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7877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下《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想像诗境,读写结合,生命语文乞巧教学设计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小学 吴继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乞巧是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2、创设情境,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3、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在创设情境中,通过想象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启迪儿童想像,把当时人们或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PPT;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理念,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入情入境,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根据这首古诗与民间故事密切联系的特点,合理引进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既拓展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课堂情趣,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陶行知先生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想象:1、版画圆形,启迪想像:(可以似圆月)孩子们,喜欢画画吗?老师也喜欢,看看,今天老师献丑一会。这是什么?你感觉像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接着说说看? 2、激情背诗,激发兴趣:是呀,一个小小的圆形,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下显得那么可爱那么神奇。这就是想像的魅力。月亮是美丽的化身,他让多少人感慨万千。有人甚至说它是想像王国的小公主。难怪有那么多诗人钟情与此。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当漂泊异乡时,看着圆月,他不禁抒怀:(师生背诵静夜诗)比如,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学习一首古诗。3、点名课题,解释课题(1)齐读课题(2)谁可以帮“乞”找个朋友(乞求,乞讨等),顺势指导记忆字形(乞讨就是弯着腰向别人要钱,因此“乞”字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它还和哪个字特别相似?气板书:乞,气,他们有什么区别呢?书空“乞”。)(3)“巧”我们都说什么巧?(心灵手巧,巧妙等)理解诗题(乞取智巧)。(4)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他自幼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6岁就能写诗,乞巧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二、学法指导,激励自学:1、方法指导: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生交流: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家长请教)2、激励自学:真会学习的孩子!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学习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三、交流探究,走进古诗:(一)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注意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她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多种读法,将古诗读流利。(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读出节奏、韵律感。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了,老师也想想读一读。这样吧,老师读前4个字,你们接后面3个字,好吗?现在咱们换个读法,交换一下,你们读前4个字,老师来读后3个字,试一试。现在老师不读了,你们再读一读。3.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4.齐读第一行诗,指导理解诗意。(生先自由说自己的理解)“七夕”指:农历的七月初七(相当于阳历的8月10-20号,碰上闰月又不一样。比如今年, “七夕”是公历8月26号(星期三)。又是中国的情人节);“今”指这一天;“宵”:晚上;“今宵”就是指“这天晚上”,“看碧霄”即是抬头仰望碧绿的天空。其实“碧霄”在字典里就是指浩瀚无际的青天。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这一行诗的意思?(指名说)5.(出示课件:夜空图。)想像一下,又到了七夕这天。又是一个凉风习习的晚上,天空依旧有一轮皎洁的月亮当空照着。你来到了院坝里,一抬头看到这样的夜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浩瀚无际的银河系;看到了天上的星座;看到了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还想到了)(出示牛郎织女相会图。)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渡河桥”,渡过银河在桥上来相会!这个桥是什么桥?(鹊桥)哦,人们也仿佛看到了天空中由无数的喜鹊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所搭建起的美丽的鹊桥。看着相隔一年才能相聚的牛郎和织女,以及他们的孩子,猜猜看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生自由说)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也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男女生读、齐读、两行诗连起来读)6. 看着图画谁来说说一二两行诗的诗意?(指名说)7. 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织女久别重逢,那真是无比的温馨、浪漫、幸福。面对这样的情景,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原来她们在向织女乞巧啊! 乞什么巧呢?(心灵手巧)(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8.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几万条) 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9.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出示图)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10.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1.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二)读写结合,体验升华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孩子们,学完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同桌两个孩子一起背。(抽背,上讲台背,分男女背) 3.孩子们都能背诵了,真了不起! 又是七夕节了,想象一下,女孩们又在院坝里织布,比一比谁最巧。而小孩子们又一次背起了乞巧。来咱们看着浩渺的夜空,一起背一背吧!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齐背古诗。)要是,你就在现场。看着那灿烂的银河,两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此时,我心想:( ),我希望( )(学生发挥想想自由填)自主写抽生展面月立下愿望。四、总结全文,启迪阅读:看着湛蓝的星空,听着孩子们美丽的愿望,我想:只要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不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吗?行动起来吧,孩子们,用智慧与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为自己的梦想画上圆满的句号吧。(回首指到开课前画的圆圈。) 乞巧教学反思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小学 吴继巧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我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我采用版画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二.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我就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观看“穿针引线”的活动,让学生对乞巧活动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 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我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最后我设计一个环节让孩子自己说如果在七夕那天你会向织女乞巧什么。课堂中可以看到此时此刻这些孩子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乞求祖国更加强大,有的祝愿老师事业有成-在交流结束时还有很多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久久不愿放下,我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那么训练的面更宽,训练的效果也会更好,不会让学生的心中留下遗憾。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但“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