服务为主,服务与监管并举的职能转变;二是工作方法的转变,由原来主要是催税、查税,向宣传、服务、提供方便,引导纳税人主动纳税的方法转变;三是身份的转变,政务、办税公开后,将原来主要从检查监督别人的身份,转变为与纳税人互动监督。北京地税局建设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国税务行业第一个B/S结构下省级大集中的系统,不仅具有信息高度共享、降低成本、可扩展性强的特点,而且所有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全时办理,将税务申报大厅延伸到了企业桌面,把便民的“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发展为“一网式”,为纳税人提供了无地域和时空限制的服务。“TAX861网站”是北京市地税局的网上工作平台,目前每月受理近15万个企业的纳税申报、数千个新办企业的开业登记,其中的“个人所得税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使全市15.5万个单位和189万纳税人实现了网上纳税,在全国属于首创。利用网站的论坛栏目开展了“落实非典期间税收优惠政策”的在线答疑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在线答疑”的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能够当即解答的,一一予以解答,当时解答有困难的经请示后予以在网上或电话回复,较好地体现了地税局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意识,受到参与人员的好评。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减少了与纳税人的接触,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登记注册管理工作,为企业注册申办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工作绩效考核系统”的启用在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是有效地改善了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秩序和办分环境。系统启用后,前来办事的人员不再像以前站在登记窗口前排队,而是坐在座位上等候,不仅改善了大厅的秩序,也降低了申请人等候时体力和心理上的疲劳程度,充分体现出对申办人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申办人对登记窗口的这一举措普遍给予好评,认为是政府转变作风的具体体现。二是提高了登记窗口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系统和与之配套的办法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对登记窗口的监督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系统增加了工作量统计和社会评价功能,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有了依据,互相之间也有了工作量、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的比较,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申办人的满意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三是可以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部署进行及时、科学的调整。通过该系统实施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有关领导不但可以直观地看到登记注册大厅的工作状况,而且可以随时对大厅的接待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数据,对大厅的工作程序和人员安排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得我们的工作程序、窗口设置和人员安排更趋于合理。“绩效考核系统”自2003年6月30日投入运行以来,每月接待人数在4000人次以上,平均日接待200人次以上。继市局之后,丰台、顺义等分局也已陆续启用了“绩效考核系统”,形成了市局、区县分局和工商所三级“绩效考核系统”的网络。三、加强互联互通,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跨组织的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市信息办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2002年10月25日,国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监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国信办200262号文,要求在北京、青岛、杭州、深圳四个城市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我市被列为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城市以后,市领导十分重视,专门组织市信息办、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编办、社团办等单位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对我市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北京市“工作开展较早、试点基础较好、存在问题也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各部门对法人数据的迫切需求,制定了“推动基础信息交换的规范化进程,同时扩大交换范围,使编办、社团办等部门参与交换,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法人数据库的建设”的工作方针和“一套机制、一套制度、一套标准、一套系统”的工作总目标。目前,“四个一”的工作总目标已基本达到,由市信息办牵头、专门为试点工作建设的 “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已开始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此次试点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工商、税务、质监、编办、社团办等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工作。据初步统计,国税部门已对外交换出近6万条次数据;地税部门已对外交换出83万余条次数据;工商部门已对外交换出106万余条次数据;质监部门已对外交换出112万余条次数据;编办已对外交换出约2.4万条次数据;社团办已对外交换出约3.4万条次数据。税务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发现17648户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户,通过与质监部门的信息交换,发现5021户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户;工商部门通过税务局发送的税务注销数据,审核涉税企业的工商注销申请,防止个别涉税企业偷漏税款,共注销35653户企业。建设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和社会监管力度。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西城区人民政府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于2003年9月18日开通试运行了首批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它是以区经济服务大厅和有关委办局的审批业务和数据资源共享、相互协同办公为重点,建设全区交互式网上办公行政审批数据库和区经济服务大厅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政府网站实现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间双向事务办理,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交互式办公系统,实现委办局行政审批和协同办公事项近40项。2004年7月准备启动第三批交互式办公系统,达到全区范围内所有事项网上审批和协同办公。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了相关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对堵塞各种税收征收管理上的漏洞,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提供了手段。2000年北京地税率先在税务行业引入北京数字证书,初步实现了与市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的数据交换。目前已同市交通管理局达成一致,将要实现全市的车辆信息交换,届时将极大地方便纳税人,并促进车船税的征收。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方面,目前北京地税已完成与北京金融城域网的联接和数据交换接口的定义和开发,并完成了与招商银行的数据交换,系统已具备和北京所有商业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实现了从申报、缴纳到入库的全流程整合。在“发票税控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伊始的半年时间,带来的直接税收增长就达2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我们通过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所取得的几点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但我们也同样深知在电子政务便民利民方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还很大。北京作为首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为公众服务尤其重要,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目前,北京市的电子政务进程正从电子政务基础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一些电子政务工作起步较早的单位,都已完成了以本部门业务为主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转为跨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率先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如:网上审批系统、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换系统、网上年检等。这些系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与更新系统所需的信息资源,如何采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这是各单位最希望协调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将直接影响全市电子政务的发展。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要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加快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界限,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整体设计、总体应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电子政务建设更好地为政务公开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公 司 简 介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中国最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专业化软件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8亿元人民币,拥有25家控股子公司,7个研发中心,在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山东和东北等八大区域设有“虚拟总部”,在国内3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形成国内软件行业最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及研发和技术支持体系。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士及留学归国人员占76%。东软以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为技术依托和人才支持,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嵌入式软件、组件、图象处理等技术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东软以“软件创造客户价值”作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发各种大型平台软件、中间件、开发工具与行业应用系统,面向中国政府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目前在电信、社保、企业、电力、教育等重点行业拥有大型用户2000余家,东软还长期承担国家有关安全项目和安全产品的研发,公司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不断地推出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产品NetEye系列,并推出了以防火墙、IDS、VPN 、Universal CA、安全快递等产品为核心的完整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东软还以嵌入式软件技术为支持,采用“虚拟制造”的生产方式,开发并生产系列数字医疗设备。另外,在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环境、汽车音响系统、汽车导航系统、高档智能照相机等智能产品的软件开发方面,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开发实力。为了推动技术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非常注重基础研究力量的培养,每年都要把主营业务收入的5%-10%投入到研究与开发(R&D)中去,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进而推动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业务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营业收入和利润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公司本着“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的宗旨,通过在全国30多家分支机构,结成严密的服务网络,在全国31个城市开通了免费技术服务专线800 890 8000,在技术支持、用户培训及售后服务方面,向广大客户提供系统、全面、及时、周到的服务。东软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严格控制,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001年初在国内首家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从1998年,公司便开始了对CMM的研究,并于1999年在公司内全面推广,制定了在3年之内达到5级的目标; 2000年在国内率先利通过了CMM Level 2,2001年6月在国内首家通过了CMM Level 3,并向更高的目标奋进。2002年12月30日,东软又一次在国内首家通过CMM Level 5评估,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CMM Level 5评估的中国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CMM 5评估企业的国家。严格的质量管理为产品的市场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东软通过CMM 5级评估极大地提高了东软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目前东软除承接日本业务外,还承接了大量的欧美项目。东软的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的素质、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及质量保证能力也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CMM 5不仅极大地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而且还有效地控制软件开发成本,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目前为止,东软与IBM、ORACLE、SUN、BAAN、MOTOROLA、NOKIA等跨国公司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软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软件出口企业。禀持“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文化,公司通过员工持股、在职培训、学位进修、海外研修、实施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为员工创造了国际一流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和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电子政务,让数据去奔波 万达信息城市信息化实践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一兵电子政务,继电子商务后的又一番热浪,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能够彻底地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政府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让人们享受到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一个诞生于上海信息港全面启动时刻的IT企业,长期致力于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引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已发展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领先企业。公司自1995年从原上海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改制以来,成功开拓了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企业服务、公共服务、电子社区等领域,并承担了一系列投资额逾亿、社会影响深远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许多系统建成后业务规模和应用深度达到了国内同类型系统之最,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际最新水准。经过近10年在城市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和积累,万达信息已形成了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技术体系架构,图示如下:在这个横向包括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纵向包括管理和安全的体系架构中,高水准的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的应用支撑平台是公司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最底层的部份是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错综复杂的主机、数据库、网络和存储设备等等要素,需要具有跨平台跨领域的建设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联合运作; 中间层是万达信息致力的主要技术精华和优势城市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这是一个具有城市信息化涉及的多种信息系统公共特性的系统界面层,包括多种中间件、搭建业务流程的基础软件以及这类复杂系统管理相关的多种构件。万达信息在9年的项目经验中,提炼出了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流程自动化方面的多种标准化构件,基于这些标准化构件,在涉及城市信息化的多种系统建设中,可以以更短的时间、更小的风险、更符合国际标准、更高的服务响应水平来搭建各种信息系统。 最顶端层面是城市信息化的不同行业应用系统,有些领域已经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化应用,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市面/个人桌面端的应用等,但万达信息致力于的是整合这些单个的城市信息单元,以及为这些单个信息单元提供信息共享和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比如面对广大市民层面的社会保障、医疗、人口管理、科技服务、公共安全等,面向广大企业层面的工商管理、征信体系、财税管理、商业服务等。这些面广、影响大、复杂度高的应用系统开发,对于万达信息能力的挑战远远大于单个的企业应用和单一个人的桌面系统应用。在这些复杂应用环境中,万达信息经受了考验,面对特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业界高水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城市信息化的诸多层面。 两侧的层面分别是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支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在这些层面上,万达信息也形成了系列的构件产品,可以用于不同的系统建设需要。基于万达信息的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体系架构,万达信息近年来实施了数十个各行业领域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金管工程耀红盾)用户: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项目背景:u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上海市政府主管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管理着上海市50万企业和22万个体工商户。u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旨在建设服务型的工商,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u “金管工程”,即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全面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的业务计算机化、管理计算机化、决策计算机化和信息网络化。 系统实施效果:u 管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高峰业务量每分钟2200笔,平均每笔响应时间约3秒),加强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督管理,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u 服务:省却企业奔波劳顿,企业受理状态实时查询。该项目荣获“200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已向其他省市推广。医疗保险管理系统(724小时,医保一路畅行)用户:上海市医疗保险局项目背景:u 上海市医疗保险局是本市社会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为全市790万参保人和1000余家医院服务。u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上海从200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u 在新医保制度下,要求医保管理机构、医保服务机构、参保人和参保单位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化的医保运作体系。该运作体系覆盖范围广、流动信息量大,因而迫切要求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安全高效的医保运作支撑系统。系统实施效果:u 管理:加强对医疗费用和医保基金的有效监控,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大大提高了医院、药店等机构的结算效率,高峰业务量达到5000笔每秒,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u 务:广大市民可以自选就医、凭一卡实时结算,消除了凭证报销的繁琐该项目荣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利用相关核心技术实施的系统相继在宁波、温州等城市获得成功应用。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用户: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项目背景:u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综合管理本市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职业培训、劳动关系调整、本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各类基金的机构。管理对象包括16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包括外地、外国劳力)以及16万家单位。u “社会保障卡工程”是一项覆盖全市的上海市市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是上海市政府1999年的实事建设工程之一。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是“社会保障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u 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要求高效合理地整合业务、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并加强宏观政策决策支持。系统实施效果:u 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以实现对每一个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高峰时段业务量达到7200笔/秒。u 服务:广大市民可以自选就医、凭一卡实时结算,消除了凭证报销的繁琐该项目荣获IBM全球星火大奖、“最佳管理技术解决方案”和“ISV大奖”。“中国上海”网上办事系统(网上办事,让数据去奔波)用户:上海市人民政府项目背景:u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应对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因特网上建设一个上海市政府对外统一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提供海内外人士在网上办理有关事务、与政府各部门网站紧密相连的政府服务平台“中国上海”门户网站。u “网上办事”系统是整个门户网站的亮点和重点,是最能体现政府网站便民性、实用性和交互性的应用之一。u 系统是上海市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一座电子化桥梁。系统实施效果:u 服务:具有表格下载、网上受理、办理状态实时查询和咨询投诉等功能,能够使广大市民办理相关事务时“少跑一趟路、少踏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信赖就在身边)用户:上海资信有限公司项目背景:u 国家经贸委、工商总局等10个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起步阶段。上海也被国家经贸委选为开展中小企业征信业务的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市政府专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上海市企业征信项目的试点,并选择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着手建设上海市企业征信系统。u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上海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内首家开展信用联合征信的专业资信机构,业务范围包括信用信息咨询、资质认证和风险评估等。 u 资信公司所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旨在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促进商业活动向更高效、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而资信公司整体业务实现必须架构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企业征信系统之上。系统实施效果:u 管理:系统由智能化的数据交换平台和集成化的应用门户服务平台两大部分组成,通过交换平台,系统与九大机构进行数据交换,并通过应用门户服务平台形成企业征信数据库,有效建立了上海地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能够净化社会信用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u 服务:诚信者扬眉吐气,失信者无处藏身建成后的上海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连接机构最多,应用服务框架完整,数据结构合理的企业联合征信系统。通过这些年来丰富的城市信息化实践,万达信息不仅积累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美好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公司总部和开发基地设在上海,另在北京、广州、杭州、宁波、南京和美国旧金山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共有员工450人左右。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使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社会资源也在逐渐整合。政务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切实提高了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实实在在让广大市民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实惠的便利。加强政府管理和促进公共服务,是建设电子政务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必须政府先行,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提高行政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总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保证政令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和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我国现有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已经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比如,现在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加快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两个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所谓政务内网平台,是政府的办公业务网络,将主要为领导决策和指挥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承担公文、应急、值班、邮件、会议等办公业务。而政务外网平台主要承担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涉密的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以及政府部门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监管和服务业务,将逐步成为各部门开展业务的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要整合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逐步成为政府信息服务的枢纽、接受社会监督的窗口、以及推进政务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动力。可以预见,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市民能够逐步得到更多跨行业、跨部门的一站式的服务,在办事时只需“走一趟路,到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实现。在电子政务的浪潮中,万达信息一定能够以实际行动实现“让数据去奔波”的目标,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周全的服务,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从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感受社会的进步和自己的实惠。电子政务与社会信用体系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裴永刚当前,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深化等重大问题,基于信息网络发展的电子政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等层面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对电子政务和社会信用体系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认为,信用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社会信用体系与电子政务建设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一、背 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举措和内在动力。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六”大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2003年4月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了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战略目标。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政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同时适应全球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200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要在三至五年内使中国电子政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目标。社会信用体系和电子政务都是基于数据和网络的管理与服务系统,二者在许多层面和环节都有着很强的相融性、互补性和一致性,如信用标准的制订、对数据开放、交换与共享的要求,电子政务对信用需求市场的拉动,信用管理技术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效能的提高等等。因此,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电子政务对信用数据开放、信用服务领域拓展和政府信用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也要十分重视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积极引入信用管理技术和手段,完善电子政务。二、社会信用体系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是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通过打破信用信息的不对称,发挥社会失信惩戒功能,进而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制约机制和维护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信用政府的打造同样也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推动。1、信用体系与数据开放从纵向来看,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是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信用监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教育体系、失信惩罚机制等多个子体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征信数据的开放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前提。目前,信用数据的部门垄断依然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我国80%左右的征信数据资源由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质检等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掌握,各部门对征信数据的严格屏蔽,造成征信数据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全面得到涉及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征信数据,因而无法依靠征信数据公正独立地进行市场化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最终导致政府数据资源的相互割裂和严重浪费。征信数据是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生产原料,是失信惩罚机制形成的基础。没有征信数据的开放,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无从谈起。在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征信数据向专业信用机构开放,使专业信用机构能够合法、真实、迅捷、完整、连续和公开地获取,并有效地运用于信用服务市场。2、信用体系与政府信用从横向结构看,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分为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是前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市场规则的执行者。建设政府信用,既要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又要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因此,政府信用既包括政府的行政信用,也包括政府的经济信用。政府行政信用是政府在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履行相关承诺的能力和意愿,其实质就是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和规范服务。而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是全面打造政府行政信用的有效载体和手段。3、信用体系与信用市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展开的,在建设初期,尤为强调政府的作用,只有通过政府推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数据瓶颈问题。同时,政府应依托电子政务建设,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推动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的广泛运用,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4、信用体系与信息公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通过对企业、个人的原始信用信息,或者对经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工处理后的信用信息的合法披露,引导市场交易主体对交易对方的信用进行有效甄别和科学管理,形成由社会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门户网站对相关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依法进行披露,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